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们为何悄悄留在中国

2013-05-30刘迪

新民周刊 2013年40期
关键词:威胁论渡边日本

刘迪

这一年来,日本媒体对中国批判乃至谩骂之势如排山倒海,电视、报纸、杂志、单行本书籍充斥同类内容。日前,笔者在当地书店发现《即使如此,我们也在中国居住的理由》(以下简称“在中国居住”)一书,不觉眼睛一亮。这本书是108名在中国长期生活的日本人的体验记录。其中既有目击中国“反日游行”的,也有在中国长期生活面临的中日冲突的。这108人来自中国18个地方,他们中有摄影记者、文字记者、编辑人员、NGO代表、研究人员、日语教师、演员、寿司师傅、主妇、医生、高中生等等。

书中的每位作者,都从生活、职业体验角度谈到对中国的观察。他们的语言平实却没有回避中日面临的尖锐矛盾,但给出的答案却与日本主流媒体迥异。108名作者的最大优势是,他们长期居住于中国、拥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很多人在中国生活了10年,甚至是20年。

在此前一年间,日本主流媒体铺天盖地的“中国反日”报道,具有彻底洗脑功能,从根本上摧毁着两国关系的国民信任基础。媒体在渲染“中国恐怖”的同时,也造就大批“亲切慰问者”。“在中国居住”的作者中有90%以上收到國内来信,劝他们回国。80%的作者感到,日本媒体反复播放、报道的中国“反日游行”、“反日暴动”与他们的日常体验反差巨大。

中国是日本海外第二大聚居地,有14万人,数量仅次于侨居美国的日本人。面对“反日游行”,少数人悄悄离开了中国,但大多数人留下来了。

现年35岁的佐藤爱担任某咨询公司总经理。她是单亲母亲。9年前来到中国。来中国前,她在网上做了大量调查,例如是否可以找到照顾孩子的阿姨、是否有日本人学校、有没有可以使用日语的医院、毕业后是否可找到工作等。32岁的山本达郎2003年第一次到中国,他发现了中国的活力,毕业后在北京创立了广告公司。36岁的桑江央在康奈尔大学毕业后到云南留学,他在那儿遇到一个维族女孩,两人结婚。2005年他在乌鲁木齐开了一家酒吧。上述这些作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生活。那些鲜活的现场感觉,往往被日本主流媒体的“政治正确”所忽略,也常常为研究者视而不见。

这本书其实很有可读性,因为穿插了大量图片,也有很多小调查专栏,如“日本人最喜欢的中文”专栏,有如下几句俗语或诗句:“车到山前必有路”、“疾风知劲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差不多”。这些中文,我们中国人看似平常,但与日本的哲学截然不同,他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大陆民族的坚韧与达观。“日本人最喜欢的中国菜”专栏中,中国菜名包括:“水煮鱼”、“酸菜”、“醋溜白菜”、“煎饼果子”等。这与上一代人喜欢的“北京烤鸭”趣味迥异,更加接近庶民。

“在中国居住”的作者之一、共同社中国总局长渡边和昭指出,对于日本国民中存在的“中国威胁论”,他认为“日本媒体的责任也很大”。他指出,日本媒体存在对新闻的夸大处理乃至煽动“中国威胁论”的情况。有的杂志甚至把北京描写成“有害物质浓雾导致白日昏暗,市民需摸黑步行”。渡边认为这种新闻处理的根源是缺乏自信。他说,受“中国威胁论”的影响,日本人对中国的负面印象过度增加。

这一年来,日本涉华舆论以及对华印象均向同一个方向倾斜,这种现实的危险会造成言论划一,很多不同言论受到压制,这种现象其实不利于日本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美国《新闻周刊》日文版编辑长冈义博就认为,“在中国居住”一书的出版,是一年多来陷于“停止思考”的日本人的中国观开始变化的有力证据。

猜你喜欢

威胁论渡边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西方学者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污名化论调、危害及其正确应对
新一轮“中国威胁论”话语的形成、特点和反制
《黄金时代》日本版
中国黑客的现状、评估与治理
从《挪威的森林》看友情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北海道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