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本轮通货膨胀消退的原因

2013-06-05

关键词:物价水平物价

晏 翾

我国物价从2009年12月份开始,呈明显上涨趋势。2009年12月份,CPI同比上涨1.9%。2010年,全国CPI上涨3.3%,2011年CPI上涨5.4%,远超年初4%目标,7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最高点6.5%,此后涨幅稍有回落,12月份同比上涨4.1%,环比上涨0.3%。

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央行在2010年10月19日到2011年7月6日这段时间中加息5次,2010年1月12日到2011年6月14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2次,其中2010年11月9天之内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此外,国务院于2010年11月20日发布了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制定了遏制物价上涨、稳定物价的16项措施,即“国十六条”。

随着2012年的到来,我国CPI逐渐回落。2012年1月的CPI同比上涨为4.5%,2月同比上涨3.2%,3月同比上涨3.6%,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3.8%,略有好转(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6月直降2%,7月降至1.8%。

一、通胀消退的实际情况

由于我国物价持续攀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多种措施和经济发展综合作用之下,物价形势开始缓和。不仅CPI,PPI、RE也保持下降趋势,具体如图1、图2所示:

CPI在2011年7月达到最大值106.5后逐渐下降,具体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从2011年7月达到最高点后,CPI同比虽然有小的起伏,但总体在逐渐下降,连续回落。特别是2011年12月,CPI同比仅仅上涨4.1%,是自2010年10月开始15个月内的新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孙咏梅据此认为,经济已经开始从“通胀上行,增长过热”转变,物价回落趋势确定。

图1 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变化趋势

图2 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我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变化趋势

图3 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我国CPI变化趋势

2011年下半年CPI的下降一方面是多种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也是因为上半年同期基数很高。

2012年1月CPI同比上涨4.5%,结束了2011年下半年连续五个月的回落趋势。1月超过了全年4%的预期,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10.5%造成,其他烟酒用品、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等项目的价格都保持稳定。食品项目中,肉禽及其制品上涨程度高达18.7个百分点,是推高CPI的重要原因。由于元旦和春节都在一月,节日导致人们产生大量需求,同时蔬菜因为今年天气异常寒冷而生长慢、价格高,供不应求之下食品价格自然高涨,从而推动了CPI的上升。

2月CPI同比上涨3.2%,涨幅首次跌落到4%以下。该月延续了2011年下半年物价的下降趋势,两年来居民实际存款利率第一次转正。

3月,CPI同比上涨3.6%,涨幅较2月反弹了0.4%,负利率情况再次出现。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5%,环比上涨1.3%。蔬菜涨幅最大,同比上涨20.5%,和2月相比扩大了14个百分点之多,而2011年对CPI上涨起到主推作用的猪肉却成为价格下跌幅度最大的农产品。考虑到3月新鲜蔬菜尚未大量上市而冬储菜逐步退市,供求关系导致蔬菜价格大幅上涨,因此对CPI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其影响只是一次性的,蔬菜大量上市后物价压力会有所缓解。此外由于成品油价格大幅度上调了6.1%,也对CPI的上升起了推动作用。

总体来说,2012年一季度CPI略有上升,主要是受节日和季节影响,对物价的推动作用难以持续,CPI下降的整体态势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城市进行的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2012年第1季度的物价满意指数有所提高,同时人们的通胀预期回落,预期下季度上涨的居民比例较上季度下降了5.4%。

4月我国CPI同比上涨3.4%,收窄了0.2%。随着蔬菜的逐渐上市,食品价格再次开始下降,是物价涨幅显著放缓的主要原因:4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和3月相比涨幅缩小了0.5%,很大程度上缓解了CPI的反弹压力。

5月CPI涨幅再度下跌了0.4个百分点,同比上涨仅仅为3%。除去PPI和RE的下降,物价水平上涨放缓的主要原因还是食品价格的下降,为0.8%,其中前期上涨较快的蔬菜下降了6.9个百分点,夏粮的增产对保证供给、稳定物价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其他非食品如交通娱乐等也都出现了环比的回落。

6月CPI同比上涨2.2%,和5月相比回落了0.8个百分点之多。这一方面是由于2011年下半年物价下降的负翘尾因素开始迅速收窄,6月开始是全年回落最迅速的一段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国内需求比较疲弱,国际油价也持续回落。

总体来说,2012年二季度CPI涨速保持平稳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食品价格的明显降低。和第一季度相比,第二季度天气转暖,水果蔬菜开始大量上市,供给增加因而价格下降。此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走低,经济增速回落也是CPI压力缓解的重要原因。

7月翘尾因素继续大幅度回落,CPI同比涨幅1.8%,环比下跌0.4个百分点,是30个月以来最低点。该月食品价格的下行仍然是主要原因,蔬菜水果由于天气炎热和暴雨导致产量降低,同时储存成本增加,因此略有反弹。

总之,在2011年7月CPI达到波峰之后,我国物价水平就开始下降。到2012年,除去1月份受节日影响,其他月份的CPI均低于4%,本轮通货膨胀的消退还是比较明显的。这些都是物价下降的表层原因,下面叙述更深层次的本质原因。

