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子银行的光与影

2013-05-15魏雅华

检察风云 2013年3期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

文/魏雅华

2013年元旦,人民网刊登了这样一条引人注目的消息:《影子银行野蛮生长》。文中说:盘点2012年金融领域的热门事件,“影子银行”当仁不让地成为最主要的关键词之一。

2013年元旦,人民网刊登了这样一条引人注目的消息:《影子银行野蛮生长》。文中说:盘点2012年金融领域的热门事件,“影子银行”当仁不让地成为最主要的关键词之一。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在研究报告中预计,这个规模大约是正规银行体系的12%~13%,是GDP规模的三分之一。可即便按该文对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估计:15万亿至17万亿元,这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个数字造成中国金融业一场惨烈的汶川式大地震,其能量也已绰绰有余了。

也许“影子银行”我们听来还很陌生。为什么会派生出一个“影子银行”来?也许,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会想到那个暧昧“小三”吧?

2012年是开启“泛资产管理”时代的元年。“影子银行”问题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正是与银行理财、券商资产管理和信托业近年来的飞速扩张有关。各类机构创新业务的开展,几乎都以跑马圈地式的野蛮生长为特征,粗放经营和逃避监管约束,也因此而饱受诟病。

中金公司在日前发布的报告中也表示,其快速扩张带来了潜在信用风险。随着“影子银行”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张,在未来3~5年内,如果融资方依然解决不了自身回报率过低的问题,“影子银行”就可能对我国整体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实质性损害。

这个风险评估不算夸大。这还不让我们高度警觉吗?如果中国房地产市场真的出了大问题,“影子银行”真的会把中国经济推下悬崖。

全球金融风暴中的“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并非中国独有,不独在中国如此,在国外更加疯长。

协调全球金融监管政策的金融稳定委员会(FSB)2012年11月发布数据,称“影子银行”在过去的一年规模创下新高,达到了67万亿美元。(中国2011年的GDP也才7.3万亿美元,仅为此数的零头。)“影子银行”的繁荣已成定势。

FSB的研究显示,在2007年之前的五年,也即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全球“影子银行”规模不止翻倍,达到了62万亿美元。到2011年,整个系统规模达到了67万亿美元,超过调查覆盖的所有国家的经济收入总和。其规模竟如此惊人!

美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影子银行”系统,2011年资产达23万亿美元(其资产已超过2011年美国的GDP15万亿美元——笔者注)。其次是欧元区,22万亿美元;英国9万亿美元。

但是FSB认为“影子银行”改革应当小心处理,因为这一领域也可以是企业和消费者的一个信用来源。

所以,讨论“影子银行”的存在与监管已是当务之急。

也许,我们首先要讨论的是:什么是影子银行?

尽管官方并未给出明确的“影子银行”定义,但在中国,它被普遍认为主要集中于三种形式的融资:一是银行表外业务,如理财产品;二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小贷公司等;三是民间金融,包括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民间金融、私募投资、对冲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这种融资方式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

这样的现状,就不能不让我们喜忧参半,“影子银行”到底是妻还是妾?甚或是情妇?就不能不让我们反复掂量,以确定她的法律地位。

在中国,“影子银行”是个很新鲜的事儿,让我们看看美国的“影子银行”生存状况吧。

“影子银行”系统(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接纳,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从这个定义看,银行是妻,“影子银行”是妾。

妾在今天一夫一妻制的中国不合法,可在新中国建国以前的几千年,都是合法的。而情妇则在任何时代都不合法,所以妾与情妇的法律地位是有差异的。

“影子银行”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它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请注意这个词:“无限扩张”。所有问题都出在这儿。“扩张”可以,“无限”不可以。

这种方式的核心是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这种信贷关系看上去像传统银行,但仅是行使传统银行的功能,而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机构,即类似一个“影子银行”体系存在。

美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有半个世纪了。能在如此之长的一个时间段存活,而且生机勃勃,毫无衰败迹象,这表明它的生命力顽强而旺盛。它有存在的合理性。

本世纪之初,欧美国家出现了脱媒型信用危机,即存款机构的资金流失、信用收缩、赢利下降、银行倒闭等风险,如爆发于2007年末的全球金融危机。

为了应对这种脱媒型信用危机,不仅政府大规模放松金融部门的各种管制,而且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一股金融创新潮。各种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组织及金融经营方式层出不穷。

随着美国金融管制放松,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影子银行”体系也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

比如,在各类金融产品中,美国金融衍生产品和结构性产品发展,更是远远超过传统金融产品。截至2007年底,传统金融产品总值约为70万亿美元,1999年至2007年间,其年均增长为5.9%。而衍生产品名义合约额超过了165万亿美元,其年均增长为21.7%。

也许,这样的现实很让我们深思,由“影子银行”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还得由“影子银行”来出手援救?这不是用放火烧荒来扑灭山林大火吗?

影子银行威胁中国金融安全

在中国的市场现实中,“影子银行”主要为三类:

首先,就是“影子银行”本身,主要玩家有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SIV和货币市场基金等。

第二类是应用“影子银行”方法的传统银行。这些银行仍在监督管理下运行,同时可获得中央银行的支持,但它们也将“影子银行”的操作方法运用到了部分业务中。

第三类则涵盖了“影子银行”的工具,主要是一些能够让机构转移风险,提高杠杆率,并能逃脱监管的金融衍生品。

中国的“影子银行”有几个基本特征:资金来源受市场流动性影响较大;由于其负债不是存款,不受针对存款货币机构的严格监管;由于其受监管较少,杠杆率较高。说白了,它具有和商业银行类似的融资贷款中介功能,却游离于货币当局的传统货币政策监管之外。

