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择业观念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分析
——以大连地区D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例

2013-03-08徐祥运

大连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就业机会观念毕业生

徐祥运,都 煜,沈 凡

(东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择业观念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分析
——以大连地区D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例

徐祥运,都 煜,沈 凡

(东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以辽宁省大连地区D大学2013年本科毕业生为例,通过对大学生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择业观念进行定量分析,运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与定序对数比率回归模型,找出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为大学生自身就业和公共决策提供相关依据。社会资本在就业中能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有很大的运作空间;人力资本在就业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工作经历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机会的获得以及就业质量有着显著影响;择业观念同样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就业声望观与择业代价观都对大学生就业有着显著影响。

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择业观念;本科就业

0 引言

大学生“就业难”在中国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据统计,在1996-2006年这10年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了近4倍,但就业率反而降低了23.7%,结果导致未能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2006年净增82万人,达到了创纪录的495万人[1]。根据2012年3月最新出炉的麦可思调查数据,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14.0%处于低就业状态。2011届就业的本科毕业生有13.3%处于低就业状态。根据本研究之前的分析,我国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约为499万人,按比例推算,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约70万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2]。2012年毕业生总量671万人,总体选择就业的学生为68.5%,这此数据基础上就业率达84.85%,但针对2012届毕业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近四成毕业生半年内辞职或因不同因素离岗,形成刚就业就失业的态势。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比去年多出19万(约为700万人次),但是提供的就业岗位却没有相应增加,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增加了2013年就业的难度,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如此就业的严峻形势,大学生抱怨,家长们叹息,社会关注,学界自然少不了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各项研究,已有颇多成果。纵观已有的对这一问题的定量研究,都只是对某单一要素,如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择业观念等,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或因果研究,而少有综合性的研究,本文即是想弥补这一缺陷,将以大连地区 D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例把已有的研究做一个尽可能大的定量综合,尽量呈现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全景。

1 理论综述与概念界定

本文需要综述与界定的概念包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择业观念。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研究较多,因此理论综述较多,而择业观念更多是主观感觉,因此更侧重于概念的界定。

1.1 社会资本

过去20年,“社会资本”是社会科学中最突出也是争议最多的概念与理论之一,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管理学家乃至历史学家纷纷使用这一概念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在社会学领域中,布迪厄、科尔曼、普特南、福山、林南、格兰诺维特等人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1)布迪厄对社会资本的界定

社会资本现代意义的第一个系统诠释者当属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r)。他从社会关系网络的视角来理解社会资本,并把资本区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形式。1979年,他在《区隔: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一书中,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思想[3]。他认为,社会资本就是“社会联系、社会荣誉和社会尊敬的资本”。1980年,他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明确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把其理解为:实际或潜在的资源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熟识获认可的、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关系的持久网络相联系。布迪厄最为系统地阐述他的社会资本理论是在《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一书中[4],他认为,社会资本是比较稳定、制度化和可持续的一种社会关系网络,这种网络可以提供一定的资源。它存在于亲属关系、职业关系、组织关系和邻里关系等之中,并通过制度化的网络关系和固定化的行为得到保障和加强。布迪厄眼中的社会资本除了资源性和社会关系网络特性外,还具有高度生产性的特点。

(2)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的界定

在社会资本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是詹姆斯·科尔曼。他在布迪厄的基础上,把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概述为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和有效惩罚、权威关系。除此之外,科尔曼还分析了影响社会资本创造、保持和消亡的各种因素,包括社会网络的封闭性,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意识形态和官方认可的富裕及需要的满足[5]。科尔曼是第一个明确地和系统地将社会资本从个人为中心的概念转向了社会为中心的分析中来,从而为后来普特南对社会资本理论现代意义的扩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伴随着社会资本研究的深入,逐渐呈现出泾渭分明的两支:即以社会为中心和以个人为中心。前者包括罗伯特·普特南、弗朗西斯·福山强调公民参与、共享规范和社会信任等元素与制度绩效、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关联;后者以麦克·格兰诺维特、林南、边燕杰为代表,强调个体如何在网络结构中进行资源投资和回报[6]。

