APP下载

零售业产业聚集与其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2013-07-08陈育洁武汉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武汉430070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20期
关键词:集中度零售业销售额

■ 陈育洁(武汉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武汉 430070)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零售业在我国宏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零售业对拉动经济的发展和地区就业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承诺零售业对外开放,大量外资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在2004年12月11日过后,中国零售业对外全面开放,外资便基本上控制了我国一线城市的零售业,随后二三线城市的零售业市场也被激活。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提高区域竞争力,大量零售企业形成聚集。

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指在某一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这一概念首先由porter(1990)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他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地看到各种产业集群。随后,大量学者对此做了研究,Krugman(1991)用新贸易理论对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证明产业集群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Ellision(1997)的研究也证明了美国的制造业存在着集群现象。然而,Guimaraes、Figueiredo(2000)、Clancy(2001)的研究表明,不仅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普遍的存在着产业集群。

国内学者对此也做了大量的研究,王缉慈(2002)认为营造地方产业群是提高国家竞争力以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措施;周兵、蒲勇键(2003)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以上的研究均处于理论分析阶段,罗勇、曹丽莉(2005)对制造业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集聚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总体上聚集程度与工业增长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吴松龄(2011)对河南省的20个产业做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产业集聚程度变动的机制与各产业拥有的垄断优势强弱呈正相关关系;梁华峰(2011)对澳门服务业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的集聚程度对不同的行业产生了不同的结果,集聚并不是对所有产业都呈现出正面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

然而,在零售业对经济的贡献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其产业集群的研究却很少,基本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缺少相应的实证研究,所以,我国零售业的产业聚集程度如何?零售业产业聚群对其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何?怎样制定相应的合理规范的政策?这些研究显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产业聚集

(一)测算方法的选择

研究产业聚集问题首先就要对其聚集程度进行测算,现有的方法比较多,Krugman(1991)和Amiti(1998)就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即比较某个地区某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该产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以及该地区全部就业人数占总体就业人数的情况,计算了美国制造业和欧盟十国65个产业的聚集程度。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G 是空间基尼系数,Xi是i地区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Si是该地区某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该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其系数越大,表明集群程度越高,即是产业在地理上更加集中。

虽然空间基尼系数较为简便易行,但是Ellision、Glaeser(1997)却指出其存在容易失真的问题,即是空间基尼系数没有考虑到企业规模的影响。若是某地区存在一个规模很大的企业,其就业人数较多,就算不存在产业的聚集,空间基尼系数也会很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Ellision、Glaeser(1997)提出了新的一种聚集指数地理集中度指数,用来测定产业地理集中的程度。其具体公式如下:

鉴于Ellision和Glaeser(1997)建立的地理集中度指数的优越性,本文将选用该指数来测算中国零售业的集聚程度,通过长时期数据的观察比较分析,研究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动态。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产业集中度的分析和从市场结构对产业集中度的分析是不同的概念,两者的角度不同,产业地理集中度是从地理空间来衡量产业的集中程度,反映的是区域的经济差异;而市场集中度则是从市场空间来衡量产业的集中程度,反映的是市场的竞争和垄断情况。

(二)数据描述和结果

本文的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2000-2010)。由于2005年的数据缺失,所以将2005年剔除。就业人数均采用年末从业人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赫芬达尔指数(HHI)的计算,Ellision、Glaeser(1997)在计算该指数时,是根据制造业人口普查数据按一定的人数标准对企业的规模进行分类,然后计算其市场占有率的平方和。但是我国没有相应的统计数据,所以该种方法不适用。但是本文是从全国角度分析产业的区域集中度,涉及到全国各个省市产业的分布,所以我们把赫芬达尔指数理解为行业内各个地区产业产值占该产业全国产值的份额的平方和。通过大量的数据处理,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零售业的地理集中度指数

表2 各年总销售额、增长速率和地理集中度指数

图1 零售业总销售额、增长速率和地理集中度指数变化趋势

如表1所示,我国自2000年以后,零售业各年份所有的产业地理集中度指数γ>0.05,这充分说明我国零售业处于高度集聚状态。零售业的产业地理集中度指数从2000到2003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下降幅度为7.38%;2004年到2007年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其上升幅度为14.97%;2008年到2010年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其下降幅度为14.04%。但是,就零售业整体而言,其产业地理集中度指数是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为14.76%。然而数据的变化所反映的情况基本和现实相符合,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承诺要开放零售业,但是初步只对部分城市开放,并且会限制数量和股权。

