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业新闻内容四维观

2013-04-06

关键词:报纸内容

陈 寅

(深圳特区报总编辑办公室,广东 深圳 518000)

报业新闻内容四维观

陈 寅

(深圳特区报总编辑办公室,广东 深圳 518000)

在新媒体语境下,数字化将成为所有新闻媒体的必备功能,内容便是媒体竞争的核心;服务大众的媒体最根本的任务是承担起高度的社会信息责任,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读者为本;报纸之要在于让优秀的内容彰显风华,在于让匆匆的读者把最宝贵的时间用在最有价值的内容上;报纸的内容优势在观点、核实和深度,要实现这一内容优势,必须从社会大势的维度把握方向,从业态发展的维度把握优势,从任务定位的维度把握特色,从专业分工的维度把握流程,四维相辅相成,融于一体,构成新闻内容生产立体、稳定的系统。

新闻内容;报业;四维;新闻专业主义

曾被默多克和乔布斯寄予厚望的电子报《The Daily》存活仅22个月,于2012年12月15日关闭。不少分析者认为,该报首要失误在内容策略,独创性不足、大杂烩、与免费内容无区别等问题突出[1]。

内容生产何以成了一个日益严峻的新问题?最明显的原因,就在于大量数字新媒体,自己不生产内容,却赢得了最多受众,令报纸之类的内容生产者节节败退。中国尤其如此。于是,国内新闻界出现了一种倾向,认为做内容吃力不讨好,没前途,不如把重点放在做房地产、玩网络游戏、搞电子商务等非内容产业上去。

面对转型之困,媒体需要重新认识新闻内容的价值与地位,寻找内容生产新策略。本文试以报业为例,站在四个维度上,对新闻内容生产中的四大关键问题予以分析,提出“四维”策略,与大家探讨。

一、内容始终是新闻媒体的核心

(一)“为王”论的不足

内容始终是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实现一切功能的根本。

“内容为王”,“渠道为王”,还有“技术为王”之论,均有唯一、唯我独尊的意思,过于绝对化,有贬低其他元素之价值的倾向,当然会引起争议。说哪一个“为王”,恐怕都不全面。

“内容为王”,即只要内容好,就不愁卖。这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显然早就过时了。

“渠道为王”,即只要产品发布、发行渠道通畅、广阔,能最快、最多地把报纸送到受众手中,即使内容与他人雷同,甚至不如人,也能取胜。而《The Daily》的失败恰恰证明此论不成立。

“技术为王”,即报业应把重点放在开发和运用采编、印刷、发行、广告等的数字化新技术上,有了这方面最先进的技术,就能成为新媒体时代的王者。这种认识偏离了新闻传播业的本职,把报社混同于科技公司。没有吸引人的内容,再好的技术也是镜中花、水中月。

更全面准确的认识应该是,在新闻传播的全过程中,内容、渠道和技术各自有其重要价值,均不可或缺、不可忽视。其中,内容是第一位的,是传播的核心,渠道和技术是第二位的,是为内容服务的,是内容传播的必要条件,对内容价值的最大化具有决定意义。

(二)内容的稀缺性

有人说,当前内容不是稀缺的,而是过剩的、海量的,主要依靠用户自己就能生产源源不断的内容,关键并不在于内容如何,而在于能否为用户提供最好的内容生产与传授平台,微博、脸谱等网络平台的成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的确,目前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但真正过剩乃至泛滥的,是那些平庸的大路货信息。而那些新颖独到、众所渴求的高附加值内容,非常稀缺,尤其在传媒业尚待改革转型的今天,受众对于后者长期处于饥渴状态。媒体归根结底要靠有实力的作品,要靠创造新闻蓝海中的精品力作,而不是靠海量的一般作品。不管何种媒体,如果有好内容,受众就不会拒绝,就会有巨大发展空间。

(三)数字化的暂时性

针对美国报业不惜成本掀起数字融合热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08年发布报告《改变中的新闻编辑部》,指出:“美国报纸得到的是数字时代网络观念和技能的更新,以及肤浅内容的多元化展示,失去的是精致内容的生产能力。”[2]中国报业目前是否也在重复美国同行的老路?内容日益同质化,正是生产能力下降的体现。

