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职学报编辑素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3-04-11马余平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学报编辑部院校

马余平,费 芳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南 岳阳 414000)

高职院校数量上已占我国高校的半壁江山,1000多家高职学报(含内刊)异军突起,阵容可观[1]。但这些学报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必须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编辑队伍。为此,我校学报编辑部对高职院校学报编辑素质的现状进行了校级课题立项研究,主要研究高职学报编辑人员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组织机构等。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本次研究包括问卷调查、座谈、综合调查、访谈等。

课题组从2011年9月13日到2012年1月12日,对全国高职院校学报及少数本科院校学报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这次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74份,收回有效答卷102 份。其中高职院校学报100份(有2家分别有2种期刊(学报)誊写1张问卷,分别计为1个期刊),本科院校期刊(学报)问卷2份,共统计有效问卷102份(含期刊104家,计为102个期刊)。问卷内容除编辑素质外,还有学报编辑部的机构、编辑人员组成等。

(二)文献法

查阅相关资料,通过报刊、杂志、著作、网络文献等方式获取资料。

(三)比较研究法

对有关信息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

(四)数据分析法

运用编辑学、统计学等知识,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高职学报的综合性和附属性、高职学报编制紧缺、经营状况不景气、编辑人员知识结构非相适、编辑的年龄结构与编龄具有反差等。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学报的综合性和附属性

高职学报多为综合类季刊,学报编辑部大多为科研处、教务处等部门的二级机构。

本次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报绝大多数为本校独立办刊(99种),另有3种由本校主办,其他学校协办,还有1家为多校合作办刊。从收回的102份答卷看,综合类有84种(占82.3%)、自然科学类4种、社会科学类8种、医卫类1种、师范类1种、传媒类1种。

高职院校大多把学报编辑定位于行政管理岗位或教辅岗位,主要挂靠在科研处、教务处或高职研究所等部门,此类学报共59家,占60.8%;学报编辑部属学校独立机构的37家,占38.1%(含1家属于期刊社(中心)成员)。由此可见,多数高职院校仅把学报工作作为科研或教学等的一部分。而本科院校学报则不然,全部为独立机构或期刊社(中心)成员。

(二)高职学报一般编制紧缺、经营状况不景气

从调研的结果分析可知,高职学报编辑部编制太紧,编辑人员缺乏,经营状况不景气。

在本次调查中,高职学报季刊72家,占70.6%,双月刊26 家,占25.5%,月刊2家,另有2家则因稿源及其他原因而不定期出版(甚至半年才出版1期)。从高职学报的编制数量来看,无论是季刊还是双月刊,大多不符合国家要求,人员偏少。我国科技部《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对学术期刊的编制数有明确要求,即月刊不少于7 人、双月刊不少于5 人、季刊不少于3 人,并应有一定数量的编务人员。本次调查表明,双月刊的编辑大都只有3~4 人,季刊大都为2~3人。从学报主编和编辑的专兼职看,专职编辑较少,大多为2~3人,并且大多数主编由主办单位领导兼任(据本次调查的有81家,占80.2%),常务副主编由科研处(所)长兼任,而具体的工作则是编辑的事,甚至有1家无专职编辑。可知,专职编辑人员是随着学校岗位的需求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有减少的趋势。

本来,从来稿登记到送审稿件,到与作者沟通、修改校对稿件、出版后交流赠阅等日常事务,都是编辑的事,但有的学报编辑仅有1名,其工作量极大,严重影响了学报的质量。学报严重缺编的现象,影响了学报的工作,甚至阻碍了学报的长远发展[2-4]。

而经费问题,也成了制约高职学报发展的瓶颈。当前,许多高职学报编辑偏少,超负荷工作情况比较普遍。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情况下,部分学校为了减轻负担,甚至要求学报实行经济责任承包制。这样,编辑部为保障自己应有的福利,不得不压缩人员,使编辑的超负荷工作更为严重。编辑分身无术,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与其他学报交流、沟通,这些学报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封闭倾向。

从学报的经济性质来看,全由学校拨款的59 家,学校按预算拨款同时收取版面费的41家,其他情况1家。所有学报均根据有关规定,并参照有关标准,向审稿人支付审稿费50~200元/篇,编辑人员的编辑费、校对费等50~200元/篇。因此,一些高职学报在本校领导和同事的眼里,就是一只只会吃食不会生蛋的鸡,投入多,亏损大。高职学报整体经营不够景气的表层原因就在这里。

