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物史观价值旨归的时代意蕴——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民生幸福

2013-04-11夏建国

湖湘论坛 2013年3期
关键词:民生民主科学

夏建国,徐 霞

(1.武汉大学;2.湖北警察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唯物史观认为,在千差万别、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及其发展水平。生产力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实体要素,其中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要素。因此,唯物史观合乎规律地得出“劳动创造世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论。唯物史观的价值旨归就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唯物史观的新型形态,科学发展观赋予了唯物史观价值旨归以新的时代意蕴,即民生幸福。

一、科学发展观赋予民生幸福新的时代内涵

不论是历史还是今天,民生幸福都凝聚着绝大多数人的意愿,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是人类对幸福生活和幸福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有关民生幸福的思想。古人云:“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尚书·洪范》中曾提到:“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含义是长寿、富足、健康、平安、爱好美德、寿终正寝构成了人生幸福的五要素。我国民间则流传着“多子多福”、“人丁兴旺、子孙有为、光宗耀祖”传统幸福观。道家提出“与天和者,谓之天乐”的观点,意思是说,如果顺应自然之性,合乎道,就能得到最大幸福。儒家提出“自我独乐,不如与民同乐”,在强调精神快乐的同时,特别强调了社会的共同幸福。

不同的历史时期,民生幸福具有不同的标准和内涵。孙中山先生广学博采欧美先进理论后,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思想,“第一次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来认识民生,他还在自己知难行易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振兴实业等方法,将自己的民生理想付诸实践。尽管他的民生实践远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但其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1]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过去搞革命,是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现在搞建设、求发展,是为了人民的富裕幸福。邓小平亦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级分化。今天,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科学发展观赋予了民生幸福更加丰富、更具时代意蕴的新内涵。

民生幸福由“民生”和“幸福”两部分组成,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幸福是指来自于需求的过程,一种从需求的相对比较中产生的持续满足的、稳定的内心感受。简言之,民生幸福主要是指民众在物质利益、个人价值、情感安全及社会承认等方面需求的满足和实现,其实质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由此可见,多维度的幸福、全面的幸福,是科学发展观赋予民生幸福新内涵之“新”的重要体现,也是对民生幸福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标准。纵向来看,它包括了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生命历程对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的满足与实现。例如:保障性住房、教育公平、就业创业、社会治安、法律正义、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

从横向来看,民生幸福包含了四个方面:民富、民权、民智、民安,换言之,即对民众的经济民主、政治民主、文化民主和社会民主的满足和实现。经济民主、政治民主、文化民主和社会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重要目标,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只有四方面都满足了,民众才能真正体会到民生幸福,这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首先,经济民主是第一位的,为政治民主、文化民主和社会民主提供物质基础。其次,以发展人民群众的生存权、话语权、知情权、参与权、受教育权、共建共享权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民主为实现经济民主、社会民主、文化民主提供政治保证。再次,文化民主,就是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它为实现经济民主、政治民主、社会民主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最后,社会民主,主要是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它为其他三个方面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民生幸福是包含经济民主、政治民主、社会民主和文化民主“四位一体”的多维度、全面的幸福,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中的新的幸福观和社会发展价值观。

二、民生幸福: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旨归

1.民生幸福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标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代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标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首先,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不仅仅是“合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人通过价值选择使之“应当如此”的合目的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发展无论是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物质财富的增长,精神财富的创造,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的价值追求,离开满足人幸福生活的追求,社会发展就毫无意义、毫无目的可言。因此,科学发展观确立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防止了发展中出现的“价值迷失”。其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应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因此,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最大限度地造福于民,追求民生幸福的最大化。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还原了人应有的价值地位,崇尚以人为本,关心人类社会的现状生存状况和命运,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最佳价值选择。

总之,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实现为价值目标的社会发展价值论,这是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它所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民生幸福”体现了价值理性上的终极关怀原则,是人类发展价值取向上的“价值跃迁”,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2.民生幸福是衡量和检验科学发展观实践成效的根本标准

衡量和检验科学发展发展观实践成效,最为根本的标准是否能很好地满足民众的生存需求、是否能够为民众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是否坚持了社会发展目标上的以人为本。简言之,即是民生保障和改善的状况,具体包括居民住房、劳动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司法和社会治安、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自然环境、人居关系以及市民气质、主人翁感觉、精神状态等。

“十二五”规划详细列举了以后对科学发展的考核重点,除居民收入是否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是否明显加强之外,还包括经济是否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否有重大进展(包括生态环境质量是否有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变化(如能耗、碳排放水平、污染物处理水平等)、居民收入普遍水平(而非平均值)、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如教育、公共卫生水平等)等方面。这些都充分表明我们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把发展的目标和目的彻底转向提高人民的福祉,从而向科学发展迈出更坚实、更扎实的一步。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实现民生幸福的过程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幸福。党的十七大明确地提出了“民生”概念和社会建设的目标,指出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以维护民利、保障民主、落实民权为工作总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工作宗旨。