有人在分析电子商务与传统卖场的未来时说,电子商务正在消失,不是指电商将死亡,而是将成为企业必备功能,电子商务已经不是核心;竞争将回归本质,即品牌、质量、服务、供应链[3]。同样道理,对于传统新闻媒体,数字化只是为了搭建一个新的技术平台,将成为媒体必备功能,不久将不再是核心;当这一任务完成后,最终必然还要把精力和重心放到内容生产和传播力建设上去,内容的决定性价值将进一步得到显现。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内容呢?至少需从以下4个维度来思考与把握。

二、从社会大势的维度把握方向

从社会大势的维度把握方向,决定一份媒体的高度、视野和品位,最终决定一份媒体的命运。

美国79年的老字号《新闻周刊》2012年底将关闭印刷版,只发行电子版,改名 《全球新闻周刊》(Newsweek Global)。该刊编辑方向出了问题,采用有争议的主题做封面,如最近有一期,女模特仰脸张着红艳欲滴的嘴唇迎向一根芦笋,“一份严肃的杂志靠求诸人类本能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厌倦和反感,才真正加速了它的消亡[4]。

(一)着眼最广大老百姓的利益

大势,亦可谓大局。毛泽东提出的 “政治家办报”,其要义之一就是要从大势、从大局出发办报。孙中山所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所强调的正是一种大局意识,尤为适用于办报。

何谓大局?穆青曾说:“大局就是当时那个时代最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必须知道老百姓的利益在什么地方,他们最渴望的点儿在什么地方,他们的呼声在什么地方。只有这样,你的文章才会像拳头一样敲在时代绷得最紧的那根弦上,才能够震撼人心,产生强大的影响力。”[5]

中国近30多年来,是怎样一个大势?是改革开放。为中国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是深圳的根本使命,也是《深圳特区报》的根本使命。《深圳特区报》之所以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报”和“改革开放的窗口”,不仅是因为1992年率先刊发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冒着风险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报道邓小平南方谈话,更是因为它自创刊30多年来,始终从改革开放这一大势出发,从报道“打破铁交椅”到“公推直选”,从批驳“特区租界论”到“特区特权论”,从“猴年新春八评”到“龙年新春八评”,始终为改革开放鼓呼。

(二)认清当前社会大势

中国当前的社会大势是什么呢?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会不会出现新变化?大家正热切地期盼着、观察着、呼吁着。

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不会变,但在有没有可能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出现新变化呢?十八大闭幕后的一个月之内,舆论热点不断,其中不少被解读为十八大后的新气象。

1.人民地位是否更重。

2012年11月15日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19次提到“人民”,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2.工作作风是否更实。

2012年11月29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1+1》节目中,用4个“平”字来说新常委会15天的工作,即平常的声调,平实的语言,平实的作风,不同平常。依据包括习近平就职讲话平实,不用政治术语;李克强、王岐山开会打断念稿,鼓励自由发言,打破砂锅问到底,积极互动,会风为之一新。

3.改革步伐是否加快。

李克强2012年11月21日强调,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不改革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要更加注重权利、机会、规则公平,调整利益格局。这一讲话释放出深化改革的强烈信号。5天之后,广东率先出台行政审批改革先行先试全面落实时间表。

4.反腐力度是否加大。

关于反腐,习近平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物必先腐,而后虫生”。1个月之内,官员腐败案密集曝光,接连被查。重庆市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5年前的不雅视频曝光后,仅60多个小时被免职调查;贵州省毕节5童闷死垃圾箱,8名官员被处理;广东省在2012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6天之内,公布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吕英明等4名副厅级高官落马。

5.是否更讲依法行事。

2012年11月20日,最高法院副院长江必新发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若干思考》,提出“民主”、“自由”、“平等”等理念从来就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而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被称为“中国法制试金石”的李庄案,最近出现新转机。11月15日,李庄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控告重庆市公安局李庄案、龚刚模案专案组所有警员涉嫌徇私枉法罪,23日最高检就此约见李庄等。

6.舆论监督尺度是否更宽。

中央视电台11月24日连续报道重庆大学生村官任建宇被劳教、广西农妇跪访总理而被拘留、河南强制平坟等3件敏感事件;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官方媒体打破往日惯例,不忌讳官员桃色丑闻,多天刊发评论,大谈重庆雷政富的不雅视频事件。缘于网络曝光的官员腐败案大量增加,网络舆论监督作用空前彰显。

以上现象,发生在一个月之内,时间很短,但端倪已现,很可能发展为大势,我们拭目以待。作为新闻媒体,必须对这些苗头保持高度敏感性,并对趋势有所预判,从而使自己的内容与大势对应相符。

(三)以人民为报道中心

具体到对新闻工作的要求,十八大之后,在大势上有无新变化?

