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族聚居区课堂教学的人类学考察

2013-03-27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3年3期
关键词:回族学校课堂教学

张 海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L地是我国回族文化的重要中心和回族人口的最主要聚居区之一。在L地,回族青少年完成义务教育之后主要有三种继续学习的途径,一是进入学校接受政府兴办和管理的高中教育,二是进入清真寺接受传统的经堂教育,三是进入一些中等职业性质的外国语学校学习阿拉伯语或波斯语 (一般称这些学校为 “阿语学校”)。普通高中教育是当地回族青少年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最主要形式。经堂教育由于担负着培养宗教活动继承人的任务,因而是回族自发的一种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教育形式。阿语学校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近年来定位于职业教育而广受欢迎,获得了快速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类型的教育在课程和教学上最主要的特征。那么上述三种目标、功能和办学形式有着很大不同的教育,它们的课堂教学具体是怎样的?有哪些相似与不同呢?本文以L地一所普通高中、一所清真寺和一所阿语学校为个案,以田野考察的方式研究了这三种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比较了他们在课程、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等方面的差别,为了解不同文化对民族教育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具体和独特的视角。

一、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

E中学是建国后由L地回族上层人士倡议创办的一所民族中学,近年已改为独立高级中学。学校位于L地的回族聚集区,学校方圆一公里内分布着5座清真寺。每天早上五点多开始,清真寺的礼拜召唤声和学校的铃声、广播声相继交织在一起,成为这一区域最有代表的时间特征。学校的教学楼和清真寺的召唤塔是这一带最高、最醒目的建筑,他们共同构成了这一区域最鲜明的空间特征。但不同于清真寺豪华亮丽的风格,学校的建筑设计整体上简约大方,在建筑细节上采用了伊斯兰风格的圆顶图案,建筑主色调也以墨绿、淡蓝和白色为主。学校有两栋教学楼、一栋实验楼和一栋宿舍楼。学生都穿着学校统一定制的校服,约三分之一的师生穿戴着白帽和民族特色的头巾。

E中学采用全国统编教材,其课堂教学本来和很多学校相似,但目前在实施高中新课程的背景下,E中学的课堂教学正处于一场深刻的变革之中。去年来此上任的EM校长是这次教学变革的发起人和强力推动者。他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国内一所重点师范大学,之后一直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他经常阅读很多的教育学经典书籍,特别喜欢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EM校长讲话富有激情,做事果断。他告诉笔者,由于前年招生政策的变化,现在高二、高一年级学生的基础很差。他形容到:“可以说,我已经看到了两年后 (高考)的结果,如果再不改革,我们没有任何出路!”针对这种状况,他请教了很多专家,并且和领导班子成员专门考察了很多中学。洋思模式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和鼓舞,让他迫不急待地想改变学校的现状。

新学期伊始,学校在高一、高二年级全面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 “洋思教学模式”改革。“先学”指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指导,先看书自学。“后教”指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由教师或给予点拨,或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当堂训练”,就是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练习和作业。E中学在学习借鉴洋思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教学程序:①(1)教师提出教学目标 (1~3分钟);(2)教师布置教学问题,组织学生自学 (10~12分钟);(3)师生互动讲解讨论 (10~15分钟);(4)总结训练 (10~15分钟)。以笔者听课的LJ老师的一节语文课 《词七首》为例,教学过程主要有五部分:(1)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新课。(2)学生自学和讨论。教师列明探究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题,合作学习。(3)教师点拨。教师引导全班同学讨论各组答案。(4)当堂训练。针对刚才学过的内容,进行即时练习。(5)总结:教师对刚才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布置作业。整个教学过程中,共有2位女生和12位男生单独回答问题 (全班共有49名男生和6名女生)。

E中学新的教学模式从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个方面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逼”老师思考如何组织学生的学习过程,“逼”学生自己学,参与到小组中学,还直接改变了课堂的桌椅编排方式。

从教师的角度看,新教学模式限制了教师讲授的时间,②改变了教师的地位和角色。讲授时间虽少了,但教学任务没有变。所以教师的工作必须更关注学生,“学生怎么想的?学生怎么学的?怎么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学?”而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更在意 “自己怎么教才好?”新模式下,教师的角色由课堂的 “主演”变成了 “导演”为主,教学是否有效要看教师能否组织学生 “演好”。教师更关注制定怎样的导学问题,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自学。教师也更重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每个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能提高整个小组讨论的效率,发言人的清晰表达可以节约大家的时间,提高整堂课的效率。小组内的有效合作实现了 “兵教兵”,后进成员的问题尽可能在组内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新模式要求教师有更高的教学效能,同时也要求他们有较高的专业发展水平。毕竟,做个“好导演”比 “好演员”困难得多。LJ老师谈到,“以前我凭着自己的经验,第一段讲什么,第二段讲什么我都知道,所以我不备课也可以上课。现在不行……”MJ老师认为: “学生讨论的答案是千奇百怪的,而且你要对这些千奇百怪的答案进行正确的疏导,这一点很难……以前的情况下,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主动思考的很少。所以以前老师轻松一些。”

