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朗读能力训练浅说

2013-06-25代小红

教育改革与实践 2013年6期
关键词:感叹号朗读课文课文

代小红

古人云:“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见,只有三者并用才能达到良好的读书效果。而朗读,完全可以达到这个要求。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说,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进行的基本训练之一。

一、老师范读引领,学生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理想的状态,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教师范读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月光曲》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的引领作用。

二、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情感节奏。

《凡卡》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小凡卡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凡卡的悲惨经历之中,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偷偷地擦眼泪。这是感动与同情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只有这样的朗读才能达到我们所追求的效果,达到教育和教学的双重目的。

三、重视标点符号,掌握朗读技巧。

标点符号标志着朗读的语调和停顿。根据不同的标点指导朗读,就更能读出正确的语调和适当的语气。如《船长》一文中,记述船长的命令多处使用了感叹号,再引导学生注意感叹号的同时,启发学生借助感叹号,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思想境界与性格特点。这样,借助感叹号,哈尔威船长那种临危不惧,从容镇定,心中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的那种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与崇高精神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借助感叹号,准确朗读,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中人物的思想,化解了学生学习的难点。

四、开展朗读竞赛,调动学生积极性。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我采用了以赛代练的方式。即每个学期都要进行一次朗读比赛,让学生自己选一篇思想健康,语言优美的文章,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站姿自然,感情朗读。平时自己练读,或同桌之间互相指导读,我经常利用早读时间请一些学生带读,以达到锻炼学生,全班提高的目的。因为要迎接比赛,学生们都热情高涨,跃跃试试,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然后通过预赛、决赛,比出优胜者,并给与奖励,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五、保证读书时间,提高朗读水平。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提高无不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根本,以课文为依托。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然而,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变成了一问一答的问答课。有的语文课上,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听录音,一会儿又让学生看影视,一会儿让学生去表演,学生朗读的时间少得可怜。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文章讲不透,不厌其烦地讲解,把学生朗读的时间变成了教师的演讲。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则自晓其义也。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讲解,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

六、注重朗读评价,激发朗读兴趣。

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们评价时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得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教师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教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

总之,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朗读能力的形成,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反复训练才能提升。所以,语文教师要有耐心、恒心,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猜你喜欢

感叹号朗读课文课文
《青铜葵花》选段
感叹号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调节课堂气氛策略探讨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几点看法
感叹号大王(上)
感叹号不可随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