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变异”现象——从文化概念层次分析

2013-04-12陈英杰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变异运动体育

陈英杰



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变异”现象——从文化概念层次分析

陈英杰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为促进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与发展,文章从文化概念层次以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变异”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认为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造就了不同文化的转变,作为有着自身特色的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发展交流过程中也出现了“变异”现象,不同特点的运动项目在不同文化特征的民族中传承也有着不同的命运,而不同的体育项目,其发展不在于其发源地在哪,而在于有无适合其发展的文化土壤.

体育文化;文化差异;文化交流;外围文化;科学理性文化

1 中西方体育文化理论方面的差异——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的理论根源

1.1 不同的哲学文化

哲学文化因地而异,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明,哲学文化的发展一直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其发展的基础来源于我国数千年的农业自然经济以及深层次的孔孟之道,而且所处社会形态为专制统治下的封建主义基本形态,因此它和西方中超越的哲学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大家都知道,自古以来中国的哲学文化有着敬鬼神的、重认识的文化传统,人在社会中拥有着至高的地位,因此有着“人为万物之灵”的说法,将人和天地放在了同样的高度,这使得我们不会出现西方中世纪那种宗教狂的情况,而追求一种平和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体育中的体现就是对修身养性的追求,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其最初追求都是身体的健康和心境的平和,讲究的是与自然融合,以讲究平衡统一为体育第一要义.由上可以看出,中国体育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美,与西方体育追求的狂放、张扬的特点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从对体育本质的把握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体育是一种哲学型体育,其追求的是对自然把握,讲究的是符合自然发展.而西方的体育则是一种切实的竞争,其追求的是超越精神,讲究的是和自然的竞争,导致西方体育在运动形式及命名上更多地体现出的是物理性质,如在运动过程中通常提到的是运动强度、身体负荷、运动幅度、频率等,所以西方的体育的发展是建立在物理科学的发展之上,以“更高、更快、更强”为发展方向,以不断超越自我为发展目标的挑战竞技体育运动.因此从实质上看,西方体育是对生命活力的展现,以及对自然的挑战.

1.2 价值观的不同

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向受其价值观的控制,价值观是人们通过对周围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身与之相适应的活动.价值观也是一种支配人类活动的精神力量,对人类的行为及创造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的是整体而非个体,即每一位个体都应为整体服务,这就将个体竞争进行了淡化,放到体育文化中就是侧重精神的提升而非个人之见的竞争.在我国的体育文化中,素来提倡健康友谊第一,比赛竞争第二,这就使得体育文化中的竞争特点被弱化,而对精神层面上的修养则被放到了前列.比如在我国传统武术中一直强调“武德”,很多传统竞争项目在入场前都有一定的礼仪等,可见我国的受数千年的孔孟之道的影响,自认是礼仪大邦,这种传统文化在注重实用和稳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们的思想开始惰化.而恰恰与之相反的西方国家,素来崇尚的是个人精神与实力,强调的个体的思维,放到体育文化中就是对自我极限的超越,与他人实力的竞争,不断的挑战与追求是西方人的价值观念.

1.3 不同的文化及心理

由于社会的发展过程、文化背景、地理特点的差异,造就了中西方体育文化出现了巨大的差异.这些不同点在人们的心理有着不同的表现,并且在默默中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是“河流文明”,文明的发源地处于内陆地区,周围资源充足,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文明,使得中国社会建立在一种以小农经济为个体并依靠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教主义基础上.在体育文化中表现为“谦让、宽容、平和”的核心思想,“适量第一、超越第二,和谐第一、竞争第二”的基本表现形式.这样的思想从根本上抑制了人们的超越精神.而与之恰恰相反的西方文明则是属于海洋文明,在长久的生产发展中,由于资源的匮乏,促使着他们不断地冒险与追求,在心理上的表现就是具有强烈的冒险精神.在体育文化中的表现则是以“竞争、超越、追求”为基本的运动观念.在这种体育文化的宣扬下,人们追求的是对生命力的释放,是对极限的挑战及对自我的超越.

