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语词典编纂中“的”字词缀化探因*

2013-04-01

辞书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词目词类词缀

宋 飞

引 言

外汉∕汉外双语词典为外语初学者和翻译工作者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中外文化、政治、经济交流的深入,专业或非专业双语词典编纂与出版发展迅速。查阅各种外汉∕汉外双语词典会发现,在形容词的编辑与翻译上,外汉词典和汉外词典存在一定差异。外汉类双语词典译义中,“的”字俨然已成为形容词的形态标记;而汉外类双语词典,作为词目出现的形容词则无此标记。“的”字可以视作定语标记,但不表示定语一定要带“的”。外汉类双语词典译义中“的”字缀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词典使用者的言语实践,尤其是外译汉的翻译实践,助推了“的的”不休等翻译腔现象。本文拟从词典译义标准、词典译者主体性两个层面,分析外汉双语词典“的”字词缀化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建议外汉双语词典的译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适当括注“的”字这一策略,避免“的”字词缀化,减少“的”字使用。

一、助词“的”与形容词

汉语词类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虚词是个封闭大类,其下各类词数目有限,但使用频率却很高,像助词“的”。“‘的’作为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黄伯荣,廖序东2009:28—30)例如,“的”附着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定语,如“老师的书”;助词“的”也可以附着在词或词组后边,合起来成为具有名词功能的“的”字结构,如“红的”、“打工的”。一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加“的”构成这类具有名词功能的“的”字短语。词缀则是附在语素前后用来构词的,如老虎、老鼠、老师中的“老”是词缀。

定语是句法成分,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对中心语所指的事物加以限制或修饰。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各种短语等都可以做定语,且形容词充当的定语占有一定比例,形容词与中心语组合做定语时,有的必须加“的”,有的不能加“的”,有的可加可不加。加不加“的”,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是单音节形容词做定语,通常不加“的”,如“红苹果”、“好消息”。双音节形容词做定语,一般要带“的”,如“美丽的姑娘”。“关系助词‘的’是定语的标记,但定语不一定必得通过‘的’体现。”(刘公望1986:99)

陆俭明(2003:34)认为,“汉语词类的划分,最佳依据应该是词的语法功能,因为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沈家煊(2008:526)认为,“性质形容词充当定语是无标记的,充当谓语是有标记的;状态形容词则反之,充当谓语是无标记的,充当定语是有标记的”。

综上所述,从句法功能角度看,“的”可以作为定语标记,但定语不一定都带“的”;从词类角度看,汉语的形容词没有形态标记,但外汉双语词典编纂中形容词译义情形则与此相矛盾。

二、双语词典与单语词典形容词“的”字词缀化比较

通过考察各语种双语词典发现,包括双语专业词典在内,形容词译义“的”字词缀化情形基本一致。如外汉类词典以俄语单词立目,“的”字缀化主要体现在形容词译义中。汉外类词典依据汉语字或词立目,形容词词目形态不带“的”。现选取四部具有代表性的俄汉∕汉俄双语词典,考察其形容词译义情况,对比汉语单语词典形容词形态及释义,来具体说明双语词典中的“的”字缀化现象。

1.双语词典形容词译义“的”字缀化

三部俄汉词典中,形容词译义时多缀有“的”字。

《俄汉大辞典》为综合性词典,词条标注详细,大部分词条都配有例证。如:

(1)автобусный,-ая,-ое[形]公共汽车的.Автобусное сообщение公共汽车交通.

《便携俄汉大词典》的特点是收词量大,除标注词类属性,只有译义,无例句。如:

(2)абсолютн·ый〔形〕① 绝对的,无条件的② 完全的,十分的

《大俄汉科学技术词典》为专业词典,收词以各领域专业词汇为主。只有汉语译义,无其他标注。例如:

(3)абактериальный 无菌的,非细菌性的

(4)большой 大的,高大的,宽大的,巨大的

从以上四例可以看出,尽管词典用途不一,但形容词译义的方法基本一致,均缀有“的”字。不同之处在于:例(1)在译义后使用了俄语中的点号,作为一个词条的完结;例(2)在原语词目中做了标记;例(3)、(4)属专业词典词条,只译义,无任何标记。共同之处都是:“的”字词缀化出现在形容词译义中。

汉俄类词典只选取《汉俄词典》一部。词典以汉语单词立目;释义时,如果汉语词语的意义范围较广,译成俄语时需要细分义项,分别注释。对译文中的某些俄语词语,加上必要的语法标注,如:火 огонь м.,用 м.标出它的语法属性。以形容词“大”、“美满”为例:

(5)大 ① (不小)большой,(巨大)громадный (громадность).