中宣部部长刘奇葆2012年11月27日在出席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更加自觉主动地为人民说唱。放在新闻工作上是一样的,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读者为本的报道原则。

这与2008年6月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是一脉相承的,即新闻宣传工作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也是党的十八的精神之一,是习近平在就职讲话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报纸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读者为本。这意味着:

要真正从读者需求出发,报道读者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和观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读者的根本利益。

要坚持读者主体地位。尊重读者的参与精神,积极与读者交流互动,在交流互动中发现线索,解决问题,赢得人心。

要始终以人为报道的核心。报道中既要见物更要见人,既要让事实说话、典型说话、数字说话,更要“让人说话”;要少说不说“官话”,多说“人话”。

要坚持“三贴近”,深入“走转改”。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

要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为保证读者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服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深圳特区报提出要“服务兴报”;

要增强人文关怀。一份报纸有没有持久的吸引力、感染力,归根结底,取决于它的人文内涵,文化品位,取决于它是否有昂扬的人文精神。

三、从业态发展的维度把握优势

媒体产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媒体颠覆了传统的传播形态,建构起全新的产业格局。在新闻内容生产上,传统媒体必须更加精准地认识自我,抓住优势,集中精力,充分强化;舍弃劣势,放下包袱,果断转型。

(一)报业环境与形势

我们以报纸为例,先来看看传统的媒体生存环境发生了怎样的根本性变化。

首先是技术环境,新媒体分流了越来越多的报纸读者和广告客户;其次是经济环境,我国经济当前正处于转型期,结构调整期,全球经济持续衰退,复苏前景黯淡;再次是社会环境,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方面矛盾多发,另一方面“80后”乃至“90后”取代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群,成为社会主体,传统大众营销、大众传播对他们影响甚微。

在此环境之下,报业形势不容乐观。国际报业方面,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报业危机,是否见底,尚难判断。但出现了一些好的迹象,据2012年6月份统计,美国报纸发行量已止住下跌趋势,《纽约时报》得益于“付费墙”建立,实现订阅收入大于广告收入,同时亚洲、拉丁美洲等地区报业增长势头仍十分强劲,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继续攀升。中国报业方面,2012年1-6月报纸广告同比下降7.3%,成为所有传统媒体中唯一下降的媒体,剔除刊例价的影响降幅则达15%;报纸发行2009年上半年降幅达15.9%,从2011年开始有所回暖,增幅达10%以上,进入2012年,再次下滑,上半年零售量下降3.6%。近3年来,《深圳特区报》发行和广告基本稳定,2012年上半年,广告收入降幅小于2%,2012年11月份止跌回升,预计全年收入与利润与去年持平,或略有上升。

(二)发挥报业内容优势

越是竞争激烈,越是形势紧张,越要对自己的优势有更清醒的认识,越要千方百计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更好。

报纸之要,在于让优秀的内容增加优势、强化力量、彰显风华,在于挽臂芸芸众生于信息之洋、网络之海,让匆匆行者把最宝贵的时间用在最有价值的内容上。

发挥报纸的内容优势,须在3方面多下功夫:

1.观点。

在所有媒体中,报纸一直是重要观点最主要的提供者。历史上,《人民日报》等报刊的一些评论,曾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前的网络时代,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观点生产既空前繁荣,又空前芜杂,大众对清脆嘹亮、拨云见日的理智之音空前渴望。而此正是报纸的传统优势。近年来报纸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争相开设评论专版,增加评论比重。报纸不仅是新闻纸,也是观点纸,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

报纸首先要运用好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重要署名评论和文章、理论专栏专版等传统的观点生产手段。其次,要办好评论版。党报办评论版不能只满足于评说党委政府的政务活动,而应同时关切与回应各类社会重大热点。党报评论版既要传播各界高端声音,成为本地最权威的意见平台,也要与大众形成互动,吸纳各方不同观点,成为最具包容性、开放性的言说场所;既要有黄钟大吕,也要有温言婉语。再次,要做好观点新闻报道。主要是做好对会场新观点的捕捉,对专家学者的专访,对社会新思潮的报道等。

