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接受问题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为例

2013-04-11吴远远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吴远远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27-28。这是首次以全国代表大会的高度来定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新成果及发展走向等问题显得较为紧迫。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和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依据实践要求和时代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国革命和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寻求和不断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发展的科学理论,是始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变化着的理论体系。因此,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性,是马克思主义百年来仍保有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中,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今时代的主题紧密结合,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等,都是与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矛盾和任务充分结合的,一方面有效解决了中国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的重大发展,为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发展带来了生机。

(二)马克思主义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尽管都没有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确定概念,但是他们在不同的场合都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与自己国家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要把理论当作教条。列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成为现实,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具体化。在中国革命和初步建设的时期,毛泽东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和问题,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科学地总结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和建设的具体经验,并最终得出了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结论。在1938年9月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具体化”的命题,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2],为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任何外来文化的传播和融入都离不开民族化过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用民族文化形式表达出来,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融合,使其成为中国人民的信仰和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文化体系,具有鲜明的西方文化色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要求马克思主义这种外来的思想文化,需要和中国大文化环境不相违背,要有一致性,要能够实现同化,为中国人所用、所发展,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有机融合,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成为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毛泽东根据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字文化,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挥主观能动性”等科学理论凝练地概括为“实事求是”,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容易被中国人所熟知和认同。

二、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接受环境和基本逻辑

(一)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接受环境

文化接受环境对于外来文化的本土化至关重要,只有形成并维持了良好的文化接受环境,才能促使外来思想文化的传播和发展[3]742-743。在我国,无论是古代佛教的中国化,还是近代西学的引进和本土化,都是因为我国拥有着极为包容的文化环境,这种文化环境极大推动了当时的民众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只有接受了文化,才最终存在对其进行发展创新的可能。

对于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中国已经形成的文化环境是适合的且有利的,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文化包容和日新月异的文化创新思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成果的广泛认同和推行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新时期最重要的网络阵地,中共及时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融入了互联网。因此,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网络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拥有了良好的文化接受环境,加上政治力量的保障,文化接受环境也得到了有效的维持。

(二)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接受基本逻辑

这种接受逻辑,主要分三个层次,一是具有接受基础条件之后,从思想上和情感上予以认同和接受;二是在行动上真正去践行相关的要求,促其融入自身内涵建设,也促其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三是一部分人士直接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并推动新的成果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接受,为现代化做贡献。

首先是思想和情感上的接受。这里面首先要确定具有文化接受的可能性,所谓的可能性便是存不存在先例抑或是突然接受的基础条件。而在我国,无论是国内还是面对国外,华夏文化对外族文化的同化能力早已得到广泛认同,而中华文化的整体对外来文化的同化能力,也在不同时期得到验证,这些都是成功的先例,表明中国的文化接受能力始终是强大的。再论基础条件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涵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核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并有着良好的政治、经济条件能够让民众主动接受这种外来的文化。

其次是行动上的贯彻。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文化有着相通之处,故此人们在思想和情感上接受之后,就会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贯彻到自身的内涵建设之中,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政治素质、科技能力,都能够并愿意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进而在行动上提升自我。在集体效应形成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就形成了较为强劲的势头,长此以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一些重要法则,自然而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文化的中国本土化。

最后是专业人士的推进。在个体接受并推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实基础上,自然有一部分专业人士直接参与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建设中来,直接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目标的实现。这里面的专业人士主要有三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国家政治理论专家和哲学专家,一部分是高校专业学者和广大学生,第三部分是民间的专业技术人士,他们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提供了最直接的经验借鉴。

三、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文化接受的路径

(一)党和国家从政策上予以支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形成之日起便与政治力量密不可分,并且中国化的过程还包括政治构想的中国化。因此,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党和国家可以通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大力扶持理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等政策,最大限度支持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中国化目标实现,并且要着眼于全国文化接受的大环境,制定相应的政策,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和网络文化环境,让文化接受成为可能。加大理论解读力度,使创新理论得到更广泛的认识和认同,进而接受创新理论、支持创新理论发展。

(二)社会科学专家和高校学者加强理论研究和创新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官方的哲学专家和社会科学家、高校学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专家的理论解读和高校学者的理论研究和教育,从文化认知层面减少了民众对创新理论成果的疑惑,从而增强了文化接受的可能性,只有实现了文化接受才能推行新理论、推动新实践。社会科学专家和高校学者可以通过理论解读、讲座论坛、解疑答惑等形式来让民众从心理上接受新理论,也可以通过专门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调研,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创新发展,使其更加契合中国实际,更加有利于中国发展和中国民众的利益实现。

(三)加强对广大学生和社会人士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

广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和发展的最主要人才力量。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对他们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实现他们对理论的文化接受,激励他们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作出应有的贡献。社会人士是最广大的民众,他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成果能否得到整体文化接受的最主要力量,也是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最主要力量,故而需要他们自觉注重用科学理论指导自身实践,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他们强劲的力量。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A].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C].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

[2] 胡和勤.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命题的提出[N]. 山东大学报,2012-05-16-C综合版.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