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2013-06-25顾永燕

教育改革与实践 2013年6期
关键词:质疑实效性改革

顾永燕

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在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和花样的不断翻新,结果课堂上热热闹闹,课下难见实效。

关键词:改革 实效性 质疑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更强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加大学生自身知识的积累量,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在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刻意追求教学手段的新奇和花样的不断翻新,结果课堂上热热闹闹,课下难见实效。下面就给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注意历史和各门学科的联系

历史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各门学科之间有较为密切的联系。鉴于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历史与各学科之间的关联和渗透,以启迪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讲世界历史第一册“普法战争”一节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语文课上学过的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然后讲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的前因、经过和后果,很快加深了学生对普法战争性质的理解,也加深了学生对《最后一课》时代背景和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证明,注意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适当增加趣味性史料

理解历史教材中的一些文字资料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我在备课写教案时,首先依据教学大纲,认真处理教材,尽量选取一些与教材关系密切的趣味性较强的史料,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战役”时,我增讲了英国人怎样发明坦克和把坦克首先使用在战争中的趣味史料,这不仅引发了学生听讲的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战争进程的记忆,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军事知识。

三、变讲师为导师、变良师为益友

教就是为了不教。相比于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应更注重学法指导,其实学法比教法更重要,因为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学法才是知识转变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如中国古代史上有很多人物要评价,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只要掌握了方法,遇到此类问题便迎刃而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为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能影响他人、指导学生领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不再只是教书的执行者,而是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与学生一起交流的合作者,即,不只是教会学生学什么、做什么,而应教会学生怎么学,怎么做,教会学生发展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样就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我认为确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就是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和他们成为好朋友,特别是对学困生,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鼓励,相信他们的能力,撞击他们的思维火花,以不断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历史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历史知识的这种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就成为历史知识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这些苍白的抽象的历史事实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来。如讲《美国独立战争》时,我就利用多媒体教学把美国国旗独立时和现在的作比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再讲《美国南北战争》是,我又设计了一个南北大比拼的环节,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南北战争爆发的必然以及必要性,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学习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给学生创设体验过去的条件,学生爱看、爱听、会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历史课堂更有实效性。

总之,只要在历史教学中不断注入鲜活有趣的史料,使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加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实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猜你喜欢

质疑实效性改革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