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自信”的来源、结构和影响*

2013-04-11王东红

湖湘论坛 2013年3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特色制度

王东红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即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三大自信”内含着十八大的主题,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可见,“三大自信”各有所重,又融为一体。为此,有必要通过历史的视角、理论的阐述和总分的方法,来进一步研讨“三大自信”,进而坚定自信,这也是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体现。

一、来自何处:“三大自信”的来源

“三大自信”的来源指“自信”本身产生的来源,而非“三大自信”表述的来源和提出的背景。关于后者的探讨主要是对历次党的文献研究和社会思想现实的研究。

(一)“三大自信”来自于历史实践的证明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自信”来自于对近代以来不同历史主体探索中国前途历程的省思,也来自于90多年来党自身发展壮大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成败经验的总结,特别是来自于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获得。

《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的发起人之一樊仲云曾回忆说,1934年冬季一日晚饭后,诸友慨叹中国的沦亡,“从英国回来的学生,觉得英美的民主政治是我们的理想;而从苏俄回国的,则以为中国也应该有苏维埃制度;最近由意德两国法西斯主义势力的兴起,于是有的人主张中国也应当来效法一下。”“为了恢复中华民族的自信力,于是我们提出建设中国本位文化的主张。”[1]P210—211卷入这场“中西文化论战”的还有“复古论”或“国粹论”、“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等,多含有“自大”或“自卑”的心理。而现实活动中,洋务技艺模仿、维新政治改良、革命全面改造等最终都难以为继了。也是在1934年,胡适连续发表《信心与反思》、《再论信心与反思》、《三论信心与反思》,提出要反省中国文明,出力当下,信心和前途就在自己手中。同年的鲁迅亦指出,中国人有“他信力”和“自欺力”,自古至今也有不倒的“中国的脊梁”,“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现在就有一类“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者。因此,“要看地底下”的这些“筋骨和脊梁”。[2]P340—341

文化的论战产生了“中国化”运动,而民族的存亡壮大了新的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要求全党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这份珍贵遗产,并打破教条主义,形成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按照中国特点去应用它。1943年进一步确认到:“中国共产党人必将继续根据自己的国情,灵活地运用和发挥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服务于我民族的抗战建国事业。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这一运动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的创造才能,一如他们在革命实践上的创造才能;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能够和中国人民在一起,完成中国人民所课予的各种历史大任。”[3]P625而正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相继奠定、开创、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跨过了一道道难关险关,甚至诸多制度和政策障碍,在改革、发展和稳定方面造就了一系列中国奇迹。1973年就以青年学者身份来华的中国学研究者黎安友曾指出,1989年的政治风波后,包括他本人在内的许多中国问题观察家,都预期中国将倒向民主化的“第三波”,“中国共产党的统治行将崩溃”。然而,中国政府控制了通货膨胀,重启了经济增长,扩大了对外贸易,增加了外资直接投资的吸收,恢复了与实施制裁的7国集团的正常关系,再启了与美国的最高回访,经历了香港重归中国主权,并获得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办权。即政权得到了“重新巩固”,并“已证明富有韧性(has proven resilient)”。[4]P6在这些解释中国改变自身及其世界的各种理论中,仅“中国模式”论就有多种内容版本。中国共产党自身则将其归因于“中国特色社会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把其作为“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二)“三大自信”来自于国际比较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自信”来自于对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兴盛规律的把握,来自于社会比较中善将世界各种文明成果吸收内化为自身发展能量,特别是来自于中国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中的和平发展贡献。

从2002年12月26日起,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开始制度化。如外媒所称中国新的领导人开创了与国内顶级专家学者定期磋商一系列广泛内容的做法,来讨论大国的兴衰、全球经济、宪法法律、危机管理、世界军事力量的演变和地区安全等。[5]P4十六大以来两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77次中,世界(13次)、国外(5次)、国际(3次)、全球化(2次)、对外(1次),以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和办好北京奥运会”等有国际比较视野字眼的学习主题接近40%,含有“中国特色”字眼的主题也有5次。如“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回顾与思考”、“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与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世界主要国家财税体制和深化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以及“国外城市化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等。不难发现,这些主题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善于从党和国家自身出发,关注国际发展趋势,在世界历史和现实中确定中国方位,并寻找执政资源。如2005年6月30日至7月4日胡锦涛主席访问俄哈,出席了在能源、矿产资源、水利、电力等领域多个双边合作文件的签字仪式。而在出访的三天前,政治局集体学习了“国际能源资源形势和我国能源资源战略”。可见,中国共产党不仅深化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更深化着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30多年来,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苏联亡党亡国20年之际,俄共中央委员会主席根·安·久加诺夫说:“我想给中国朋友说这么一句话,就是中国领导层和中国人民要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和苏共衰亡的教训,因为只有充分总结这些教训,中国人民才能够稳妥地建设自己的国家。”[6]P23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长期影响下,“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国家以及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都受到挑战,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低潮中奋进发展,并不断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如办好中国的事,让一个人口大国平稳发展;积极为国际事务解决提供范例,在解决国家核心利益中摒弃了“武力解决”、“一国一制”等模式,提出和践行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中国的这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自主发展,使得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显著增强。而与此同时,西方的权力地位、价值优越、历史自信正逐渐受到影响。

