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校拓展东南亚就业市场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2013-04-01陆惠君蔡其明

创新 2013年6期
关键词:东南亚国际化毕业生

陆惠君 蔡其明

中国高校拓展东南亚就业市场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陆惠君 蔡其明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东南亚就业市场逐渐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高校对东南亚就业市场现状进行分析,梳理东南亚就业市场拓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路径。

东南亚就业市场;现状;困境;路径选择

东南亚就业市场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泛北部湾区域合作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共同孕育而生的劳动力市场。它带来了东南亚语言学科的发展,使高校毕业生资源得到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同时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目前,东南亚就业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开拓力度不够,如何整合、利用好有效资源,实现毕业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需要对东南亚就业市场进行全面、客观的研究分析。

一、东南亚就业市场的现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区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大区域优势带动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国际交往的日趋加深,给人才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双边贸易的快速增长,为面向自由贸易区的人才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境内众多的跨国公司和内资企业对东南亚语言人才需求增长,境外各国对这些专门人才——尤其是高技能、外向型、国际型人才需求加大,东南亚语言学科毕业生成为了东南亚就业市场上备受欢迎、活跃而有竞争力的群体。[1]

从就业情况看,东南亚语言学科毕业生就业前景较为乐观。从高校统计数据看,东南亚小语种是最早完成就业任务的专业。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缅甸语、柬埔寨语、印尼语、老挝语、马来西亚语、越南语、泰语等专业就业率均能达到或接近100%,部分小语种专业还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其他相互关联的系列学科,如东盟语言文学、东盟经贸商旅等专业,就业率也能达到或超过90%,就业前景总体较好。

从市场需求信息看,吸纳东南亚语言学科人才的单位大多是有一定规模和实力、资金雄厚的大企业或大型涉外机构,以外企为主,其次是在东南亚国家承包有大型建设项目的国企,以及与科研事业、教育相关的孔子学院、教育发展公司或机构。此外,一些在东南亚国家从事商业贸易、能源开发、旅游餐饮等民企对东南亚语言学科人才也有一定需求。而随着金融业的发展,中国各大银行开始在边境网点或海外事业部招募东南亚语言学科人才,未来金融业会成为另一个主要需求行业。

从人才需求类型看,东南亚就业市场对五种类型的人才有所偏好:一是掌握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及英语的外语人才;二是熟悉国际贸易的区域性经贸人才;三是掌握跨文化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四是熟悉国内及东盟诸国法律法规的法律人才;五是了解东盟诸国文化发展、民俗宗教及历史沿革的文化人才。随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提高,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越来越为用人单位所青睐。

二、东南亚就业市场拓展的现实困境

(一)学生就业意愿对就业市场拓展的反向制约

从狭义上说,学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业市场拓展不仅要让学生成功实现就业,同时达到满意就业、高质量就业。笔者以广西民族大学为对象,对东南亚语言学科在校生就业意愿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96份,有效回收率99.20%。在就业区域选择意愿方面,21.98%的学生首选生源所在地、21.17%首选珠三角发达地区、17.54%首选学校所在地、13.71%首选国外就业、8.67%首选北上广发达地区、6.25%首选长三角发达地区、0.61%首选乡镇基层,可见国外就业不是大多数学生的首选。这种选择倾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就业安全感和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不得不让高校思考这样的问题:拓展就业市场的根本宗旨是为了满足广大毕业生的需要,因此必须建立在毕业生的真实需求和主观意愿上,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形成学生、学校、社会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从这个方面看,如果学生就业意愿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转变,东南亚就业市场拓展便失去其现实意义。

(二)国际间的不确定因素对就业市场拓展的约束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对各大高校来说,高等教育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把握这个发展机遇、挖掘市场潜力、抢占先机,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及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但机遇从来都伴随着挑战、竞争的出现,在实际工作中,东南亚就业市场拓展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及不稳定因素,如国家政策的延续性、区域发展的指向性,东盟各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风俗、人口、宗教等,这些因素无形中给就业市场拓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阻碍,如何克服这些不确定因素,保证就业市场拓展的深度和广度,是高校在就业市场拓展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客观难题。

