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济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实践与思考—以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为例

2013-06-03段英红

中国地质教育 2013年4期
关键词:同济大学研究生学院

许 斐,于 鹏,段英红

同济大学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 200092

2011 年9 月28 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组织召开2012 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选派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提出继续实施“高水平研究生项目”并适当扩大规模,同时为充分发挥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体制方面的优势及政策导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国内高水平大学与世界知名大学和机构的合作,促进多元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满足国家重点学科领域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将设立“国家公派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这两个项目的设立预示着我国的公派留学教育已经从“英才教育”逐步走向了“大众教育”[1]。

一、追溯我国公派留学的历史

回顾我国国家公派项目,应从1978 年开始算起。从1978 年至今,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国家公派项目分别经历了:恢复阶段(1978—1986),强调“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保证质量,力争多派”;调整阶段(1986—1991),“按需派遣,保证质量,学用一致”;以及规范和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6),“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规范和快速发展阶段提出的“来去自由”的政策和后来出国留学经费的资助渠道日趋多样化,显示出我国留学政策随着教育对外开放的深入而逐步完善和成熟[2]。

1996 年留学基金委成立以来,国家公派留学的选派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个人申请、专家评审、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选派和管理办法,选派规模从1996 年2044 人增至2010 年13000 多人,增长近6 倍。15 年间共选派各类公派留学人员9 万多人,目前在外学习的公派留学人员23700 多人。选派类别由过去以访问学者为主转变为以选派访问学者和学生并重,成为国家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各类急需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1]。

2007 年开始,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并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简称为“国家研究生公派项目”)。该项目按照“选派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院校和专业,师从一流导师”的标准和“面向学校需要,依靠学校工作,服务学校发展”的宗旨开展选派工作。截至2010 年底,派出学生中在世界排名前200 名高校就读的学生占66%,他们多数师从国外一流导师,主要分布在美、英、法等国家。截至2011 年8 月底,共录取24508 人,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10219 人,联合培养博士生14289 人。项目的创新发展推动了中外高水平大学实质性的国际交流合作,与此同时,也促进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提高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培养并储备了优秀师资和科研人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 年底,已学成回国的学生到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的占73%[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留学政策多样性得到了广泛推广,国家公派留学生项目逐步走向资助方式多样化,资助力度与范围增大化的发展态势。从2003 年开始,我国留学基金委设立并实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项目”,就从最初每年奖励300 人增加到每年奖励500 人,每人一次性奖励5000 美元,获奖者所学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等近60 个专业方向。2012 年起,“国家公派留学生项目“将从以前只面向60 所项目院校,改为面向全国各高校和各行业选拔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其中包括试点吸纳在外优秀自费留学生参与竞争选拔[3]。同时将设立并试点实施“优秀本科生出国交流项目”;以及在自费留学集中的29 个国家提高研究生奖学金项目奖励金额[1]。自公派留学项目启动以来,我国派出研究生的目的地国家数由2007 年的22 个上升到2010 年的40 个。其中不仅有欧美日等传统留学国家,还包括了巴西、印度、南非等非传统留学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使得留学生有了更为宽广的选择空间。这些项目的建立表现出我国的公派出国项目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技术理念,而是逐渐向平台交流,联合培养,共同进步的方向转变[4]。

二、同济大学及其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国家研究生公派项目”实施情况讨论

1.追求办学国际化,培养国家科学技术顶尖人才

同济大学历来都将办学国际化放在重要的位置,国际化是代代同济人的理想和追求。近年来,同济大学把“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的知名高水平大学作为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国际合作被确立为学校办学的四大任务。通过实施“3 个600” 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推出“模块化专家”聘请方式;搭建“中芬中心”、“中意学院”、“中德学院”等平台学院的一系列举措,为全校师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当然,在“国家研究生公派项目”中,同济大学本着“三个一流”的原则方针,送出去了一批批高质量的研究型人才,他们都是未来各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

在“国家研究生公派项目”实施的6 年里,同济大学共派出研究生758 人,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的有332 人,占历年总人数的44%;联合培养博士的有426 人,占历年总人数的56%。派出人员主要集中在土木工程、建筑与城市规划、经济与管理、交通运输工程、环境与发展、医学院、人文等学院。派出国家多集中在美国、德国、英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①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外事办公室,等.同济大学2013 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工作手册[M].2012,(10).。

从2007 年项目实施开始,同济大学派出深造人才的数目逐渐增加,至2009 年达到最高峰141人。但是从2010 年开始,公派出国交流的学生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并且攻读博士研究生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人数比例逐渐趋于相同,详见图1。