② (大小)размер;величина.

③ (程度深)значительно;бурно;широко.

④ (表示强调)самый.

(6)美满 счастливый.

与前四例相比,作为词目出现的形容词没有“的”字。例(5)中“大”字义项较多,各义项的汉语释义均无“的”字。对译的词类有名词、副词、形容词,译义以俄语标点点号结束,这与外汉类双语词典译义不同。

2.单语词典形容词释义“的”字缀化

例(1)至例(6)的词条均取自双语词典,再以单语词典中形容词词目的形态与释义为例做一比较。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主要面向汉语初学者,所选词以常用词为主,各词条都注明词类,配有释义及用法说明。如:

(7)必然﹝形﹞一定;表示事理上确定不移。不能直接作谓语。

a)必然[+的]+名。单个名词前的‘的’可有可无;名词短语前多用‘的’。~[的]产物︱~[的]结果|~[的]趋势|……~的发展趋势

(8)大〔形〕1.在体积、面积、深度、强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屋子︱……~~的眼睛︱……出~力,流~汗

例(7)、(8)中,作为词目的形容词不带“的”字。使用说明或描述法释义,也没有使用“的”字。所配具体用法及例证,均用括号标注“的”字用法,没有括号,则表示一定要用。但这里的“的”字不是形容词形态标记,而是定语标记。与例(1)相同的是《八百词》都用标点表示词目释义结束。另一部单语词典《现代汉语形容词词典》,考察整个词目音序索引可以发现,所有形容词词目均没有“的”字,释义时也不缀上“的”。如:

(9)白皑皑 bái ái ái雪白,常用于雪。

两部单语词典中,作为词目词,形容词形态无“的”。但对形容词释义时,部分缀有“的”字。《八百词》明确标注形容词词性的词条共112条,释义中缀有“的”字的占形容词词条的29%。释义有两种方式:一是使用同义词;二是通过定义、描写的方式,说明其使用范围及应用对象。使用同义词释义时,易出现“的”字,但不使用“的”字,也不影响其意义。如:“非常[形]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多与名词直接组合,类似一个复合词”。此处如果把“的”字省略,意义不受影响,而且也符合词典的释义标准。从释义方式可以看出,词典编纂的体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现代汉语形容词词典》的释义方式同《八百词》,主要通过“形容……”、“比喻……”、“表示……的样子”类的结构进行释义,或直接用说明、描写的方式,如“难免[形]不容易避免”。极少数使用同义词释义时,也会缀有“的”字。原因除词典的释义体例还有待统一外,也与部分编者的语言习惯有关。概括说来,单语词典形容词词目形态无“的”,释义中存在少数“的”字缀化现象,但不具普遍性,且单语词典释义采用的是句子形式,“……的”结构也可以理解成省略了所说明描写的对象。

3.国外版外汉双语词典形容词译义“的”字缀化

国内出版的外汉双语词典中,形容词译义“的”字词缀化已经成为惯例。词典编纂理论经验丰富的俄罗斯,所出版的俄汉双语词典形容词译义也有此现象,不过,在译义体例上与例(7)形容词释义的情形相似,用方括号括注“的”,表示可用可不用。相比国内出版的双语词典,体例上要严谨些。另俄语形容词词目中会标记出词尾。具体如例(10):

(10)авторск‖ий 作者[的]zuòzhě[de];~ ое право 出版权(选自 Баранова З.И.,Котов А.В.)

