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诚朴直,寄慨遥深
——《一件小事》的“小”与“大”

2013-04-11申亚楠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车夫短篇小说胡适

申亚楠

(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一件小事》短小精悍,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传颂甚广的名篇之一。这篇仅1000字左右的文字,尽管离创作已近百年,但论说纷纭,意味深长。小事不小,鲁迅笔下的“小事”,更是有深意。

五四时期,与新青年们的青春与激情不同的是,由于创办《新生》的失败和辛亥革命带来的社会剧变使鲁迅多了些许寂寞、怀疑与绝望。五四时期的鲁迅有着刘纳所说的,辛亥革命时期进步诗人的辗转苦辛与心理疲劳[1]294。写于1919年11月[2]107的《一件小事》开篇就流露出“我”倍感失望的情感,鲁迅这一时期的历史经验和个人经历或多或少地渗入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中。但五四时期的鲁迅不仅仅只有寂寞与绝望。

鲁迅把中国化了的尼采“个人主义”与自身结合,形成了其“立人”思想。这决定了鲁迅早期无法深入地认识社会和了解人民,看到的是人民的落后,而看不到大众潜在的力量。再者,少年时期的家庭变故使鲁迅曾经对一般民众和社会抱有不满和愤恨的情绪。《一件小事》中的“我”同样有着鲁迅这个时期的思想倾向,经历了社会的剧变,人生的起伏之后,“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当老妇人被人力车夫撞倒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老妇人是故意撞上来的,同时责怪人力车夫多事。这也是在怀疑中不断摸索前行的鲁迅的真实写照。

“小事”“使我至今忘记不得”的原因在于它是“我”自我批判的契机。人力车夫作为底层民众,身上仍然有着乐于助人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撞倒老妇人后,“车夫便立刻停住脚”“毫不犹豫,搀着伊的臂膊”走向巡警分驻所。相比于人力车夫,“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怪他多事。对于老妇人的怀疑,对于人力车夫的责怪和不满更衬托出“我”的“小”。在对待老妇人态度的对比中,“我”也进行着自我批判。鲁迅蛰居S会馆时期,鲁迅是怀疑的、寂寞的、甚至是绝望的,但他又不能以自己的确信而抹杀了无数青年的希望。鲁迅五四时期的风采就在于他能够从寂寞和绝望中不断反省批判自己,给青年以希望和打破“铁屋子”的出路。

在这篇仅1000字左右的文字中,七处“小”字,而其中五处都有作者要表达的“小”意。“我”有着鲁迅自己的影子,同时,所谓“一件小事”也可能是作者曾经历过的或者遇见过的。鲁迅强烈的自我意识促使他自省,也如“我”一样从一件小事中不断反省,增长希望和勇气,走向“新我”。鲁迅在其作品中展示的“小事小我”,显示出其在动荡社会中艰难前行的心灵轨迹,同时,在“小事”中,和对“小我”的不断认识和剖析中展示出其在五四时期有别于“新青年”的个人风采。

鲁迅一生创作的33篇短篇小说中,《一件小事》是存在文体争议的作品之一。 在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理论尚不健全的“五四”时期,胡适借鉴西方的短篇小说理论,提出了当时影响较大的短篇小说定义。而在同一时期,鲁迅则在借鉴西方创作方法的基础上,汲取中国古典小说的精华,用自己的创作实践,体现出他自觉独特的小说文体观念。

“五四”时期,胡适对短篇小说的界说影响较大,他认为,“西方的‘短篇小说’,在文学上有一定的范围,有特别的性质,不是单靠篇幅不长便可称之为短篇小说的”;“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而能使人充分满意的文章”。[3]202但是,由于自身和时代的双重局限,使胡适对于短篇小说的定义存在先天的“缺陷”,既不能深刻地把握西方现代短篇小说理论,又不能很好地运用到五四短篇小说创作实践中。显然,胡适关于短篇小说的界说不足以涵盖鲁迅的小说理论和创作实践。

“鲁迅是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人”,在20年代写成的《中国小说史略》中,他对小说的发展及其特征都有着自己的独到而深刻的见解[4]2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小说的界定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情节与人物的作品可以是小说,如唐代传奇;但是没有严密的情节,不是侧重写人物的作品可以是小说,如六朝小说”。鲁迅站在宏观的历史的角度,用更为自由的发展的眼光考察何谓小说,符合中国的传统的小说内质和创作实践。

同时,鲁迅以自身的创作实践回应了这一时期胡适有关短篇小说的界定。茅盾曾指出:“《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5]109《一件小事》就大胆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突破古典短篇小说以情节取胜的特点,努力借鉴西方心理描写等艺术手段,如文中关于“我”的心理有一段描写[6]39,其中,人力车夫的行为带给“我”的心理震撼,在两者的行为态度对比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也引出对以“我”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反思。而认为《一件小事》为“随笔”或是“散文”,显然是没有看到鲁迅对现代短篇小说形式的实验和革新。