图1 2007—2012 年同济大学历年项目总体选派情况

项目实施6 年形成这样的趋势,笔者分析,在2007 年项目实施最初,由于学生对项目的认识不足,对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的准备不够,同时项目的实施也有很多未知性,因此大部分学生选择了联合培养方式。从2008 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攻读博士学位,而且公派出国的总人数也开始逐步增多,这可以归因于先出国交流的同学在国外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同国内学生实际交流增多,为后面项目的顺利实施、学生更加理性选择公派方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在出国交流机会增多的趋势下却没能保证研究生公派项目人数的进一步增长,2009 年之后申请公派的人数反而较之前逐年减少,特别是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笔者分析,可能会有以下几点原因。

(1)出国交流机会逐步趋于多样化,使公派项目的吸引力降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国际化交流增多,高校学生出国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研究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获得出国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例如参加国际会议,跟随导师参与国际项目,在学校、学院以及导师的经费资助下参加短期学术交流等。除此以外,很多出国交流机会已经深入本科教育。早在2001 年,同济大学理学部就启动了与法国布列塔尼国立先进技术学校的“理学双学士”合作项目,随后的10 年间,又与巴黎高科、里尔一大等其他5 所法国高校陆续深入开展交流项目,使部分优秀的学生在本科的时候就已经具有国际化视野。再加上国家、社会资助方式逐渐多元化,自费留学出国已经不再是个例。综上种种原因,使公派项目的吸引力有所降低。

(2)出国留学“大众化”使国外留学竞争激烈,导致国外学历含金量降低。随着近几年留学政策多样性以及出国资助多元化的发展,国外留学已经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高等教育人才辈出,国外留学竞争激烈,国外学历的含金量较前几年有所降低,很多“海归”回国变成“海待”,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再加上国际金融环境的波动较大,加大了出国留学的风险,因此致使部分学子们选择国内高校深造。

(3)公派读博付出成本太高。从成本上来看,攻博生在个人所要付出的物质和时间精力成本、就业机会、情感投入等各方面来讲,要远远大于联合培养生。

从收益的角度来看,联合培养生在同样可以接触国外前端科学研究的情况下,由于没有具体的效用评估指标,不用担心因为在国外研学的成绩不够优秀而被中断资助,而与国家和派出单位签订的归国协议又十分有利于他们在国内的就业,因此获取联合培养资助的研究生无论在物质收益、心理收益和未来的预期社会收益看,他们个人的收益率几乎是百分百的。而攻博生面临明确的效用评估,延期费用自理等规定,而他们同联合培养生与国家签订的协议却一样(这种协议收益率不一定是正效应),这造成了攻博生的收益是有风险的[6]。因此公派留学选择攻博比率逐渐减小。

2.积极探索,努力实现与国际前沿科学接轨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在同济大学是相对比较年轻,规模较小的学院,但是学院学术氛围浓厚,国际交流频繁,充分同业内国际前沿科学接轨。自2007 年实施“国家研究生公派项目”以来,学院共派出17 人至国外交流,其中攻读学位的有7 人,联合培养的有10 人(表1)。公派国家分布广泛,遍及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瑞士、荷兰、澳大利亚、日本等10个国家。

表1 2007—2012 年海洋与科学学院历年项目选派情况

在国家留学基金委以及同济大学的政策、经济支持下,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通过国际化的交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1)自2007 年至今,学院共有17 人参加项目,目前已有部分回国,主要是联合培养生,毕业后均成为了本领域内拔尖人才,分别留在学院做师资博士后,进入相关研究所做科研以及出国继续深造。

(2)学生自身的学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出国交流学习期间,学生的学术态度更为严谨,通过训练和学习,学生的科研方法和水平有大幅提升,小论文发表质量以及比例显著提高,其间不乏国际SCI 文章。

(3)通过交流,进一步拓展了科研、人才培养合作的平台。经过几年项目的建设与发展,通过学生交流项目,建立了双方导师的有效沟通平台,教师之间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主要通过我方导师、学生互访交流,邀请对方教授进行讲座、讲学、研讨,共同参加国际会议,合作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等活动加强双方交流,并且进一步促进了海洋学院与海洋领域国际知名大学以及研究所之间的合作。

(4)通过这些年的国际交流,加强了海洋学院与外方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使教学更加国际化。公派交流项目不仅仅是将中国的学生派出了国外,同时也是将中国的文化引入了世界舞台。学生交流的增加,促使海洋学院在领域内的国际研究生数量明显增加,学院近两年来有来自德国、意大利、法国、泰国以及越南等国家的留学生开展交流项目,逐渐也有双方学校学生互换共同拿双学位的项目。

三、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实施“国家研究生公派项目”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建议

学院在2008—2012 年间,几乎以平均每年3人的数量推荐研究生公派出国,且基本每年都有联合培养和攻读学位的学生。

1.出国前

学生对“国家研究生公派项目”信息把握不够清楚、准确。他们主要通过师兄师姐的经验传授、网上搜集等途径来获取信息,一方面不够官方,另一方面不能及时把握精准信息。学院在这方面的工作相对比较薄弱,没有专人对这项工作负责,学生出国在外以及归国后也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追踪。

