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达”的孤岛

2013-05-30潘洪其

新民周刊 2013年40期
关键词:余姚缺位水灾

潘洪其

台风“菲特”使浙江姚江河水倒灌,余姚市70%以上城区被淹,市内停水停电,通讯中断,交通瘫痪,上百万人被困汪洋。几天后,正常生产生活才开始恢复。

按照余姚市官方的说法,水灾可谓全是天灾——这次强降雨达到500多毫米,相当于68个西湖的水量或北京两年的降雨量,在两天时间内集中倾泻到余姚头上,“这种情况下,城市的基础设施再好,也是苍白无力的,哪个神仙也解决不了,太为难了”。言外之意,在“哪个神仙也解决不了”的困境中,余姚市政府救灾体系开足马力,竭尽全力,最大限度救助受灾群众,把水灾损失降到最低……如此解释与辩白,看不出有多少内疚之意,更没有深切沉痛的反思。水灾尚未过去,这样心急火燎表功卸责,实在让人无法苟同。

市民和舆论对余姚官方救灾的批评质疑,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排水不畅,积水猛增,救灾严重受阻。降雨量大且集中不可否认,但排水、电力、通讯等如果坚强有力,就当能发挥抵御水灾、减轻损害的效用,但这些基础设施脆弱乏力,面对水灾不堪一击,足以证明其本身是大有问题的。

第二个层面,政府抗洪救灾体系组织不善,应对不力。抗洪救灾是现代城市管理特别是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重要部分,其组织分为监测、预警、应急三部分,每部分工作都须有严密的规范和专业的操作,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此次余姚水灾,政府在气象监测环节本已落后,在发布预警环节更是严重缺位、滞后,官方解释称因电力通讯中断,不能及时向市民发布预警信息,而实际上,电力通讯中断时水灾已经发生,即便能发出信息,也早已过了有效预警期。再如救灾物资发放出现混乱,对民间自救互助行动,政府未能提供有力辅助、支撑的平台,都说明政府抗洪救灾体系存在重大缺失。当地主要官员大谈自己如何辛苦,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然而现代城市治理和突发应急不仅看“苦劳”,更要看“功劳”,政府应对失措,劳而少功,只能算是不及格。

第三个层面,政府信息公开缺位,公共信息发布阻滞,严重影响政府救灾和民间自救互助的有序开展。据官方解释,电力通讯设施中断,且为避免水灾中出现触电事故,供电条件具备后,仍不可立即恢复供电,故无法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和其他救灾信息。此说在技术上是否成立,有待从专业角度进一步确认,因为尽快抢修、恢复电力通讯,在其他地方抗洪救灾中已是惯例,且有成熟的经验,就此次余姚水灾而言,这应当不是致命难题,不能成为迟迟不能恢复电力通讯的理由。

政府信息公开缺位、权威公共信息缺失的同时,民间自救互助中出现的一些传言、非议有时却受到打压,并以散布谣言为名实施拘留。政府信息缺位与民间传言流播之间,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既然政府信息缺位主要缘于电力通讯中断,那么,在电力通讯中断的情况下,民间出现一些传言、非议,其散布范围及可能造成的危害也是有限的。在突发事件应急非常时期,在抗洪救灾紧要关头,政府切实履行信息公开职能,弥补权威公共信息缺失,比动用公权力限制、惩罚民间非议重要得多。人民網舆情监测室认为,在集中打击网络谣言的语境下,网络大V的集体失声,使余姚水灾的舆论关注力度整体下降,各方观点无法实现充分碰撞,网络信息自净能力下降,加上余姚当地媒体报道滞后,使余姚水灾成为“信息孤岛”。在“信息孤岛”中抗洪救灾,受限之多、难度之大、情势之尴尬,可想而知。

余姚以经济发达、环境优美闻名于世,此次水灾暴露出,在余姚经济发达背后,城市应急体系、公共治理模式及政治文明尚处于“欠发达”水平。尽快补上责任行政、公共治理和政治文明的短板,才能形成协调均衡、全面发达的社会生态。余姚如此,其他地方也是如此。

猜你喜欢

余姚缺位水灾
防疫不缺位秋收不误时
必备!欧洲居民水灾应对指南
监督“裸官”,监察法何时不再缺位?
疫情、水灾期间效益不减反增,这家动保企业到底如何做到的?
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怎么办
打造新媒体产品,这些基本功不能缺位
余姚用“五个有”监管好土地
灾害报道中的地方媒体作为——以《余姚日报》抗洪救灾报道为例
从“大学生回炉”看我国高等教育的缺位
余姚男子私设作坊排污水污染环境被刑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