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块理论的语言石化现象教学探索

2013-04-11方丽霞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语块母语外语

方丽霞

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语料库语言学的迅速发展,语块在二语习得与应用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语言学界日益关注的课题。国内许多学者做了很多关于二语习得的理论探讨,也有很多实证研究,从理论上和实证上证明语块能提高外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1-4]。中介语的石化是外语学习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绝大多数学习者在目标语学习到一定程度后,到达一个“关口”,不能像学习初期那样稳步提高,而是处于徘徊不前或倒退的状态,很难接近或完全习得目的语[5-6]。本文从语块理论的内涵与教学优势入手,在分析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语块教学为中心、强化语块输入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率。

1 语块理论

1.1 语块概念

英语构成的独立单位有单词、短语、分句、句子、段落、篇章。传统的英语学习者常把单词作为学习的最小单位,用语法规则解读单词组合的句子。可是,英语中也有很多无法用语法规则进行解释的词组合,如“by plane”“by ship”“ by bike”等,这类词组合就是语块(Formulaic Sequence),Wray将其定义为“一串预制的连贯或不连贯的短语或其他意义单位,它整体存取在记忆中,使用时直接提取,无需语法生成和分析”[7]。关于语块的特点,骆雁雁认为“语块就是以整体形式储存在大脑中的一串词,可整体或稍作改动后作为预制组块供学习者提取和使用”[1]。概括地说,语块是有意义的、出现频繁的、使用有效的、被整体储存的、可及时提取的固定或半固定的语言预制块。

1.2 语块分类

Nattinger和DeCarrioc将语块划分为四类:聚合词、惯用表达、限定短语和构造句子的结构[8]。

本论文采用Lewis的语块划分方法,也是四类:聚合词(poly-words)、搭配词(collocates)、习惯性话语(institutionalized utterances)、句子框架和引语(sentence frames and heads)[9]。由两个或以上单词组成的固定短语叫聚合词,如“in fact”。各词项能互相预见可能出现的“搭档”,同时出现(cooccurrence)的结构称之为搭配词,分为词汇搭配(lexical collocation),如“heavy rain”;语法搭配(grammatical collocation),如“differ from”。形式固定或半固定、语用功能固定的单词组合叫习惯性话语,如“When it comes to …”,用于语篇衔接的关联词即为句子框架和引语,如“on one side … on the other …”。由此可见,语块是一些词串,结构相对稳定、各词项经常共现、语用功能和意义比较固定、常被整体使用。

2 基于语块理论的外语教学优势

2.1 使外语表达地道、准确

Pawley和Syder指出,如何习得似本族语的流利性(native-like fluency)和似本族语的选词能力(native-like selection) 是二语习得的瓶颈[10]。曲晶、张丽的实证研究证明,母语负迁移会导致目的语知识错误和知识缺失,引起二语词汇搭配错误[4]。克服母语负迁移最有效的方法是提供给学习者高质量、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如本族语者常用的语块。方玲玲论证得出语块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语感[2]。利用语块教学,提高学习者的中间语质量或减少学习者使用中间语,是消除母语影响、突破外语学习瓶颈的有效方法。教师从教材或语料库中挑选出地道的语块作为教学素材,指导学生使用现成的语块,从而使外语学习者产出更接近目的语的语言。

2.2 使外语表达流利

在大量的口语和书面语中,存在很多形式和意义较固定的词串,且重现率高,这些词串就是保障流畅、连贯的语言交际的语块。外语学习者不必知道语块的内部构成,因为它是语言使用中形成的习惯性语言结构。学习者语块存储量与表达流利性成正比。教师通过讲解、灌输语块概念,以提高学生语块学习和存储意识,进而提高表达的流利性。

2.3 使外语表达得体

习语和搭配在形式上与语块相似,但不具有语用功能。语块的语用功能有三个方面,即“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s)、“必要的话题”(necessary topics)和“语篇技巧”(discourse devices)[1,8]。这三大语用功能的每个方面又包括有很多具体的语用功能。语块以语义场(semantic field)形式存储于大脑中,不同意义的语块分布在不同的语义场中,相同语用功能的语块聚集在同一语义场中。学习者记忆、存储足够的语块,就可以根据交际情景,提取最适合的语块,得体地表达思想。

