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平原区林业生态屏障建设分析与评价

2013-04-10杨俊峰常荣涛魏红义

河南林业科技 2013年1期
关键词:平原县平原区防护林

杨俊峰,常荣涛,魏红义

(1.郑州市绿化工程管理处,河南 450006;2.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郑州 400045)

平原区林业生态屏障是中原经济区生态网络构架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分析河南省平原区林业生态屏建设的基础上,对平原区林业生态屏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同时针对平原区的林业生态屏障建设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将对今后河南省平原区的林业生态屏障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1 平原区林业生态屏障建设分布范围

河南省土地总面积16.7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4%。全省海拔低于200 m 的平原和盆地约9.3万km2,占河南省总面积的55.7%。

河南平原按照连片平原面积占全县(市、区)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划分为平原县、半平原县、部分平原县3 类(凡连片平原面积占总面积70%以上的县为平原县;不到70%而在50%以上的为半平原县;不及50%而在30%以上的为部分平原县)。全省共涉及120个县(市、区),其中平原县(市、区)88个,半平原县19个,部分平原县13个。

2 平原区林业生态屏障建设现状

2.1 防护林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河南省平原地区经过60 多年的林业建设和发展,通过沙荒造林、“四旁”植树、农林间作、建设农田林网、实施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初步形成了以防护林带为骨干和速生丰产林等点、片、网、带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全区目前有林地面积达112.46万hm2,占全区总面积的12.09%。按林种分,其中防护林面积27.97万hm2,占有林地面积24.87%;用材林面积72.14万hm2,占有林地面积64.15%,经济林面积10.11万hm2,占有林地面积8.99%;特种用途林面积2.18万hm2,占有林地面积1.94%,薪炭林面积0.06万hm2,占有林地面积0.05%。

平原地区主要林种为防护林、用材林和经济林,占平原地区有林地面积的98.01%。由于平原地区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是发展农业生产,一方面通过营造防护林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发生,增加粮食产量;另一方面,通过积极营造用材林和栽植经济林,提高土地利用的产出,增加农民的收入。

为了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国家把重要地段的防护林划定为公益林,对公益林实行生态补偿制度。2010年,河南省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和《河南省省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对平原区共界定重点公益林57 823 hm2,其中国家级公益林33 923 hm2,省级公益林23 900 hm2,公益林享受国家和省财政补助。重点公益林面积占平原区国土面积的0.58%,占平原区林地总面积的3.87%。目前平原地区以一般防护林为基础,以政府补偿的重点公益林为核心的防护林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2.2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初具规模

平原区分布大量的河流和滩涂及水域,河流水系分布较为密集,起到了天然屏障的作用。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河流和水库建立自然保护区对重点物种进行保护。截止2010年底,平原区共建立自然保护区9 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 处,省级自然保护区5 处,总面积72 742 hm2,占平原区总面积的0.73%。为加强对湿地的保护,2008年以来,国家林业局先后在我省开展了郑州黄河、淮阳龙湖、偃师伊洛河和平顶山白龟湖、鹤壁淇河、漯河沙河6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工作,批准建立国家湿地公园面积7 003.8 hm2。同时,在沙区国有林场、平原苗圃场以及风景名胜地,建设森林公园,一方面起到防风固沙保护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产业。截止2010年底,平原区共建立森林公园31 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4 处,省级森林公园27 处,总面积5 1251 hm2,占平原区总面积的0.52%。

2.3 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008年开始,河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河南林业生态省的重大部署,省林业厅根据平原区各地实际情况,分别实施了如下工程:

(1)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截至2011年,共实施造林面积150 895 hm2。工程特点是加大针阔及乔灌结合的林带比例,提高绿化标准,对断带和网格较大的地方进行完善提高,积极稳妥地推进成过熟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逐步建立起稳固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提高综合防护功能。

(2)防沙治沙工程。截至2011年,共实施造林面积46 907 hm2。工程特点是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保护优先,在宜林沙荒地全部营造防风固沙林;在沙化耕地上营造小网格农田林网和林粮间作。

(3)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截至2011年,共实施造林面积93 326 hm2。工程特点是把廊道划分5 级,Ⅰ级:黄河、淮河干流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Ⅱ级“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四大水系一级支流、干渠。Ⅲ级:省道、景区道路、二级支流、支渠。Ⅳ级:县乡道、三级支流。Ⅴ级:村级道路、斗渠。在廊道的重要地段,适当增加绿化宽度,乔灌花草相结合,提高常绿树种比例,高标准绿化美化;路(渠)基两侧挖方坡面适度硬化后栽植灌木、藤本或常绿树种进行绿化美化。

(4)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截至2011年,共实施造林面积19 244 hm2。工程特点是通过创建森林城市等活动,适当增加常绿树种比例,采取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配合,绿化、彩化与美化相结合,城区与郊区相衔接,加强环城防护林、城区绿化、通道绿化、森林公园建设,构筑以城区、近郊区为重点、近远郊协调配置,融城区公园、绿地和廊道绿化等相结合的城市森林。在城市周围,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除建设环城防护林带外,还要在风口、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方适当营造城郊森林,建设大面积的森林公园、游乐园等休闲游憩活动场所,极大的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及工作环境质量。

