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设计:协调“三组关系”

2013-05-28唐惠忠

实践新课程 2013年6期
关键词:刘和珍预设教学内容

唐惠忠

R·M加涅等提出:“那种认为存在一种唯一的最佳教学设计模型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有多少设计者与设计情境,就有多少设计模型。”但是,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符合一些共同的准则,比如像加涅指出的那样,“教学设计必须以帮助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教程为目的。”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就是学的法子决定教的法子,教的法子要服从学的法子。除了这个基本原则外,有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还应考虑下列三组关系:

一、理清教材体系与文本特征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最终旨归。在研读一篇课文时,教师凭自己的阅读经验,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它的思想价值——主旨,艺术或表达价值——风格、文体特点,然后确定本篇文章的阅读教学目标。然而,这样确定的目标,与阅读教学应该达成的目标往往有距离。这是因为,一篇好文章总是有许多特点,总是有许多可以学、应该教的价值。因此,在研究教材、确定某篇文章的阅读教学目标时,不仅要看该篇文章的一般特点、一般教学价值,还要看它在整个专题(或单元)中的地位,看它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以及教材编写者希望它在知识序列中发挥什么样的示范作用,然后再去设计教学活动的问题与细节。

例如鲁迅先生的杂文《记念刘和珍君》,其主题我们一直理解为揭露反动政府镇压学生的罪行,歌颂青年学生为国家牺牲的精神。在使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时,我从教材专题的内涵“直面人生”出发,换一个角度解读课文,把文章主旨定位在歌颂刘和珍这样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精神之上,使教学思路和重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的教学思路主要是:(1)根据文章叙事内容,概括刘和珍的特点;(2)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感情,认识她的猛士精神;(3)看清段祺瑞执政府的嘴脸,理解课文交代背景对写刘和珍的作用。整个教学设计就以“刘和珍的猛士形象”为中心,完全跳出了以往的阅读视角和教学思路。

二、协调教学活动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学校教育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现成的知识,而是要让他们学会获得新知识的方法,以便在将来的社会变革中永远立于知识浪潮的前头,成为新知识、新文化的弄潮人。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理应体现这种观念,通过教学活动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以养成其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但是,教学又是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有组织”,其含义既指按照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原理选择教学内容和顺序,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保证教学的科学与效率,也指教学应顾及一个班集体中多数人的学习进程,保证社会层面的学习效率。

教学组织要求教学设计充满预设性,完成集体教学目标;人才的个性化培养要求课堂应以学生个体学习需要为主,体现生成性。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是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在这方面,我的思考与实践主要有二:

其一,以“整体设计有序,具体细节灵活”为基本原则。先说“整体设计有序”——教师作预设,一方面要牢牢把握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往往体现为文本最突出的表达特点),设计好教学的主问题;另一方面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备教课文时,郑桂华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我的课总会设计至少三到四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比如上《安塞腰鼓》,我设计的第一层目标,感受这是一篇充满豪迈激情的文本,这个学生很容易体会到。第二层目标,发现这种豪迈激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第三层目标,《安塞腰鼓》为什么会有这样充满激情的表达形式?”再看“具体细节灵活”——一方面,对于一堂课来说,“没有哪些内容是非完成不可的学习目标,没有哪个内容非要用多长时间来完成不可”,作为教师,不能把心思只放在预设好的教案上,更应切实留意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善于抓住学生的“错误点”“困惑点”“质疑点”“争论点”等展开教学,因势利导,将看似无机的课程资源转化成有机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生成不是随意生成,为推动课堂持续健康发展,教师还是要能够掌控教学过程的。