从学生的角度看,新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思考、讨论和倾听的时间,间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首先,学生被分为7个小组后,同学之间交流机会明显增多。每一小组都有专门的角色分配,如主持人、记录人、第一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等等。不论是否愿意,每个学生都要轮流承担小组的不同角色,参与小组的共同学习行为。小组分工明确,合作讨论既达到了 “集思广益”的效果,更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也可以全面认识更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互动。其次,无论好学生还是差学生,大多数时候只有在获得 “发言人”的角色后才能公开发言,所以各类学生与教师互动的机会趋向均等。这间接体现了课堂教学公平。再次,最重要的是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学生获得了比传统课堂教学明显增多的自主活动机会,更愿意倾听别人的观点,也更原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小组内,学生可以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组内同伴的近距离表达也更容易引起他的思考。学生的发言不仅是个人观点,更是小组的共同意见,所以他不用担心说错了被老师和其他同学取笑。这也使得教师能够从师生互动中得到学生的真实想法,而非以前的 “教师一提问,学生就发慌”,或者学生怕出丑而 “照着书本念答案”。

就课堂环境来看,新教学模式下的座位分布改变了 “秧田式”格局,而是 “八人一组”的矩形分布,教室前后都有黑板,前方的黑板旁都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这种课堂环境变化有利于师生互动。传统课堂只存在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与学生群体互动 (全班学生)两种形式,新模式显著增加了与学生小组的互动。与小组的互动比与个体互动参与面更广,又比与全班互动更有针对性。新的座位排列改变了传统课堂上以学生个体为活动单元的特点,而将学生个体活动置于小组活动内,增加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生成了多向的情感交流网络,丰富了班级文化环境。

二、清真寺经堂教育的课堂教学

要认识回族文化对课堂教学现象的影响,除了关注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现状外,还应该考察历史上回族最重要的传统教育现象——经堂教育。经堂教育是在清真寺内,由开学阿訇招收回族穆斯林子弟,诵习伊斯兰教经典,传授教义、教法等基本宗教知识,培养宗教接班人与普及伊斯兰教常识的一种特殊教育制度。③最早由回族阿訇胡登洲于明朝万历年间倡导兴起,清朝中期以后影响逐渐扩大。目前,经堂教育在全国回族聚集区域的很多清真寺都有存在。受一系列特殊的历史事件的影响,L地避过了清末的战乱毁坏,保存了回族信仰的三大教派和四大门宦,成为目前中国内地回族文化保存最原汁原味的地区之一。也因此,L地自清朝同治以后成为全国经堂教育的中心。④为了解经堂教育及其课堂教学,笔者参观了三座清真寺和一座拱北,并深入拜访了其中一座历史悠久的清真寺——W寺。

W寺位于离E校不远的回族居民区,初建于明朝,历经三次毁坏三次重建。目前的W寺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重建,整体为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大门为牌坊式的中式木拱构造,两侧为L地特有的青色砖雕。进入大门后,五层高的六角唤礼楼立于眼前,墨绿色琉璃瓦塔顶在阳光照耀下亮丽夺目。W寺中心是气势恢宏的礼拜大殿,大殿以北的两栋小二层楼是学员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大殿南侧是礼拜前沐浴的场所,东南侧是一座专门用于经文教学的三层单面小楼。

W寺设有一所男校,学员来自全国各地,以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东乡族男性为主,年龄大致在14~24岁之间。近年来招收学员的文化素质较高,基本都是初中毕业以上文化水平。学员毕业后,成绩优异者一般会获得寺里和社会知名人士的各种资助,可以前往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和中东的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留学。也有一部分会在家乡或周围的清真寺做阿訇,还有一部分会在国内从事翻译工作。该寺开学阿訇AH精通阿拉伯语,曾五次前往沙特阿拉伯朝觐访问,走遍了伊朗的大部分地方,还曾在著名的埃及爱资哈尔大学留学。

