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酱油工艺(3则)

2013-04-23杨中梁

中国酿造 2013年6期
关键词:酱园制曲传统工艺

谢 韩,杨中梁

(1.南京小二黑食品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31;2.江苏省宿迁市三园调味品有限公司,江苏 宿迁 223800)

(一)传统的“南京酱油方”

古书《养余月令》,是明朝戴羲编辑的有关农政方面的书籍,共三十卷,记载了明朝时期许多农产品及其加工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在《卷十一烹制五十七则》看到有“南京酱油方”,原文:

南京酱油方,每大黄豆一斗,用好面二十斤,先将豆煮,下水已豆上一掌为度,煮熟摊冷,汁存下,将豆并面,用大盆调均,乾以汁浇,令豆面与汁俱尽,和成颗粒,摊在门片,上下俱用芦席,铺豆黄于中酓之,再用夹被搭盖,发热后去被,三日后去豆上席,至一七取出,用单布被摊晒,二七晒乾,灰末微尘俱莫弃莫洗,下时,每豆黄一斤用筛净盐一斤,新汲冷井水六斤,搅匀,日晒夜露,直至晒熟堪用为止,以篾筛隔下,取汁淀清听用,其末及浑脚,仍照前,加盐一半,水一半,再晒复油取之,脚豆极咸,可以各菜及萝卜切碎拌匀,晒乾收之,可当豆豉,但微有砂泥耳。

解读成现代的操作规程为:

每批次用大粒黄豆150斤,优质面粉20斤。先煮黄豆,泡豆水在豆上面约一掌高,煮熟后摊凉,将汁水留下。再将熟豆子并入面粉中,放入大盆搅拌均匀,用汁水来调干湿程度,黄豆、面粉和水一同用完,形成颗粒状,摊在门板上,上下都用芦席盖住,黄豆在里面开始制曲。外面用夹层被子搭盖保温,如果发热即去掉被子,3d后去掉豆上的席子,到7d取出来,此时称为豆黄,放入单被子上摊晒,7d后晒干,细微碎粒粉末不要抛弃,也不能洗掉。下盐水发酵,每1斤豆黄用筛过的净盐1斤,刚刚汲上来的凉井水6斤,搅拌均匀,放入缸中,白天阳光晒,夜晚雨水露,直到晒熟能食用为止。然后通过篾筛取出汁,沉淀清澈后即为可食用的酱油。

其沉淀物及发酵的底脚仍然按前面方法加盐和水,只是盐和水减半。再晒露,熟后取油。

底脚很咸,可以用菜或者萝卜切碎,拌均匀,晒干收回,可当作豆豉,但稍微有点泥沙。

可以看出“南京酱油方”的工艺还是比较科学的,试做如下分析:

①用面粉裹在蒸熟的豆粒外,可吸收多余的水分,而且在纯天然接种时有利于微生物繁殖,菌丝深入到豆粒里面,在发酵时使蛋白分解更彻底;

②未找到引用源。成熟豆黄要晒干,在拌入盐水时更利于吸收;

③未找到引用源。拌曲的盐水是凉的,盐水浓度大约14.3%,盐水用量较大,也许是从发酵周期较长来考虑的,这是高盐稀态低温长周期发酵。

从操作过程来看,与南京20世纪50、60年代生产的三伏酱油相同,证明这是南京地方特色产品。只是三伏酱油明确晒露需要经过三伏天,故名“三伏”。另外三伏酱油的原料配方中面粉比例略大一些,从理论上讲香气和风味会更加好。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酱油生产传统工艺的传承。

只是“三伏酱油”后来因为黄豆供应紧张,改用豆粕代替黄豆,口味差一些。

现在“三伏酱油”在市场上已无踪影,这是由于这些传统工艺没能适应大市场的变化而消失,但在偏远的苏北农村仍有一些企业保留了这些传统工艺,希望能过继续保持下去。

附古籍《养余月令》照片

1《养余月令》目录

2《养余月令》中“南京酱油方”文章1

(二)江苏宿迁三园酱园的甜油

甜油是江苏北部一带的传统调味品,一直是口传亲授,据说有5000年历史,有文字查阅距今300多年。其工艺类似我国传统晒酱工艺,因为苏北地区小麦产量大,就以面粉代替黄豆来发酵。由于发酵时淀粉含量高,糖分大,故称“甜油”。糖类物质进一步转化,使得产品酯香浓郁,鲜甜适口,当地群众觉得一般酱油豆腥味重,认为酱油中佳品就是“甜油”,所以这也算我国传统调味品中的一支奇葩。

目前仍然保留着这种传统工艺的企业尚有几家,宿迁三园酱园是规模较大的。其前身是东大、益美和洪泉三家老酱园公私合营组成的宿迁市酱醋厂,改制后更名为三园酱园。为传承老字号酱园的特色,将甜油工艺保持下来,目前年产量5000t。