从以上各例可以看出,俄汉双语词典形容词译义“的”字词缀化具有普遍性。双语词典形容词译义可细分为三种方式:第一,利用汉语的对等词,如例(2)、例(4);第二,只说明是某一词的形容词。如:“югорский﹝形﹞югра的形容词”,此种译义方式主要出现在由名词派生出的形容词译义中;第三,使用各种短语。如:“неизреченный﹝形﹞非言语所能表达的,非笔墨所能形容的,无比的”,主要见于带有前缀、后缀或由两个词根构成的形容词译义中。译义“的”字缀化现象主要出现在第一和第三种译义方式中,第一种译义方式“的”字缀化不够恰当,“的”字完全可以省略。如“ярк·ий〔形〕①明亮的,光亮的,光明的,灿烂的②(颜色)新鲜的,鲜艳的,鲜明的③洪亮的,响亮的④突出的,卓越的⑤留下深刻印象的,印象深刻的;令人信服的,有说服力的⑥清晰的”,共使用了16个“的”字。前四个义项和义项⑥利用同义词或近义词译义,且已标注词性,不会引起歧义,使用“的”字并不恰当,可以不用。义项⑤虽有短语,“的”字也可不用,如译义可改为“指留下深刻印象、令人信服、具有说服力”。第三种译义方式还有待商榷,但也可以借鉴汉语释义方式,使用“表示……”、“指……”等类结构译义,既简单明了,也可以避免使用“的”字。译义中另一种较为严谨的做法是使用方括号括注,表示可用可不用。

三、外汉类双语词典形容词译义“的”字词缀化原因及对策

外汉类双语词典形容词译义中,“的”字词缀化已经成为显性特征,这与汉外类双语词典和汉语单语词典形容词词目的形态及释义标准相矛盾。这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1.客观原因:双语词典译义标准与标注对策的模糊

“双语词典的基本目的是在一种语言的词汇单位与另一种语言的词汇单位之间找出意义相等的对应词。”(兹古斯塔1983:404)“双语词典的本质问题是译义等值,而译义等值实际上是词典文本的等值对译。”(王馥芳2010:159)黄忠廉(2009:41)认为,“对译是典型的直译,指句内语言单位逐项对换式的全译方法;其特点是对应,可以词对译、语对译、句对译”。“双语词典中翻译的类型,从原语文本的存在本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言类翻译,如词目词各义项的翻译,一类是言语类翻译,如词目词例证的翻译。”(转引自王馥芳2010:159)词目词一般采用词类对译原则,即“应尽可能使用与源语词词类相同的译语词”(黄建华1998:10)。双语词典中形容词译义“的”字词缀化主要体现在第一类词目词各义项的语言类翻译上。双语词典词目词的翻译以词作为翻译单位,以词类对译为主要方法,即意义相等的对应词。语言符号又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形式和内容都能兼顾的理想对译方式很难实现,词典词目的对译标准只能以词目词意义等值为标准。

与印欧语比较,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标志。形态丰富的语言如俄语,根据形态可以划分词类,并且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大致说来,动词跟谓语对应,名词跟主语、宾语对应,形容词跟定语对应,副词跟状语对应。形容词、动词等词类通过曲折变化形式来表达语法意义,汉语则是通过分析手段——添加助词表达语法意义。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的关系错综复杂,因为现代汉语的词类基本上没有形态变化,同一个词在不同语法位置上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充当不同的语法成分,但是词形本身没有变化。如,例(11)“неистовствовать ﹝未﹞①发狂;猖狂②(行动)狂暴,残暴”;例(12)“неистовый﹝形﹞发狂的,疯狂的;狂暴的,猖獗的;非常激烈的”;例(13)“неистовство ﹝中﹞①发狂;猖狂②猖獗(狂暴)行为”。这三个例子,俄语词性不同,表现为不同的形态特征。“发狂”在汉语中,既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动词,但形态不变化。词性要依据具体的语法位置即功能而定。