W寺学员的学习生活辛苦而繁忙。每天早上5点起床,洗完小净后大约5点半开始上第1节课,到6点结束。晨拜以后,从7点多到10点半共上三节课。中午全体休息,睡大约一个小时的午觉。下午从两点半到4点,共上两节课。之后作昏礼礼拜,吃晚饭。饭后学员们可以稍作自由活动。到宵礼完毕后上电脑课,一般分班轮流上课。再之后是自习课,学员需要把从早到晚所讲的这些课反复复习。11点休息睡觉。

W寺的课程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类。前者主要学习阿拉伯语的字母 (以古兰经、圣训字母为主)、词法、句法和语法。例如,如何借词,如何解句,如何翻译。后者主要有真主学、圣训学、法学、真主学系、哲学等等。具体包括语法、修辞学、逻辑学、教义学或认主学、圣训等方面的13本教材,即俗称的 “13本经”。一般在学员学会翻译后开始进入讲经阶段。AH介绍到:“讲经主要以 《古兰经》为唯一经典,其他的经卷都是为 《古兰经》作注释。像 《经注学》,它是为 《古兰经》作经注的,从浅到深,从低到高。还有我们的 《圣训学》,它是对我们的六大部圣训作解释的。还有我们的教法学,教法学里边还有宗教学等很多内容。还有我们的信仰学,其实我们的学科很多。”

W寺教师的教学方式 “以讲为主”。AH介绍说, “因为学生对阿语、波斯语的理解不是太深。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先讲,再 (口头)考试。”也因此,老师的提问很多。AH谈到,“在我们上课的时候如果有一些重要的问题,首先给他们提出来让他们回答,如果他们回答对了更好,如果回答不对,我们就进行讲解,这样的话他们会记得更深刻一点。”在教学方法方面,老师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学技能训练。当问到,“您在留学的时候有没有学过关于教育学的知识?比如说教学方法之类的。”AH回答,“我们没有专门学这方面的知识,但是我们参加过这方面的研究。”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AH表示 “我们平常给他们上思想道德课,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学员们上课的教室和一般中小学相似,只是面积略小。教室前边为黑板,中间的座位都是秧田式排列,后边是贴着学生祈祷的张贴栏 (类似学习园地),上面写着 “信仰之光”的大标题,教室四面墙上挂着一些古兰经或圣训的摘录。有的教室还挂有学生画的水彩画。他们平时都在教室上自习,课本平常都摆放在桌上。

虽然课堂讲授以教师为主,但笔者发现课后学习中的生生互动现象非常多。下午第四节课后的教室、楼道、院子里,很多学生两人、三人或四人自由组合,互相探讨学习。先由一位学生读一段,翻译一遍,其他学生指出不正确的地方,再换一个学生,读下一段,翻译一遍,其他人帮着点评,如此循环。一位学员告诉笔者,他们每天课后都是这样复习功课,有时候上课也这样。

可以看出,传统经堂教育的第一阶段以语言学习为主。这种学习主要通过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其本身有很多的师生互动。在经堂教育的第二阶段,专业课程学习重点关注学生对经文及其注解是否理解。由于是对宗教内容的学习,所以主张“掌握基本原则,反对拘泥于细微之处争执不下,因为由于对经文的不同理解而会导致分裂”。⑤因此第二阶段的师生互动相对第一阶段要少。师生互动的具体形式则以教师为主体,互动焦点在于学员的翻译符合不符合经文原意,翻译的好不好等等。总体来看,经堂教育中的课堂教学表现出较多形式上的互动,而缺少对学生心智全面发展层面上的深层互动。

三、阿语学校的课堂教学

在L地,近年来民间自发成立了很多所阿拉伯语学校。这类学校以培养阿拉伯语、波斯语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其课程设置主要有普通文化课和语言类专业课两种,一般不设置专门的宗教课程。笔者参观的阿语学校是一所正式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全日制寄宿制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曾先后投资近千万元,扩建学校,改善教学设施,更新教学设备。学校分男校和女校两个校区。学校学制为四年,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阶段,第二阶段为语言专业学习阶段。课程设有汉语、历史、政治、法制、体育、阿拉伯语、电教和计算机等。目前,该校有教职员工约130人,学生约1500人,共30多个教学班。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经过统一考试录取。学生年龄大体相当于普通高中学生。笔者通过LJ老师的介绍访问了男校。因为女校不容许男性进入。为此笔者委托两位女生进入女校进行访谈并录制了课堂教学视频。