(三)国际化就业的双向性对就业市场拓展的影响

所谓的双向性,就是人才的“进出口”问题,即人才的输出和回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才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就业国际化作为人才国际化的重要体现和主要内容也日益凸显,国际化就业已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国际化就业带来了东南亚就业市场的新生和繁荣,很多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在东南亚国家建立子公司,这些大型跨国公司在管理模式、工资待遇、发展前景和办公环境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成长平台,但同时也容易带来人才资源的流失。如何在人才流动中防止人才流失,是高校在人才培养及就业市场拓展时需要考量的关键问题。因此,在国际化就业的大背景下,就业市场拓展的目的已不仅仅限于市场拓展本身,而是让人才在国际化的环境和视野中成长锻炼,最终让这些在国际化竞争中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回流到祖国现代化建设中,这才是就业市场拓展的根本意义所在。

(四)就业市场拓展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高校就业市场具有针对性强、签约率高、可信度高、权威性高的优势,已经成为东南亚语言学科毕业生获取有效就业信息的主渠道,但依然存在很多管理上的缺陷。一是市场拓展的主动性欠缺。东南亚语言学科毕业生市场需求较好,部分专业在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就业质量较高,如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尼语等。较为乐观的就业形势容易让高校忽视对这些专业的就业市场分析与研究,有关小语种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东南亚就业市场需求及预测方面的调查研究资料较少,这种粗放型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细致开展,也不利于东南亚语言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市场拓展的参与人员缺乏。目前负责就业市场拓展的人员主要是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及各学院负责就业的领导及学工队伍成员,东南亚语言学科专业教师参与度很低,专业课教师利用专业优势充当就业市场拓展的重要力量得不到有效发挥。而作为有国外合作办学的特殊学科,国外合作高校在东南亚就业市场拓展中的促进作用也没有得到发挥。三是市场拓展的计划性、规范性不够。就业市场拓展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机制,市场拓展的随意性、自由性较大,往往只是根据经验简单决定就业市场拓展的方向,市场拓展缺乏前期周密的计划和安排,缺乏后期严谨的总结和跟踪,市场拓展容易流于形式。

三、东南亚就业市场拓展的路径选择

(一)搭建东南亚国家校友联络机制

校友联络机制对提供就业信息、降低市场拓展成本、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高毕业生的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都起着极大的帮助作用。一是提供可靠的就业信息资源。到东南亚国家就业学生最关心、最急需的是用人单位可靠的需求信息,而校友的工作单位、合作单位是这些就业需求信息来源的首要渠道,能持续提供有效就业信息,是维护和拓展高校稳定的就业市场最有效的渠道。此外,通过校友还可以准确收集东南亚国家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就业渠道、人员流向,以及对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要求,帮助高校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2]二是降低市场拓展成本,提高工作成效。东南亚就业市场拓展涉及到出国调研、考察等涉外事项,往返交通、食宿、签证等方面办理手续相对复杂、繁琐,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推广难度较大,而发挥校友联络机制的作用,既可以降低市场拓展的成本,又能弥补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不足,无疑是最有效、最优化的考量。三是推动毕业生优质化、高质量就业。从市场需求信息看,吸纳东南亚语言学科毕业生的单位大多是有一定规模和实力、资金雄厚的大企业或大型涉外机构,就业质量较高。用人单位为保障人才引进的高质量、畅通和高效,更愿意通过人才推介的方式到校招纳贤才,校友联络机制是最好的人才推介平台。校友推介可以向东南亚就业市场补充新生力量,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优质就业、高质量就业的有效渠道。四是提高毕业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学生到东南亚国家就业意愿的强弱与学生对安全感的需要直接相关。校友是曾在同一个学校和环境中学习、工作、生活过的人,有着共同的感情依托和情感认可,能直接、通畅、真实地反应各种职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此外,通过开展各种校友间感情联络活动,相互沟通、交流工作、学习、生活的体会,互相鼓励和支持,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提高工作的稳定性和满意度。

