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启发式《审计学》课堂教学环节设计

2013-04-02徐波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21期
关键词:审计学会计师案例

徐波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论启发式《审计学》课堂教学环节设计

徐波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本文讨论了启发式审计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从生活联系、普法基础、线索导向、案例探讨、德育渗透和模拟法庭等六个方面粗浅等探讨了笔者对这一教学模式的思考.

审计学;启发;模式;普法;大局;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学模式的更新与改革,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倡导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教学.由于大学的学科差异性较大,研究适合本学科学思结合、启发式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旨在探讨适合《审计学》学科特点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

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从《审计学》枯燥的条文式的教学内容中解放出来,使得审计课堂充满一定的兴趣性,以提高同学们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降低其对审计知识的畏惧感,培养其职业判断能力,引领其向浩瀚的知识的海洋不断探索.

本文主要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审计教学的做法,从生活联系——起航,普法基础——启迪,线索导向——巩固,案例探讨——提升,德育渗透——激发和模拟法庭——我的畅想六个方面对“启发式”审计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进行初步探讨.

1 生活联系——起航

现在的《审计学》教科书通常是根据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审计准则及其说明,职业道德守则等规范性文件为蓝本而编写,而这些规范性文件又以一系列国际性文件为参照,由于翻译过程中语言表述问题,使得审计学的有些文字既脱离汉字的字面含义(如重要性,审计范围),又脱离了汉语的文化传统(如审计业务约定书),这样有些相对很容易的事实却用了一些相对高深的名词.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同学们学习审计,特别是刚开始学习审计就有一种畏惧感和随之而来的枯燥感.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常识,通过简单的事例,使用更加简单的词语,使学生感觉审计原来也很简单,这样学生在审计学的知识海洋中就能够顺利地启航.

例如,刚学审计不久就会遇到“鉴证业务”这一概念,正式的解释为“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这一概念对于初学者来说看不懂、听不懂、也可能读不通,而这一概念准确理解会影响这个审计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用通俗语言来解释:鉴证是一种证明,这种证明在法律上、合同上或习惯上被认可,因为有这种证明比没有这证明可以让人更加相信被证明的事物,比如你刚来上我的课,有同事告诉我“你的学习很用功”,我会更加相信你(相对于没有该同事的话而言).并可以进一步引导,你不能因为这句话而真地认为你很用功(如果你自己并不用功的话),你不能为自己考试不及格而责怪证明你用功的老师,而我可以,因为学习用功与否,你是责任方,我基于不当证明作出了错误认识.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鉴证业务”这一概念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也进一步启发学生“做事的责任”和“证明的责任”之差异,即可以迅速理解此后会学到的“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再比如把“重要性”解读为“重大的错误”,“审计业务约定书”解读为“审计合同”,“审计工作底稿”解读为“审计记录”等既有助学生理解,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2 普法基础——启迪

审计是开放的学科,在实务工作中更是开放的技术、开放的过程,法律环境便是重要的引导和结束因素.李若山教授编著《审计案例——国外审计诉讼案例》中介绍了《月桂山谷地产公司审计案例》,该案例中注册会计师对一个法律问题错误的理解导致了一家合伙公司解散,合伙人家破人亡,该案例给我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也值得我们审计教师深思.

自198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的五年规划》(同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也作出相应的决定)以来,我们开展了六个五年普法规划,在此过程中学生(特别是大学生)一直是普法的重点,在社会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普法教师是我们教师的应有之义.

以普法为基础开展审计教学,既能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又能提高审计效果,既能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又能引导学生向另一个知识领域去进军.这一点在笔者2012年7月28—30日参加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在呼和浩特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技能提升高效研修班得到了部分的验证①.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问我:“如果被审计单位与其他单位(比如购)联合造假,串通舞弊,注册会计师没有查出问题,出错了报告,信息使用者招受了损失,注册会计师有无责任?如果注册会计师不承担责任,损失由谁来赔?”这一问题关键是看注册会计师是否或者是否应该产生合理怀疑,如果没有,注册会计师不承担责任,损失应该由被审计单位和共同造假的单位承担连带责任,因为《侵权责任法》上确定了“过错责任”原则和“共同侵权”以及共同危险行为连带责任原则.

再比如,在审计房屋产权或股东投资权时,审计单位已经提供相关原件,是否有必要函证的问题,审计学上是无法找到答案的,但如果借助于《物权法》和《公司法》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3 线索导向——巩固

《审计学》的知识点多而繁杂,学生在学习过程往往在每节课上都觉得学到了不少,但过一段时间后反而觉得什么也没有学到,不知重点在哪里,不知道审计该怎么做,这说明他们缺少一个把知识连结起来的“线索”,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找到把珍珠串成项链的线.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可以采用“目标线索法”,具体可以归纳为“大局指引目标,目标引导方法,方法需要效率”.

3.1 大局指引目标

从审计产生的那一刻起(受托责任的出现),注册会计师(包括其他审计主体)就担负着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重任,社会以及职业界自身便以各种规范(当然规范的成文化只在现代才出现)来约制审计人员的“偏离大局”的可能性,于是便有了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法律责任的规定,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德不足以自律”,便有了对审计人的行业管理和技术指南(审计准则)的规定,这些构成了审计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的内在化便构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些内外部环境,包括注册会计师行业与信息使用者三者的博弈,催生出审计的总体目标.

3.2 目标引导方法

总体目标确认之后,通过管理层认定将其分解一般审计目标,把一般审计目标应用于具体审计项目产生具体审计目标,把一般审计目标应用于具体审计项目产生具体审计目标,具体审计目标指引我们如何实施审计程序,为了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使所有的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在实施审计程序之前必须严格制定审计计划,计划过程中对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在审计中发现的事实便构成了审计证据,根据审计证据(结合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编制审计报告,把审计实施的全过程记录下来便形成了审计工作底稿.