(三)“三大自信”来自于责任担当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自信”来自于担负中国历史的艰巨任务,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更来自于中国人民的长久期待。

中国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有三个“没有变”,即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这其中也蕴含着一些小变化,如长期、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三个关键词所组成的基本国情中,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都有细微变化,历史国情、自然国情、现实国情等具体国情中,现实国情有所变化;社会主义矛盾中,“人民需要”的构成、速度和满足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社会生产更趋向于总体性,扩展到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生产、社会关系生产等方面;国际地位提高引来的中国“威胁论”、“崩溃论”逐渐失势,而“机遇论”、“责任论”日趋升温。因此,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中接力探索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是一场纷繁复杂的伟大斗争。

面对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以及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深入区,中国共产党就必须要弘扬“自强不息”的文化传统和“矢志不渝”的革命传统与作风。周恩来说,“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温家宝多次提到“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以至于2010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一书就命名为《信心与希望:温家宝总理访谈实录》。担负民族的责任、人民的责任和党的责任,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实现共同富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这都要求中国共产党要有自信的精神风貌。

二、居于何位:“三大自信”的结构

“三大自信”的结构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构相联系的,但又在内涵、地位和连接方式上有所不同。

(一)“三大自信”各有其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自信”就是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和党员在思想路线或思想方法、行动准则或行为方式、目标任务中始终坚持和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深刻认知、普遍认同、坚定信念。

一般而言,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八大报告还提到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以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和平发展道路”等道路形态;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十八大报告还提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等理论形态;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一制度应是一个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各方面制度还需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组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内容体系。“三大自信”就是对这三者所指内容的自信。

(二)“三大自信”各有其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自信”内在有着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排列顺序和作用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道路关乎着国家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更关乎着党的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是实践的。它产生于中国实践的需求,规定着实践的方法和方向,并通过实践成果得以不断确认和累进强化,其产生的思想成果和理论原则成为指导体系,经总结的基本规范和具体规则升华为制度和体制。但“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党,因为革命理论能使一切社会党人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维护这个具有起码理解力的人都认为是正确的理论,反对毫无根据的攻击,反对败坏这个理论的企图,这决不等于敌视任何批评。”[7]P274即理论体系是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应对挑战、风险和困难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任务目标的基本指针,理论的斗争折射着道路的选择。而道路的坚持和理论的贯彻,最终要落实到制度上。“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8]P17一定的制度也总是体现着道路的方向和理论的指向。就其相对稳定性而言,三者的排序依次为道路、理论和制度;就其理论抽象性而言,三者的排序依次为理论、道路和制度;就其与群众现实生活的相关性而言,三者的排序依次为制度、道路和理论。这也就影响到“三大自信”的组合方式。

一项关于“中国理论自觉自信自强路在何方”的调查显示,65.9%的受调查者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有信心,85.1%的受调查者认识到加强理论自觉自信自强的重要性,而对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路径”,73.4%的受访者选择了“立足现实破解疑难问题”,远远高于“继承中国传统理论成果”(33.4%)和“着眼未来进行理论创新”(28.2%)两个选项。[9]P74-77这说明,公众对于“三大自信”的重要性有很高的认识,但相比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则更彻底。因此,不同群体以及不同类型的党员“三大自信”形成的顺序是有差异的。“自信”由“全党”扩展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进程也将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对于“三大自信”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程度,即自信程度也是不同的。

(三)“三大自信”共融为一体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自信”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三者要素全面、互动有序,共同构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这种自信是对中国的自信,对每个中国公民和整个中国人民所组成的中华民族的自信,对中国共产党自身的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其本身也富含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与其他形式的社会主义相比较,也与资本主义相比较,还指“中国特色”的国情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老路在中国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出现了严重挫折,而在他国,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当今一些传统社会主义国家也发展缓慢。对于改旗易帜后的诸国,2011年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季塔连科说:“苏联解体至今,除哈萨克斯坦仅仅恢复到解体前的1989年生活水平外,前苏联所有加盟共和国都没有达到苏联时期的生活水平。俄罗斯迄今为止有30%的公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0]P7-8美国策动“颜色革命”下的各国也政局不稳;民主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体制也在金融危机中显示出局限性。中国始终未依附到资本主义上去而发挥其优越性,仍将长期与资本主义共存,并在比较竞争中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基于国情现实、人民期待和时代发展的产物,它规定了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要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从整体性上树立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就是“第一步”。