由此,外资打开了我国零售业的大门,这对我国零售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由于入世前我国的零售业经营模式还非常落后,规模也很小,以致单个门店的覆盖区域很小,这造成了大量的小企业聚集。外资的进入使得本土的企业面临巨大压力,大量的企业开始选择转型,或加大投资扩大规模,或合并、兼并,部分企业没有及时转型而被淘汰,表现为2000年到2003年产业的地理集中度指数下降;而在2004年底,零售业遵守入世承诺,零售业对外全面开放,此举造成了各大外资企业纷纷入驻中国,成功抢滩后,我们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外资在各个省会城市增开分店,抢占市场,由此也加剧了产业的聚集,所以这是2004年到2007年地理集中指数一度升高的原因;而在一轮的抢占市场大战结束后,零售业出现过度竞争的情况,面对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一些企业选择了合并或者兼并,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更多的企业则是选择了向外扩张的方式,试图打开新的市场,以获得市场份额。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产业的地理集中度指数体现了2008年到2010年下降的原因。

产业聚集与经济增长

通过数据统计和整理,我们得出了各年的产业总销售额、增长速率和产业地理集中度指数,具体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2000年到2003年期间,零售业总销售额、增长速率缓慢增长,而且地理集中度指数普遍偏高,但是随着产业集聚的降低,总销售额呈现出上升趋势;2004年到2007年期间,随着我国零售业的全面开放,不管是总销售额、增长速率,还是地理集中度指数,都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国家政策和当时的环境对其各项指标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在2008年到2010年期间,零售业的总销售额持续增长,但是增长速率出现了不稳定的波动,而地理集中度指数却大幅度的下降,且随着产业集聚的大幅度降低,总销售额也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趋势。具体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然而,以上的对比还不能定量的对产业集聚程度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说明,以下我们将采用计量的方法对其具体影响和相互关系分析说明。

(一)模型和方法

测量产业聚集程度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可以通过建立生产函数来进行分析。以Y表示零售业产值,K、L分别表示零售业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数量,以J表示零售业的集聚程度。则可以写出如下生产函数:

对上式进行微分,得到:

其中Δ表示增量,HK、HL分别表示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数量的边际生产率,HJ表示聚集程度的边际生产率。

对上式进一步变形,得:

即为:

其中,α、β分别表示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数量的边际生产弹性;γ表示产业聚集程度对产出的边际产出弹性,其值反映了产业聚集程度对产业经济的影响,若为正,则表示产业聚集对产业经济起到促进作用;若为负,即是说明产业聚集对产业经济增长起负面作用。

进行参数估计时,本文选用如下的模型:

其中,δ表示其他因素对产出的影响,即本文没有考虑的因素对产出的影响;μ表示随机干扰。

(二)数据描述和结果

本文用stata12对模型进行估计,其中对各项指标的说明分别为:Y采用各年零售业的销售额,K采用零售业各年的资本量,L采用零售业各年的年末就业人数,J采用上述产业集聚数据。

由于该数据可能存在序列相关问题,所以本文在估计时引入滞后项,消除序列相关对估计结果的影响。进过多次拟合回归得出最优回归方程,估计结果如下:

判定系数R2=0.9977

调整后的R2=0.9920,说明回归拟合效果很好。

F=174.14,P=0.0057,说明方程整体回归较好。

基于上述回归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零售业总的销售量和产业的集聚程度存在负相关关系,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效果,即是说零售业的产业集聚程度会对其销售额的下期产生影响,本文的结果表明零售业的产业聚集程度会对过后两期的销售额造成负面的影响,若当期的产业集聚程度较高,会使后两期的销售额降低;而当期的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则会使后两期的销售额升高。这首先说明了产业集聚增加加剧了市场的竞争,过度的竞争抑制了经济的增长;其次说明了零售业的市场调节较为缓慢,作用时间较长。这与现实状况基本符合,当产业集聚程度较高时,会导致该产业的企业处于较高的竞争状态,企业身处于强度竞争时会做出适当的调整,如选择合并或者兼并,以这种扩大规模的方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发挥出竞争优势。但是那些规模较小、资本不足的企业则会在这个过程中被淘汰。其具体表现为当大量外资企业入驻中国时,竞争压力会促使本土的民营企业加大投入扩大规模,或者选择公司合并,增强自身实力与外资企业竞争,但是众多的小企业却因为管理水平、经营理念、规模太小资本不足等原因纷纷退出了市场,这无疑会对零售产业整个产业的销售额造成冲击和影响。

