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传媒背景下评书艺术的新发展——以电视评书说案类节目为例

2013-04-10高志宏

史志学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评书类节目传统

高志宏

高志宏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评书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艺术,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它以生动的故事、曲折的情节、明快的语言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然而,与其他传统民间曲艺一样,由于受到现代各种娱乐形式的冲击,评书艺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衰落的趋势。但是,在面对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困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另一个方面: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评书艺术也愈发散发出了它迷人的魅力,愈发锻造着它坚韧的生命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愈发脱胎换骨获得了重生。

一、评书说案类节目的产生

在现代传媒背景下的评书艺术其本身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融合现代元素并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近年来评书说案类节目的兴起。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先生第一个将评书引入电视,实现了评书艺术与现代传媒的结合,也促成了评书艺术在现代传媒背景下的新发展。他认为,目前评书说案类节目和讲故事叙传奇的栏目,其实就是借鉴了评书的特点,成为评书艺术的一种延伸和发展。

2006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栏目与著名评书艺术家田连元合作,推出大型电视系列节目《评书说案》;2005年《今日说法》“五一”特别节目,邀请著名评书艺术家连丽如主持《今日说法》特别书场;辽宁卫视《王刚讲故事》节目的主持人在向观众讲述社会故事的时候,也或多或少地借鉴了说书的形式。各地电视台类似的节目还有重庆卫视的《拍案说法》、河北卫视的《天下故事会》等。纵观这些节目,尽管互有差异,但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吸收了“评书”的营养和精华。这类节目或是完全采纳了说书艺术的形式,如田连元、连丽如的表演;或是揉入说书艺术的元素,在表现形式上很好地融入了评书的语言艺术、表达手法,充分体现着富有浓郁特色的中国文化韵味。如果抛开电视画面不论,单单考虑这类节目的叙述方式,它们基本上或者完全就是一套生动的评书,所不同的是,这类节目所评述的内容不是传统的侠义故事、神仙传说,而是活生生、血淋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案件事实,这类节目所要表达的也远非是传统评书所宣传的朴素的善恶观,而是现代社会的法治理念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思想观等现代社会所珍视的价值观、道德观。

二、评书说案类节目对评书艺术的新发展

评书说案类节目中画龙点睛式的评论、幽默深刻的语言风格等等,处处闪现着评书艺术的影子。不仅如此,评书艺术也得益于现代传媒的助力,获得了许多新的发展。体现在评书说案类节目上,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一些新的发展。

(一)对评书艺术表现形式的新发展

评书因“评”而得名。“评书”原本是由民间的“说书”发展而来。后来之所以叫做“评书”,是因为这种表演的审美旨趣不仅是说演故事,还在讲说故事的同时,把评论穿插于故事中,对其中的是非曲折进行褒贬评价。这不但能使观众在观看表演时感受到享受到娱乐和审美情趣,还能够从中受到教化,增长知识。但是,传统的评书艺术中的“评”只是借助评书表演者的语言表达,辅之身体语言,如:手势、身体姿态等,达到“评”的目的,这样的表现形式较枯燥单调,并且缺乏表现力。而评书说案节目正是发展了评书的这一特点,仍然将“评”作为评书说案的精髓,但是弱化了评书表演者身体语言的表达,代之以电视画面来表达“评”的内容。这样一来,动态电视画面引入评书艺术,交代背景的时候可以造成悬念,并把观众引入到故事当中去;刻画人物的时候,不仅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更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选取不同的动态电视画面,辅之有感而发的评人、评事、评情、评理。主持人发人深思的点评在电视画面的烘托下往往能够给观众带来听觉与视觉冲击下的心灵震撼。这种“评”生动有趣、表达恰当,充分体现了评书艺术在现代传媒背景下的表现形式的新发展。

(二)对评书艺术表现内容的新发展

评书以长篇大书为主,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如刘兰芳的《岳飞传》,单田芳的《隋唐演义》,田连元的《杨家将》,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到了20世纪中叶,也出现了篇幅较小的中篇书和适于晚会组台演出的短篇书,但仍以长篇大书为主流。评书的传授方式一直是将故事梗概(行话称为“书梁子”)口传心记,师父传给徒弟,徒弟记在心里再传给自己的徒弟。因此传统评书的表现内容是比较单调和一成不变的。

现代的评书说案类节目在继承传统评书艺术表现形式、语言风格的基础上,以百姓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为素材,发展了评书的表现内容。这些真实案例由于接近百姓生活、反映民众难题、突出百姓生活气息,因而被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又因为现实社会生活复杂多变,现实的真实案例必然层出不穷,因此评书说案类节目的素材必然源源不断,不同于传统评书艺术的素材源于老艺人对年轻一代的耳提面命,易于流失。这就充分体现了评书艺术在现代传媒背景下的表现内容的新发展。

(三)对评书艺术表现思想的新发展

必须承认,传统评书艺术所表达的思想中不乏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也充斥着一些朴素的善恶观念。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由于传统评书脱胎于封建社会,传统评书的内容又是源于一代代艺人的口授,基本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其表达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落后的封建的元素,如《岳飞传》把对封建统治者的愚忠看成是一种爱国精神;看待民族融合的过程带有大汉族的狭隘的民族观;对英雄人物无所不能的刻画所体现的是落后的人治思想而非现代社会所重视的法治精神。

现代的评书说案类节目不仅重视宣传传统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借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件事实弘扬法治精神,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知法守法。评书说案类节目大胆借鉴“评书”说故事的特色,利用案件影像等现代传媒手段,将现代典型案例通过主持人“说书”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讲述的法制故事充满了新奇和悬念,在满足电视观众娱乐化的过程中巧妙地普及了法律知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高质量的精神食粮。