双语词典译义时,俄语形容词的形态及其体现的句法功能无法对译到汉语中,为了反映出原语词的词性和句法功能,双语词典形容词译义时,如例(12)用“的”字作为标记,译者做到了形式、内容、功能的译义等值,但这种做法并不恰当,这样既模糊了助词“的”的功能,也无谓增加了词典篇幅。双语词典以原语词为立目依据,词类对译为主要译义方式,不能只考虑原语词的形态及语法功能,忽视汉语的使用特点。汉语形容词既可以做定语,也可以做状语、主语。做状语时要使用助词“地”。如果例(2)要在句中做状语,“的”字就应属于错用,应改为“地”。译义用“的”只起到了体现俄语词性的作用。例(1)和例(10)属于俄语关系形容词。汉语只有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无关系形容词。词类对译原则无效,应以意义和功能等值为主,用“名词﹢的”反映俄语形容词的意义和句法功能。从词类对译角度,“的”字词缀化,更多地是考虑到译义能体现俄语形容词的句法功能。

双语词典在俄语形容词译义时,大而化之,一概“的”字词缀化,既没有考虑俄语的构词特点,也没有考虑到汉语的具体用法。“的”字在汉语中还有一个用法,构成“的”字结构,具有名词功能。但在双语词典这个微观结构语境中,“的”字已被默认为形容词标记。在“的”字反复刺激下,对于词典使用者来说,“的”字就是形容词的词缀,直接影响就是使用形容词时要带“的”。双语词典的主要目的是为读者提供译义,目前的形容词译义标准不可避免地向读者传递了“的”为形容词标记这样一种模糊的信息,这对外语初学者和一般的译者造成了不良影响。对于译文中的“的的”不休现象,余光中(2000:186—187)早就提到“英文字典的编译者,似乎要负一部分责任。翻开一切英汉字典,包括编得很好的在内,形容词项下除了注明是adj.外,一定是一串这样的‘的化语’:例如beautiful项下总是‘美丽的、美观的、美好的’”。虽说词典只是为读者提供基本词义,能越精确越好,但在词典译义的反复刺激下,必然会培养出形容词或定语必带“的”的习惯。

双语词典属于语文性质的工具书,其目标是解决翻译问题。因此既要为使用者提供准确的译义,也要为使用者提供规范的译文和标注。翻译过程包括理解与表达两个阶段,“的”字词缀化方便了理解,却不利于表达。因此,外汉类双语词典形容词译义时,应根据俄语构词特点,分类处理。对由名词、利用前缀或由两个不同词根构成的形容词,译义应该抛弃功能含混不清的“的”字。可以借鉴汉语形容词释义方式或有效利用标注功能,给使用者以思考的空间。对于俄语的性质形容词,可用词类对译方式,即译为汉语对等形容词。双语词典已经标注了形容词的词性,在这个微观语境下,词典使用者无疑会认识到译词的形容词性质,如例(2),“的”字可以省略。没有标注词性,但从词的形态可以分辨出词性,且为性质形容词的,如例(4),也可直接省略“的”。而例(1)、(3)、(10),这类利用名词、前缀等构成的形容词多属于关系形容词,无论其是否标注词性,译义时形态上没有“的”,会被误解为名词,句法功能也无法体现。这类形容词译义时“的”字不宜省略,可通过加括注形式,表明“的”字可用可不用。括注形式在凡例或使用指南中加以说明。“的”字括注体例化,能如实反映汉语形容词的使用状况。

2.主观原因:双语词典译者主体性与规范意识的缺失

外汉双语词典译义“的”字词缀化现象的另一原因,是双语词典编纂者及译者主体性和规范意识一定程度上的缺失。

双语词典编纂主体主要是译者,译者必然会有意无意地体现出其主体性。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刘宓庆(2001:52)认为,翻译的主体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主导性、主观性和主体能动性或者主观能动性。其中主体能动性是指一种精神或者观念支配下的创造性行为,能动性是主体的价值源泉。”双语词典的译者要在忠实观念的支配下,确保词目意义等值;又要体现主观能动性,通过括注等方法使译义起到应有的作用。