(5)村镇绿化工程。截至2011年,共实施造林面积112 479 hm2。工程特点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街道和建筑物布局特点,以村镇周围、村内道路两侧和农户房前屋后及庭院为重点进行立体式绿化、美化,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围村、乡镇林带建设一般要在10 m以上;道路两侧至少各栽植一行乔木。

(6)林业产业工程。截至2011年,共实施造林面积17 145 hm2。工程特点是按照“速生、优质、高效”的要求,合理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实行高度集约化经营,促进工业原料林培育。在豫北、豫南发展以杨树为主的林纸一体化原料林基地,在豫东、中部发展以杨树、泡桐等为主的林纸林板一体化原料林基地,在滩区、蓄洪区(按防洪标准)发展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林业产业工程的实施为促进平原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3 林业生态屏障对平原区的影响分析与评价

3.1 生态屏障可以促进农业增产

据《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价值评估(2007)》,河南省农科院对现代农业管理水平和作物品种条件下不同类型区农田防护林增产效果研究,豫东、豫北沙质平原区一般小麦增产6.8%~17.6%,玉米增产5.5%~13.1%,花生增产4.7%~8.4%,棉花增产8.3%~12.8%,西瓜增产12.4%,高产平原区小麦增产4.3%~6.2%,玉米增产5.8%~10.4%,夏包菜增产9.8%,背河洼地水稻增产11.4%,淮河以南水稻增产8.3%。在农田防护林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据河南省农科院的测定,在农田林网保护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的绝对值增加0.8%,赖氨酸增加0.03%,湿面筋含量增加0.9%,棉花衣分平均增加0.6%,衣指增加0.21%,籽指提高5.8%,纤维细度每克平均增加196 m,纤维长平均增加0.7 mm,纤维强力平均提高4.6%,整齐度增加7.5%,明显提高了棉花的等级和使用价值。

农田防护林保护下粮食作物平均增产10%、油料平均增产6.5%、棉花平均增产10%。按《河南统计年鉴(2010)》,2009年河南省平原区粮食产量4 515.62万t,棉花产量39.46万t,油料产量399.58万t 计,农田防护林可增产粮食451.6万t,棉花3.95万t,油料25.97万t,参考农作物市场价格,粮食0.1521亿元/万t,棉花1.9810亿元/万t,油料0.3348亿元/万t,增产农作物价值85.21亿元。

3.2 对农民增收分析

木材和林副产品可直接提高农民收入。平原区森林资源面积112.46万hm2,蓄积69 825 839 m3,疏林地0.50万hm2,蓄积50 572 m3,散生木10.82万株,蓄积13 194 m3,四旁树72 169万株,蓄积70 202 420 m3。以目前市场价格600 元/m3,仅木材一项价值840.00亿元。按照20年一个轮伐期,每年木材收益42.00亿元。根据农作物的增产增收,林木蓄积量生长产生的效益,按照2010年平原区农业人口5 452.79万人计算,每个农民平均年增收233.29 元。

3.3 对改善生态环境的影响

森林具有较强的吸收大气CO2、有害气体,吸滞粉尘、杀菌、降低噪音能力,对减少大气温室气体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营造林来吸收工业排放的CO2,其成本远低于通过工业途径。据《2009年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公报》,每1万hm2有林地每年可以固定CO2量17.0717万t,固碳价值为0.4889亿元;释放氧气10.6460万t,释氧价值1.0646亿元。森林为众多城市和旅游区、文化古迹构筑起强大的生态屏障,将形成“村村绿茫茫,路上树遮天,渠上是林带,沿河是林海”的景观,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加快城镇环境建设和旅游业发展,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平原区林业生态屏障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1 林业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无法调动农民造林积极性

粮食生产与林业生产相比,具有固有的比较优势。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农业惠民政策的实施,平原区很多林地目前都可以种植农作物,这为农地挤占林地创造了前提条件,由于农产品价格持续上升,而木材价格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价格下降,林地单位面积的收益明显低于农地,农民由过去的“要种树”变为现在的“要拔树”,由过去的“退耕还林”变为现在的“退林还耕”。

4.2 支持力度偏弱,资金投入不足

平原区防护林战线长、范围广,后期管护任务重,但从国家到省、市对抚育、管护几个环节的投入严重不足,达不到建设平原区林业生态屏障的要求,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造林后失管的现象。

4.3 造林地落实困难

一是基干林带用地有相当一部分是集体土地,或承包到户,或由集体统管,因营造平原区防护林投资补助不多,农民不愿意将上述林地用于营造平原区防护林;而要统一征地营造基干林带,地方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没有这样的经济能力。二是林带“胁地”现象。农田防护林虽然对整个防护范围内的农田起到增产的作用,但对林带1~1.5 倍树高范围内的农作物来说,确实存在减产现象,而减少的这部分损失无人补偿,常因为这一问题,农作物种植户不愿意在其田间地头栽植树木。

猜你喜欢

平原县平原区防护林
果园天敌(续)
三北防护林与植树造林
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平原县大田栽培果树品种调查(续)
平原县大田栽培果树品种调查
河北省平原区新近系热储回灌的可行性与前景分析
河北省平原区馆陶组热储地下热水动态特征
保定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
云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重道远
关于北京市平原区测氡定位隐伏活动断裂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