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奥巴马总统胜选演讲中的多重身份建构

2013-04-11王玉丹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胜选奥巴马身份

王玉丹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公共演讲在人类社会交际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特别是在政治性演说中,得当的措辞往往会达到出其不意的交际效果。政治性演说是演说者根据时下国际、国内情形表达自己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演讲形式。由于美国在国际舞台上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美国历任总统的公开演说一直是语言学研究者的关注热点。奥巴马总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他在国际形势复杂、经济危机严重的关头“临危受命”;同时,他也是一位公认的演讲高手,有媒体曾评论说,奥巴马充满魅力的演讲是其胜选的关键。

本文以美国总统奥巴马2012年11月7日竞选获胜、连任总统时发表的胜选演讲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身份理论,初步探讨奥巴马总统如何运用不同的语言手段实现其多种身份的构建,从而揭示其演讲成功的重要因素。

1 身份建构理论背景

身份(Identity)在诸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和文学批评等众多领域都是研究热点。不同领域的学者运用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展开对身份问题的研究。近年来,语言学也开始关注身份建构,通过话语分析等方法研究在不同情境下不同人的身份转换,分析其对交际的重要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塔菲尔和特纳提出社会身份理论(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区分了个体身份与社会身份。社会身份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身份是通过社会分类、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三大原则建立的。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多种角色。一个人社会身份的取得来自于他的群体成员资格,通过比较内群体和外群体,人们获得的有利的社会身份被称为积极社会身份[1]。

特纳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社会身份理论,形成了自我归类理论(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该理论着重解释某一具体的群体行为,并重点关注某一个心理群体,“阐释自我和他人的认同水平和类型随着人们的动机、价值、期望、背景知识以及发生的社会背景等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2]。

社会学的这两个身份理论对研究个体和群体的身份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个体具有自动自我分类的功能,个体把自我归入什么样的群体即被认为具有什么样的身份;同时,个体进行自我归类的手段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具体到语言学中,研究不同情景下不同人的身份建构,关键并不在于“我是谁”,而要着重关注该个体为什么在交际中建构这样的身份以及个体建构这些身份的语言实现手段[3]。

2 奥巴马总统身份建构分析

美国总统的胜选演讲相较于就职演说略有不同,少了几分严肃。它是新当选总统在大选结果宣布后立即发表的公开演说,用以表达对支持者的感谢。

作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的上一届任期内国际国内形势都十分复杂,他做出了许多卓越成就,也仍然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四年之后,奥巴马成功竞选连任。在这次的胜选演讲中,他表达了对美国选民积极参选、投票的感激,对其竞选对手罗姆尼团队精彩表现的赞赏和对他的家人、竞选搭档、竞选团队鼎力支持的衷心感谢。奥巴马指出,美国政府和人民当下依旧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他还讲述了在竞选活动中亲身经历的故事,在普通百姓的平凡生活和感人事迹中看到无处不在的美国精神;演讲最后,奥巴马表达了对美国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强烈信心和美好祝愿。下文将从词汇、句法、文化等角度,分析奥巴马总统如何在演讲中建构出家庭成员、政治领袖和爱国公民等多重身份。

2.1 奥巴马的家庭成员身份

奥巴马首先是一个美国家庭的一员,是一位妻子的丈夫和孩子的父亲。一般来说,事业成功离不开温馨而强有力的家庭做后盾。在这篇演讲中,奥巴马特地公开表达了对第一夫人米歇尔的感激和深沉的爱:“I wouldn't be the man I am today without the woman who agreed to marry me 20 years ago”,“Michelle,I have never loved you more.”若没有这20多年来米歇尔的支持协助,他认为自己不会取得如今的成就。

同时,奥巴马总统还是两个女儿的父亲。尽管他多年投身政治,成为总统后公务更加繁忙,但他也没有因此而忽视两个女儿的成长,就像他在本篇演讲中所说:“Sasha and Malia,before our very eyes you're growing up to become two strong,smart beautiful young women,just like your mom”,并为两个女儿感到深深的骄傲。值得一提的是,奥巴马还在演讲中公开提到目前家里养一条狗就够了。这样家庭生活细节的表达,一方面体现了他在家中是一个开明又关心子女的父亲,另一方面又不失幽默地婉拒了两个女儿要求再养只宠物的要求。

