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3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体会

2013-06-23张丽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3期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灌肠

张丽梅

(铁岭市中医研究所,辽宁 铁岭 112000)

63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体会

张丽梅

(铁岭市中医研究所,辽宁 铁岭 112000)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伴多途径给药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 2009 年 1 月至 2010 年 4 月收治的 110 例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分为 2 组,I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II组患者为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伴多途径给药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 57 例,显效 19 例,有效 23 例,总有效率为 73.68%;治疗组 63 例,显效44 例,有效 15 例,总有效率为 95.24%。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多途径给药,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是我国的一种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疾病,且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患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里急后重或黏液脓血便,部分患者还会表现出肠外表现,如骨关节病变、皮肤病变或口腔病变等[1]。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较多,但治疗效果一般,患者容易反复发作。而且,此病现已经被认为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更提高了人们对此病的治疗重视程度[2]。我院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中西医结合伴多途径给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11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电子结肠镜检查并经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患者临床表现为:黏液脓血便70例,腹痛66例,里急后重58例,发热26例,体重减轻18例,贫血17例,肠外病变9例。将患者按照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

I组患者为对照组,共收入57例患者,其中男27例,女20例,患者年龄在28~60岁,平均(45.11±10.47)岁,病程在5个月~12年,平均病程为(6.12±2.59)年。II组患者为治疗组,共收入患者63例,其中男30例,女33例,患者年龄在27~59岁,平均(45.89±10.91)岁,病程在6个月~12年,平均病程为(6.27±2.61)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疾病严重程度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片,每日3次口服,每次1g。并用生理盐水加地塞米松5mg保留灌肠,每日1次。

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伴多途径给药治疗。治疗时使用柳氮磺胺吡啶片,每日3次口服,每次1g。中药口服汤剂药方:生甘草8、炮姜10g、乌药15g、仙鹤草15g、肉豆蔻12g、诃子12g、乌梅8g、木香12g、黄连8g、白术15g、云苓15g、党参15g,每日一剂,水煎服。中药保留灌肠汤剂:黄柏15g、没药15g、乳香15g、白及15g、地榆15g、苦参15g,水煎至250mL,当药物温度降低到36℃时,保留灌肠,每日1次。

两组患者均能遵医嘱服用药物,并可准确掌握保留灌肠方法。观察2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过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已大致正常。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经过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有轻度炎症或仅有少量的假息肉形成。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未消失,经过内镜和病理检查,无明显改变。

1.4 数据处理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当组总例数×100%。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57例,显效19例,有效23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3.68%;治疗组63例,显效44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24%。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疗效对比[n(%)]

3 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治疗较为困难的一种疾病,病变可累计结肠的任何部位,还会表现在其他肠外部位,使患者遭受到严重的损害,而且此病容易反复发作,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对此病除了要采用各种方法准确诊断评估,还要进行综合的治疗,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方案[3]。

西医治疗可采用氨基水杨酸药物、皮质类固醇药物、免疫抑制剂、抗菌药、微生态制剂和抗凝药[4]。其中氨基水杨酸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线药物,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在治疗时,可通过抑制白三烯和前列腺素E等发挥较好的抗炎作用,并能改变肠道的微生物体系,使黏膜内前列腺素的合成恢复正常。同时,此药物还能阻止对肥大细胞、黏液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等的杀伤作用,保护胃黏膜[5]。

中医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也在临床使用多年。中医理论将溃疡性结肠炎归为“泄泻”、“腹痛”、“痢疾”范畴,认为此疾病是由于情志刺激、湿热内蕴和饮食失调,导致大肠内气机瘀滞、脉络不通、传导失常[6]。在中医治疗时,可采用口服汤剂和保留灌肠等方法,疏通经络,补气养胃、健脾祛湿。其中,党参、白术、茯苓等能抑肝扶脾;三七和乌药能活血止血、通气止痛;白及、诃子等能止泻涩肠,止血消肿。现代研究也证实了中药的作用,例如此药方中乌梅能升高抑炎因子IL-10的含量,进而降低促炎症因子TNF-α的含量。

此外,我院还采用口服与保留灌肠联合给药的方法。口服给药时临床常用的方法,使用简单,药效较好。保留灌肠则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避免了药物口服后产生代谢。多种给药方法,使治疗结肠炎多层次,多靶点。

在治疗63例溃疡性结肠炎中,我院将中西医结合并多种给药途径并用,效果显著,疗效达90%以上。经本次对结果的统计分析,此方法与单纯使用西医治疗效果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物的联合使用,可标本兼治,同治气血,毒副作用较小,安全性更高,患者使用时费用较低。

总之,将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在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此外,还有研究表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还可采用中医药外敷治疗,联合使用也会提高治疗。

[1]伍运生,熊国强,陈出新,等.柳氮磺吡啶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新医学,2010,41(8):3741-3742.

[2]张怡.环磷酰胺治疗老年中重型溃疡性结肠炎45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30(15):1734-1736.

[3]黄鹂.中医药多途径给药治疗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 2010,42(2):381-382.

[4]刘青梅,陈曦,邢乃欣,等.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8):166-167.

[5]何善明,袁海锋.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5例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8, 35(2):811-813.

[6]施斌斌,黄重发,朱清,等.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点分析120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17):610-612.

R574.62

:B

:1671-8194(2013)03-0132-02

猜你喜欢

溃疡性结肠炎灌肠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ESE-3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肠癌中的意义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病的疗效评估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不同温度退黄灌肠液治疗肝胆湿热型黄疸90例
黄芪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运用
栀子金花汤保留灌肠治疗肛窦炎30例
慢结汤治疗慢性结肠炎105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