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3-05-10■文/罗

陕西教育·教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长城课件多媒体

■文/罗 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使语文教学以崭新的模式,开放的姿态,纷纷绽放在课堂之中,给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将图像、文字、声音等各种信息融合在一起,声情并茂、引人入胜,从多角度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在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已愈来愈凸现优势,为教与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传统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相比多媒体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难以招架,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到处是残垣断壁的圆明园园景录像,让学生说说园中的景色怎样,然后告诉学生,圆明园曾是我国的一座皇家园林,曾经被誉为万园之园。你想知道它本来是怎样的吗?那你就去认真读一读《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都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文去寻找答案。在教学《长城》一课时,仅仅通过文字阅读很难让学生体会到长城的雄伟壮丽,我就借助多媒体,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长城的画面。给他们创设了情境,使他们陶醉在长城的美景中,惊叹于长城的雄伟壮丽,感叹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在《草原》一文的教学中,课文语句优美,意境超然。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因为孩子们生活在农村,并没有真正见过草原,对文中的描写非常陌生,通过多媒体展现:在晴朗的天空下有一望无垠的碧绿草原、白色的蒙古包、成群的牛羊、套马嬉戏的少年,配以悠扬婉转的蒙古长调,加上豪迈奔放的舞蹈,让学生充分感受美丽神奇的民族风情,学生心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求知欲大大增强。每堂课后,学生都津津乐道,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优化语文情境、丰富语文意境、提高语文素养,还能激发兴趣、开阔眼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阅读教学中有许多含义深刻、意味深长的词句。学生必须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积累,在读中去自主地、个性地理解和感悟。而多媒体往往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这只是一种外界刺激的结果,很难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学生可能“看得热热闹闹,读得冷冷清清。”

因此,多媒体在课堂中的运用也存在负面作用,我们要尽量避免,做到恰当运用,发挥最大价值。

1.不要运用课件“作秀”。

许多老师在课件上大做文章,过分追求课件的数量,集中大量的图像、声音信息,造成无效信息的泛滥,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应当适可而止,选而用之,反之,语文课也就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课。

2.多媒体的运用,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若一味使用课件,则会禁锢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独特的想象与体验,也就无法让学生的智慧得以发挥,无法享受感悟语言文字带来的无限欢愉,所以教师不要把一切课堂教学都依赖于多媒体,更不能让它代替教师的工作。

3.教师要对多媒体课件进行随机调控和选择。

课堂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课件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课堂上很难修改,而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下,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一些有创意的见解,这种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学时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实施课堂调控,要根据课堂的进展情况选择、调节课件。

总之,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既要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使它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也不能失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位置,更不能左右我们的教学。多媒体贵在恰当运用、合理开发,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猜你喜欢

长城课件多媒体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守护长城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课件综述——《识字三》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