这一段对家庭成员的感谢词充满着温馨、活泼,与语篇其余部分语气大有不同,生动地建构了奥巴马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丈夫和充满爱心的父亲的形象。在一个珍视家庭的文化中,这些家庭细节成为其个人形象的加分亮点,对公众来说很有吸引力。

2.2 奥巴马的政治领袖身份

奥巴马作为美国总统、民主党领袖的政治家角色是其最突出的身份形象。作为一党领袖,他既有合作伙伴,又有竞争对手;作为总统,他既具备历任美国总统的普遍特征,也有不同于他们的个人特点。

2.2.1 词汇语用层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因素贯穿于词汇、句法,甚至篇章的始终。为便于分析,本文将文化内涵丰富的词归入文化层次,而词汇层面主要包括人称指示词和评价理论的态度系统分析总统的身份建构。

演讲中大量使用第一、第二人称指示语“we”、“I”、“our”、“us”和“you”,其中,第一人称复数“we”出现频率最高,共计51次;“you”45次,“I”36次,“our”33次,“us”出现13次。除4处“we”指代奥巴马和罗姆尼双方外,其余47次均指代全体美国公民,即实现演讲者和全体听众的指称统一。多次使用第一人称,极大地增强了听话者的参与度,缩小了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表现出亲密的语用移情”[4],有助于更好地达到说话者的预期目的。这些第一人称指示语体现了奥巴马总统决心同全体美国人民一起面对困难、勇挑重任的决心。尽管他的身份是美国总统,但在这篇演讲中的措辞充分展示了其民主的总统形象,权力与民共享,充分发动群众一起参与到国家建设大计之中。

第二人称“you”的使用在演说中并非常规的指令性指称,如:

And whether I earned your vote or not,I have listened to you,I have learned from you, and you've made me a better president.And with your stories and your struggles, I return to the White House …

该语段中,“you”直指在场听众,实现了“you”的指称和人际功能。这里“you”的使用,显示说话人重视听众的存在,使听众感受到该演讲是为自己而做,这样就创造出良好的互动氛围,大大拉近了说话人与听话者的距离。这篇胜选演讲中,除有4处“you”指第一夫人米歇尔和两个女儿外,其余“you”的使用莫不如是。

第一人称单数“I”主要出现在奥巴马表达对选民的感激、讲述他的亲身经历及表达自身的信念和愿望的句段中,如“I want to thank my friend”,“And I saw just the other day,in Mentor,Ohio,where……”“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 hope is……”等句。这些第一人称单数基本失去了自我中心的强势话语风格,实现了自我中心的转移,体现了总统的亲民形象。

除了人称代词以外,演讲还使用了一些积极意象的形容词。马丁的评价理论包括三大次系统:态度(attitude)、投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其中态度系统又是当前使用最广泛的系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情感系统(affect)、判断系统(judgment)和鉴赏系统(appreciation)。一些具有评价意义的形容词是说话人用于“表达情感、表明价值”[5]以及联系受众的一种方式。本演讲使用积极词汇来构建良好的演说基调,包括bright(1)、good(1)、powerful(1)、great(含“greater”和“greatest”)(4)、hopeful(3)、strong(2)、new(5)等。这些正面词汇,一方面体现演说者对国家、对未来的信心及乐观态度,另一方面鼓舞大众。比如以下例句:

(a)… why it is that we live in the greatest nation on earth.

(b)I've never been more hopeful about our future. I have never been more hopeful about America.

(c)… with all the good jobs and new businesses that follow.

