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爱”思想
——读《林哈德和葛笃德》有感

2013-04-07

关键词:思想孩子教育

刘 攀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论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爱”思想
——读《林哈德和葛笃德》有感

刘 攀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裴斯泰洛齐在自身的经历、“博爱”的基督教教义、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爱”的思想,“教育爱”作为裴氏教育思想的主要原则,在其教育小说《林哈德和葛笃德》中,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做了较详尽的描述。“教育爱”思想是有着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的,家庭教育中的“爱”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中的“爱”是家庭教育“爱”的延伸,而无原则的溺爱是不能培养出有德行的人的。

裴斯泰洛齐;教育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启示

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著名的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他提出“教育的主要原则是爱”[1]即“教育爱”,他重视道德教育,“教育爱”也是裴氏道德教育思想的本质核心。他一生都在践行着“教育爱”的思想,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贫苦儿童的教育事业,数十年如一日。裴氏一生著作颇多,关于“教育爱”的思想在其教育小说《林哈德和葛笃德》(Lienhard and Gertrude,又名《贤伉俪》)中做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一 裴氏“教育爱”思想的成因

1.裴氏的自身经历。

1746年1月12日,裴氏出生于瑞士的古城苏黎世,父亲是医生,在他五岁时去世,母亲和忠实的女仆巴比丽担负他的抚养、教育工作,女仆的自我牺牲精神使他终生难忘。幼年时,裴氏曾住在外祖父的村庄里,目睹农村破产的境况和农民的悲惨遭遇,因而,从童年时代起,他就对人民的疾苦深怀同情。[2]裴氏将贫苦大众的境地在其著作《林哈德和葛笃德》中生动的表现出来,封建领主的代表坡那镇镇长胡美儿引诱胁迫村民在他开的酒馆里喝酒赌博,以此来骗取穷人的钱财,穷人家的孩子们帮着家里做手工纺织类的活以维持生计。裴氏将当时贫苦大众的生活状况跃然纸上,裴氏仁爱的品质和同情心激发了他拯救贫苦儿童教育的决心,也为“教育爱”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2.基督教“博爱”的教义。

基督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博爱”的思想是其道德观中最重要的一点。裴氏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在《林哈德和葛笃德》中,裴氏也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基督教徒虔诚祷告和牧师认真讲道的情节,他曾这样写到:“爱的启示就是世界的救赎,爱是缠绕大地的一根韧带。爱是上帝和人结合的一根韧带;人要是没有上帝,人要是没有爱心,就是‘非人’”。[3]由此可见,基督教“博爱”的教义对裴氏世界观的影响甚大,成为他提出“教育爱”思想的动力之一。

3.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

14—17世纪,欧洲爆发了以人文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潮高度肯定“人”的作用,大力宣扬人性的解放。有人还要求解放儿童,培养儿童仁慈、仁爱、公正和勇敢等品质,这些对裴氏都有所影响。[4]

在17、18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即启蒙运动。这一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大力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民参与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思想深刻的影响了裴氏的政治观,坚固了裴氏的民主主义思想。裴氏研读了卢梭的著作《爱弥儿》之后,便下定决心走上改革农村教育的道路,他认识到只有从教育入手,提高贫苦农民自身的素质,使他们获得维持生计的方法,才能真正的帮助他们克服贫苦,摆脱贫困。可以说,正是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潮对裴氏的深刻影响推动着裴氏走上教育的道路,开始他一生的“爱”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仅渗透在他一生的教育实践中,也体现在裴氏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著作中。

二 “教育爱”在《林哈德和葛笃德》中的具体体现

裴氏在其教育小说《林哈德和葛笃德》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爱的教育”的典范,小说中贤明的母亲葛笃德给了孩子们无尽的爱,教育子女和邻居家的孩子做人做事;亚尔纳县长和安斯特牧师为贫苦农民谋求福利,为大众讲道,让人们学会爱人;格吕非校长在坡那镇改革教育,使孩子们接受到了更好的教育。这些“模特儿”们将裴氏的“教育爱”思想演绎的淋漓尽致。

1.家庭教育中的“教育爱”。

在裴氏的“教育爱”思想中,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他认为,“家庭应当成为任何自然教育方案的基础,它是培养人品和公民品德的大学校。”[5]家庭教育中,“爱”对孩子的成长和道德修养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儿童在爱的情感中成长,较容易形成积极向上、活泼的性格,在缺乏爱的家庭中成长,较容易形成消沉、孤僻的性格。

裴氏认为孩子对母亲的爱是最基本的,孩子由对母亲的爱可以逐步过渡到对兄弟姐妹和邻近之人的爱,从而发展到对上帝的爱、对全人类的爱。在《林哈德和葛笃德》中,正直贤惠的母亲葛笃德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爱”的情感,她和孩子们之间的爱使得家庭的氛围十分和谐,她教育子女要相互疼爱,要学会爱别人,以及怎样去爱别人。另外,葛笃德也以身作则,空闲的时候去贫穷的鲁迪家帮忙做家务、照顾孩子,当小鲁迪做错事的时候也会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去教育。