(二)打造东南亚语言人才特色品牌

高校要树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用国际化的视野迎接国际化就业的挑战。一是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工作方式,由被动出击向主动开发转变,积极走出校门,利用现有资源拓展东南亚就业市场。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历史发展等打造东南亚语言人才特色品牌,分行业、分类别建立就业单位信息库,有重点、有计划地走访用人单位,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夯实已有的就业市场,沉淀核心竞争力。二是建立东南亚语言人才信息库,重点打造及宣传东南亚语言学科毕业生的专长、特质和能力,以中国—东盟博览会、地区人才交流大会、各地市人才网、政府门户网站等专门的展示平台和渠道对东南亚语言人才进行系统推介,形成市场品牌和人才供应品牌,吸引用人单位,尤其是大型外企、国企、民企等进校招聘人才。三是挖掘东南亚就业市场的潜力。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不断推进,东南亚国家各类经济开发区、科技产业区、工业区、出口加工区等产业园区发展迅速,如胡志明市高科技园区、越南—新加坡工业区、河内—台湾工业区、桂武工业区、马来西亚—中国关丹产业园区、柬埔寨金边特别经济区、老挝赛色塔发展特区、菲律宾克拉克自由港区等。与此同时,汉语在东南亚国家逐渐升温,汉语教师需求量加大,各类中文学校、华文学校等教育培训机构不断涌现,这些都是吸纳东南亚语言学科毕业生的主要阵地,应该作为东南亚就业市场拓展的重点区域。

(三)激发学生在就业市场拓展中的基础作用

学生专业技能、知识水平、职业素养、就业意愿等都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因素,也是关系就业市场拓展成效的根本因素。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以及再发展的潜力,是就业市场拓展的基础,只有专业技能过硬、知识水平高、职业素养好、发展潜力大的学生才能为用人单位所青睐,市场拓展的效果也才能有保障。此外,学生的就业意愿也影响着就业市场拓展的成效。激发学生在就业市场拓展中的基础作用,意味着要调动学生到东南亚国家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要加强对这部分特殊专业学生就业指导的力度,让学生对自身专业学习及就业的特殊性有清醒的了解和准确的定位,用教育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就业国际化的视野和要求引导学生正确就业、择业。归根结底,就是要以教育国际化的标准,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精神,具备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竞争所必需的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和应变能力的国际型人才。[3]

(四)加强学生政治素质教育

从狭义上说,东南亚就业市场拓展可以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为人才成长开拓渠道、铺平道路;从广义上说,东南亚就业市场拓展是国际化就业的题中之义,是国家培养国际型人才、走国际化道路的需要。东南亚就业市场拓展的政治意义决定了它在执行过程中不能仅仅从市场开拓的成效出发,还应该同时考虑人才回流问题。否则,只能让国内培养的诸多人才流入国外市场,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为此,东南亚就业市场拓展要与国家人才培养需要及发展使命结合,让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成为国家永久性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这部分专业学生的政治素质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党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学生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引导学生突破个人狭隘的视野,学会用世界性的眼光认识中国,传播中国文化,提高服务国家和民族发展、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建立在这个战略层面上的就业市场拓展,才是国际化就业的意义所在。

(五)政府提供支持,优化就业环境

东南亚就业市场拓展因为涉及到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因此,仅仅依靠高校的力量,很难从根本上进行推动。政府在此应有所作为,强化责任,出台有效措施,优化就业环境。一是“促”。政府要在区域发展中发挥促进作用,推出长效政策和措施,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加大宣传,扩大影响,吸引更多国内外投资者,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到贸易区内投资。二是“保”。政府要为高校保驾护航,对有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输出量大的高校,政府要鼓励和支持他们拓展东南亚就业市场,帮助高校树立人才品牌标杆,为高校参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平台。三是“导”。对进入贸易区的企业,政府应该引导企业扩大就业量,增加就业机会,鼓励企业与高校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东南亚语言学科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就业机会。

[1]杨小红,田佩林.广西高职与中国—东盟人才资源的开发合作[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2]聂永江.高校校友就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江苏高教,2007,(1).

[3]王生卫.就业国际化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挑战及对策[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9).

[责任编辑:陈展图]

C913.2

A

1673-8616(2013)06-0086-04

2013-08-13

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研究中心研究课题《高校毕业生东南亚就业市场的探索与实践》(dm1003)

陆惠君,广西民族大学学生工作处助理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06);蔡其明,广西民族大学学生工作处副研究员(530006)。

猜你喜欢

东南亚国际化毕业生
聚焦港口国际化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