2.4 提高学习者外语表达的成就感

中国学习者的“哑巴英语”是众所周知的现象,很多初学外语的人都有一个“沉默”(silence)阶段。沉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者自卑,害怕说出的句子不规范。实际上,母语负迁移确实容易引发词汇搭配错误,如“expensive price”“crowded traffic”“slow speed”等,正确的表达是“high price”“heavy traffic”“low speed”。学习者要克服与防范母语的这种负迁移,可以提取并使用以整体形式储存于大脑中的预制性的、日常套语公式化的语块,表达地道,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信。严维华指出,如果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高了,就会更有热情,从而形成良性循环[3]。

3 语言石化现象的解释

Selinker给出“中介语”(interlanguage) 定义: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或外语习得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nativ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处于连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拢[11]。根据他的理论,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随着目的语学习量的增加,中介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而最终达到目的语。然而,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外语学习者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再继续稳定进步,在口语和书面语中会不断出现不正确的语言形式,表现出停滞不前的状态,这种现象就是中介语的石化[11]。根据Selinker的理论,语言石化的具体表现为两种:一是长期使用错误的目的语语言;二是指外语学习者学习到一定水平之后就难以进步,止于一种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状态[11]。石化现象普遍存在于外语教学与学习中,是外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并一直是学习者的主要障碍。石化现象对外语学习者的主要影响一直是二语习得界争论的热点之一。

Selinker归纳出五个语言石化的原因:母语迁移(language transfer)、培训转移(transfer of training)、学习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交际策略(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和目的语笼统化(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linguistic material)[11]。Lamendella提出“关键期”(critical period概念),以期解释石化形成的原因。他认为,大脑中有一个能将外部语言知识通过语法规则内化成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特别语言习得机制,但是这种习得机制到了青春期或“关键期”就自然消失,因此,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进入停滞阶段,因而产生石化现象[12]。Schumann提出“洋泾浜语假说”(hypothesis of Pidgin)来解释石化形成的原因,他认为,石化是因于外语学习者与目标语有一定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局限于重复的语言进行交际[13]。Ellis在总结了Selinker和Schumann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反馈性质”或曰“相互作用论”,认为:学习者被输入教师或同学之间的不正确语言,长此以往错误沉淀而石化;人际交流中既有信息传递亦有情感[14]。

国内外语研究者在借用国外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对语言石化现象的原因也有很多分析和探索,如杨丽和潘英总结了语言石化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语言的输入环境,内部因素包括学习者本身的认知因素、神经生理因素和社会情感因素[5];陈文存指出,很多对石化现象形成原因的研究忽略了学习者的惰性这一重要因素[6]。

总之,形成语言石化现象的原因很多。在外语教学和学习中,中国的学习者受母语干扰,普遍有独特的语言石化现象。

4 基于语块理论的消除语言石化现象的教学对策

Nattinger认为,外语教师的教学活动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动生成符合语境语块的能力[15]。语块教学强调语块的生成性,要求学习者识记并储存大量的语块,以备实际交际时提取现成的或加工整理出符合语境的恰当的表达。因此,英语教师应当树立以语块教学为中心的观念,把语块作为最佳语言输入,减少母语负迁移的作用;重视语块文化内涵及隐喻方面的教学,提升学习者的自信心,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使学习者的英语水平逐渐提高。

4.1 确立语块作为最佳的语言输入方式

高水准的语言习得基于大量有效的、高质量的语言输入,有效的语言习得可以减少初级错误,提高中介语的质量,并能纠正输入的语言错误。教师应当有自觉而积极的注意倾向,提醒学生学习、记忆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语块,包括复合词、惯用语、常用搭配、句子衔接词和导语等;摒弃传统的单个单词的背诵记忆法,而把语块当做语言中现成的最小单位,从而建立起学生语块习得意识。要利用语块帮助学生树立英汉语言差异的学习意识和防范母语干扰的警惕意识,使学生及时形成目的语的语言认知系统。经常鼓励学生使用语块进行表达,以掌握词语的搭配,使学生在不断学习新的语块过程中防止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