2.核实。

与观点生产相似,网上报道也空前繁荣与芜杂,虚假新闻连绵不绝。正如有人所言,自媒体的敌人就是它自己:它在完全否定信息控制的意义的同时,也就必然导致流言传播成为交流时的信息常态,而它却没有能力有组织地核实信息,及时地进行自我净化[6]。让受众自己在海量信息中准确判断真伪,或让受众自己去调查核实,几无可能。

在包括网络和传统媒体等各种媒介在内的整个信息传播体系中,到目前为至,只有作为专业主义者的传统新闻媒体,能够作为真相的捍卫者而存在。尽管有网民自发组织的“辟谣联盟”等一类自我净化微博等,也有网民自己个人开展核实工作,还有当事方或公权部门在网上自主澄清,但这些均不能代替传统媒体的核实功能。因为传统媒体具有专业组织和规模成本优势,最为重要的是传统媒体处于中立的第三方位置上,具有必然的、长期积累的、受到法规和大众监督的公信力、权威性和社会责任,它的核实可信度不是个人所能比拟的。所以,去伪存真,避虚就实应成为权威媒体的强大武器和责任所在。

可以说,自媒体的兴盛,让报纸对新闻事件的核实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当人们对网络上的信息有所怀疑时,最希望看到、最先想到的,就是去看报纸上有没有核实,有没有真相的权威披露。

目前不少报纸开辟了核实类专栏或专版,如《中国青年报》开设《今日求证》栏目,《人民日报》推出《求证》专栏,广受好评。《深圳特区报》开辟了《究竟》栏目,刊发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网上、微博披露的热议话题及人物等做深度调查,以正视听。

3.深度。

普遍的看法是,深度报道是平面媒体的独特优势。网络所提供的、所适合的主要是浅阅读,是信息快餐的消费,要及时满足人们的深阅读需求,提供高质量的、获取最便捷的信息大餐,非报纸莫属。

2012年3月19日起,《深圳特区报》开辟专门的深度报道版,命名为“铁版”,名字响亮,也是对该版必须求得 “铁的事实”的一种自我要求和自觉期许。

(三)增强宣传自觉和报道自信

正因为报纸有以上内容优势,而且,不仅限于此,报纸还因为“白纸黑字”,长期以来形成了更加严肃严谨的传播形象。因为“按日出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检验与锤炼,形成了更加权威深刻的传播形象,报纸应该树立高度的宣传自觉和报道自信。

这种自觉和自信应具体体现在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引导舆论,报道客观公正,敢于揭露问题等方面,也包括对新媒体的积极介入和大胆运用。

报纸要实现宣传自觉和报道自信,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加大投入。这已成为业界共识。2012年12月1日,广州日报创刊60周年,投资17.6亿的广州日报报业文化中心奠基,震动业界。参加该报创刊60周年研讨会的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俞文明副社长说,无论是办企业还是报业,没有好的投入,就没有更大的发展[7]。

西方媒体已发展了300多年,中国媒体真正从民国起步,不过100年左右历史,中间又因波折连绵,直至改革开放后才真正走上发展正轨,仅30多年。因而我们的新闻媒体产业整体上仍是小打小闹,在国际问题上,中国媒体非常弱势,所以各级党委政府均应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媒体的扶持和投入。

四、从任务定位的维度把握特色

“失去特色是最糟糕的。”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申请破产后,新闻业界有此评论。

特色源于特殊的任务。媒体的成功,正如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滕森所言,“不是因为瞄准了某个产品和某个细分人群,而是围绕着解决人们的一项任务来开展业务”[8]。概言之,每一家新闻媒体,都以传播新闻为主要任务,都围绕着解决人们消费信息这一任务来开展业务,这是共性。但具体来看,不同人群消费信息的目的不同,有的为打发零碎时间,有的为增长见闻,有的为寻找有用信息,有的多种目的兼而有之,因而,各家新闻媒体传播新闻的对象、重点、内容、形式等也就可能不同,这是个性,是每一家新闻媒体任务的特殊性,由此便产生了特色。

特色是创新的产物。没有了创新,只剩下重复、模仿已有的东西,特色自然就消失了。当然,若此种重复,与被重复对象不发生竞争,且同样的重复未达到市场饱和的程度,对于受众仍是新鲜的,那么,重复也是一种特色。但是,在网络化、全球化,竞争总是白热化的条件下,靠重复来创造并保持一种特色,已越来越艰难并不可持续。