二、本轮通货膨胀消退的原因

我国本轮通胀消退的原因,除了翘尾因素的逐步收窄和前轮大量的固定投资造成的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主要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欧洲债务危机、美国经济发展乏力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调以及我国出口需求的减少等因素造成的。

面对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趋势,我国政府多管齐下,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手段来抑制价格上涨。

(一)压缩总需求

由于之前为了在金融危机的浪潮中保住经济增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难免造成总需求的扩张,因此为了降低物价水平,政府相应对过度的总需求进行了压缩。

1.减少固定资产投资

40000亿投资是我国政府为应对经济危机所作出的最大动作,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设施建设、医疗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技术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灾区重建、提高居民收入、增值税转型改革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方面。其中11800亿由中央政府承担,其余近30000亿,一部分由地方政府筹措,具体是中央财政代地方财政发行2000亿国债,然后打入到地方预算中作为配套资金;一部分是发放政策性贷款;最后是地方企业债券的发行。40000亿计划拉动需求,保证了经济增长,但同时大量的公共财政支出也导致财政赤字,2010年我国中央政府财政赤字8000亿元,地方政府财政赤字33150亿元。2011年中央公共财政赤字6500亿元,地方财政赤字18344.29亿元(数据由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0年、2011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统计得来)。此后政府没有再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投资规模逐渐下滑。具体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变化趋势见图4:

图4 2009年4月至2012年6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变化趋势图

如图4,2009年4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超过130%,达到130.5%。一直到2009年12月为止,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率均保持在130%以上。2010年开始增长率逐渐下滑,全年最低为2010年10月的123.6%,2011年略有平缓回升,但总体还是一个下降的趋势,2012年3月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20%至121%,是2008年9月以来的最低谷。

固定资产投资下滑,投资规模减小,因此投资需求减少,从而总需求减少。总需求减少时,需求因素推动的通货膨胀自然缓解,因此一般物价水平下降。

经济周期理论中萨缪尔森提出的乘数——加速数模型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CPI的下降。通过乘数作用,投资数量的增长会使得收入增加,人们的收入增加后就会购买更多物品,因此销售量增加,销售量的增加通过加速数的作用,会促进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又使得国民收入增加,形成一个循环。反之同样的,当投资减少时,收入减少,销售量减少,加速原理使得投资进一步减少,从而国民收入进一步下降,这样的循环形成时,国家就处于经济周期中的衰退阶段。从这个角度出发,固定资产投资的减少引起经济的衰退,降低一般物价水平。

2.收紧银根

为了解决货币投放量过大的问题,继2008年9月至12月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连续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下调利率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收紧银根。2010年1月12日开始,央行首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紧接着当年年内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中11月10日和11月19日,9天内连续两次上调;2011年上半年每月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一共6次。同样的,2010年开始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010至2011年两年内共计上调5次。

连续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大大收紧了我国的货币流动性。2008年我国M2和GDP的比值为1.51,扩张性货币政策直接导致2009年的比值为1.79,增长速度高达18.54%;紧接着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2010年M2和GDP的比值为1.81,增长速度迅速降低到了1.1%,整整下降了17多个百分点;2011年M2和GDP的比值仍然为1.81,保持了2010年的水平,可见央行一系列的上调举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货币供应量减少时,根据费雪方程式,在流通速度和产出固定不变的情况下,一般物价水平自然下降,因此缓解了通货膨胀。

从实际的角度出发,由于货币政策存在滞后效应,因此直到2011年下半年物价才开始逐渐下降。对流动性的控制,是2011年下半年物价水平得以回落的重要原因。

3.房地产业下滑

虽然房价本身没有算入CPI的计算范畴,但其变化还是会对CPI造成影响。一方面,高房价造成人们的生活成本提高,劳动力对工资水平的要求也提高,从而增加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高房价导致人们的预期实际收入减少,从而影响人们的当期消费和储蓄。从理论上说,房地产投资作为投资需求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房价下降导致房地产投资需求减少,从而总需求降低,最终降低一般物价水平。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为了保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解决居民住房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行调控。继2010年1月10日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之后,2010年4月7日,国务院再次发布 《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即“新国十条”:建立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的考核问责机制;实行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不同住房的贷款首付比例做出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对一些住房暂停发放住房贷款,要求地方政府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在土地增值税方面对定价过高、涨幅过快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重点清算和稽查;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居住用地有效供应;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要求确保2010年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加强市场监管,包括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购地和融资的监管、交易秩序监管,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国八条”,在“新国十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相关税收制度,要求个人购买住房不足5年就转手交易的话,必须按销售收入全额征税;加强了对土地增值税的监察。同时强化了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于购买第一套以上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再次提高。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北京市的“京十五条”、重庆上海两市的房产税改革试点、天津的“十二五”保障房建设规划、合肥“限购令”等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导致我国房价增长率逐渐放缓,如图5:

