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显微手术切除侧脑室肿瘤的临床观察

2013-07-07李延琦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8期
关键词:体部室管膜脑膜瘤

李延琦

(山东省宁津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东 宁津 253400)

显微手术切除侧脑室肿瘤的临床观察

李延琦

(山东省宁津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东 宁津 253400)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侧脑室肿瘤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侧脑室肿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实施显微手术切除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采用显微手术切除侧脑室肿瘤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显微手术;侧脑室;肿瘤;疗效

侧脑室肿瘤是侧脑室壁、脉络丛以及异位组织的侧脑室内生长的肿瘤,大部分位于侧脑室内,临床发生率较低,仅占颅内肿瘤的1%,肿瘤大多数属良性或低度恶性。由于该部位的肿瘤多呈隐匿性生长,因此,患者在疾病早期多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当机体出现临床症状时,瘤体多数已生长较大,且由于部位较深,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密切,给手术全切除侧脑室内肿瘤带来了一定难度,手术风险性较大,术后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1]。因此,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减少术后并发症是成功的关键,现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侧脑室肿瘤患者,采用显微手术切除治疗40例,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80例侧脑室肿瘤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和MRI检查而获得诊断,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13~60岁,平均36.5岁,病程20d~3年,平均7.6个月。恶心、呕吐10例,视力下降3例,月经紊乱2例,轻度偏瘫4例,意识障碍2例,肢体运动障碍1例,多饮多尿3例,癫痫3例,头昏2例,间歇性头痛1例,体位性发作性头痛1例,持续性头痛1例,发育迟缓2例,偏盲1例,患者无临床症状,体检时发现3例,失语1例。瘤位于一侧脑室34例,双侧脑室6例。肿瘤部位:位于侧脑室额角14例,体部16例,侧脑室三角区10例。肿瘤直径3.0~6.0cm。肿瘤类型:胶质细胞瘤3例,星形细胞瘤2例,脑血管畸形2例,非典型脑膜瘤3例,胶样囊肿3例,生殖细胞瘤2例,室管膜瘤3例,恶性室管膜瘤2例,脑膜瘤4例,室管膜下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脉络丛乳头状瘤2例,中枢神经细胞瘤4例,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3例,神经上皮瘤2例,混合性细胞瘤2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12~56岁,平均34岁,病程30d~2年,平均7个月。恶心、呕吐11例,视力下降1例,月经紊乱3例,轻度偏瘫3例,意识障碍3例,肢体运动障碍2例,多饮多尿1例,癫痫2例,头昏3例,间歇性头痛2例,体位性发作性头痛2例,持续性头痛2例,发育迟缓1例,偏盲2例,患者无临床症状,体检时发现1例,失语1例。瘤位于一侧脑室33例,双侧脑室7例。肿瘤部位:位于侧脑室额角13例,体部15例,侧脑室三角区12例。肿瘤直径3.2~6.2cm。肿瘤类型:胶质细胞瘤2例,星形细胞瘤3例,脑血管畸形3例,非典型脑膜瘤2例,胶样囊肿2例,生殖细胞瘤3例,室管膜瘤2例,恶性室管膜瘤3例,脑膜瘤3例,室管膜下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3例,中枢神经细胞瘤3例,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2例,神经上皮瘤3例,混合性细胞瘤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肿瘤部位、瘤体直径及肿瘤类型等方面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实施显微手术切除治疗,均行全身麻醉,显微镜下操作,根据瘤体大小、位置、与周围结构关系及肿瘤血供等情况,切开脑皮质,自动牵开器牵开脑组织进入侧脑室。妥善止血,吸除脑脊液,术前合并脑积水,行侧脑室穿刺降低颅内压,在脑室内肿瘤周围盖以棉片,沿脑沟或非功能区进入脑室,保护附近静脉等重要结构,探查肿瘤基底、血供及脑室周边结构,增加暴露,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打通脑脊液循环通路。良性瘤体者宜先作瘤内分块切除或超声吸引器吸除肿瘤。其中,12例患者肿瘤切除,采用经顶枕皮质入路6例,经纵裂一胼胝体前部入路4例,12例侧脑室体部肿瘤经胼胝体前部入路经,额叶皮质造瘘入路4例,经胼胝体入路2例。术后常规放置脑室外引流,根据引流情况决定引流管保留的时间,持续引流3~5d至脑脊液呈淡黄色后拔除引流管,最长不超过7d,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治疗。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TATA1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的痊愈率约为95%,对照组的痊愈率约为80%,观察组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两种患者的痊愈率比较