男校位于L地西北部的一条大街上。校门正上方挂着当地知名人士题写的中文和阿文校名,右侧则挂着传统的白底黑字的大木牌校名。进校后首先是一个红砖和红色琉璃瓦构造的大幅屏风,正面书写着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背面写着中阿文的格言 “人生的终点,不是死亡,而是与知识绝缘的那一刻;人生的起点,不是诞生,而是与知识结缘的那一刻。学习,真的,能让我们再年轻一次。——雨果”。屏风后是一些常见的健身器材和两个乒乓球案。往里走,是约三个篮球场大小的操场。操场南侧围墙上有六块黑板,画着教师节、开斋节等各种主题的中阿文黑板报。操场西北侧是六层高的教学楼。教学楼下的橱窗里张贴着学校组织机构、光荣榜、学生就业去向等各种宣传海报。紧邻教学楼是一栋三层高的综合大楼,三楼是学术报告厅、二楼是图书馆,一楼是学生活动大厅。学生活动大厅铺有木地板和印有学校名称的蓝地毯,这里是师生做礼拜的专用场所,大约可以容纳300人。

女校位于乙地西部城郊的一条小巷深处,是一座新修建的现代化建筑群。校园内部空间宽敞,绿化整洁漂亮。校园中央是四块草坪,草坪四周是配备了先进设施的综合教学楼、住宿楼、图书馆、食堂和学生活动中心。女校的礼拜堂略显简单,只铺了一层地毯,没有别的装饰。女校有教职员工50多人,其中7人为留学归国者,教师上班有学校通勤车专门接送。目前学校有4个年级,共13个教学班,大约400多名学生。女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头戴纱巾,有的学生穿着黑色长衫。

在男校教务主任的安排下,笔者听了一节高二年级的历史课。一位留学回来的中年男教师讲了自编教材上的一段阿拉伯历史。他先用阿拉伯语读一段课文,然后再用汉语讲解意思,依此循环。授课过程中他还穿插了一些阿拉伯的历史故事,如 “同吃乳的兄妹不能结婚”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点名提问了两位学生,请他们读一段课文并翻译,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和鼓励,有时也会纠正发音和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互动行为明显以领导-合作行为为主。从对学生翻译结果的“逐字逐句”的纠正可以觉察到这位教师亦是严格的。从教师的和蔼语气、微笑可以感受到老师的友好和理解行为。在女校,一位教历史的女老师非常高兴的接受了研究者的听课要求,在上课之前还组织同学们鼓掌欢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将主要内容用阿拉伯语写在黑板上,然后逐个阐述讲解,期间还引用了一些 《古兰经》的内容。整节课的教学方式完全以讲授、讲解为主,教师没有提问,也没有组织学生讨论,因此看起来更像是一堂宣讲课。

男校和女校的教室都和一般学校一样,不过女校悬挂的学生绘制的板报更多,装饰更漂亮。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缺乏适用的中专层次的阿拉伯语教材,很多阿语学校都采用一些大学的语言教材,但这对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学生们来说困难不小,所以有个别师资实力较强的阿语学校开发了一些自编讲义。另外,很多教师并非师范教育背景,教育学和教学方法的知识比较缺乏。

同一般高中学校相比,阿语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当笔者问道 “你们觉得老师厉害吗”,一位来自新疆的学生说道 “一点也不,我们跟老师是亲兄弟!”面对笔者的诧异,他手指向教室墙壁上挂的一幅阿拉伯语书法。一位来自山东淄博的同学解释说,那上面写的意思是 “天下的穆斯林都是兄弟”。笔者以为,该学校融洽的师生关系可能来自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这所阿语学校教师素质较高,许多教师都有留学背景。来自青海西宁和宁夏中卫的两位同学向笔者介绍他们的老师时,都充满了崇拜:“他们的阿拉伯语很好”,“……当过好多国际大会的翻译”。二是,绝大部分学生都是自愿来这里上学,学习动机普遍比较强。学生提到,他们享受每人每学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而学校每学期食宿费用全部只收取2000元。毕业生就业前景非常好,大部分专门从事对外翻译工作,收入非常可观,还有少部分毕业生会得到资助出去留学。所以近年来此就读的汉族学生也开始增多。当问及为什么不去寺里读经的时候,他们认为“寺里不重视文化课”,“可能汉语就学的不好了”,“以后出来出路窄”。