新闻内容的特色,根本上要从三个层次,由大范畴到小范畴、大定位到小定位来具体创造。

(一)在新媒体格局中,根本任务是什么

报纸等传统媒体不是“自媒体”,而是机构媒体,是媒体组织,二者的任务是截然不同的。“自媒体”的任务既可以是自娱自乐,也可以是服务小众,乃至服务大众,但报纸的任务却只能是服务大众,而不能是其他。

就内容生产而言,服务大众包括了三个主要内涵:为最广泛的大众服务,为大众最普遍、最具共性的信息需求服务,为大众最根本的利益服务。概而言之,服务大众的媒体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承担起高度的社会信息责任。这是大众媒体产生的源头和存在的理由,也是其区别于“自媒体”的本质。

服务大众是所有大众媒体的共同的任务,明确了这一任务,大众媒体才可能在新媒体格局中真正廓清自己的价值,不把自己混同于“自媒体”而整天盯着小众、长尾等本不属于自己的领域,从而更加自觉地、更加专注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大众媒体,相对于“自媒体”,特色在于服务大众。但是,不同的大众媒体之间,又如何区分特色呢?这就要缩小分析视野。

(二)在特定区域内,处于什么地位

每一家新闻媒体,都处于一定的传播区域之内,从全球、一国、一市、一县到一社区等各有不同。相对于其他区域,或同一区域内的其他媒体的地位不同,内容特色相异。

这种地位,一方面,指媒体所在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地位,这规定了媒体内容生产的外在环境特征;另一方面,指媒体自身在媒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单元中的地位,这规定了媒体内容的内在属性特征。可以说,地位是一种广义上的“地利”。提升内容特色,首先要充分利用地位优势,借力增力,事半功倍。

(三)在特定市场内,最擅长做什么

媒体的特色建基于媒体的特长之上,而特长则取决于资源、偏好和品牌。

资源可分为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两方面。对于媒体这种以信息加工与传播为任务的机构,当然主要以社会要素为资源。而社会要素又可分为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前者如人才、关系、文化等,后者如资本、设备、技术等。

偏好主要指新闻内容生产者的兴趣、爱好。这有可能表现为个人的偏好,如一家媒体的气质,往往是其总编辑的气质的体现;一家媒体的名编辑、名记者有怎样的个性,这家媒体新闻的报道就有怎样的个性。当然,也有可能表现为媒体集体的偏好,如一家媒体有怎样的企业文化,这家媒体就相应地体现出怎样的文化特点。

五、从专业分工的维度把握流程

媒体内容的生产,在两个方向上同时在加速发展,一个是公众化,一个是分众化。它们共同导致旧有的新闻内容生产分工发生大幅调整,为与之相适应,生产流程必须再造。

公众化,就是通过网络,人人既是内容接受者,又是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社交媒体、微博等成为了规模最大的信息生产与传播平台。

分众化则指通过细分内容服务对象,细分内容生产类别,为各个对象分别提供个性化乃至“量身订做”的内容,从而减少内容传授成本,提高内容传授效益。这是社会生产分工日益细化的必然结果,是劳动分工规律在网络时代的具体体现。

公众化与分众化,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体两面。公众化是内容生产宏观层面的特征,分众化则是微观层面的特征;公众化是一种整体生产状态,分众化是一种具体生产方式;公众化是分众化的总体结果,分众化是公众化的内在构成。

那些公众能够生产的大众性内容,不再需要报纸等媒体机构生产了;而那些分众化传授的小众内容,已非大众媒体职责所在,也不需要报纸等生产了。报纸等需要生产具有更高新闻专业水准的、公众无法自己生产的大众新闻内容。

(一)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是内容生产流程运作的基本原则。

新闻专业主义除强调前文所述的以服务大众为中心目标外,在具体操作上要坚持两个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性,即要真实、全面、公正、平衡、多元地报道新闻,要站在中立的立场,不带个人偏见地、客观地反映事实,在进行“把关”时要按照“新闻价值”的中立标准而非个人好恶进行选择;二是独立性,即要独立于政府、公众、财团等,不应臣服或接受除行业规范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独立地担负起独特的社会责任。