2 中西方体育文化中存在的差异

2.1 中国体育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体育文化源于中国哲学文化的基础之上,因此有着独特的精神特征.首先,中国体育文化提倡的是“贵生”“重己”的生命价值观点.“贵生”最早出现于古代六经中的《尚书》,其中所述“天人合一”就是最早的贵生的生命观及自然养生观.“贵生”“重己”是构成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思想,而“天人合一”则为上述生命观点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我国从古至今繁杂的各种体育项目内容,就其产生的本质来说,都离不开“天人合一”这一基本设计理念.这种极具特点的体育文化具有极大的渗透性以及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我国漫长的农业社会发展过程中,这种传统的体育文化造成了人们以锻炼身心健康作为基本理念的特征.

2.2 西方体育文化的特点

古希腊是西方体育文化的发源地,其濒临海洋,国土面积狭窄,背靠着资源贫乏的山地,在这种自然环境下,自然激发出人们的拼搏和不屈的精神,在自然之力面前,古希腊人民不仅看到了自然的威力,同时还看到了自身努力的结果,积极奋进、勇于进取的精神造就了他们与中国人截然相反的生命价值观.

西方这种与天对立的生命价值观承认了人是动物的客观性,也清楚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区别、对立以及存在的矛盾,并努力克服这种矛盾.西方体育文化追求的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征服的精神,他们将对生物体的改造视为可以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并慢慢形成了更高、更快的价值观念,以科学的理论作为体育文化的哲学基础,以超越自身极限作为基本目标,以竞技和娱乐相结合的模式作为其体育文化的基本模式.

不同的环境基础、不一样的文化土壤造就了中西方体育文化自诞生之日起,便有着各自的发展之路.不过和别的不同形态的文化一样,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交易、战争、迁徙等人类活动造就了不同形态的体育文化,突破了原有的文化壁垒而逐渐走向了融合,并慢慢传播开来.不过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一直到19世纪才开始,不同模式、不同价值观念的两种体育文化开始了接触并开始融合.

3 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现状

3.1 体育文化交流中的选择性原则

20世纪中期,我国处于建国初期,为了尽快使得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与世界接轨,特别是构建新的中国式体育文化体系,新中国开始学习并引进苏联以及西方国家的一些体育文化,并将其定为新中国体育发展的基石与构建新体系的重要项目.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一方面开始吸取社会主义盟友的体育文化的先进部分,另一方面开始对传统的以英美体育文化为发展中心的中国体育进行了新的审核、评议及选择.一种建立在英美等西方传统体育文化基础之上并逐步融合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体育文化的新型体育模式诞生了,并快速地移植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体育文化中来,逐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起来.不过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环境一直存在着局限性,这种情况直到1979年随着“名古屋决议”的颁布才开始发生了转变,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奥运体育模式”诞生了,它标志着我国的体育开始慢慢融入到国际体育大舞台中去,开始真正地与西方体育接轨.

3.2 体育文化交流的全面性特点

3.2.1 积极吸收西方现代体育文化内容

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逐渐偏向于大范围的和平、小范围的动乱模式,和平作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科技发展速度逐步加快,科技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同时也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西方体育文化普及成为了可能.作为西方体育文化载体的运动项目日益丰富,同时在运动项目中越来越体现青春的活力,同时具有现代社会特点的新兴体育项目也相继产生,很多项目已经成为了西方体育乃至世界体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部分.

3.2.2 对先进技术的积极引进

随着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全面交流,很多西方先进的技术、方法开始传入我国,我国也开始加强对外的学习交流,对于西方体育文化中先进的部分予以吸收、内化,从而获得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抗衡的竞争能力,同时对竞争项目的比赛规则进行仔细研究,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风格,这些工作为我国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3.2.3 努力完善体育制度

除了对于技术的引进外,我国还加强了对西方体育社会制度及运行机制的研究,以其作为我国体育制度改革的蓝本.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造成了我国传统体育发生了一系列根本的变化,逐渐建立完善的与中国体育文化相适应的制度,并逐步成为我国体育文化体系的核心部分.在我国体育职业化的过程中,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下诞生的新型体育运动模式成为了我国学习的范例.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吸收和引进,一种以西方市场经济原则、符合我国的现代发展模式、具有自我生存发展的中国式职业体育文化逐步成形,并日益规范,为中国体育文化的市场开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经验和现金的管理模式.

