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集体婚礼”,形式大于意义

2013-03-28谭烨

中国德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集体婚礼过家家婚姻观

谭烨

近日,郑州一家幼儿园举行了一场隆重的“集体婚礼”,主角不是成人,而是这里的100多名孩子。婚礼有主婚人,孩子们穿着礼服互相承诺,小“新郎”要给小“新娘”戴戒指,他们的爸爸妈妈也在婚礼现场见证。乍看报道,觉得挺温馨,新闻图片中孩子们笑嘻嘻的脸庞透露着他们参与这场盛装版“过家家”的欢乐,但园方对这场活动的解释却不止“过家家”那么简单。在他们看来,3~6岁的孩子开始进入“婚姻敏感期”,这样的活动正是向他们传授健康婚姻观的好机会,这类“性游戏”也有利于孩子日后性心理的发展。园长还称,此前的实践证明,举行过“婚礼”的孩子,责任感更强,关系更融洽,更加自信和阳光。

读罢报道,我只能说,园方初衷虽好,但幼儿园的集体婚礼恐怕形式大于意义,不仅不能很好地向儿童传授健康的婚姻观,而且也未必能承载园方所说的性教育意义。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而言,3~6岁的儿童总是用新奇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对婚姻和异性感到好奇实属正常,教育者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对其进行相关教育是好事,但不意味着儿童能将仪式背后蕴含的价值理念或者说健康的婚姻观一并消化吸收,毕竟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价值观层面的教育,终归有些拔苗助长。

再来说说性教育。幼儿所谓的性意识、性觉醒与成人所理解的截然不同。当孩子们向大人提出“为什么男孩站着上厕所女孩蹲着上厕所”“我从哪里来”之类的问题时,多是出于对性别的好奇和生命意识的觉醒,并没有更深层次的“性意味”。从这个角度来说,幼儿园“集体婚礼”设定的意义未免也太“深远”了些,对于“当事人”而言,无非只是一场有既定动作与台词的“过家家”游戏。

性教育不是游戏,虽然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但并不意味着随随便便玩个成人定义的“性游戏”就能看到成效。性教育不是一夕之功,更不能一蹴而就。一方面需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开展,另一方面也需要为孩子提供更多与异性友好交往的机会。就培养孩子的异性交往能力而言,美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美国,成人们都是以开放、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孩子们的“早恋”,情人节的时候就连小小的幼儿园娃娃也会互赠贺卡礼物,而他们的家长不但不会“大惊小怪”,还会扮演军师的角色,为孩子该准备什么礼物送给“心上人”出谋划策。

总的说来,性教育需要成年累月的扎实作为,需要成人进行耐心的讲解和积极引导,更需要安全、友善的异性交往环境。至于“集体婚礼”之类的游戏,要说是性教育,恐怕还欠了些火候。

责任编辑/闫益佳

猜你喜欢

集体婚礼过家家婚姻观
小熊当当玩过家家
Study on Jane Austen’s Views on Marriagein Pride and Prejudice
巴勒斯坦 集体婚礼
笑话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
从电影《蓝色茉莉》和《赛末点》看两性的婚姻观
毛泽东早期的婚姻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