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汪清九三沟金矿地质特征

2013-04-06周志宇李翱鹏张晓锦

吉林地质 2013年4期
关键词:角砾岩北东火山岩

周志宇,李翱鹏,张晓锦

1.吉林省第一地质调查所,吉林 长春 130033;2.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吉林 长春 130061

吉林汪清九三沟金矿地质特征

周志宇1,李翱鹏2,张晓锦1

1.吉林省第一地质调查所,吉林 长春 130033;2.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吉林 长春 130061

吉林汪清九三沟金矿受东西向断裂控制,以角砾岩筒为中心形成较明显的蚀变分带。金矿体均赋存于角砾岩筒内。该角砾岩筒具 隐爆成因特征。本文通过对九三沟金矿地质特征的阐述,为区域找矿提供了参考典型。

九三沟;金矿床;地质特征

九三沟金矿区位于阴山—天山复杂构造带的东延部分,五凤—小西南岔隆起带的北侧,刺猬沟中生代继承性的火山断陷盆地东南缘[1-4],东西向复兴—杜荒子断裂带横穿本区中部,断裂带内发育次级断裂构造,是本区控制晚侏罗世火山喷发、岩浆侵入及矿床空间分布的主要断裂构造。区域内主要地层为侏罗系上统金沟岭组(J3j),大面积分布;边部出露少量二叠系浅变质岩系,为中生代火山断陷盆地的基底。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形成了大面积东西向展布的晚侏罗世中—中酸性火山岩及次火山岩,与金成矿关系密切(图1)。

1 矿区地质

1.1 矿区地层

主要为侏罗系上统金沟岭组下段(J3j1)及新近系中—上新统土门子组(N1-2t)。其中侏罗系上统金沟岭组下段(J3j1)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其在矿区内出露一套陆相中性火山碎屑岩和安山质熔岩。

1.2 矿区构造

矿区位于复兴—杜荒子东西向断裂带的中段,次级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东西向、北东向及北西向三组断裂,它们控制着次火山侵入岩体、蚀变带及角砾岩筒的空间分布。

北东向、东西向断裂构造是控制石英闪长斑岩体和蚀变带的主要断裂构造,岩体及蚀变带总体呈东西向分布,两组断裂交叉部位往往岩体规模较大,岩石蚀变强烈。

东西向断裂是控制含矿角砾岩筒的主要断裂构造,它与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构造交叉处往往形成含矿角砾岩筒。目前发现的角砾岩筒总体呈东西向展布。

1.3 矿区侵入岩

矿区内所见侵入岩皆为燕山早期次火山侵入体,岩性主要为石英闪长斑岩(δοπ52(2))、斜长花岗斑岩(γοπ52(3))、花岗斑岩(γπ52(4)),均呈小侵入体状或脉状产出。

其中与成矿关系最密切的石英闪长斑岩体(δοπ52(2))长约600 m,宽约300 m,出露面积约0.2 km2,呈不规则浑圆状产出,岩体走向北东50°,倾向南东,倾角70°左右,延深大于500 m。岩体与围岩火山碎屑岩呈侵入接触,内接触带有流动构造及冷却边,岩体内有较多的火山岩捕掳体。岩体普遍遭受强烈热液蚀变。岩体被花岗斑岩及次安山岩脉穿切。

图1 吉林省东部区域地质略图Fig.1 Regional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the eastern area, Jilin Province

1.4 角砾岩筒及蚀变特征

1.4.1 角砾岩筒特征

矿区内己发现两个角砾岩筒,呈近东西向展布,均产在石英闪长斑岩体内。角砾岩筒与围岩界线清楚,呈陡倾斜状;岩筒内岩石全部破碎成大小不等的角砾,角砾呈棱角状-次棱角状;角砾成份主要是黄铁矿化绢英岩,还有少量黄铁矿绿泥石绢云母化蚀变岩,后期被阳起石、硅质及金属硫化物胶结,其质量分数一般为5%~10%,局部可达20%~40%;未胶结部份尚见裂缝及晶洞构造,角砾分布无定向性。该角砾岩筒具隐爆成因特征。

J1角砾岩筒:形态地表呈北西向不规则椭圆形,南东侧被花岗斑岩体侵入而破坏了岩筒的完整性,北西长140 m,北东宽40~60 m;往深部产状陡,向南东侧伏,延深大于300 m。在该角砾岩筒内已发现4个金矿体。

J2角砾岩筒:地表呈北东向不规则椭圆形,北东长140 m,北西宽80~100 m,延深不清。地表金矿化较好,深部尚未进行工作。

2.4.2 蚀变特征

矿区内岩石蚀变比较强烈,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蚀变成群成带分布,其蚀变带总体走向为东西向。以角砾岩筒为中心形成较明显的蚀变分带(图2)。