4 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变异”

4.1 源自西方的“国球”乒乓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但是它的发源地并不在中国,而是在英国.19世纪末期,欧洲开始流行网球运动,但是网球运动受天气影响较大,于是英国的一些大学生开始将网球移植到室内,将比赛场地移植到桌面,书作为球网而羊皮纸则作为球拍,乒乓球运动雏形诞生了,从其诞生到现在已经超过了一个世纪.20世纪初期,英国的一些军官偶然发现将小皮球代替原来的弹性不大的实心球更加的好玩,于是他们采用了小皮球作为运动球,用木板作为球板,在桌上举行了第一场“桌面网球赛”.后来,一位美国的制造商以球发出的声音作为名字进行了注册,乒乓球也就随之产生了,其产生不久就成为了一种时尚的运动.20世纪初,美国开始生产乒乓球比赛用品,并逐步传入了中国,上海一个文具店经纪在日本看到了该运动,于是买了几套乒乓球器材,并亲自进行了表演,从那以后,乒乓球开始传入了我国,并逐步发展成了中国的“国球”.

4.2 出自中国的足球运动

足球是目前世界流行最广的球类运动,每4年举行的“足球世界杯”都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而足球的最早发源地却是中国.据相关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齐国都城就流行一种“蹴鞠”的体育运动,这也就是古代的足球.到了唐宋时期,蹴鞠更是上至皇亲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在玩的体育运动,随处都可以看到蹴鞠的身影.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十年跳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从这句诗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蹴鞠运动的盛况.不过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好转,到宋朝后期蹴鞠运动开始由繁荣走向消沉,蹴鞠运动的本质也从以前的竞争逐步转化成一种表演,等到明清时期,在我国曾经繁荣一时的蹴鞠运动完全消失不见了.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蹴鞠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发展得却格外的好,蹴鞠运动最早随着佛教的传播传入韩国、日本,经丝绸之路而传入了欧洲,在当时这项运动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运动,只准贵族拥有,而一般的百姓连拥有的资格都没有,后来这项运动得到了解禁,不过当时并没有统一的章法制度,很多时候是手脚并用,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橄榄球.因此在1863年英国的爱好者在剑桥大学开始制定足球基本规定,同时也标志着足球的正式产生.直到1904年,由当时的法国、比利时为代表的国家统一成立了“国际足联”,从此足球运动开始走向欧洲,风靡世界.不过一直以来西方国家并不承认中国的蹴鞠运动是足球的前生,主要理论依据是中国在近代的200年内并没有人进行蹴鞠运动,到2004年初,经学者专家的考证,世界首次承认了中国的蹴鞠运动就是足球运动的前身.2004年7月15日是令人难忘的日子,在这一天足球起源于中国的事实终于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认.

5 从文化概念层次分析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变异现象

中国的国球源自西方和世界第一球足球源自中国的两个事实,是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出现的变异现象,其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创新及消化的过程.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变异现象主要体现在3个层次的文化上:外围文化、科学理性文化、思想道德文化.

5.1 外围文化

所谓的“外围文化”就是指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民族特征,超越了时代的发展.它又是不同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自身习惯、风俗人情、社会特色的文化.比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饮食、建筑、习惯、信仰等等.

5.1.1 人类学文化特点

人类起源于非洲大陆,是由非洲大陆的古猿逐渐进化而来.古猿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开始离开原来的非洲大陆,最早到达亚洲大陆的就是现在的黄种人.而后进入欧洲的则是现在的白种人.黄种人最早创造了文明,同时也因为创造了文明,脑力劳动的大力发展造就了身体能力方面的巨大变化,其最基本的表现就是黄种人多为身材矮小,而白种人则多为身材高大.其次就是在运动能力上的差距.研究发现,体格巨大的西方人群由于身体原因,其左右运动的本领较差,但是前后运动的能力则大为加强,而体格矮小的黄种人则在左右运动的能力上强于前后运动的能力,因此白种人在运动方面的强势表现为奔跑,而黄种人则在灵活度上表现尤为突出.乒乓球运动中有着大量的侧滑步,具有灵活的特点.而足球运动需要大量的直线奔跑能力,同时还有着激烈的竞争性.而且,中国人对于小块肌肉的控制能力要大大地优于西方人群,如对筷子的使用和毛笔的使用,这些小肌肉的运动大大使得大脑的分辨能力提高,让动作更协调更精准.这些运动的特点和人类的发展规律有着一定的相符性,同时又有着各自的差异,这些差异是造成中西方体育文化变异现象的根本原因.