就以上问题,笔者建议应加强公派项目的信息官方宣传以及学生出国前的培训工作。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及时通知学生参加相关讲座、在网站公布研究生公派项目信息以及建立相关论坛等方式来协助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各高校的经验之谈告诉我们,出国前培训工作很必要[5]。学生出国交流学习,一般会面临适应性、健康与安全、人际关系、信仰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思想教育非常重要。面对这些问题,可以组织参加过此项目归国的同学,或是邀请外国学者、专家以及普通教师来校考察、学习并作报告,让同学们提前接触并熟悉国外学习环境。同时,可利用现有资源,集中在国外学习生活适应性、跨文化社交、学术发展和规划等方面,邀请在国外高校就职的华裔教授们进行讲座交流。除此以外,还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根据在外留学人员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完善服务手段,提升管理水平,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获取经验,另一方面可以端正学生的出国态度,让他们提前了解、适应留学生活,客观评价自身条件,更早的结合实际做出学习计划。

2.在国外

公派出国的学生,如果是联合培养生,存在与学校学科建设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在出国交流学习期间,对方导师所做研究与我方导师虽在同一领域但不一定是同一研究方向,导致研究生的研究出现断层,影响了研究的连续性,普遍造成了联合培养生延期毕业的结果。如果是攻读学位生,则产生学生在国外的情况不清晰的问题。学院对学生在攻读学位过程中进展如何、顺利与否,以及学籍变动等情况了解不够。

针对这点,笔者建议对派出学生的管理要进一步落实。一方面,加强对联合培养博士生的修研进度及质量的跟踪。研究生交流项目与本科生不同,具有人数少、个性化强等特点。同研究生联系最紧密的就是其导师,导师从学习、生活上对研究生的引导、监督作用至关重要。研究生出国后应多跟导师交流,及时根据学习进度调整学习计划,确保研究方向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尽量做到按期毕业。同时,国外导师是交流学生的直接指导者,因此双方导师应进一步加强联系,确保学生联合培养的质量与进度。另一方面,增进攻读博士学位学生对学院的感情,加强与学生的联系。由于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不受国内学校限制,因此在管理和监督上难度更大。他们在国外学习是否适应,有无文化交流障碍等等我们都无法得知。针对这点,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例如建立QQ 群等方式,确保相关负责人直接联系得到学生;同时通过导师、同学联系等方式,进一步掌握学生在国外的学习、生活动态,以便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及时解决。

3.归国后

“国家研究生公派项目”实施至今,已有部分联合培养学生回国,但是我们对公派生归国后的后续追踪不够。笔者建议应及时与归国研究生联系,酌情了解他们归国后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一方面提高学生归国后管理质量及增进学生的的归属感;另一方面统计学生在国外联合培养过程中的成果以及遇到的问题,对项目的改进以及经验、成果的总结都有很大帮助。

四、加强高水平教育任重而道远

教育部设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宗旨是为了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培养一批能够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填补我国前沿学科及空白学科的人才缺口,打造国际人才培养及交流平台,建立国内外稳定持久的学术交流渠道,使重点支持的科研团队及学科专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现在出国留学呈现资源丰富、渠道众多,百花齐放的趋势,除国家的相关支持资助外,还有社会资助以及个人支持等多种方式。学校层面的交流项目趋于多元化,但是管理制度却相对落后,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国外和归国后两方面。从管理方面讲,笔者认为,管理者应加强学生在国外的有效沟通,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协助学生解决在国外面临的学习、生活压力,帮助其尽快适应国外生活环境,及时发现及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加强学生归国后的后续追踪,帮助学生解决归国后可能面临的毕业、就业或是如何重新适应国内环境等压力,给予学生有效的关心和支持,帮助留学归国人才在我国各个领域发挥其用。

“国家研究生公派项目”为众多拔尖人才提供了国际化平台,作为服务者之一,我们需要总结之前的成绩与不足,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拔尖创新高质量人才。

[1]创新国家公派留学新机制—国家留学基金委秘书长就国家公派留学选派工作答记者问[J].神州学人,2011,(11):14-16.

[2]陈昌贵.1978-2006:我国出国留学政策的演变与未来走向[J].高教探索,2007,(5):30-34.

[3]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总体设想与2012 年选派计划—2012 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选派工作会议综述[J].世界教育信息,2011,(10):15-16.

[4]尹红云,蔡丽.高校公派出国留学现状研究[J].科教文汇,2011,(10):3-5.

[5]徐妍.为更多的出国留学人员提供更完善的服务—记2011 年国家公派工作培训研讨会[J].神州学人,2012,(1):37-38.

[6]黄虹,刘松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优化落实措施探析—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13-115.

猜你喜欢

同济大学研究生学院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