(d)… to fight for new jobs and new opportunity and new security for the middle class.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奥巴马展示出其要有所作为的强烈意愿以及一个乐观、自信、爱国的总统形象。

2.2.2 句法语用层面

句法语用学是从语用的角度,研究各种语用因素对句法结构的选择、调控和制约作用,“研究句法规则里的语用成分”[6]。根据语法规则形成的各种句法结构或句式是句法语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其中,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句式叫无标记句或常式句(unmarked clauses),偏离人们的认知规律的则称作有标记句或变式句(marked clauses)。有时,演说者故意改变词序以期达到特定的话语效果,非强制性倒装也往往包含说话人的语用意图。例如:

(a)Tonight,in this election,you,the American people,reminded us that while our road has been hard,while our journey has been long,we have picked ourselves up,we have fought our way back, and we know in our hearts that for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b)And with your stories and your struggles,I return to the White House more determined and more inspired …

(c)… despite all the hardship we've been through, despite all the frustrations of Washington, I've never been more hopeful about our future.

如果将句(a)改为常式句:“Tonight, you, the American people reminded us in this election that we have picked ourselves up, we have fought our way back,and we know in our hearts that for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best is yet to come,though our road has been hard, our journey has been long”,原句的语力大大削弱,还会导致衔接上的不连贯。原句将时间状语提前,强调了民选和民主的重要性,正是因为选举,奥巴马才当上了总统;也正是因为选举,美国人民才有机会行使公民权利,表达自己观点。类似的,句(c)将两个让步状语从句焦点化,充分说明了不论经历过多少艰难困苦,不论政府的工作有多少不尽如人意,奥巴马作为总统都对他的祖国充满信心。在句(b)中,他强调了普通美国民众的生活故事和困难经历,而正是这些经历激励他努力做得更好,奥巴马用这样的措辞表达了对选民的感激,构建了一个亲民、爱民,以群众利益为重的总统形象。

2.2.3 文化语用层面

“文化语用原则是主流文化观念设定的语用化或语境化”[7],特定的文化规范对说话者的话语表达“具有设定作用”[8]。因此,合理适当地运用相关文化元素,不仅能够引导听众更好地“理解深层次的背景信息”[8],还有助于帮助说话人建构不同的身份,从而有效传递信息。作为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之一、欧美文学的摇篮,《圣经》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由于美国是信教国家之一,圣经元素常常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总统演讲中更不例外。此篇演讲结尾处两句话直接提及上帝:“And together with your help and God's grace we will continue our journey forward” and “God bless you. God bless these United States.”奥巴马这样说,是因为在信教国家,信徒崇拜上帝的权力,只有靠自身的不懈努力工作以及上帝的眷顾和庇佑才能取得成功。另外,这种表达也是典型的美国政治性演讲的结尾用法,历任总统的胜选、就职及新年演说等都不例外。

美国民主文化的鲜明特征是民主、自由、平等。奥巴马在2012年的胜选演讲中,民主文化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政府机构词语。政府机构词汇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奥巴马这篇胜选演讲中出现了13处政府机构词汇:president(5)、government(4)、governor(2)、the White House(1)以及Washington(1)。作为民主和自由的象征,这类词有很浓厚的文化内涵,特别像“the White House” 和 “Washington”不再是建筑物或城市名称,而是转喻用法,指代美国政府。

(2)政治词汇。奥巴马在演讲中直陈民主自由的词有democracy(2)、freedom(3)、liberty(1)、vote(2)、election(2)和campaign(4)。

(3)政治人物。在奥巴马的这篇演讲中还可以找到一些政治人物的名字。比如,奥巴马用了一个自然段表达了对其竞选对手罗姆尼州长和保罗·莱恩精彩表现的赞赏,并表达了与之合作、共商国事的强烈意愿。然后,他特别感谢了他的朋友、竞选搭档——副总统乔·拜登,赞赏拜登是“最佳副总统”。文中还出现了“开国元勋(founders)”这一文化内涵极强的词。