反之,当市场的集聚程度较低时,众多的本土小企业会进入市场,由于零售业整体的进入壁垒较低,市场较大,当集聚程度较低时,那么就会存在大规模的公司没有覆盖的地方,此时小企业就会选择进入市场,虽然不能同大规模的公司竞争,但是在其没有覆盖到的区域也能继续保持盈利。所以,这种大量夹缝中求生存的小企业的存在能够促进零售产业的销售额增长。

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在Ellision、Glaeser(1997)提出的产业地理集中度指数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并测量出了我国零售业的地理集中度,其结果表明:我国零售业自2000年到2010年的集中度指数均超过0.05,表现出了高集聚状态,并且整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达到14.76%,其中2004年到2007年间出现了上升趋势,但从2008年开始又出现下降趋势;分析产业集聚程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其结果表明:零售业和其他产业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不同于罗勇、曹丽莉(2005)、吴松岭(2011)和梁华峰(2011)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研究结果,他们认为产业的集聚会对相应产业的部分或整体产生促进作用,但是零售业的产业集聚对自身的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作用,即是说产业集聚抑制了产业的经济增长。

(二)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研究,为了进一步的合理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我国零售业虽然处于较高的聚集状态,但是分布却是非常不均的,大部分企业都在沿海地区和各个省会城市聚集,而西部地区和很多地级城市却还看不到零售业巨头的身影,这就造成了聚集地区零售业处于过度竞争,而其他地区却还处于没有开发阶段。所以,应该鼓励更多企业开拓新市场,利用先发优势占领市场份额。减小高聚集地的竞争,也能在新开发市场获得收益。

第二,本土企业面对外资企业的竞争时,应该加大自身的调整力度,选择适时的扩大规模、学习先进管理技术、改变落后经营模式等,做到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若在过度竞争中处于劣势时,建议本土企业采用合并和兼并的方法,提升与外资的竞争能力。这不仅可以减少市场的过度竞争,也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整体零售业的发展。

第三,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适度的调整产业结构,达到优化效果。特别是西部地区,政府应该加大开放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出台引资政策,让外资企业在西部地区大规模的安家落户。同时,在较为聚集的沿海地区,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开拓郊县地区的零售业市场(如家电下乡等)。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产业聚集能给企业和区域带来竞争优势,提高产业的发展速度。但是,当产业高度聚集过后,我们应该注意产业高聚集所带来的过度竞争问题,此时就更应该注意产业的合理布局,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然而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1.Amiti,M.New Trade Theories and Industrial Location in the EU: A Survey of Evidence[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998,pp.45-43

2.Clancy,P.,Malley,E.&Connell,L. Industry Clusters in Ireland: An Application of Porter's Model of 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Three Sectors[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1,pp.7-28

3.Ellision,G.&Glaeser,E.L.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 Manufa ctur ing Industries: A Dartboard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pp.889-927

4.Guimaraes,p.&Figueiredo,O. Agglomeration and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Portugal[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0,pp.115-135

5.Krugman,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pp.483-499

6.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聚集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8)

7.梁华峰.澳门服务产业聚集效应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1(2)

8.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中信出版社,2007

9.王缉慈.地方产业集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3)

10.吴松龄.产业集聚的机制与效应分析——以河南省数据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6)

11.周兵,蒲勇键.产业集群的增长经济学解释[J].中国软科学,2003(5)

猜你喜欢

集中度零售业销售额
金佰利2022财年第三季度净销售额为51亿美元
京津冀县域人口集中度分析
2020年美国玩具总销售额增至326亿美元,上升16.7%
美泰公司今年一季度净销售额8.74亿美元,同比增长47%
新广告商:广告业周期性在弱化,而集中度在提升 精读
效率才是新零售业本质
保险公司资本结构、业务集中度与再保险需求研究
我国城市化对零售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第二季度服务器销售额创13年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