四、教育人类学的思考

(一)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对三种教育的影响

在L地,伊斯兰文化是当地回族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这种文化对当地人的生活和教育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笔者拜访的普通高中、阿语学校和清真寺,许多受访者都谈到 《古兰经》和圣训对教育的重视。例如,《古兰经》上的:“你说:有知识的与无知识的相等吗?惟有理智的人能觉悟。”(39:9)“真主将你们中的信道者升级,并将你们中有学问的人提升若干级。”(58:11)“只有真主和学问精通的人,才知道经义的究竟。”(3:7)但从回族教育史的角度看,这种对知识的重视主要是对伊斯兰宗教知识的重视。掌握这些宗教知识的人——阿訇在回族群众中有着极高的威望,而从事科学文化教育的教师,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也可能是当前L地回族基础教育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学校课堂教学受到的文化影响来看,普通学校教育受到了更多现代的主流文化的直接影响,其课程和教学与全国各地学校近乎一致。清真寺经堂教育仍然延续着传统的培养宗教人才的办学目标,课程以传统的宗教知识教育为主,相对较少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阿语教育是当地教育自发成长的需要,职业教育的定位使它积极接受着主流文化的影响,但其课程内容本身又包含了许多宗教信仰知识和伊斯兰文化知识,所以也同时受到了传统的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正如LJ老师建议笔者访问阿语学校时突出强调的:“中阿女校、中阿男校中有一些原先是汉族的同学,他们学习了伊斯兰知识以后就加入了伊斯兰教。”

历史上,回族教育经历了传统的家庭教育、手工业的师徒传授、经堂教育和新式学校教育等四种主要的形式。⑥目前,学校教育和经堂教育作为L地回族青少年接收教育的最主要的两种形式,普通高中教育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经堂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的功能和意义要更多一些。阿语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经堂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弊端,又起到了传承传统教育的作用。因此,有不少学者在肯定回族经堂教育历史贡献的同时,也提出了经堂教育改革的方向,如 “改经堂教育制度为现代阿文中等专业学校”等。⑦

(二)变革和传统、开放与封闭的课堂教学

三种教育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相似,都是教师和学生在环境相似的教室进行教和学的活动,但事实上他们充满了许多差异。总体而言,普通学校教育和阿语教育的课堂教学呈现相对开放的特点,在不断的进行着各种变革,而清真寺经堂教育的课堂教学相对较为封闭,更多地坚持着传统。从课程体系来看,清真寺经堂教育的课程是不变的宗教经典,普通高中教育的课程丰富多彩,内容几乎每隔十年左右都会出现一次大的变革,阿语学校主要采用了现代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但通过许多自编讲义弥补了现有课程的很多不足。从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来看,学校教育一直在强调变革教学方式,例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引入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等等,而清真寺经堂教育和阿语学校仍然以 “师传生受”式的讲授为主要形式,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变革相对较少。从课堂师生互动来看,在课程改革和新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学校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形成了开放的多元化师生互动情境,而且教师指导下的生生互动行为更多一些。经堂教育的师生互动相对单一,老师的提问多是对学生是否明白经典的询问。阿语学校以语言学习为主的师生互动状况似乎介于经堂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另外受经堂教育和阿语学校按性别分校的影响,这两类教育情境下生生互动特征必然会和普通学校教育存在许多不同。从师生关系来看,经堂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学生的学业压力较大,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更为严格,师生关系虽然和谐却不像阿语学校那样轻松和友善。

考察还发现,这三类教育也在不断互相借鉴学习。例如E中学开设了阿拉伯语的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包括W寺在内的许多清真寺都增开了计算机课程,还举行小型运动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阿语学校也正在更多借鉴普通高中的教育管理经验,逐步实现办学的规范化、制度化。

[注 释]

① 来自H中学内部教师的培训资料。

② 学校硬性要求教师讲授不得超过15分钟,但很多老师还不能适应。在学校的频繁检查下,教师都在逐步减少讲授时间。

③ 王永亮.回族经堂教育的产生及早期形态 [J].回族研究,1993,(1).

④ 李兴华.河州伊斯兰教研究 [J].回族研究,2006,(1).

⑤ 南文渊.伊斯兰教与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 [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189.

⑥ 白寿彝.回族人物志 (清代卷)[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2.

⑦ 哈雒岐.论经堂教育的必由之路 [M]//朱崇礼.伊斯兰文化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103.

[1] 白寿彝.回族人物志 (清代卷)[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2.

[2] 王永亮.回族经堂教育的产生及早期形态 [J].回族研究,1993,(1).

[3] 李兴华.河州伊斯兰教研究 [J].回族研究,2006,(1).

[4] 南文渊.伊斯兰教与西北穆斯林社会生活 [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189.

[5] 哈雒岐.论经堂教育的必由之路 [M]//朱崇礼.伊斯兰文化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103.

猜你喜欢

回族学校课堂教学
学校推介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