其二,设计开放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平台,开掘其思维潜力。例如教小说《项链》,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假如玛蒂尔德当初没有丢失那挂项链,她会过上所向往的那种奢华日子吗?(2)丢项链对玛蒂尔德来说究竟是“断送”还是“拯救”?(3)如果作家不用“意料之外”的结尾方式点明真相,而是在情节推进中点明真相(如在玛蒂尔德借项链时由福雷斯蒂埃夫人讲明)可以吗?又如学习《祝福》,可引导学生讨论“该如何看待祥林嫂‘最后的疑惑?这是‘一个伟大的疑惑吗”;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可着重思辨“贝尔曼是个失意的人,作画四十年也没什么成就,‘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他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一旦问题有了开放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又能恰当地给学习者留出自主建构的空间,学生思维活跃了,生成的有效性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得以提升。

总之,在预设的过程中着眼整体,在生成的过程中尊重个性,在授课时不迷信预设,并把体现在预设中的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生成时师生思维活动的火花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三、把握教学内容集中与开放的关系

设计教学内容,首先要考虑内容的集中。首先,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繁琐而芜杂的内容,势必会如乱麻一团,不仅教师上课思路易混乱,学生也可能无所适从;即使教学内容很多却并不芜杂,老师也很难引导学生完成太多内容的学习。其次,教材的文章、教材中的学习内容有相对简约、集中的特点,学生集中学好课文独特的核心价值,可以事倍功半地提高语文素养。漫无边际地拓展教学内容,往往会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很难深入到文本深处,进行深度思考。如学习杨绛的散文《老王》,教师可将教学内容集中到“文中最直接地体现作者对老王情感的句子是哪一个”“写文章一定有自己设想的读者,那么本文潜在的读者是什么人?作者究竟要告诉这些读者什么”这样两个问题上来。

另一方面,设计教学内容也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开放,可从两个维度思考:一是从教学内容的深度上设计,从理解到分析,再到综合归纳,甚至推进到鉴赏、评价层面,逐步指引学生深入地思考与表达。例如教读《亡人逸事》的第四部分,笔者设计了一个层层递进的“问题群”:

①课文结尾处的细节,由两句对白、一笔神态描写组成。“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妻子临终前的这句话,表现出说话人怎样的特点?

②“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由作者的回答,你能看出让人感动的地方吗?

③“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能不能把本句改成“她听了我的话,脸上展现了幸福的笑容”?为什么?

④请展开联想、发挥想象,用一段话具体描述那一刻妻子和“我”的心理活动。

解答上述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学步骤的推进过程;解决了这四个问题,学生也就走进文本,深入了人物心灵世界,教学目标也自然达成了。二是从教学内容的广度上设计。如以教材中的课文为“圆心”,以学生应具有的阅读视野为“半径”,内外结合,广泛联系,辐射生活,重视探究,使阅读教学的内容、手段丰富起来,从而改变以往语文教学中过于局限于课堂,过于关注教材,过于专注于“这一篇”的解读而忽视外部世界的弊病。比如著名特级教师赵谦翔教《琵琶行》,先增补李贺的《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供学生作对比研读,极大地强化了学生对古诗词“以声喻声”“以形喻声”“以典喻声”艺术手法的认知;然后选印《老残游记》中“白妞说书”一段文字,供学生们欣赏。赵老师认为:“还有更大的拓展,就是对重要的作家,自选教材做专题研究。”他曾自编“苏东坡诗文”教学单元:把苏东坡的5首词、1首诗、《前赤壁赋》和余秋雨、周国平先生研究苏东坡的文章一起发给学生,两周之内14课时,都由学生来自学,最后的验收就是讲评他们评论苏轼艺术和人生的习作。此类拓展,可谓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然,理想状态下,教学内容集中与开放是处在一种和谐的平衡之中的。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课,好的教学设计是实施有效阅读教学的基本保障之一。学生是时时变化着的,而对学习者的分析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加涅说过“设计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因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责编/齐鲁青

猜你喜欢

刘和珍预设教学内容
《记念刘和珍君》中五次“微笑”的作用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解读与构思
鲁迅笔下的刘和珍, 真实的她却是一名武术高手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