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三叉神经痛25例

2013-06-11孙云广刘国成

上海针灸杂志 2013年5期
关键词:刺络拔三叉神经痛进针

孙云广,刘国成



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三叉神经痛25例

孙云广,刘国成

(柳州市中医院,广西 545001)

针刺疗法;三叉神经痛;刺血疗法;拔罐

三叉神经痛的特征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常无预兆,呈闪电样、短暂而剧烈,又称“痛性抽搐”。本症多发生于成年及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大多为单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临床上治疗颇为棘手。笔者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采用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5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为柳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中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38±13)岁;平均病程(5.79±2.37)年。对照组中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龄(39±13)岁;平均病程(5.21±2.5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

参照《神经病学》关于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1]。疼痛部位严格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疼痛为突发、骤止、历时短暂、频繁发作的剧烈疼痛,并可有“触发点”(刺激此点可使疼痛发作),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主穴取患侧下关,第一支痛取患侧阳白透鱼腰,第二、第三支痛取患侧太阳透下关、颊车。配穴取迎香透下睛明、地仓透颊车及患侧合谷、列缺穴。第二、第三支痛势严重者,可深刺下关穴,直刺深度为2~3寸;阳白透鱼腰从阳白穴进针,针尖平行患者向下横刺,轻缓进针,直达鱼腰穴,深度为1.5~2寸;太阳透下关从太阳穴进针,针尖平斜向下稍后方,轻缓进针,通过颧骨弓直达下关,深度为2~3.5寸,感应以上齿及颊部酸麻胀感为度;颊车穴沿下颌骨内侧进针,深度为2寸,感应以颌孔下齿槽处呈胀感为度。留针30 min。取针后在下关、颧髎、地仓、颊车或扳击点取两处进行刺络拔罐,要求出血量为5~10 mL。每日治疗1次,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2.2 对照组

口服卡马西平片,初服量为100 mg,每日3次。1星期后药量增加到200 mg,每日3次。疼痛不能止则继续加量,最大剂量每日不超过1000 mg,直至疼痛停止后逐渐减量,维持在600~800 mg。10 d为1个疗程,治疗最长不超过3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McGiLL疼痛量表(MPQ量表)[2]作为观察指标。MPQ量表分为阳性词数、疼痛分级指数感觉分(PRI感觉分)、情绪分(PRI情绪分)、总分(PRI总分)、现有疼痛强度(PPI)及视觉模拟疼痛标尺(VAS)6项指标。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采用MPQ量表对疼痛进行综合评定。

3.2 疗效标准

参照VAS评分判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公式,VAS积分下降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治愈:VAS积分下降率>80%。

好转:VAS积分下降率为20%~79%。

无效:VAS积分下降率为0%~19%。

恶化:VAS积分下降率<0%。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PQ各项指标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治疗前MPQ各项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MPQ各项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治疗组治疗后PRI情绪分、PPI、VA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PQ各项指标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1;与对照组比较2)<0.05

3.4.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0%,对照组为64.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4 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支配范围内反复发作的、短暂的、阵发性剧痛。针灸治疗“面痛”有数千年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针灸治疗“面游风”、“颌痛”等的载述。本病属中医学 “头风”、“面游风”、“齿槽风”、“面痛”等范畴[3]。中医学一般辨证为风热外袭、肝胃实热、阴虚火旺。风热外袭伴有外感症状;肝胃实热兼见烦躁、易怒、口渴、便秘;阴虚火旺兼有形体消瘦、手心烦热、颧红等。针刺治疗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即刻止痛、缓解疼痛程度及减少发作次数的效果。笔者认为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机理为,①风邪上侵面部三阳经脉,多由外感或内伤所致血脉壅闭、气血受阻而发疼痛;内伤者由肝胆风火上逆、胃火上炎或痰浊上扰,以致风火攻冲头面,上扰清窍而作疼痛。另外,头面之血瘀气滞,不通则痛;亦有久病不愈、气阴两亏而发为本虚标实之面痛。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故来去突然,反复发作。本病发作常与情绪变化和疲劳有关,因此应避风寒,调情志,慎起居,忌食辛辣刺激之物。②气至病所是针刺镇痛的关键。③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针刺取阳明经穴为主,上下配穴,以清泻阳明、活血通络、缓急止痛。在治疗中,下关穴为局部取穴,同时亦为主穴,应用时予以深刺以疏通局部经气。合谷穴其性轻升,善治表证及头面之疾,针之既能疏散风邪,又可通经活络,此为远道取穴。二穴远近相配,通经接气,其活络止痛之力更强。太阳透下关、阳白透鱼腰皆为局部取穴,通过透刺的方法,起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同时配合刺络放血,也可起到祛瘀生新、通络止痛的效果。

[1] 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8.

[2] 罗跃嘉.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的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康复,1993,7(4):160.

[3] 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78-79.

2012-11-13

孙云广(1975 - ),男,主治医师

刘国成(1982 - ),男,主治医师

1005-0957(2013)05-0391-02

R246.6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3.05.391

猜你喜欢

刺络拔三叉神经痛进针
浮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专家共识(第11版)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刺络拔罐配合中药面膜治疗痤疮疗效观察
三叉神经痛难忍 家庭自灸速缓解
通督泄热刺络拔罐法联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疗湿热浸淫型湿疹的临床观察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Efficacy of blood-lettingpuncture and cu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periarthritis ofshoulder:a systematic review
40°角进针和垂直进针桡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对比
皮纹网眼无痛进针法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