运用专业的采访技术,选择专业的采访对象,报道的内容既让普通大众看得懂、喜欢看,又让相关专业人士觉得达到了较高专业水准,读了同样获益匪浅。这也应是新闻专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培养新型媒体人及其能力

人才是再造内容生产流程的根本支撑。

1.全媒体型媒体人。

当前,各大传统媒体已纷纷开始利用多媒体或全媒体进行传播,对全媒体型记者的需求大增。有人认为全能记者超越了记者的体能、技能极限,即使样样通也不可能样样精。但“一专多能”还是可以实现的,实践证明“一专多能”有利于在全方位的新闻竞争中取胜。

2.思考型媒体人。

前面已讲过,报纸的内容优势在于观点、核实和深度,此类报道均需要进行大量的反复思考,才可能从庞杂的材料中提炼出独家观点,才可能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发现相关信息之不实,才可能不为表象所迷惑抽丝剥茧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

思考型媒体人对于报纸不可或缺,对于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体同样重要,央视、凤凰卫视、深圳卫视等在新闻节目中大量运用评论员,产生了不少名牌栏目和评论员,成为其吸引眼球的重要砝码。

3.调查型媒体人。

调查性报道一直以来是媒体尤其是报纸的重头戏,是衡量一份报纸专业水准高低和是否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标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专设有调查报道奖,曾涌现了“水门事件”等杰作。尽管在报业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下,美国的调查性报道有所衰弱,在中国,中青报的《冰点》、央视的《焦点访谈》、《南方周末》等名牌调查性报道者也不如当初了,但这都是暂时的。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需要做调查性报道的问题比以前更多更复杂,中国媒体所承担的责任会越来越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媒体环境的发展,调查性报道将大有用武之地,调查型媒体人将成为各大媒体最重要的人才。

4.专业型媒体人。

尽管大众媒体的服务对象是普罗大众,而非专业人士,但这并不能降低它在所涉领域所应达到的专业水准;它报道国际新闻,就要达到国际问题专家的水准。报道体育新闻,就要达到体育问题专家的水准,与专业载体不同的,只是大众媒体呈现内容的方式通俗易懂,能够为大众的所接受,但在专业程度上则不能有区别。

因此每个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应努力成为自己所负责领域的专家。《深圳特区报》有一位跑电影新闻的记者,出版了多部电影方面的著作,在国内电影界享有高知名度,常能独家采访到名演、名导。

5.现场型媒体人。

抢突发新闻,是当前媒体竞争的一个重中之重,日益呈现白热化。所谓现场型媒体人,就是要善于发现突发现场、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现场机遇、善于捕捉现场蛛丝马迹、善于突破现场采访障碍、善于抢占现场有利位置等。他们要不惧风险,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机智灵活,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在现场发出新闻报道。

6.复合型媒体人。

这主要指那些既能搞好新闻采编工作,又能搞好经营、发行工作的多能型人才。

中国的媒体界,尤缺复合型人才。要么只懂采编,对经营、发行或一窍不通,或一知半解,或不屑于做;要么只懂经营、发行,缺乏采编头脑,或不会采写新闻稿件,或不懂采编流程和规律。媒体的经营发行人员,往往从采编人员中产生,并非专业经营管理人才,但如果从外部引入职业经理人,往往又不懂采编,不善于与采编人员配合,导致采编与经营两张皮。中国媒体未来要发展壮大,必须培养一大批采编与经营都很精通的复合型人才。

与新型媒体人才相对应,新闻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培养6种能力:

第一,思辨力:包括质疑能力、对比鉴别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第二,行动力:指要勤跑、能跑、会跑,我们常说“脚板底下出新闻”、“新闻是跑出来的”,强调的就是行动力。

第三,表达力:主要包括书面表达能力,要有扎实的写作功夫;口头表达能力,要有良好的口才;还要有外语能力,在全球化的时代,很多场合需要采访外宾,没有外语能力,就会失去很多采访机会。

第四,沟通力:一方面指信息沟通,与通讯员、采访对象、线人能够进行准确融洽的信息交流,搭建一个触角灵敏的信息沟通网络;另一方面指关系沟通,要多交朋友,建立广泛的人脉,成为社会活动家。

第五,策划力:这不仅包括重大新闻报道内容的策划,即报道主题、结构、要素、形式、人员、节奏等的安排与落实,而且包括重大活动的策划,即有时记者不仅是旁观者,而且是事件的参与者,通过报道,推动事件发生发展。