3.3 方法需要效率

经过两步的讲解,学生从事从审计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基本具备,在把这些方法应用于实际审计工作时有两种选择,一是按会计报表项目分项实施审计,二是把相互有联系的项目放在一些进行交易循环审计.现在的主流是交易循环审计,理由是①提高审计的效率,避免了分项审计的重复劳动和②交易循环审计考虑到了内部控制的连续性,当然循环的划分不是唯一的,必须考虑公司的具体情况和审计人员工作的平衡.一个典型制造工业有四个循环:收入与付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生产与仓储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

4 案例探讨——提升

审计案例从长短来看,有大案例和小案例,小案例如“你在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请你吃饭,能不能吃?”“送你礼物能不能收?”等等,这类案例往往只有一个问题(节省时间),答案是有不确定性(可以引导学生作职业判断),审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经常使用;而大案例的目的孵化和培养学生的理念,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等,需要精心安排.

比如,笔者在教学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之前曾经模仿美国的经典审计案例《弗雷德?斯特公司审计案例》(产生“厄特马斯主义”的经典案例)[1],设计一个发生在中国的审计故事,要求学生在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基础上(主要是公平正义和服务大局),分组讨论了六个相关问题,学生讨论的答案是令人吃惊,那种正义感和大局意识跃然纸上,法律责任的要件阐释事实上超越教科书的要求.

故事很简单,一个会计师事务所对某公司进行了审计(该公司报告了大量盈利),发表了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一家银行(该银行曾多年为该公司提供贷款服务)依据审计报告和会计报表,发放了大量贷款,事后不久,该公司破产,无力偿还银行贷款.

我设计了六个问题,把全班同学分发六个小组讨论来回答.

六个问题分别为:(1)如果银行想找事务所索赔,有何理由?(2)如果事务所对12月份很多凭证未查(很多凭证是虚假的),事务所应如何进行抗辩?(3)怎样签订贷款合同和审计合同,银行获得赔偿的可能性大一些?(4)如果事务所认真查了,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去做了,调查和询问(函证)外单位时,外单位对不存在的交易和业务予以承认了,银行可以找谁索赔?为什么?(5)会计报表依据的会计资料很假或很逼真,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有区别吗?(6)如果你是全国人大代表,对于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追究你有何“立法”建议?

经过近两节课的讨论,同学们的答案应该说超越了经典教科书的要求和知识范围,答案包括了以下关键词:信赖利益保护、违约、过失、欺诈、隐匿、抽样、合同当事人、预期第三人、受益第三人、串通、连带责任、补充责任、比例责任、公平责任、普通过失、重大过失、涉嫌欺诈等等.

经过案例讨论,同学们不仅对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对应该如何谨慎签约,严格程序有了初步认识,激发同学们向前学习(预习)的自主性.

5 德育渗透——激发

“教书育人”是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两项总体要求,因此,教学过程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德育渗透.结合专业知识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可能会起到单纯的政治或品德课所达不到的效果,在审计教学过程进行相关的、因势利导的道德教育不但可以激发同学爱国热情、大局意识,而且可以激发同学们学习本门学科的激情.

比如,我们现在的审计教材没有了政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的论述,而我们审计老师经常补上这一部分,因为这是我们的骄傲.有史料记载政府审计我国最早,这一点得到了国际主流理论的认可[2].而且历史上我们对审计所用词语也体现了我们老祖先对“审计”这一概念认识的演进和精准把握,如:西周的“司会”(司:管理.管理会计活动和信息),“宰夫”(审计的职权很高,有生杀建议权),隋唐时期的刑部下的“比部司”(比:揭示了审计的本质活动,与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宋朝时期出现“审计”一词(审查会计活动和会计相关信息),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讲解,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历史的尊重.

再比如,在教学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时,经典教材上讲了三个阶段:萌芽于中世纪意大利的合伙企业制度,形成于英国股份公司企业制度,发展与完善于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在教学本章时,我总是忘不了说一句“展望未来,注册会计审计必将腾飞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你们要抓住这一腾飞的好时光.”这不是豪言壮语,这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对会计相关信息进行鉴证的审计也一定越重要,历史已经证明审计的发展一直是当时经济最发达国家推动的.

同时在审计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始终渗透着对正直、客观、公正、诚信、大局意识的潜移默化.

6 模拟法庭——我的畅想

每当教审计课时我都想到期末能够组织一次模拟法庭,以全面检验学生的审计知识、能力,以及国家多年普法的成果,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但由于缺乏基础性的资料——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而未能实施,建设有关方面能够为我们审计教学提供这方面的帮助(当然是要隐去所有公司名称等隐私信息),我们再根据模拟诉讼的需要在工作底稿中埋设“地雷”,通过控辩双方对垒,全面提升学生的审计技能.

本文从六个方面探讨了具有启发式的审计教学模式,其中很多是我多年教学的做法,以期抛砖引玉,共同促进《审计学》教学的改进!

注释:

①在这研修班上来自实务界的专家和朋友报怨说他们事务所招收的学生中学会计的能力不如学法律等其他专业学生,注会考试《审计》课也考不过其他专业学生,希望广大审计教师反思这一问题.

〔1〕李若山.审计案例——国外审计诉讼案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7-22.

〔2〕[美国]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8-9.

G642

A

1673-260X(2013)11-0146-03

本文是安徽财经大学教研课题《启发式〈审计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审计学会计师案例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征集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学术论文
2021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举行
《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征集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学术论文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审计学》课程教改研究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教材的编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