(三) 编辑人员知识结构的非相适性

从本次调研可知,编辑人员学历较高,但大多数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学报发展不相适应。从他们的学历看,专科11人,学士220 人,硕士195 人,博士27 人,硕士以上近1/2(含兼职),呈高学历化发展趋势。从所学专业看,其中社会科学237人,占62.9%;自然科学130 人,占34.5%;编辑出版专业10人,占2.65%。社科类专业的编辑占了大多数,充分说明了语言、文字处理能力对编辑工作的重要性。非出版专业人员比例过高,对提高编辑的整体素质和编辑水平是极为不利的,也意味着学报发展可能缺乏后劲。这一方面说明编辑出版是个较新的专业,人才不够(目前仅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40多所高校开办有此本科专业),需求远大于供应;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基本不考虑引进具有编辑出版专业的人员。为此,学报在设立编辑岗位时,应尽可能地聘用本专业的人员。

这正说明,我国高职学报编辑人员科班出身的少,半路出家的多;自然科学的少,社会科学的多;年轻人少,中年以上的多;编辑的工龄相对较短,编辑经验尚显不足。即使做编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属于编辑出版专业的寥若晨星。这种构成,决定了学报编辑基本上是“专而不博”的专业型人才,缺乏搞好学报编辑工作所需的比较广博的知识,不是一专多能的“通才”;他们大多是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摸索、累积、提高,属于“急就章”,缺乏系统的训练[4]37-40,有实践经验而缺乏理论造诣,因而底蕴不深,基本功不够全面扎实。

(四)编辑的年龄结构与编龄具有反差性

编辑的性别、年龄结构趋于合理,但年龄结构与编龄呈严重反差,这是此次调研所获的另一结果。

从编辑的性别来看,男239 人,女218 人(均含兼职),基本接近1∶1;从编辑人员的年龄(年龄段)来看,30岁以下51 人,只占11.2%;31~40岁139人,占30.4%;41~50岁165 人,占36.1%;50岁以上109 人,占23.9%,少部分人员已接近或达到退休年龄。编辑人员性别、年龄结构趋于合理,但30岁以下的青年编辑较少,因在工作中很难获得肯定,不少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编辑部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现象。从编辑人员的编龄看,3年以下的99人,3~5年的101人,5~10年的152 人,10年以上的105人(均含兼职)。大约78%的编辑的编龄相对较短,不足10 年,出现了“高年龄、低编龄”的不协调现象。编龄过短,会对积累办刊经验、提高学报质量等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五)编辑部提高学报质量的措施不得力

在提高学报质量的过程中,数据库与网站的建设非常重要。调查显示,大多高职院校学报收录在几个主要数据库,如收录在CNKI的有43种,维普16种,万方38种,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1种等。此外,CMK 1种、CEPS 4种、CA 2种、INSPEC 1种、中综9种、龙源1种、教育阅读5种、国研网1种、华艺7种、书生之家1种(含同一个学报收录在不同的数据库),无收录数据库的6家。33家学报有独立网站,59家没有独立网站,其余未知(未填此项),估计也没有。有独立网站的学报对稿件能及时处理,在优化稿源、保证稿件质量上比同类学报具有明显的优势,而没有独立网站,则在组织稿源、审核稿件等就缺乏灵敏度,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六) 编辑参加编辑业务培训和进行编辑学科研活动不够

高职学报的大多数编辑不是科班出身。学报要办出水平和特色,不断提高编辑的水平至关重要,而定期组织参加编辑培训、编辑学科研活动是极有效的途径。问卷调查显示,有72 家高职学报的编辑参加过编辑培训或编辑学术与科研活动,但有31家、近1/3 的编辑部则从未有过。有的编辑即使参加过类似的培训或学术与科研活动,次数也很少。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各高职院校对学报编辑的培养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一方面,学校领导对编辑工作缺乏了解,认识不够,以为编辑工作无需多高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水平,因而对编辑培训根本不重视;再加上高职院校捉襟现肘的经费现状,就更没条件送学报编辑去深造。另一方面,编辑人员严重不足,编辑工作又时效性强,使得许多编辑只能埋头苦干,根本无暇考虑其他事情。这两方面叠加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编辑的业务水平与学报质量的提高。