我国坚持科学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创造财富的目的就是让人民获得更多的福祉,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就是渐进性量变积累的过程,它要求在不断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诉求。胡锦涛指出,“要着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兴办人民群众希望办的实事好事,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把握,在实践中一定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抓住有利时机,“从关注民生入手,把执政理念从GDP崇拜转移到关注人民幸福生活的追求,把政府的治理模式推进到从治理向善治转移。”[2]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自觉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着力解决执政为民意识淡薄、将执政核心从追求“国强民富”转型为“民富国强”,才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增进人民的福祉,更好地形成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实现民生幸福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实质就是人民幸福观,它为解决民生问题,实现民生幸福指明了方向。这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实现民生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方法,多维度、全方位地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要:经济民主、政治民主、文化民主、社会民主。

1.致力民富,实现经济民主

人民群众的富裕程度是影响幸福感的关键指标,也是民生幸福的基础。“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保证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自由个性’;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缩短劳动时间,延长‘自由时间’。试图超越现实的物质条件来实现民生幸福是徒劳的”。[3]P186“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是我国人均GDP仅为日本的1/10,排在全球100位左右,仍有4000万农村贫困人口、7000多万城乡低保人口,人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4]、基尼系数过大,社会福利水平低,住房、教育、就业成了压在人民心中的“新”三座大山,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也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威信。因此,必须把致力民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提升百姓的富裕程度,实现经济民主,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人民群众收入水平较高,大多数群众买得起房、买得起车、上得起学、看得起病、找得到工作等是民富在我国当前的重要体现和要求,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民富的标准和要求会越来越高。为此,必须努力做到:

第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水平,推行工资协商机制,增加财产性收入,努力缩小贫富差距,最终形成“橄榄”式的社会结构。实践证明,“橄榄”式的社会结构才是最和谐、最稳定的社会结构。

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突出全民创业和扩大就业,推动创业致富。

第三,着力解决民生发展的重、难点问题。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保、就医、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第四,解决好“民生小事”。“生长老病死,衣食住用行”、“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这些看似极不起眼、极其普通,却是更贴近民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真实民生。

2.发展民权,实现政治民主

民权是民生幸福的政治保证。人不只是经济动物,人也是一个政治动物。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不仅要有物质层面等的需求,还要有精神层面的需求,主要包括对民主权利的需求。这些权利主要有安全权、尊重权、幸福权、发展权、信仰权、自我实现权,知情权、发言权、话语权、选择权、自由行动权、独立思考权等。只有这些权利被尊重和实现,才能消灭特权,这样人们不仅机会相等、人格相等,而且主人翁地位被尊重,从而实现政治上的民主,有利于推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反之,则会带来社会不安和动荡。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我国社会的心理状态也出现了新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维权意识普遍增强,对加强民主法制的要求十分迫切,对保护产权和各项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的要求也日益强烈。因此,按照“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不断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加强政务公开,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广纳民智,发展民权,实现政治民主。首先,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发展人民的生存权、话语权、知情权、参与权、参与权、受教育权、共建共享权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民主;其次,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应在党代会制度、党委会制度、选举制度、监督制度上进行创新。最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3.提升民智,实现文化民主

文化是影响民生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在某种意义上,人就是一个行走的文化体。因此,推进民生幸福,必须注重发挥文化的作用。这是因为,首先,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追求崇高的价值观是提高幸福度的积极因素,而无穷的贪欲只会导致更多的痛苦,嫉妒的心态和严重的平均主义心态也是幸福的天然杀手。其次,文化产生的精神力量,是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激励着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再次,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因此,政府既要重视经济、政治、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为老百姓的幸福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需要,还要在文化方面多做努力,兼顾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着力提升人民智慧,实现文化民主。

第一,大力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广大人民群众既能享受到知识的获得与创造性的发挥所带来的愉悦,更能具备安身立命的能力和获取幸福的能力。

第二,应该倡导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加强引导来满足现在人们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求。

第三,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全人格是提高自身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第四,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第五,培养人民群众的感恩意识、诚信意识、法治意识和理性意识,这四种意识是产生幸福感的重要基础。

4.保障民安,实现社会民主

保障民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为民生幸福提供重要条件。保障民安是指人们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因此,保障民安,实现社会民主,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愿望的集中表达和全体党员干部的重大历史任务。

胡锦涛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

第一,国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在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后,要对社会建设给予更多关注。目前我国政府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等都是这一战略的具体表现。

第二,提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基础服务。政府应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切实推动节能减排。同时,还应加快电网、铁路网、通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其中属于商业性的部分交由市场去做,属于公益性的部分直接承担起来。

第三,提供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务。对生产安全,企事业单位负有责任,政府也应强化安全服务体系建设和监管职责。而消费、食品和药品安全等都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环节,政府责无旁贷。

第四,以及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加强城乡社会保障统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搞好人民群众社会保障工程。同时要重视生态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总之,坚持唯物史观的价值旨归,始终以实现民生幸福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指向,始终关注并不断满足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化社会建设,这是我国社会长期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

[1]唐眉江.民生的时代内涵及其实现途径[J].山西师大学报,2009,(5).

[2]李高君.人民普遍幸福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8,(2).

[3]陈曙光.直面生活本身:马克思人学存在论革命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佚名.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J].求是,2010,(4).

责任编辑:何良安

猜你喜欢

民生民主科学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