从文化语用视角来看,奥巴马总统通过这篇胜选演说,既构建了一般的政治领袖身份,又展现出他与别的美国总统或政党领导人不同的身份形象。作为总统,他经历了相同的选举过程,也肩负着类似的政治责任。然而,由于国际形势不同及性格特征差异,奥巴马又有着其独特的领袖身份形象。他说:“You voted for action,not politics as usual.You elected us to focus on your jobs,not ours.”表明奥巴马决心采取实际行动,减少财政赤字、进行税收改革、加快经济发展,在下一个任期带领整个国家走向更大的辉煌。

根据塔菲尔和特纳的身份理论,个体具有自动归类的功能,个体在将自己归入某一社会群体、并把该群体的共有特征赋予自我的同时,又积极区分自我和该群体的其他成员,从而突显自我特征。具体到本研究中,个体和群体分别是奥巴马以及美国历任总统、政客。同其他政治领导人相似,奥巴马热爱祖国,全心全意拥护民主,重视美国精神。然而,他也展现出了一个百姓疾苦耐心的倾听者,讲求实干、一心为民的独特总统身份形象。

2.3 奥巴马的普通公民身份

不论作为丈夫、父亲,还是工作搭档、竞争对手乃至国家元首,奥巴马依旧和千千万万在现场聆听他演讲的听众一样,是一名美国公民。奥巴马和很多出身政治世家或有商贾大亨背景的总统不同,他来自普通的美国家庭,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非裔草根总统。也许正因为这样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让奥巴马能够更好地融入群众。

无论面对风暴后新泽西州亟待重建的废墟,还是俄亥俄州与白血病坚强斗争的8岁女孩,奥巴马都暂时放下了自己国家元首的身份,以平民的视角去感受最普通的生活。与其说他作为一名连任总统、在高谈阔论地发表胜选演说,不如说他在和美国民众面对面地讲述一则则感人的故事,虽用简单日常的词汇娓娓道来,却不失感染力。

而演讲中一组组排比句、对偶句的使用,更表达了一个具有高度使命感和爱国情怀的美国公民强烈的感情诉求。

“We want our kids to grow up in a country where they have access to the best schools and the best teachers.” “We want our children to live in an America that isn't burdened by debt, that isn't weakened by inequality, that isn't threatened by the destructive power of a warming planet.”

3 结 论

本文运用身份理论,通过对奥巴马总统的演讲语篇进行话语分析,剖析了其身份建构的过程,初步揭示了奥巴马的多重身份特色。

从词汇、句法、文化等多维度,分析揭示了奥巴马在家庭中的好丈夫、好父亲身份,热爱祖国、有强烈民族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合格公民身份以及默认的政治领袖身份。其中,默认的政治领袖身份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被不断修饰,以突出某一方面的特质,主要包括追求民主自由的总统身份、锐意改革进取的总统身份、自信乐观的总统身份和亲民爱民的总统身份。

总之,身份建构是一种语用手段。为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说话人在表述中会采取多种手段构建不同的身份。身份具有社会性和互动性,每个正常的社会人都拥有复杂的身份体系,其身份的建构是由其不同的交际需要决定的,同时也反映了交际需要。交际主体通过话语表达对客观世界的体验,而话语又能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说话人的思想意识和多重身份。通过话语分析来剖析交际主体的身份特征及建构策略,有助于提高交际效率,为达到交际目的提供方法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Brown R.Social Identity Theory:Past Achievements,Current Problems and Future Challenges[J].European Journal Social Psychology,2000,30:745-778

[2]李春,宫秀丽.自我分类理论概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57-160

[3]袁周敏,方宗祥.言语交际中的身份建构及其理据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56-59

[4]王天华.人称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及其语用分析[J].学术交流,2006(5):138-140

[5]Martin J R,White P R 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45

[6]张克定.语用句法学论纲[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25-28

[7]何刚,张春燕.试论文化语用原则[J].修辞学习,2006(5):34-38

[8]袁周敏.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的身份构建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61-66

猜你喜欢

胜选奥巴马身份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奥巴马一家的总统假期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奥巴马巧为三人解围
奥巴马道歉两边不讨好
奥巴马来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