三、思考与对策

(一)为高职学报编辑部“正名”:基于“非时政类报刊改制”的思考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将学报编辑部挂靠在相关处室的作法,客观上削弱了学报的地位,不利于激发编辑人员的积极性。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规定,公开发行的学报编辑部应相当于系、处或校属研究所一级的学术机构,学报编辑人员应属于教学科研队伍的组成部分,应列入教学科研编制,享受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学报应由分管校(院)长领导,成为院系一级的学术机构[5]。如果切实履行本文件规定,就给摇摆不定的学报编辑服下了一颗“定心丸”,给临时抽调来的编辑打了一剂“强心针”。有了稳定的编辑队伍,才具备了办好刊物的基本条件。

2012年7月30日最新总署改制文件《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发布,规定“对于本校没有新闻出版传媒企业且不能转为期刊出版企业的学报编辑部,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以相同相近的专业和学科为基础,并入其他新闻出版传媒企业或专业性期刊出版传媒集团公司”[6]。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改革的,“学报”编辑部的主办单位和出版传媒企业要签订规范化的合同,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框架内约定双方的责任、权力、义务和利益,不至于让面临改制的学报编辑部成为“拖油瓶”,让面临改制的编辑产生矮化、弱化感。

笔者认为,对报刊编辑部的体制改革不能一刀切,更不可能一步到位[7]15-19。正如王兴全先生所说的,“在国家评价体制仍不完善,学术竞争缺乏公平的办刊环境下,大多数高校学报一旦转企改制,要么停办消失,要么沦为挣钱的工具,学术性、公益性难以保障。”[8]113-116

(二)切实为高职学报编辑“降压”

首先,要摆正高职学报编辑的岗位,使之享有教学科研人员的同等待遇,从而释放其思想压力,轻装上阵,提高工作积极性;其次,合理安排编制,解决学报编辑高强度、超负荷工作的问题,缓解其疲于奔命的状态,释放其心理与身体压力,提高工作的效率。当然,我们的压力不止这些,参看赵大良老师的博客[1]。

(三)定期为高职学报编辑“输氧”

高职学报编辑大多数是转岗而来的客观事实令人担忧。要逐步消除这一现状,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定期为这些编辑“输氧”,以保持“呼吸顺畅”,即定期组织编辑人员参加业务培训,提高编辑水平。对于年轻的编辑来说,这更为迫切。对编辑人员的业务培训或继续教育,可采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系统培养与单项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例如,新闻出版总署举办各种编辑知识培训班,就是迅速普及有关知识行之有效的传统办法。具体而言,有3条途径:1.由全国性及各省级期刊编辑学会、协会主办,也可以采取接力方式办,即办全国性培训班,培养各省师资(如编排格式标准化),尔后各省再办同样内容的培训班,进一步扩大培训范围,产生“喇叭筒”式的“扩音”效果;由各省办一些有现实需求性的专题培训班。培训班时间短、见效快,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2.编辑部内部业务学习。3.组织参加编辑出版系列专业考试。

(四)努力为高职学报“瘦身”

这里所说的“瘦身”,不是说要减少高职学报的总体数量,而是要合理调整高职学报的类别属性。102份答卷中综合类占了84种,可见绝大多数高职学报想办出大而全的规模,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且不说高职学报先天性缺乏与本科院校学报分庭抗礼的能力,这样做等于消解了自身的基础性、技术性研究的优势与特色;它的直接后果是加重了编辑的组稿审稿负担——没有优质稿源,让编辑们伤透脑筋;来稿研究角度宽泛,让编辑们审稿时力不从心。这种办报思维既无法确保高职学报的质量,又使高职编辑在工作时无乐趣可言。不妨将多数高职学报的研究视角调整为基础性、技术性、学科性的小角度,学报一旦“瘦身”,就可能“气足神完”,高职编辑们也许就不必再为组稿、审稿而愁眉不展了。

[1] 何 静.对高职学报改革的看法[EB/OL].(2012-08-24)[2012-08-30]. http://zhaodal.blog.163.com/blog/static/5583842012724105656258/.

[2] 吴赣英.高职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编辑之友, 2010(7).

[3] 刘 红.提高高职院校学报编辑人员素质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4] 王 雁,周卸来.我国医学类非核心期刊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5(5).

[5]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教备厅[1998]3号)[R].1998-04-01.

[6]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R].2012-07-30.

[7] 王启和.关于高校学报“转企改制”问题的若干思考[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313(1).

[8] 王兴全, 阚碧霞.高校学报在转企改制浪潮中的困惑与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8).

猜你喜欢

学报编辑部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致敬学报40年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疯狂编辑部之快递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