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现状与思考——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2013-03-19陆晓燕

文山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办园幼儿教师

陆晓燕

(文山学院 初等教育系,云南 文山 663000)

一、问题提出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目标要求,对处于弱势地位的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边疆民族地区要发展,教育要先行。只有教育发展了,才能改变边疆民族地区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提高全民的素质。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文山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东南部,南与越南接壤,山区和半山区占总土地面积的97%,居住着汉族、壮族、苗族、彝族、瑶族、回族、白族、傣族、蒙古族、布依族、仡佬族等11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6.6%。由于受历史、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学前教育的现状更令人担忧。

二、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从幼儿园内在因素来分析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数量有所增加,但覆盖面不够广

文山州辖8个县,96个乡镇(其中16个民族乡),共建有幼儿园167 所(其中小学附设的幼儿园有8 所)。附设小学学前班的有856 所,共有948个班级,覆盖了18679个村寨(覆盖率为5%)。截止2010年,全州有3~6 周岁适龄幼儿138502人,在园班人数为66059人,学前1年毛入学率为73.67%,学前3年毛入学率为21.47%。①与全省、全国的发展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2.幼儿园办园条件有所改善,但办学条件仍然较差

全州共有144516 平方米的园舍面积,生均园舍建筑面积仅为2.36 平方米,且危房面积就达53358平方米,危房率达36.92%[1],幼儿园总体占地面积和建筑设施条件仍未达标,尤其是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远远不足,设备设施简陋,图书玩具缺乏,很难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在边疆农村幼儿园的规模较小,条件简陋。幼儿园多以家庭式办园为主,办园多侧重于赢利目的,真正重视学前教育、为幼儿成长提供优越育人环境的为数不多。办园者多利用自己住房或租用民房、闲置房作为教室,根本就不具备规定的采光、保暖、通风等学习、生活条件,且室内的设备陈旧、简陋,没有足够的图书、玩具,桌椅不符合规范,缺乏应有的消防安全设施,幼儿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房屋前后的空地作为户外活动场所,缺少足够的运动器械,户外活动场所安全隐患较大;对儿童入园的年龄没有具体规定,同一个班级内儿童的年龄差距较大;没有消毒设备,儿童的饮食、饮水等缺乏卫生保障,为幼儿的健康发展留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幼儿教师数量不足,保教质量有待提高

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文山州共有幼儿教师2614人,其中专任教师1907人(幼师专业毕业的1012人,占44%)。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比为1 ∶34,远远高出国家规定的1 ∶6~1 ∶7 的标准,出现了学前教育师资严重短缺现象。[1]为缓解学前教育教师数量不足,公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园的做法是把小学分流的上不了课的教师安排到学前岗位上或招收代课教师;民办和私立的幼儿园采用的是聘用办园人员的亲戚或招聘临时教师的做法。这使边疆民族地区的幼儿园师资队伍出现“杂牌军”现象,很多教师没有接受过幼儿教育专业的学习和培训,根本不具备学前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没有专业的幼师从业资格证,不懂得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不能按照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实施保教工作,这大大降低了学前教育质量,制约了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由于幼儿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多数农村幼儿园实行教师1人包班制,而且大班现象十分严重,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不堪重负的,但还要面临着福利待遇低、社会地位低下等方面的问题。这使得这些幼儿教师没有长远的打算,更谈不上应有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所以幼儿教师队伍的素质尚待提高。

4.办园类型以民办和政府办园为主,但幼儿园分布不均

从办园类型看:2010年全州教育部门办幼儿园53 所,占总数的31.7%;民办幼儿园111 所,占总数的66.5%;其他类型的幼儿园3 所,占总数的0.18%。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情况:已建乡镇中心园55 所,占总数的57.29%;在各县乡镇数最多的是18个(已建中心园17 所),但至今有的县没有建乡镇中心园。从幼儿园的定级情况来看:一级幼儿园16个,占总数的9%;二级幼儿园7个,占总数的4%;三级幼儿园6个,占总数的3%;没有达到标准的有138个,占总数的82%。[1]

民族地区村寨幼儿居住较为分散,距离乡镇较远,到乡镇中心幼儿园入园不现实,在自然村寨建幼儿园目前也不现实。一是由于村寨多且经费严重不足,要在各个村寨建立幼儿园,这对于贫困的边疆民族地区来说是一个巨大难题。即便有政府支持在村寨建起了幼儿园,但由于居民居住较为分散,幼儿园的生源很难得到保证,幼儿园的发展举步维艰。二是在偏远的边疆民族地区村寨建幼儿园,教师又是一个很难解决的实际问题。

5.地区间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整体发展滞后

边疆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初步形成了由城镇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村完小学前班的教育框架。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一是县与县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幼儿入园(班)率最高的县达75.56%,最低的县仅21.43%,差距达54.13个百分点。有的县建有59 所幼儿园,有的县只有9 所幼儿园。到目前为止,还有县没有登记在册的民办幼儿园。二是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非常大。县城区幼儿入园率已达50%左右,而乡镇及农村幼儿入园率尚未达到10%。三是办园规模总量小,发展不均衡。开办7个班以上的有43 所幼儿园;开办3~6个班的有73 所幼儿园;开办3个班以下的有51 所幼儿园。[1]从城市到乡镇和村幼儿园(班)的布局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幼儿就地入园的需要。

(二)从幼儿园外在因素来分析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政府在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上逐年增加,但投入资金仍严重不足