1 工艺流程

面粉→制醅→蒸煮→制曲→发酵(日晒夜露)→淋浇 抽油→曝晒→过滤→低温消毒

2 操作要点

甜油通常在春季投料,原料以面粉为主,也可用小麦粉碎,代替面粉,但口味不如面粉纯正。现在有的也加入少量黄豆粉或杂粮。

3《养余月令》中“南京酱油方”文章2

拌水制坯。加水搅拌,用手握紧成团,松开即散。在容器中踩踏均匀,然后切割成20cm×5cm×5cm条块;也可切成5cm~6cm正方块。

蒸熟。将面坯放入笼屉中,常压蒸120min。

熟面坯降温,放在匾中,入曲房保温制曲。以前不添加菌种,让空气中微生物在面醅上自然生长;现在人工添加沪酿3042米曲霉,制曲时间大大缩短。制得的熟面坯称曲块,也称酱醅。

准备18°Bé盐水,预先溶解。将酱醅堆在放有竹篓子的缸中,加入与面粉等重的澄清盐水,开始进行发酵。晴天打开缸盖,日晒夜露;雨天盖好缸盖,防止淋雨。

开始一个月,每天2次从竹箩子中舀出汁水向酱醅上淋浇,以后每天一次。

立秋后,竹篓子里的酱汁已显杏黄色,酱香浓郁,色泽清亮,鲜甜爽口。从竹篓子中抽出,即为甜油。

将甜油抽入缸中进行日晒,捞去漂浮物,去除沉淀物,经过80℃加温灭菌,就是成品甜油。

3 特色

甜油一直是苏北地区群众的主要调味品,视同于酱油的功能。在酱油开始执行国家标准后,由于甜油氨基酸态氮达不到0.4g/100mL,故不能以酱油名称进入市场,一段时间影响了企业生产。在实施生产许可制后,纳入调味液类,氨基酸态氮定为不小于0.2g/100mL,增加还原糖标准,不小于25.0g/100mL。

甜油中氨基酸含量虽然不高,但由于面粉中的谷蛋白含量高,故发酵后期甜油中的谷氨酸含量还是挺高的,鲜味就比较好。

发酵中由于淀粉含量高,糖类物质较多,故甜油浓度有醇厚感;另外,在日晒夜露、长期淋浇的过程,使得醇类、脂类等呈香味的物质大量产生,所以酯香浓郁。

希望这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的企业能坚持合理的工艺,不受环境恶劣竞争的影响,不偷工减料,保证品质,维护特色,将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光大发扬。

附:2张照片

宿迁三园酱园

甜油发酵时淋浇

(三)沈荡酱油

1 企业状况

海盐沈荡酿造有限公司与很多老字号酱园一样,也是历经颠簸,饱受风霜。追溯历史,有120多年文字记载,1887年为三泰酒酱店,后分成丰泰酱园和泰兴酱园,解放后泰兴改制,改名为沈荡酿造厂,后又改为海盐酒厂,1998年成立为海盐国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因沈荡古镇紧靠具有6000多年历史的马家浜文化遗址,这样的文化积淀,使得沈荡人对这个镇上的传统产品有一种难忘的情怀,当地企业家汪曙青先生不甘心传统行业败落,接手下来,将公司恢复为沈荡酿造公司。

汪先生坚守“不做假”这个理念,认为如果食品企业都能守住这个底线,中国食品的未来就有希望。他愿意做这个守望者,坚持酱油、黄酒两个产品沿袭传统工艺直到如今,目前产品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生产工艺流程

3 操作要点

黄豆与面粉配比为100∶50,面粉量多,一方面利于微生物生长;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糖分,有利于呈香味物质生成;

以前用常压锅蒸煮,现在用压力球锅蒸煮,蒸煮时需将水滤尽;

以前用匾制曲,不加菌种,靠自然接种,现在添加两种种曲,用曲箱制曲,制曲时间48h;

成曲倒入缸中通常水分不大,便于吸收盐水,盐水为18°Bé;

发酵时主要通过翻醅来使其通气、混合均匀,几天后再倒缸,使其无死角;

出油是采用浙江一带生产黄酒方法——木榨;

由于发酵周期长,分解透彻,压榨出来的原油很澄清,再经过贮存沉淀,更显得光泽透亮。

以前出来的酱油也不灭菌,但保存期有限,现在采用高温瞬时灭菌,保质期两年。

4 阐述

发酵周期需要半年多,基本上是春制曲,夏晒酱,秋出油,故每年仅在春季投产一批;

压榨的原油氨基酸态氮在1.0g/100mL左右,特点是酱香浓郁,鲜甜适口,光泽透亮;

每年产量保持300t,不扩大,这对坚持传统工艺非常有利。工厂每年还生产黄酒4000t,有条件支撑酱油生产上不追求过大利润,这是目前保证传统工艺不随意改变的经济基础;

沈荡酿造公司保留的刻有“官酱园”的木质牌匾有100年历史。牌匾长64cm,宽32.5cm,厚2cm,保持完好,这也是酿造行业值得保留的文化遗产。

附照片:

1.“官酱园”牌匾

2.沈荡酱油

3.发酵晒场(沿海地区台风较多,故缸盖上用绳索固定)

4.发酵酱醪

猜你喜欢

酱园制曲传统工艺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
《中国酒曲制作技艺研究与应用》出版发行
乳酸菌与米曲霉酱油共制曲的研究
潼川豆豉制曲过程中理化指标变化规律
济美酱菜,每一缸都有故事
挤压芝麻粕酿造酱油的制曲参数对中性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老长沙人的酱园生活
大理白族扎染的传统工艺与图案设计
10中国大著名酱园(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