这些运动项目自身所带的特点符合人类发展的规律,因此给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变异带来了动力.

5.1.2 过程与结果的两种追求模式

对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仔细研究后,可以发现其建立的基础源于对人身心的修养、社会的和谐以及让参与者获得愉悦的心态.具体表现如:在三国时期形成的舞狮表演,一般在大型的集会上或喜庆的日子进行表演,为的是让大家获得一个愉悦的心态.再如龙舟比赛,比赛用的龙舟大多制作精美,一般有着龙的形状,该项目有着2 000多年的历史,其依靠的是多人的协作,锻炼的也是大家的合作能力.此外还有空竹表演,它是我国体育文化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据历史记载,其有着千年的历史,最早在北宋年间被发现,空间表演是对人的细部肌肉的锻炼,同时也锻炼大家的协作能力.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很多的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在重大的场合和节日中作为助兴的节目,这种特征决定了其目的主要是用来愉悦大家的心情,而非是个人能力的竞争.

西方的体育文化与我国的体育文化追求存在着差别,他们提倡在公平的前提下决出胜负.作为西方体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其最有名的奥林匹克精神已经逐步融合到了现代的很多体育竞技项目中,这种追求力量至上、胜负第一的比赛精神不正是竞争的最好表现吗.而且古希腊由于所处环境的原因,使得其战争经常发生,而这种精神逐步转移到民族习惯中来,体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战场上的厮杀,因此他们追求的就是竞争的结果.

5.2 科学理性文化

科学理性文化包含了自然科学以及大多数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人类千百年来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

中国处于亚州东南部,并且临近太平洋,相对于其他文明来说,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我国古代人有着广袤的内陆地区以及两条狭长的河流,肥沃的土地及充足的资源赋予了我国人民优厚的生存条件,因此使得我国很早形成了依靠肥沃土地进行的农耕文化.据考古发现,大约在公元前5 0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进入了定居的生活.而西方人民则是在公元前9世纪才开始进入定居的生活.从上可以看出我国的文明发展时间及发展速度明显要快于西方文明.同时通过古书记载得知,我国社会历来崇尚农业生产,商业一直被认为是社会的低贱职业.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家和国是密不可分的,儒家主张的“以孝为本”就是这种基本的思维,也就是认为只要每个家庭稳定了,那么其所在的国家也就稳定了,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逐步形成了以小农经济为代表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此外,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安居乐业的条件,使得中华民族较之其他民族更加爱好和平,中国的体育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逐步发展而成的,这种环境下的体育活动更多的是体现娱乐性而非竞争性.如我国古代的蹴鞠运动从开始两队竞争到后来宋朝年间的技艺表演就可以明显看出来了.

古希腊被地中海、爱琴海以及奥尼亚海所包围,有着曲折漫长的海岸线,同时在爱琴海上有着400多个岛屿,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商业文化的鼎盛.而狭长的国土又孕育了很多的国家,为了有限的生存资源,这些国家的人民经常发生着斗争,为了生存他们对每一位战士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另外古希腊文明是崇拜神灵的国家之一,他们尊敬每一位神灵,同时他们也通过举办体育运动竞技会来向自己信奉的神灵展示自己的强壮.因此西方的体育文化就是建立在战争与竞争上的,竞争也就成了其显著的特点.在古希腊举行的体育赛事中,最有名的要数奥林匹克运动会,其基本宗旨就是反应古希腊人的人力与精神,同时由于其所处环境经常发生战争,又赋予了其期待和平的内涵.而足球运动有着激烈的身体对抗,这与西方体育文化特点是相同的.

5.3 思想道德文化

思想道德文化就是指世界观、社会道德、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这一层次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悠久的岁月长河中文化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其有着封闭及顽固的特点,一般不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这样的文化对弱小民族的文化具有强烈的吸收性,而对于强大的民族文化又有着强力的抗拒性.