《一件小事》的文体争议背后为我们展示出的是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鲁迅,始终站在社会历史的宏观视角上,对短篇小说文体的大胆尝试和革新。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世界性的民族文化视角上的文体观,一方面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坛上对于鲁迅的多数作品都给予了普遍的关注,他的《一件小事》虽仅千字,但是对于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文体、主题等多方面的讨论和争议却从未中断过。从这部作品创作至今,无论学术界对文本进行怎样的分析和阐释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本身的个性特征等这些主客观因素联系甚密。因此,对《一件小事》的主题进行再分析,不仅符合接受美学的具体要求,而且对于解读鲁迅作品的当下意义以及把握鲁迅和我们的时代联系与距离也至关重要。

相比于鲁迅的其他作品来说,《一件小事》是相对容易理解的一篇,主题也好把握。小说在人力车夫和“我”对“一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上表达出 “小事大说”的两层主题意蕴。一方面是“立人”观点下对于人力车夫优秀品质的颂扬,有别于此时期同类题材的小说主题。一方面是“自我批判”观点下对于“我”的自我觉醒的重点表现,是五四时期鲁迅启蒙思想的产物。

“人力车夫”主题在“五四”时期新文学领域中较普遍,而鲁迅笔下的“人力车夫”形象更是别具特质。胡适的《人力车夫》与沈尹默的《人力车夫》都在极力描写处在社会底层的人力车夫的悲苦命运,为这些贫苦农民鸣不平之情。而鲁迅笔下的人力车夫,一方面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7]76的底层民众代表,一方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文中的人力车夫,没有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所以无法逃避这场小事故带来的灾祸,他却毅然地搀扶起老妇人,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我”作为鲁迅的影子,五四时期以“改造国民性”为启蒙目标的知识分子,在与自己的对比中看到了以人力车夫为代表的底层民众的高尚品德,从而愈发地觉出自己的“小”。鲁迅笔下的“人力车夫”形象无论是直面生活的勇气还是勇于承担责任的优秀品质,在五四时期的同类作品中都是对于人力车夫形象独具特色的塑造。

“我”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以及小说的叙述者是鲁迅要重点表现的对象。鲁迅提倡个性解放,希望部分觉醒的知识分子启蒙愚昧的国民,进行文学创作,揭露国民的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在鲁迅的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旧是改革社会的进化论和“立人”的个性主义,所谓“劳工神圣”这种无产阶级思想并未动摇鲁迅固有的思想。所以,“我”最后的自省,对于绝望的反抗,给予青年们的希望和勇气才是鲁迅真正想要表达的。文中的“一件小事”是作为知识分子自省的一个契机,而走向“新我”则是“我”内心的反思,这符合鲁迅的思想特点,即便没有这样一件小事也会有其他,因为鲁迅总不断自省,反思着动荡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我”这一形象的主题意蕴是鲁迅五四时期启蒙思想的产物。

迄今为止,对于这部作品的主题众说纷纭,这也自然引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如何看待鲁迅的当下意义。结合《一件小事》,我们主要从鲁迅的文化观和批判精神简而论之。对于“国民性”的强烈批判贯穿于鲁迅的创作之中,同时又是鲁迅关于文化转型的重要切入点。鲁迅的文化省思表现了中华民族决心摆脱奴役和贫困,迈向现代化的渴望和信念。同时,在日益商业化的社会,娱乐消遣性的作品随之增多,对于民族国家社会问题的揭露和批判的作品不断减少,当下社会鲁迅的民族责任感和批判精神依然值得发扬。“从‘大历史’观的维度来说,鲁迅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期待出现的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化伟人”[8]98。

仅千字的《一件小事》,不断传达出新的思想和意义,刻画出“五四时期”的鲁迅。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不断寻找文学文本的表现形式,并在其作品中关注着国民的命运和青年的前途与希望。鲁迅文化观和批判精神对于当下文化转型时期的启发作用启示我们:鲁迅离我们很远又离我们很近。

[1] 刘 纳.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龚明德.鲁迅《一件小事》写于哪一天[J].博览群书,2011,17(7).

[3] 姚 鹏,范 桥.胡适讲演[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4] 叶德政.鲁迅《一件小事》等文的文体思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6(1).

[5] 茅 盾.茅盾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6] 鲁 迅.呐喊·一件小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7] 崔春泽.直面惨淡的人生——鲁迅《一件小事》中“人力车夫”命运归宿的意蕴探析[D].吉林:吉林大学,2007.

[8] 李继凯.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小说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车夫短篇小说胡适
“三个车夫”之鉴
怎样写短篇小说
人力车夫
胡适笔下的“人力车夫”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寻找初恋(短篇小说)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