三、去往何方:“三大自信”的影响

“三大自信”的影响是指坚定“三大自信”的目的、功能和所产生的可能结果,以及培育提升“三大自信”的策略和应注意的事项,而非“提出三大自信”的重要意义或现实影响。

(一)全面认识自身,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性自信

“三大自信”中的“自”,就是要依据自身的历史,着眼自身的实际,依赖自身的力量,突出自身的特色,实现自身的飞跃,并将其不断确认,信任自身能如此。有了这种自信,就可选择和承担自己能完成的任务,就能更集中于外部环境的改造和困难的解决,就可增强努力程度和延长持续时间。这种自信的精神状态,必将化作理性认知、饱满感情、坚定信仰、不懈意志和积极行动。因此,“三大自信”既要全面认识自身,也要形成自信的合力,实现对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对各自信保持同向、同步、同力,并保有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的自信。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就要从历史的视野、理论的高度、实践的品格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构成,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位和意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言,邓小平曾说,“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11]P16-17,P240但“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12]P327坚定“三大自信”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在牢牢把握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改革开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党的领导“八个基本要求”中生成自信;要在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中坚定自信;要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提升自信。

(二)积极消除误解,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自信”是有程度之分的,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然而,这种心理状态折射出的行为举止往往在跨文化交际中会被有意无意的误解。伴随着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从容应对哥本哈根会议事件、大幅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并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国外政界、学界和媒体界自2008年后,在讲话、研究和报道中关于“中国过分自信”(more assertive或assertive China而非overconfidence 或 confidence)的讨论[13]P45-51不断升温。“assertiveness”有过分自信的、独断的、盛气凌人的等意味,可形容言语直接、态度傲慢、政策强硬。国外分析多认为“过分自信”是中国高估自身能力和对西方“衰落”误判的结果,是中国经济上快速增长、政治上国际地位提升、文化上民族主义倾向、国内社会矛盾转嫁驱动、新领导集体形象前兆的表现。“过分自信”将迟滞中国进一步的“开放透明”,并不能从根本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接受,反而会引致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抵触情绪,甚至产生更多的摩擦。不难看出,这些关于中国过分自信的炒作实质是以西方标准对中国和平发展产生不安的表现。作为发展中的中国如何在国际社会中消除这种警惕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自重者人恒重之,自轻者人恒轻之”,中国积极倡导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国际交往精神,但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领土完整与国家统一,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等核心利益。即要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中解决中国的问题。2008年6月24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卡塔尔谈及北京奥运火炬境外传递受阻时说:“对这些杂音,应抱着平常心对待,关键是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要坚定“三大自信”,就要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利用研究和交流平台,使用科学技术手段,运用国际化语言,让国际社会逐渐认同中国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三)做好示范表率,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坚定“三大自信”的主体首先是全党,即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截至2011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260.2万名,党的基层组织总数为402.7万个。[1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全党首先要通过思想和制度建设等建设来坚定“三大自信”。同时,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还必须让全体中国人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进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在一项调查中,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对于“何种文化应当成为主流文化”的排序是中国文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这三者的比重十分相近,而选择“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排序靠后。调查还显示,在文化判断的依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子两项调查中,“意识形态”都居于第四的地位,在边远地区甚至处于第三位。可见,意识形态对大众文化心理和意识影响仍很大,只是排斥过度政治化的意识形态。[15]。“三大自信”在内容上将政治思想纲领和文化道德力量相连接,方式上将现实崇高信念和理性话语相联系,在实现上将国家民族目标与大众日常生活相贴近。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自信”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将进一步使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势必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进而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1]樊仲云.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讨论集编者序言[A].钟离蒙,杨凤麟主编.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二集第六册)中国文化问题论战[C].沈阳:辽宁大学哲学系,1982.

[2]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A].鲁迅杂文精选1918 -1935[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一九四三年五月二十六日)[A].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八卷文献选编(上)(1921.7 -1949.9)[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4]Andrew ·J·Nathan,“China's Changing of the Guard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J].Journal of Democracy.Vol.14,No.1,Jan.2003.

[5]French,Howard W.,“China Opens a Window on the Really Big Ideas” [N].New York Times, 02 June 2004.

[6]李慎明.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下)——俄罗斯人在诉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4).

[7]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9]杜凤娇.中国理论自觉自信自强路在何方[J].人民论坛,2012,(12).

[10]李慎明.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上)——俄罗斯人在诉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3).

[11]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韦磊,刘颖.美国关于“更加坚定自信的中国”的讨论[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5).

[14]盛若蔚.全国党员总数8260.2万名 党的基层组织总数 402.7 万个[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0701/c1001 - 18417196.html,2012-07-01.

[15]樊浩.我国社会文化“多”与“一”的现状和特点[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5).

责任编辑:谭桔华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特色制度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