(四)对评书艺术传播手段的新发展

艺术传播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消费的中间环节,没有艺术就无所谓艺术传播,而艺术则需要传媒的介入。具体到传统的评书艺术,其往往是仅在茶馆书场中传播,八仙桌、龙井茶、长板凳、老评书……这是记忆中在老茶馆听评书的情景。如今,评书这门古老的艺术,凭借现代媒体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等优势再次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评书说案类节目借助电视这一现代媒介平台得以广泛传播,加之现代网络技术的兴起,评书说案类节目往往被搬上互联网从而实现观众对此类节目的随时点播,也促成了评书艺术在爱好者之间的便捷传递。

三、现代传媒背景下评书艺术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在如今这样一个媒体发达的时代,尤其是电视作为影响最为广泛的现代媒介之一,对于评书艺术的传承和传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何借助诸如电视之类的现代传媒使以评书艺术为代表的民间曲艺重新面向公众,来建设我们的民间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评书说案类节目以当下的社会文化环境为契机,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借助现代媒体技术发展了传统的评书艺术,赢得了广泛的受众,为民间说唱艺术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但是,民间说唱艺术有了发展市场,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民间曲艺因此就能复兴。所以,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坚持评书艺术的独有特色

毋须质疑,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发展,深刻作用于当代的民间说唱艺术特别是评书艺术,对其内容、形式等方方面面产生着影响。具体来说,现代传媒正在从两个方面向评书艺术渗透,一是直接介入评书的艺术形式当中,使其成为评书艺术本体存在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内在于评书艺术本身;二是全面地更新了评书艺术的制作与传播手段,加速了评书艺术制作的过程与流通。由此可见,现代传媒对评书艺术具有“渗透”和“掌控”的作用。保持传统曲艺特别是评书艺术的经久不衰,激发其生命力和活力,不能把希望单单寄托于现代传媒技术,我们更应看到的是:现代传媒技术对评书艺术的积极作用的发挥必然是建立在坚持评书艺术核心和固有特色的基础之上的。对于评书艺术而言,它的独特性和核心价值在于“评”,所以,无论电视节目如何包装,都要保持评书艺术的“评”这一原生性。如果不注重保留评书艺术的核心特质,那么现代传媒对于评书艺术而言,不仅仅是影响了它的创作原貌和独有特征,同时,还影响着传统审美观念的变化或转型。评书艺术很可能会因为高科技文化所提供的新手段,使其艺术本源性、唯一性、原创性的观念被逐渐消解,而使艺术的商品性日益成为主流,这就有悖于我们发展评书艺术的初衷。随着人们在精神消费上对传媒文化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传媒文化所肩负的责任也就更大。对于民间曲艺特别是评书艺术的传播,现代传媒必须首先在保持民间曲艺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发挥它的传播作用。

(二)发掘评书艺术的时代价值

传统的评书艺术由于受到其产生时代背景的影响,其内容或是侠义故事,或是神仙传说。一方面,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美好的社会理想与追求,但另一方面,其狭隘的历史观局限于人治背景下的朝代更替而无法科学地揭示唯物主义史观。一方面,它直观表达了最底层人民群众所崇尚的以“忠义礼仪信”为代表的朴素善恶观,但另一方面,它忽视了当代背景之下的时代精神的融合。因此,在坚持评书独有艺术特色的基础之上,我们更应该发掘评书艺术的时代价值,使之能反映当代人民群众的精神诉求,能科学揭示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能最大程度地宣传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道德新风尚。

基于以上目的,一是要借助现代传媒的技术手段,为新时代评书艺术的传播传承开通快捷渠道。二是要融合时代精神,对传统的评书艺术内容进行一定程度地升级改造,使之具有时代气息,反映时代要求。三是要创新评书艺术的表现形式,使评书艺术能更生动、更立体地得以表现,从而带来更多的评书艺术的受众,也使得其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三)重视评书艺术的传承保护

传统评书艺术的传承一直是依靠老一代评书艺人对新一代评书艺人的口传心授,口口相传。这种传承方式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之传统艺术在市场经济夹缝中成长艰难,新一代评书艺人不断流失,甚至出现断层,这些都使得传统评书艺术的传承方式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老艺人唯恐评书艺术因后继乏人而失传,有资质的年轻艺人又因为传统评书行业商业化程度低、缺乏市场化运作而报酬微薄,所以不愿长期留在评书行业中。

面对这样的困境,一方面我们应当提高评书艺术的市场化水平,优化传统评书艺术的商业运作,为传统评书艺术的传承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技术层面上的现代传媒在传统评书艺术传承中的应用。比如说,现代传媒技术中的数字存储技术为传统评书的存储提供了技术条件;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评书艺术的远程教学成为可能,改变了原始的一对一的评书口授教学,使得评书传承的客体更加广泛,传承手段更加便捷。

在经济全球化、媒体传播大众化的今天,现代传媒以不可比拟的速度渗透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传媒早已逐渐内化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传统的评书艺术要想在时代的浪潮中经得起万般洗涤,就要借助现代传媒的优势力量不断完善自身、汲取时代精神,这样才能获得新的发展和更加顽强的生命力。相信在现代传媒技术的推动下,传统评书艺术必能获得一个又一个新发展。

[1]汪景寿.中国评书艺术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2]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仲富兰.民俗传播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4]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刘锡诚.新世纪民间文学普及与保护的若干问题[J].河南社会科学,2007,(2).

[6]鲁统春.媒体文化影响与文化引导责任[J].媒介与文化,2007,(7).

[7]伍彦.“评书”与现代广播电视新闻故事化表达[J].新闻天地,2009,(10).

猜你喜欢

评书类节目传统
“把身体当地种”——评书泰斗袁阔成的养生故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浅谈评书的艺术特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蒙养山房评书法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福安评书弹指间道尽千年事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