统计数据显示,从2006~2009年4年间,在幼儿园园舍建设经费投入上,全州共投入4025.013万元,其中政府共投入经费255 万元,占总数的5.79%;幼儿园自行投入3770.013 万元,占总数的94.21%。在设施配套经费投入上,全州共投入1097.336 万元,其中政府共投入经费15.55 万元,占总数的1.45%;幼儿园自行投入1081.786 万元,占总数的98.55%。在教具玩具配备经费投入上,全州共投入909.44 万元,其中政府共投入经费2 万元,占总数的0.22%;幼儿园自行投入907.44 万元,占总数的99.78%。[1]

2.学前教育管理的力度有待加强

随着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有人认为学前教育是属于非义务教育系列,所以随意降低政府责任,出现管理不到位,甚至撒手不管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不把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放到同一位置上,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少、管理少,撤并管理机构,减少管理人员等,学前教育的管理力量有削弱的趋势。

3.家长学前教育观念落后,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

在农村,绝大多数家长文化程度较低,对学前儿童接受教育漠不关心,坚守六七岁入学启蒙的观念,将子女“放养”于家中。在城市和乡镇,家长对幼儿教育分为两种态度:有的家长把入园仅看成是解决无人照管孩子的途径,简单地把幼儿园理解为托儿所,把教师理解为“看小孩的”甚至是“保姆”,没有认识到学前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有的家长将学前教育看成是小学教育,期望幼儿在幼儿园学习较多的知识或技能;甚至有些家长将儿童直接送入小学一年级成为跟读生,对儿童的成长发育造成很多不良影响。

三、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确保学前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学前教育事业经费应坚持政府拨款、举办者筹措、社会广泛捐助和学前教育机构自筹等多种渠道解决。要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经费投入是保障。在学前教育经费中,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用于幼儿教师培训、教育科研、评估、表彰、扶持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等,并做到专款专用,对款项的用途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设置农村学前教育的专项经费,实施贫困地区优先原则,用于改善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办学条件,以及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促进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以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距。要确定城镇和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不同的投入体制,城市宜实行政府投入、社会支持及家长分担教育成本的投入体制,农村宜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体制。

(二)大力发展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弥补农村学前教育的空缺

全州96个乡镇,只有四个县的6个乡镇办有公办幼儿园,其中砚山县平远镇作为全省小城镇重点示范乡镇,镇上唯一的1 所公办幼儿园也以承包的方式转让给了个人。鉴于当前文山州平均入园率较低,西畴县还存在没有登记在册的民办幼儿园的情况,在整个文山州,公办和社会力量办园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可能的条件下政府应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园,因为社会力量办园可以弥补公办经费的不足,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幼儿教育机会给家庭。但应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园的管理,淘汰低质园,帮扶特色园和优质园,让民办幼儿园能有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空间。

在今后几年中,政府应把增设公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目光更多投向至今尚未开办学前班的地区。

(三)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

一要认真贯彻《教师资格条例》,各县在学前教育机构审批、年检和等级评估中要严把教师资格关,州、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认定学前教育机构教师资格,公(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聘任的教师必须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逐步清退不合格教师。二要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把部分素质好的小学教师充实到农村幼教队伍中去。对充实到学前教育机构去的教师要进行转岗培训,保证农村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三要在幼儿教师培养和培训项目中多向农村幼儿教师倾斜,让农村幼儿教师有更多机会接触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而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防止农村学前教育教师被边缘化。[2]

(四)推进城乡幼儿园帮扶结队,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加强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在城乡帮扶结队中让示范性幼儿园发挥其辐射和引领的作用。首先要求示范性幼儿园与结队的农村幼儿园进行信息交流,传播先进教育观念,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其次要跟踪评价结队后的效果,并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把结队效果作为各园的考核成绩加以记录,不让结队流于形式。通过结队使农村学前教育依托城镇示范园的优势,加快发展步伐,提高教育质量。

(五)帮扶农村家庭教育,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误区

在农村绝大多数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对孩子的教育仍受各种陈旧观念的制约,落后的教育观念让农村很多儿童错失了学前教育的良机。对儿童学前教育的忽视使儿童在入学准备上与城镇儿童的差距拉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都应该承担起对农村家庭教育观念帮扶的责任,选择多形式、多渠道、多方参与的适当途径,为农村儿童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指导,向农村家庭宣传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能力,提升农村家庭教育质量。

(六)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提高幼儿园的覆盖率

在适龄人口比较集中的乡(镇)至少建设一所中心幼儿园,满足周边幼儿入园需求。在部分比较偏远、贫困、适龄幼儿较少的乡村,应在村公共场所设立幼儿及其家长活动室,由乡(镇)中心幼儿园组织教师志愿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巡回开展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同时对家长进行育儿指导。[3]

总之,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区域间、幼儿园教育机构间、幼儿间的发展,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要实现学前教育的机会均等、学前教育的过程公平、学前教育结果公平也还有较大距离。但只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重视,积极促进城乡幼儿园间的交流,促进农村师资的培养,增设农村幼教机构,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步伐一定会稳步前进。

注释:

① 参见文山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

[1]文山州教育局.文山州学前教育事业统计手册[G].2010.

[2]张作岭,张 莉.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探索,2111(3):16-17.

[3]刘晓红.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困难及其发展路向[J].学前教育研究,2012(3):32.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办园幼儿教师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共享推动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以陇西县巩昌幼儿园实施集团化办园探索为例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
附录:《中国边疆民族研究》1—6辑目录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