俄汉双语词典形容词“的”字词缀化,就是一定程度上译者主体性缺失的表现。译者在忠实原语的前提下,为体现俄语形容词的形态及形容词能够充当定语的句法特点,不加区别,一律缀上虚词“的”字。这虽然保证了词典体例的一致,但对使用者有一定的误导作用,经济上也得不偿失,如例(4)译义中出现了四个“的”字,一部词典就会重复成千上万个,会浪费大量的篇幅。为了节约篇幅,词典编译者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重复,即减少“的”字使用。汉俄词典是以汉语词典为收词蓝本,译者忠实于汉语文本,词目词符合汉语语法规范,且充分考虑汉语特点的一词多义现象,如例(5)对译为俄语时,区分出四个不同的义项,对象词为四个不同的词类,这是译者忠实于原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双语词典编纂时,要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考虑使用者语义认知的需求。译义只能提供基本词汇语义类别,要想让使用者认识到译义内涵,需提供一定的语义认知辅助。如例(10)译义时,括注“的”字,而不是“的”字缀化,这更能体现出汉语“的”字的使用特点。还可从俄语形容词的构词角度出发,分类处理。对于带各种前缀、后缀,译义时无法使用汉语对等形容词的,可以借鉴汉语形容词释义方式,利用“表示……”等结构。这样既忠实于原语,做到译义准确;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使用标注,照顾到译词的规范性,保证词典的科学性与严密性。

双语词典的编纂宗旨是为外语初学者以及从事翻译的读者服务。作为外语学习和翻译实践的工具书,其译义无疑会成为使用者学习、模仿的典范。“规范意识是语文辞书的生命线。”(李如龙2011:16)吕叔湘(2002:49)曾说过,从事科技翻译的人,往往要依赖双语词典。翻译作品中许多用词不当和造词生硬情形,往往与双语词典有关。因此双语词典的编译工作,应由外语专家负责,但是需要有汉语工作者参与其中。翻译工作者在汉语规范化工作中负有重大的责任,如果翻译工作者不重视语言的规范,其后果是难以估量的。因此,在保证意义等值的前提下,形容词译义表达要尽量避免“的”字缀化。

结 论

双语词典编纂中,词目词翻译采用词类对译原则,但形式和意义都能转换的理想对译方式很难达到,因此应以意义等值为标准。俄译汉时,为体现俄语形容词的形态和句法功能,对译的汉语译义都带“的”字,性质形容词表现尤为突出。或者使用“名词﹢的”或“各类短语﹢的”方式,导致译义“的”字缀化。“的”字缀化只出现在俄汉双语词典中,汉俄词典是以汉语形容词为立目依据的,不存在形容词“的”字缀化现象。为解决“的”字缀化问题,可根据俄语形容词的构词特点,分别处理。性质形容词可采用词类对译方式,不缀“的”。利用前缀、由名词构成、由两个词根构成的俄语形容词译义,可用括注“的”字的方式或采用汉语形容词说明、描写的释义方式。这样可省掉成千上万的“的”字,既节约了篇幅,又能遵守汉语规范,避免误导使用者,保证词典编纂体例科学严谨,译义规范。

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黄建华.改进双语词典的翻译.辞书研究,1998(2).

3.黄忠廉等著.翻译方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李如龙.谈规范意识——兼评两部规范性辞书.辞书研究,2011(3).

5.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6.刘公望.现代汉语的关系助词“的”.兰州大学学报,1986(3).

7.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8.刘泽荣主编.俄汉大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9.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吕叔湘.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吕叔湘全集(第12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11.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2.上海外国语学院《汉俄词典》编写组编.汉俄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3.陶然,萧良等主编.现代汉语形容词辞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

14.王馥芳.传统主题下的新思考——评《双语词典译义研究》.辞书研究,2010(2).

15.王乃文主编.大俄汉科学技术词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6.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17.郑述谱等修订.便携俄汉大词典(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8.兹古斯塔.词典学概论.林书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9.Баранова,Котов.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й словарь.Москва:Рус.Яз.,1990.

猜你喜欢

词目词类词缀
从网络语“X精”看“精”的类词缀化
藏语传统辞书词目编排法探析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释西夏语词缀wji2
基于“字本位”理论再谈汉语词类问题
日语中“V1+V2型复合名词”的分类
——基于《广辞苑》从有无对应动词形角度
试析否定词缀在汉维语中的不同表现
《汉语大词典》漏收宋代笔记词目补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