5.3.1 和谐与斗争文化

从文化的起源来看,大致可分为3种:第一种是游牧文化;第二种是农耕文化;第三种是商业文化.游牧文化起源于草原地区,而农耕文化则是起源于有着河流灌溉的平原地区,商业文化则起源于具有发达交通的滨海一带.传统的农耕社会文明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起源,其思想主要包含了“以和为贵”“知足常乐”等内容,具体包含两点:第一点,即强调了包容以及相互的礼让;第二点则是强调了顺应,避免争斗.这样的思想长期影响着我国的古代劳动人民,因此也造就我国国人爱好和平的文化性格,由此产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直接造成了唐朝后期的“重文轻武”思想.因此没有外族入侵时,首先想到的都是以至诚的道理感化别人,而不是采用绝对的武力来进行反抗,如历史上经常出现的和亲.而乒乓球的传入,由于其对年龄、职业、性别的要求几乎没有,而且富有一定的技巧性和智慧的特点,而且不会发生身体上的对抗,符合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立刻得到了大力发展.其“和谐”的比赛氛围也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在以后的发展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乒乓球最早为欧洲国家所掌控,到20世纪60年代,我国运动员开始走向世界舞台,中国运动员在各类大型比赛中经常出现“连冠”“包揽”的情况,从这一景象中也可以看出乒乓球运动在我国发展的良好情况以及不容置疑的强劲实力.

与我国传统社会文明不同的西方商业文明则表现出对功利的追求,在公平的基础上,努力获得自身的利益,因此西方社会逐渐形成了一种功利主义,其主要体现在“争”的文化中.古希腊人追求的是强健的体魄和完美的体型,他们崇拜力量,这种竞争型文化逐渐成为了西方体育文化的主流.而被中国人作为娱乐项目的“足球”,其在西方文化中代表的是激情、生命力.因为其对个性的张扬,对自我的表现以及其对抗的特点,立刻获得了西方人民的热烈追捧.

5.3.2 追求智慧与崇拜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崇拜的是智慧,而儒家文化在不同方面都表现出了对人的肉体能力的漠视,如孔子所说的“不语怪力乱神”.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的古代很难出现具有力量碰撞的体育运动.哪怕是一时流行的蹴鞠也逐步弱化成娱乐项目.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及道德观念也使得竞技运动缺少发展的动力.而在古希腊人们追捧的是强健的肉体而不是充满智慧的人.足球运动需要的就是强力的自我表现力,这与西方追求的价值是相同的.

6 结语

中西方文明都有着自身的发展特点,同时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沉淀下来的精神文化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并有着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这种文化的延续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慢慢地产生了变化,不同特点的运动项目在不同文化特征的民族中传承也有着不同的命运.乒乓球和足球作为极具特色的两种体育运动,其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变异,不仅与自身特点有关,也与一个民族的基本文化有关.而不同的体育项目,其发展不在于其发源地在哪,而在于有无适合其发展的文化土壤.

[1] 毛运海.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的重要因素及启示[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120-123.

[2] 宋亨国.儒家人文哲学与中国当代体育文化的发展[J].体育科学研究,2011(4):35-38.

[3] 李石,谭志英,代婷.论中西体育文化的交融与互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7):114-116.

[4] 王玉国,黄晨曦.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研究初探[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0(1):90-92.

[5] 沈文艳.论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之根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8):122-123.

[6] 洪美玲,冯先妹.对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性的探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9(1):20-22.

[7] 王景贤.中国古代体育及其文化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10(4):27-31.

[8] 陈启湖.解析建国初期“全民乒乓”运动的文化内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5):18-21.

[9] 陈艳.论08奥运会与我国大众体育文化的发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121-123.

Vari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Culture in Communition

CHEN Ying-ji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06, China;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Fuyang Teachers College, Fuyang , Anhui 236037, 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culture, this article, using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logical analysis, makes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vari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culture in communic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cultural concept. The paper holds that the communication, collision and fusion of different cultures cause the changes of different cultures in the long process of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Chinese and Western sports cultures, which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have changed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Sport item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ethnics with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their different destin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sports lies in the cultural soil rather than its place of origin.

sports 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 culture communication; external culture;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culture

(责任编校:卫立冬 英文校对:吴秀兰)

G80-05

A

1673-2065(2013)04-0038-06

2013-01-25

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重点项目(ASS2013124)

陈英杰(1972-),男,江苏连云港人,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变异运动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变异危机
变异
不正经运动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变异的蚊子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