图2 九三沟矿区地质图Fig.2 Geological map of Jiusangou mining area

内带为黄铁绢云母硅化蚀变带:主要产于角砾岩筒内,其规模与角砾岩筒规模相同。主要蚀变有硅化40%~75%、绢云母化25%~50%、阳起石化0~30%、黄铁矿化3%~20%,局部出现多金属硫化物。该蚀变岩为本区的主要金矿化地段,已知金矿体均赋存于该蚀变岩中。

过渡带为黄铁矿绿泥石绢云母化蚀变带:产于角砾岩筒周围石英闪长斑岩体及其接触带附近火山岩内,蚀变带走向北东50°~60°,向南东倾斜,倾角约60°~80°;长500~1 800 m,宽100~400 m,延深大于300 m。该带主要蚀变有绢云母化50%~75%、硅化10%~30%、绿泥石化10%~15%、黄铁矿化1%~5%;黄铁矿多呈星散状分布,有微量金矿化。

外带为青盘岩化带:产于过渡带周围的火山岩中,呈北东70°走向分布,长2 500 m,宽l 000 m,延深大于300 m。主要蚀变有程度不同的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原岩结构清楚,有微量金矿化。

1.5 成矿阶段的划分

根据矿石矿物和蚀变矿物组合及其相互关系,可分为5个成矿阶段,见表1。

表1 成矿阶段划分表Table 1 Partition of metallogenic stages

2 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

通过上述对九三沟金矿地质特征的分析与阐述,对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作出如下分析。

2.1 矿床类型

金矿床产于晚侏罗世陆相火山断陷盆地内,次火山岩-石英闪长斑岩与围岩中性火山岩是同源岩浆不同阶段的产物;成矿作用与石英闪长斑岩体侵入晚期岩浆热液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矿化和蚀变围绕石英闪长斑岩体内的角砾岩筒有明显的分布;主要金矿体产于角砾岩筒内的黄铁矿绢云母硅化蚀变岩中,产状和形态明显地受到角砾岩筒内坍塌压实或冷凝收缩作用产生的横向裂隙的控制;矿体与围岩渐变过渡;矿石构造以细脉状、团块状为主,还有显微脉状及角砾状。

根据上述特征,初步认为该金矿床是晚侏罗世成矿的次火山热液隐爆角砾岩筒型金矿床。

2.2 找矿标志

(1)该区燕山早期侵入岩发育,其中成矿作用与呈次火山岩相产出的中酸-酸性小侵入体关系十分密切,往往成矿元素Au、Cu元素趋于集中,Au、Ag、Cu元素平均含量高出同类岩石平均含量的5倍以上。

(2)中性—酸性侵入体蚀变强烈,并有明显的分带,中部为黄铁绢英岩化带,外带为青盘岩化带。有明显的Au、Ag、Cu、As、Bi元素土壤化探异常显示。

(3)在次火山岩体内的黄铁绢英岩化带中岩石裂纹发育,硅化强烈,石英细脉发育,并有较强烈的金矿化,有明显的Au原生晕异常显示地段为矿体赋存位置。

[1] 吉林省地质局.吉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2] 陈锦荣.太平岭隆起带侏罗纪火山岩区金矿找矿预测研究[R].廊坊: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2002.

[3] 姜 杉,王建新,谢海东,等.延边复兴—杜荒岭金矿化区控矿规律与找矿方向[J].黄金,2006,27(3):17-21.

[4] 王建新.太平岭隆起带南缘延边中东部地区侏罗系(J3-K1)火山一次火山岩与金矿成矿关系研究[R].哈尔滨: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702队,2002.

Geological features of Jiusangou gold deposit in Wangqing,Jilin Province

ZHOU Zhi-yu1, LI Ao-peng2, ZHANG Xiao-jin1

1.The First Geological Survey of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033, Jilin, China;2.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of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061, Jilin, China;

Jiusangou gold deposit is controlled by EW faults, the obvious alteration zoning center on breccia pipe. Gold ore bodies are hosted in breccia pipe. The breccia pipe has cryptoexplosion origin feature. This paper elaborated geological features of Jiusangou gold deposit tha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regional prospecting.

Jiusangou;gold deposit;geological features

P618.51

:B

1001—2427(2013)04 - 51 -3

2013-04-24;

2013-11-13

周志宇(1983—),男,吉林长春人,吉林省第一地质调查所助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角砾岩北东火山岩
接财接福
山东五莲七宝山长老庄隐爆角砾岩特征及其找矿指示
渤中34-9油田古近系火山岩岩相特征与分布预测
相山北部善堂庵地区北东向断裂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河北省寿王坟银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滇中黑箐角砾岩型铁矿床特征及成因
罗平金鸡峰丛“种”在油菜花田间的群山
牛东火山岩油藏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平山县秋卜洞银矿区隐爆角砾岩型矿床地质特征简析
Flashback phenomenon and residual neurological deficits after the use of "bath salt" 3, 4-methylenedioxypyrovaler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