第六,学习力:持续学习,终生学习,是现代社会每个人所必备的能力。从事新闻工作,每日都要面对各种新现象、新问题、新知识,没有突出的学习力就无法及时做出反应,也就不可能做好报道。

(三)再造内容生产流程

全媒体采编中心,是一种合的思路,也有人主张走分的道路,新媒体部分另起炉灶,虽与传统媒体共享资源,但独立运作。无论合与分,贯彻其中的核心理念是一致,只是具体实现形式不同。核心理念主要有三:

1.融合传播。

这主要是在载体上,利用多媒体或全媒体进行传播,除报纸这一纸质载体外,同时在各种电子渠道和载体中传播;在形式上,采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多元传播。

2.整合传播。

新环境要求报纸变单向线性传播为多维整合传播,即对信息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系统化的传播。它是比融合传播涵盖更广阔的一个理念。它力求更全面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立体面貌。它脱离了单一、线性、平面的传播模式,把事物不同节点、层次、特性的信息有机地融为一体。

3.多次传播。

利用新技术手段,报社也可以实现新闻资源的滚动持续开发,做到一种资源,多次传播,多次销售。比如在新闻一发生,首先以最简洁的短讯形式,抢在第一时间,在多个官方数字平台上如网站、微博、手机报、电子屏、电台等发布即时滚动报道;随后,依据所获信息的增加和新闻的进展,持续补充新内容,延伸受众注意力的停留时间,期间,再视情况进行阶段总结报道,乃至加入分析与反响,并与读者形成互动;到了晚上,全面梳理一下当天的新闻内容,为第二天的报纸撰写更全面深入的报道与分析,并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和图片、表格等辅助信息。

六、结 语

上述“四维”,相辅相成,融于一体。从社会大势的维度把握方向,解决的是“向何处走”的问题;从业态发展的维度把握优势,解决的是“靠什么走”的问题;从任务定位的维度把握特色,解决的是“走那条路”的问题;从专业分工的维度把握流程,解决的是“如何走法”的问题。这四个维度,构成了新闻内容生产完整、闭合的框架,这四个要点,构成了新闻内容生产立体、稳定的系统。

[1]丁小希.默多克旗下首份iPad电子报倒闭[N].人民日报,2012-12-07(22).

[2]余婷,林娜.美国报业全媒体的现实困境 [J].中国记者,2012,(2).

[3]丁辰灵.电商PK传统卖场分析[EB/OL].新浪微博,2012-12-14.

[4]周乃蓤.NEWSWEEK自我毁灭[EB/OL].财新网博客,2012-12-14,http://zhounailing.blog.caixin.com.

[5]丁柏铨.论新闻大家穆青的胆与识[J].新闻记者,2011,(7).

[6]柴菊,周丽锦.新闻的“重新定位”[J].博览群书,2012,(5).

[7]新机遇新思路——2012中国报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昨在广州举行[N].广州日报,2012-12-02(A4).

[8]黄锫坚.传统媒体如何突破商业窘境[N].华尔街日报(中文版 ),2012-12-12,http://cn.wsj.com/gb/20121212/HPJ081528.asp.

The Content of the Newspapers:a Four-dimensional Perspective

CHEN Yin
(Shenzhen Special Zone Daily Office of Editor-in-Chief,Shenzhen,Guangdong 518000)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digitalization will become standard equipment for all newsmedia,and content will be their focus of competition.The ultimate task for public-serving media is to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providing social information and become a service of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 and by the people.The key to a successful newspaper is to allow quality content shine and enable busy readers to spend their most valuable time on the most valuable content.The strength of newspaper content lies in viewpoints,accuracy,and depth,which requires the newspaper to find its direction through grasping the dimension of societal trend,to secure its advantage through the dimension of sector development,to find its special character via the dimension of niche identification,to grasp its processes via the dimension of division of specialization.With an integrated approach encompassing these four dimensions,newspaper content production will yield its own solid system.

newspaper content;newspaper industry;four dimensions;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G 216

A

1000-260X(2013)02-0149-08

2012-12-21

陈寅(1962—),男,广东丰顺人,深圳特区报总编辑、主任记者,曾任晶报创刊总编辑,从事新闻传播管理和研究。

【责任编辑:陈红】

猜你喜欢

报纸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报纸
主要内容
一张假报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