2.学校教育中的“教育爱”。

学校教育中的“爱”是家庭教育“爱”的延伸,学校必须模仿家庭式的教育,使爱的道德情感通过学校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裴氏将教师对学生的爱比作“温暖的阳光”,他阐述道:“有了松软而湿润的土壤,有了温暖的阳光,树根是如何促进树木生长的,最终又是如何使它完美无缺的站在它的同类之中。”[6]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可以给学生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并且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7]

裴氏在《林哈德和葛笃德》中描述了学校教育中两方面的“爱”:一是教师对学生的“爱”;二是学生之间的“爱”。坡那镇学校的校长格吕菲对学生的爱是伟大而无私的,他对学生们的生活关爱备至,时常帮助孩子们剪指甲、整理衣服,时值雨季的时候,路面有很多积水,格吕菲校长就一个个地把孩子背过山沟,送孩子们去上学。校长对孩子的关爱使得孩子们学会了关爱他人,同学之间有什么困难大家都会主动伸出援手,这对培养学生“爱”的品德是有积极作用的。

3.“教育爱”并非是无原则的“爱”。

裴氏将“教育爱”作为教育的主要原则,但“教育爱”与无原则的“爱”是有区别的。“用单纯的慈爱办教育是没用的,只有慈爱和威严互相结合才行”。[8]裴氏认为单纯的慈爱容易使孩子的恶习越加严重,对于孩子不良的的习惯必须根除,一味的姑息和忍让是无法使孩子成器的,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惩罚的方式。

在《林哈德和葛笃德》中,格吕菲校长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出不同的处罚方式,例如,对于懒学生,就罚他们帮助砌围墙的年长的学生搬运石块,或是劈冬天用的木柴;处罚马马虎虎、爱忘事的学生,就让他们担任三五天学校的差役;[9]这样的惩罚足以使学生们吸取经验,改造自己。

三 “教育爱”思想对现实的启示

1.建构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充分感受“爱”。

现代社会中,快节奏的生活使得许多年轻夫妇整日忙于工作,即使在工作之余也很少与孩子沟通,更有甚者,父母的关系出现问题,整日争吵无休,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无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这种家庭的“爱”的缺失对孩子的成长和道德修养的形成是不利的。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合格的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用个人示范给予孩子积极影响,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定的道德感。[10]父母应该努力建构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充分感受“爱”,从而培养孩子“爱”的情感。

2.注重师德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入学以前,儿童主要从父母那里获取爱和初步的教育,但是人的进一步发展则更多地需要学校教育来进行,学校教育是对孩子一生影响最普遍、最深刻的阶段。但是在现代社会,校园“冷暴力”的出现值得我们反思。所谓“冷暴力”,不是通过殴打等暴力行为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主要表现有两种:一种表现形式为教师对学生的讽刺、挖苦、漠不关心;另一种表现形式为教师教唆同学或者同学们对受害学生的指责、不理解、挖苦、孤立等。[11]

“校园冷暴力”的现象对儿童的危害是巨大的,会给儿童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危害,不仅会使儿童情绪不稳定、失去自信心,还有可能使儿童产生报复心理,从而酿成悲剧。而“校园冷暴力”出现的根本原因便是教师缺乏对儿童的“爱”。教师的“爱”对儿童的学习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必须重视教师师德的培养,只有教师对儿童有“爱”,才能认真负责的将文化知识教授给儿童,以充分体现学校的存在价值。

3.避免无原则的溺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看到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却对长辈不尊不孝,专横跋扈。在学校中,一些教师为了避免家长的责怪,对于孩子所犯的错误,一味的姑息忍让,以至于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听不得任何劝诫。因此,我们强调家长和教师的爱要避免无原则的溺爱,单纯的慈爱对孩子的教育是不利的,学会既要顺乎本能地去爱孩子,又要教会孩子去爱他人。适当的时候,也可以根据孩子的错误特点适当的做一些有必要的惩罚,当然,这也需要法律准确的界定体罚的标准,以更好的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

[1]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第2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49.

[2][3]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上卷)[M].北京编译社,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124.

[4]杨汉麟,陈峥,杨佳.论裴斯泰洛齐爱的教育及其现实意义[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3.

[5][6]夏之莲,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43,323.

[7]王志红,李晶.裴斯泰洛齐的爱心教育理论评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5(3):80.

[8][9]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下卷)[M].北京编译社,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78,186.

[10]李丽.建构以“爱”为基础的现代教育——裴斯泰洛齐“爱”的教育启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0):94.

[11]崔玉华.从裴斯泰洛齐“教育爱”思想透析当今“校园冷暴力”现象[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3):161.

ClassNo.:G40-06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ConsiderationofPestalozzi’sEducationofLove

Liu Pan

(School of Education, Xibei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 Gansu 730070,China)

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s education of love originated from his own experiences, the Christian beliefs , the humanism and democratism. With the idea of education of love , he analyzed it from the famil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in Lienhard and Gertrud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moral education because of the“love education of school is the extension of the”love of family.

Pestalozzi; education of love;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implication

刘攀,硕士,西北师范大学。

1672-6758(2013)02-0001-2

G40-06

A

猜你喜欢

思想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