3 讨 论

侧脑室肿瘤是指肿瘤完全位于脑室内或由脑室壁周围突向脑室内,颅内少见,临床首先表现多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后期才可因肿瘤向脑室外扩展压迫至邻近组织出现局灶性症状和体征。由于肿瘤生长于脑室内,平时无明显症状,临床症状具有隐蔽性,早期病变的大小并不与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待肿瘤生长至较大时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或肿瘤压迫周围脑组织时才出现相应症状,因此侧脑室肿瘤病程多较长,当侧脑室肿瘤被确诊时体积往往较大。该病待肿瘤生长至一定大小时可致颅内压升高而出现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症状,后期因肿瘤压迫而产生占位效应,如癫痫和肢体活动障碍等表现。另外,肿瘤的临床表现还与肿瘤的类型有关[2],患者确诊时肿瘤体积较大,生长部位可以分为侧脑室前角、室间孔、体部、三角部、颞角、枕角,一般室管膜瘤好发于体部,脑膜瘤好发于三角部,脉络膜乳头状瘤好发于三角部,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前角及室间孔。应用CT和(或)MRI诊断一般不难,本文中患者的体部与三角区难以区分,故将体部与三角区合并统计。侧脑室肿瘤由于部位隐蔽、血供丰富、与周围结构难以区别、肿瘤较大等原因手术难度很大,但由于侧脑室肿瘤的病理性质大多为良性或低度恶性,手术全切后效果良好,可以使患者长期生存而少复发,Gokalp等从1970年至1997年间共切除侧脑室肿瘤121例,仅12例复发需再次手术治疗,故神经外科医师原则上是完全切除肿瘤,恢复脑脊液循环通路。手术没有固定术式,侧脑室肿瘤患者要根据肿瘤的部位、血供、大小和患者的一般情况综合考虑手术入路和手术时机[3]。长期以来,有关侧脑室肿瘤的手术入路,各述己见,争论较多,我们认为手术入路设计的总原则:使肿瘤充分显露,选择最短达到肿瘤路径,尽早处理肿瘤的供血动脉,最小程度的影响颅内解剖结构。依据肿瘤病理类型、位置、大小、是否合并脑积水以及肿瘤周围结构的关系,进行手术设计,手术既要避开重要的功能区,又要距肿瘤最近。

一般情况下,侧脑室前角、室间孔和透明隔部位的肿瘤往往选用经额叶皮质造瘘入,切口位于额叶中上回切开皮层和白质进入侧脑室,术中应注意远离额下回,避免损伤语言中枢,这样能避免损伤重要功能区,且易于显露脉络膜前动脉。颞角的肿瘤一般选用经颞入路,切开颞中下回皮质入路,该手术入路的优点在于较容易达到肿瘤,术中脉络膜前动脉的暴露良好,便于控制。经颞枕三角区入路主要适用于侧脑室三角区及后部的肿瘤,如脑膜瘤或脉络丛乳头状瘤等,是目前最常用手术入路手术之一。其优点是对运动功能影响也小,术后并发症较少。前角及体部肿瘤一般选择经胼胝体入路,术中应避免损伤膝部,特别是在切除侧脑室体部中段的肿瘤时,经兴奋运动区的皮层切口是手术的禁忌。手术应力争做到完全切除,对于不能全切者应争取打通脑脊液通路,因此,众多术者均提倡该入路。我们根据肿瘤大小、部位、位置、血供及是否合并脑积水等因素。选用不同的皮质切口,如颞顶入路,颞中上回入路等。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手术入路适合所有的侧脑室肿瘤患者,所以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手术中尽量采用最短的手术入路精确的到达侧脑室,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对于侧脑室肿瘤的治疗,我们体会如下:术前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选择适合患者的手术入路,在术中皮质切口尽量靠近肿瘤主体,避免损伤皮质功能区,对于较小的肿瘤,可在充分暴露肿瘤的基底部和供血动脉的情况下全切肿瘤,对于较大的实体性肿瘤可选择联合入路,不强求全部切除,可分块切除,同时免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术后应注意引流。

[1] 焦政安.侧脑室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国实用医刊 ,2012, 39(16):27-28.

[2] 孙志勇,王志强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576-578.

[3] 胡正祥.侧脑室脑膜瘤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18):93.

R739.41

B

1671-8194(2013)18-0210-03

猜你喜欢

体部室管膜脑膜瘤
320排CT低剂量容积体部灌注成像强化峰值时间对孤立性周围肺病变诊断价值
如何治疗脑膜瘤?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脑膜瘤分级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经腹超声及多层螺旋CT检查对肾上腺腺瘤的诊断价值探讨*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T2-MRI全域直方图鉴别儿童后颅窝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价值
无保护左主干开口/体部病变患者血运重建术的长期预后
动态旋转体部伽玛刀辐射剂量学蒙特卡罗模拟研究*
非典型性脑膜瘤及恶性脑膜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室管膜瘤的临床治疗及分子病理学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