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2021-11-22高海鹏辽宁财贸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28期
关键词:审计学应用型案例

高海鹏 辽宁财贸学院

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由理论型向应用型转变,注重培养人才的实践技能,即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其可以将理论知识有效的运用到实践当中,而审计学专业对于应用性的要求较高,因此,审计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人们来说也较为重要[1]。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如何建设审计学专业是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近年来,应国家号召,部分高校开始向应用技术类转型,其更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向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这说明,未来的社会将会更加注重技能实践的人才培养。因此,应了解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促进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技能理论知识丰富

应用型人才虽然注重实践技能的应用,但其也必须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来支撑实践,其所学的知识更多的是关于其工作的实践技能,因此造成应用型人才关于该岗位的理论知识丰富,对于其他岗位的了解较为薄弱[2]。

(二)对科研的要求不高

应用型高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在工作中的专业性。而科研型高校更加注重知识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二者相比较,对应用型人才科研开发能力没有较高的要求,更加注重其技术性的发展。

(三)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应结合生产实践

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较强。因此,各高校在培养应用人才时更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如开展教学活动、生产实习等,通常在活动或实习中,加强技能知识与实践的连接性,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实践技能,加强其技能的专业性,做到理论与技能的有效结合[3]。一般来说,应用型高校对于学生书写专业论文的能力不会有较高的要求,更注重其专业技能掌握及运用的程度。

二、高校审计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审计学专业虽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但在各高校中占有的比重较低。审计学融合了金融学与会计学等,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发展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教学方法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中审计学的教学方法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种是理论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很少涉及到案例的讲解,造成课堂氛围较为枯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一种是实践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分析,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讲解较少,导致学生在分析案例时不能有效地与知识结合起来,技能与理论脱节;还有一种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式,将案例分析与理论传授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理论知识的强化程度不够深入,实践操作能力锻炼的机会较少等[4]。

(二)审计学教师队伍不够庞大

审计学专业建立的时间较短,缺乏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目前,审计学教师的队伍刚刚达到所需要教师人数的标准,如若有教师进修调走,一时不易寻找其他教师来顶替,导致教学质量不稳定。此外,部分审计学教师连续带一门课,导致其交流实践机会较少,不利于教师专业性知识的提升,不利于教师教学技巧的提高。

(三)审计学教学案例不够充足

我国目前在审计学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案例大部分是审计程序中关于某一点的举例证明,关于整个审计过程的教学案例较少。该情况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一是由于审计资料的保密性,在实践中进行审计工作时,所获得资料都应遵守保密原则,不能直接应用,导致审计资料的严重缺乏;二是在编制教学案例时,需要较为丰富的经验,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充足,引用前人教学案例较多,教学案例更新不及时[5]。再加上没有接触过审计实践工作,这就很难将审计学的理论知识真正的参透。

(四)审计学专业人才匮乏

在学习审计学的过程中,不只要充分掌握会计基本理论,还要掌握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序、应对措施以及审计技术。审计学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较为复杂,专业性要求较高,导致我国审计学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五)实践基地较为缺乏

目前我国审计学专业仍处于发展阶段,审计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不够完善,阻碍对审计学专业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各高校在教授理论知识后,却没有足够的实践基地让学生进行技能实践,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运用所学知识,缺乏应用能力。

三、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

审计学专业起步比较晚,处于发展初期,人才培养目标还不够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充足,审计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各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应加快审计学专业的建设,如何建设审计学专业是人们面临的问题[6]。

(一)设立合理的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建设审计学专业的前提是建立合理的培养目标,其决定了审计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及前进方向。为培养审计学应用型人才,审计学专业应以市场经济需求为依据,加快审计人员专业素养、良好品质的建设,确认审计人员是否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确认审计人员的品质是否值得信任,确认审计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促进审计学专业的建设及发展[7]。

(二)设置合理的审计学专业课程

审计学课程的构建方式,能有效促进审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其技能的应用能力。首先,应加强审计学人才知识掌握程度。随着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审计工作的职能由“查账”逐渐向“鉴证、评价”过渡,对于审计学人才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要求不断提升,因此应加强审计课程对于知识的灌输,促进审计学人才知识广度及深度的提高。其次,应提高课程的质量,加强专业课程的建设。审计学专业课程包含会计审计基本理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等,教学内容较为广泛,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在教授这几门学科时,虽有所差别,但部分内容仍有较大的重复性。因此,为提高课程质量,可以将课程重叠部分设为核心课程,减少课程内容的交叉性。此外,应加大实践课的比重。审计学专业的实践性较强,为培养审计学应用型人才,应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课内实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加强课外实训,促进学生的实习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将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最后,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下,帮助学生熟练运用现代化设备,做到知识不脱离现实,促进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建设梯形审计学师资队伍

审计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师者的传授。

首先,应招聘审计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审计学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审计学专业的教师较少,大多数审计学教师是会计学专业。因为其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审计学知识学习,其授课方式尚在摸索中,课文内容的掌握不够全面,所以无法将审计学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因此,在招聘审计学教师时,应注重其教学背景,尽可能做到师资队伍以审计学专业为准,促进审计学专业的发展。

其次,应加强教师的实践培训。审计学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及实践性,因此更应注重审计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掌握程度。审计学教师的交流机会较少,应创造更多的机会促进教师间的文化交流,定期开展教师实践培训,促进教师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加强教师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四)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审计学专业应该结合目前社会需求,确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知识的基础上,以能力为重点,输出应用型人才[8]。

首先要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充足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实践能力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可以尝试兴趣教学、及时反馈机制启发式教学等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的学习上进心。

其次给学生提供稳定的企业培养平台,记录每一位学生的实践情况,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减少了企业招聘成本,学校也为社会直接输送了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实现三方共赢的局面。

四、结语

虽然审计学专业起步比较晚,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任何一个新兴事物从新建到逐步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相信审计学会依据其他专业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不断改革创新,自身发展的同时与外界多进行交流与合作,创立符合自己自身的教育教学模式,为我国输出更多的审计学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审计学应用型案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应用型本科高校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探讨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审计学》课程教改研究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教材的编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