“影子银行”是信贷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和大宗商品交易、杠杆收购领域的主要参与者。这些机构通常从事放款,也接受抵押,是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

“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和高杠杆操作,在带来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也潜藏着越来越大的风险。使整个金融体系变得脆弱,使金融的系统性风险愈加难以控制。

目前,“影子银行”系统正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持续萎缩,然而,作为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一环,“影子银行”系统并不会就此消亡,而是逐步走出监管的真空地带,在新的、更加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发展。

未来,对“影子银行”系统的信息披露和适度的资本门槛高度的要求,将是金融监管改进的重要内容。目前,美国已提出要求所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对冲基金、私募机构和风险资本基金实行注册,并对投资者和交易对手披露部分信息。

2012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中国境内信贷风险提出警示:“虽然中国银行业维持了较低的不良贷款率,但市场对其信贷质量,尤其是对小微贷款的担忧,可能会严重影响非银行借贷机构。”

GFSR报告显示,目前,亚洲、中东及拉丁美洲一带国家的银行市净率(PB)均较2010年水平严重下滑,其中以中国银行业的下降幅度最高,市净率最低。不过笔者以为,这并不是个坏消息,也许是个好兆头。

IMF还提醒投资者需警惕中国的信贷风险、流动性错配及非银机构的道德风险。GFSR报告认为,近年来,中国的“影子银行”急速膨胀。近期内地经济增长放缓,整体信贷受到压制,非银行信贷的重要性反而增加。这使得私人企业能得到更多的信贷资源,但也对全国的金融稳定带来挑战。

这个警告倒是真的需要警觉。中国2011年的全民皆放高利贷,以及2012年为祸全国的高利贷崩盘,对中国金融业是一个严重的警告。

IMF数据显示,从2011年起,在中国的融资结构中,信托融资急剧增加,从2011年一季度占总体融资额的20%以下,增至2012年二季度的约30%。委托贷款亦快速增长,2011年三季度,此类贷款占国家总体融资额的比例曾高达60%,2012年二季度,上述数字已逐渐降至约25%。

中国“影子银行”系统中,非正式贷款者是最不透明的,大约占了全国GDP 6%至8%的份额,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目前,这些企业正面临较高的信贷风险,体现在借贷利率高达20%或以上。受中国经济下滑影响,这些非正式贷款者正面临急剧上升的不良贷款。

“中国的影子银行是我们比较担忧的一个领域。过去几年,中国的影子银行通过各种贷款工具和中介机构迅速增长,这的确是一个风险。”IMF负责人表示,通过影子银行提供的借贷总额,占中国GDP的比率高达40%。目前情况来看,加强影子银行监管非常重要。

如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制造业企业持续面临去库存化、去产能化甚至去产业化的压力、房地产开发商继续受制于宏观调控、新增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率低下,那么中国“影子银行”的资产方可能急剧恶化。

一旦投资者的信心下降,新发行理财产品规模收缩造成“借新还旧”的游戏难以为继,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

二是商业银行为表外亏损买单,但如果中国制造业企业、地方融资平台与房地产开发商出了偿付问题,商业银行表内资产的不良率也可能飙升,单单应对表内风险都可能力有不逮,更不用说兼顾两头。

上述分析意味着,一旦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出了问题,最终的买单者将或是影子银行产品的购买者,或是中央政府。

如果由中国的民众投资者来最终买单,那么危机的爆发将造成居民存量财富的蒸发,使得居民消费变得更加疲软,损害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如果由中央政府来买单,这意味着过去十年内商业银行体系改革的方向被严重逆转。如何应对中国经济去杠杆化给影子银行体系造成的冲击,将是新一届政府在未来几年面临的重要挑战。

这些警告中肯而客观,它用粗线条勾画出的浮世图,一点都没有危言耸听的味道。

如何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

“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使得美国和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银行体系的作用不断下降。“影子银行”比传统银行增长更加快速,并游离于现有的监管体系之外,同时也在最后贷款人的保护伞之外,累积了相当大的金融风险。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近日表示,中国金融五年内最大的风险,是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他认为,这个风险既和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密切相连,也与现在资本市场的风险相关。

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信托、担保、小贷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等。事实上,自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以来,各地民间金融的风险便已陆续暴露,并牵连当地的银行系统。由此看来,如何保持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就显得格外重要。

当然,应当看到,监管层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也付出了努力。比如以各种方式切断银行系统与影子银行的联系,规范银信合作、将表外业务尽可能纳入表内、加强银行业与影子银行、民间金融之间的防火墙建设等。

从银监会年报看,自2009年开始,“影子银行”字眼频现。在2010年年报中,“影子银行”提到了 16次,2011年年报则提到了14次,并特地开设了“影子银行”专栏。

要解决中国金融风险必须推进改革:一是价格形成机制,特别是“两率”的市场化改革;二是放开金融市场的准入,让更多民间资本更加自由地进入市场从事金融业务,让地下的金融活动公开化;三是推动银行业改革,让商业银行能够为更多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四是打破配置金融资源过程中的垄断和不公平,完善金融组织机构,尤其需要改进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让原处于地下的影子银行系统,按照正规的方式运营,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平衡经济运行中的风险与收益。

“影子银行”不会销声匿迹,不会被取缔。但会被规范,使其在经济法制的轨道上运行。

也许,“影子银行:爱妻还是情妇?”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法学家们说,情妇的存在是道德的堕落;而文学家们却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毫无道德可言的婚姻。谁对谁错,前一千年没有答案,后一千年恐怕还是没有答案。

可对这个答案的寻求,却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风光旖旎的旅途。它可能会使有没有答案,变得不那么重要。

猜你喜欢

影子银行金融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What a Nice Friend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和影子玩耍
“存梦银行”破产记
不可思议的影子
P2P金融解读
银行激进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