图5 七十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如图5,2010年4月,我国七十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为112.8,达到最高点。此后开始逐渐下滑,2011年4月跌至101.3,2012年2月开始更是跌至100以下,5月为98.4。房价增长率的持续放缓导致物价水平的随之下降。

(二)增加总供给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本身人们的需求就会逐渐扩张,加上供需缺口导致的通货膨胀,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从增加总供给的角度缓解通货膨胀。

1.增加农产品供给

政府在粮食八年丰收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了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多管齐下,增加供给,构成了稳定物价的物质基础。

大量增加了对农民的补贴。一方面直接保障了农民的基本权益,比如:2012年中央财政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高达151亿元;农资综合补贴一共安排1078亿元;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良种补贴220亿元,今年继续实施;2012年安排农机购置补贴预计200亿元,为了支持春耕,其中130亿元在2011年9月已经提前通知到了各地。

另一方面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了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格,提价幅度从7.4%到17.6%不等;对产粮(油)大县进行奖励,2011年奖励资金规模高达236亿元,奖励县数1000多个,2012年预计安排资金277.65亿元;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发展生猪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奖励资金为32.5亿元。其他还有畜牧良种补贴政策、渔业柴油补贴政策、动物防疫补贴政策等。

同时,政府提高农业创新水平,实施一系列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政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政策、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政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政策等等。今年又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行动。

2.降低成本

在农业方面,政府一方面对农副产品流通环节进行清理,一方面减免税费。2010年12月1日起我国实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全国所有收费公路全部开辟“绿色通道”专用道口,降低运输流通成本;2012年1月1日起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加快建设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搞活流通,从而解决一些大中型城市农产品流通环节和成本增加、“卖难买贵”的问题。

在普通物流方面,政府对流通环节的规划支持进一步加强。2012年1月1日起,重庆、青岛、南京、杭州四个城市获批实施保税航油政策,也就是说在航油保税区内的航空燃油不含税,因此燃油价格比较便宜,可以节约燃油成本20%左右。这是继改革开放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广州5个城市获批以后第二次获批的城市。

三、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

经济系统里的各变量总是息息相关的。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一般物价水平也会受其影响随之变化。金融危机导致国内外经济形势都发生剧烈变化,从出口需求和经济衰退两方面降低了一般物价水平。

(一)国外经济形势变化导致出口减少

美国金融危机迅速席卷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扩展为全球经济危机,作为始发国,美国国内经济低迷。2010年,美国GDP为14.7万亿美元;2011年为15.09万亿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了1.7%,增幅较2010年回落了1.3个百分点。

同样的,严重的欧债危机恶化也导致欧洲各国经济疲软,多个国家政府下台,市场萎靡。今年9月,金融数据公司马基特表示,它的欧元区十七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8月的46.3再次下降,为45.9。PMI作为月度发布的综合性经济监测指标,可以反映经济的变化趋势,是得到政府、经济学家、商界普遍认同的监测经济运行的指标。PMI指数低于50即表明经济活动在萎缩,45.9的PMI表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情况都在恶化。欧元区不仅在过去的半年中陷入衰退,并且经济萎缩速度比今年第二季度创纪录的0.2%下跌速度还要快。同时PMI显示我国工厂业务已经连续萎缩了11个月。

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形势低迷,导致外需急剧下降,因此我国出口量大减,如图6:

图6 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速变化趋势图

可见,从2010年2月开始,虽然短期内我国出口量有所波动,总体来说还是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一方面外需的下降直接导致我国总需求减少,需求因素推动的通货膨胀自然缓解;另一方面,出口量的下降导致外汇顺差缩小,因此外汇储备量增速下降,外汇占款减少,基础货币也随之减少,从而货币供应量减少,从流动性角度缓解了物价的上升。

此外我国作为出口导向型国家,出口的大量减少对国内经济影响很大。经济增速回落时,一般物价水平自然有所下降。

(二)国内经济增速回落的影响

物价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增速回落。2011年1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7%,1至2季度累计同期增长9.6%,1至3季度为9.4%,全年为9.2%;2012年1季度跌落至8.1%,1至2季度累计同期增长为7.8%,再次跌落。GDP环比增长速度见表1:

产出方面,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也在不断回落,如图7:

2009年末,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达到最高点,2010年开始逐渐下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虽然下降速度比较缓慢,但也在回落,如图8:

表1 2011——2012年2季度我国GDP环比增长速度

图7 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图8 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

如图6和图8,三大需求同比增速虽然略有波动,但扣除季节因素和节日影响后,2010年开始都有一个回落的趋势。投资下滑,内需没有明显改观,消费仍然处于低位,出口减少。综合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看,我国经济增速在不断回落,2010年后期更是处于低位运行,从而导致通胀后期物价水平的下降。

猜你喜欢

物价水平物价
外汇占款和我国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
基于panel data模型下各地区物价水平
通胀螺旋的成因及对策
元代亦集乃路的物价——以黑城出土文书为中心
通胀螺旋的成因及对策
公共预算收入GDP与物价水平的实证关系
鸟人鸟语
2012,物价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