4.2 掌握并存储语块,利用正迁移,克服负迁移

母语对目标语的迁移现象有正、负之分,汉语对英语习得的影响亦如此。实际上,迁移是一个认知心理过程,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通过自身心理调节机制,可以积极增加正迁移作用,减少负迁移作用。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语块练习与识记,从质和量上提高英语输入,增加语言学习的趣味性和多样性,能有效利用母语正迁移,克服负迁移,最大限度地防止语言石化现象的发生。学习者掌握语块就是熟知语块的语义、构成并灵活使用。学习者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对习得的新语块进行造句、组词成句、连词成篇、讲故事、演讲、角色扮演、改写和复述课文等,在反复运用中,深刻理解其结构和意义,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4.3 透视语块文化内涵,运用隐喻理论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其中的词汇承载了丰富的语言文化内涵。换言之,英语语块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在外语教学和学习中,应注重词汇、语块的文化背景因素。通过对比,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有助于理解语块的文化内涵,消除母语文化的干扰,从而消除语言石化现象。

另外,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其本质是概念性的,从语言形式上体现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影响着语言的意义构成和演化。也就是说,语义的形成和演化遵循一定的认知心理过程,外语学习者应当培养类似的认知模式,才能达到习得似目的语者的词汇能力。外语教师从理论上解释语块意义形成的道理和根据,帮助学生理解由概念隐喻构建的语块的抽象意义,使学生语言产出时达到一种概念性流利(conceptional fluency)。

4.4 强化语块的内化与运用,克服英语学习者的心理障碍

学习者习得目的语的过程也是克服母语负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语言的准确性,经常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语言能力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容易产生焦虑、厌烦等心理,对英语产生抵触情绪,害怕英语交流,从而导致“哑巴英语”现象。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有策略地掌握、存储语块的音、形、义和结构,使其真正内化到语言系统中。语块的运用能力包括能标准地发音、正确地书写、恰当地搭配、能随时从语义场挑选出适合具体语境的语块。语块的内化与运用能刺激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减轻或消除他们学习英语的焦虑,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潜能。

4.5 结构法与交际法相融合的语块教学模式

结构法把语法规则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抽离出来加以强调,忽视了它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结果是学生使用英语准确,但是流利性不够;而交际法又过分强调语言在实际语言环境中的运用,结果是学生貌似表达流利,但是正确性不高。由此可见,不能孤立地使用结构法或交际法进行英语教学,基于语块理论的英语教学则有效地结合了语法规则与语言运用,避免了上述二者的弊端,发挥了各自的优势。语块教学是把语法教学融入到具体的语言使用环境之中,学习者不需要过分地关注语法分析,而在语块的反复使用中领会并掌握语法结构,并自主地将其中的规则归纳、内化成目标语言的知识体系。其间,教师要适时地发挥指导作用,使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准确化、条理化、系统化,有效地促进语言输出。

5 结 语

综上所述,应用语块理论于外语教学中并不是简单的跟风行为,理论和实践证明它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将语块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模式,帮助学生克服中介语石化,使学生能使用准确的、地道的、流利的、似本族语的外语,实现话语能力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骆雁雁.基于语块理论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学刊,2009(6):168-170

[2]方玲玲.语块教学对减轻语言僵化的认知研究[J].外语界,2010(4):63-66

[3]严维华.语块对基本词汇习得的作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58-62

[4]曲晶,张丽.英汉词汇文化内涵迁移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7(6):138-140

[5]杨丽,潘英.中介语石化概念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S2):169-170

[6]陈文存.对外语和二语学习者石化现象研究问题的评述[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89-95

[7]Wray A.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8]Nattinger J R,DeCarrico J S.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9]Lewis M.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M].London: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7

[10]Pawley A,Syder F.Two Puzzles for Linguistic Theory: Nativelike Selection and Nativelike Fluency[C]//Richards J,Schmidt R.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London:Longman,1983:191-225

[11]Selinker 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2(10):209-230

[12]Lamendella J T.General principles of neurofunctional organization and their manifestations in primary and non-primary language acquisition [J]. Language Learning,1977,27:155-196

[13]Schumann J.The Pidginization Process:A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Mass:Newbury House,1978

[14]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5]Nattinger J R.A lexical phrase grammer for ESL[J].TESOL Quarterly,1980,14:337-344

猜你喜欢

语块母语外语
母语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母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英语语块在汉英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从语块类型看英语专业大学生语块获取能力与听力理解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语块的性质及汉语语块系统的层级关系
诠释学视域中的语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