本文中所要定义的社会资本并不是普特南、福山所说那种广义的社会资本,即一个群体或组织的共同规范与相互信任程度,而是接近于格兰诺维特在《找工作》一书中所阐述的那种个人人际关系。虽然格氏的理论偏向于弱关系与信息桥,但边燕杰的研究证实了强关系理论假设,并且在费孝通所说的差序格局中,家庭亲属确实构成了同心圆中最内部的结构。因此,在中国人的就业过程中,找关系,利用直系亲属人脉便顺理成章。本文对社会资本的界定侧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涉及网络规模,因此,将社会资本操作化为父母的职业与收入4个因素。

1.2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以西奥多·W·舒尔茨于1960年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的演讲中提出了“人力资本”一词作为人力资本理论诞生的标志。其实,西方国家对人力资本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300余年的研究中,西方经济学家们得出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人力资本理论的萌芽时期,威廉·配第首次严肃地运用人力资本概念,把人的“技艺”列为除了土地、物质资本和劳动以外的第四个特别重要的要素;在这一时期,还明确了人力资本投资是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手段,并提出教育与培训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

20世纪50年代,一些美国经济学家在对美国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即美国的产出增长率远远超出了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率,从而形成了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无法回答的“现代经济增长之谜”,这些现象使得经济学家们对这种经济增长的根源产生了兴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7]。

196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的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标志着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体系的创立。舒尔茨指出,人力资本可以解释三个事实:(1)人力资本的增长不仅比物质资本而且比收入的增长都快;(2)投入与产出间的增长速度之差,一部分是由于规模收益,另一部分是由于人力资本带来的技术进步的结果;(3)战后工人工资的增长正是来自于人力资本。除此之外,他认为,人力资本具有较高的收益率,所以人力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想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关键因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积累,而在于人的生产技能的提高,在于对教育的投资、人口质量的提高等方面[8]。

而彻底完成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框架构建工作的人是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他从家庭生产时间价值及分配的角度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生产、人力资本收益分配规律以及人力资本与职业选择的问题,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微观基础,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9]。

根据以上对人力资本的理论综述可以看出,人力资本主要是指除先天之外后天所习得的能力,对人力资本投资越多,获得的回报相应地也会越多,在本文中,笔者将人力资本操作化为学习成绩、所学专业、工作经历、政治面貌、性别和生源地等6个因素。

1.3 择业观念

所谓择业观念,根据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陈成文教授的界定,就是个体选择职业的期望或选择职业的标准,使人们关于职业的发展可能性,是人们关于职业的发展可能性、职业的报酬、职业的期望和求职应付出的代价的比较稳定的根本观点与看法,是择业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集中表现,也是择业者处理择业问题的总的态度和指导思想。观念先于行动,某种意义上,择业观念的成功决定了就业的机会与质量。大学生在就业之前一般会对未来的工作有自己的期望,不同的择业观念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在大学的行动,并最终影响到他们在就业中的表现。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具体分解为职业发展观、职业报酬观、职业声望观和择业代价观。职业发展观是指对于职业发展的可能性的观点和看法;职业报酬观是择业者对于自己通过工作获得的物质与精神回报状况的认识;职业声望观是择业者对于工作的职业价值和等级层次的认识;择业代价观是择业者对于自己获得某项工作所需要的竞争力和必须付出的时间、精力、资金、社会资源等代价的认识[10]。

2 理论假设

社会资本能拓展信息渠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丰富的社会资本还能降低失业风险,减少工作的搜寻成本,此外,中国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的社会资本核心是家庭,大部分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血缘关系的延伸和扩展,因此,在大学生就业中,社会资本便有很大的运作空间。综上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1:社会资本越丰富,就业机会越多。

假设2:社会资本越丰富,就业质量越高。

学习能力,所学专业,外貌等所构成的人力资本依实践看来,对大学生就业也是有很大影响的,人们常说,“某某专业好,成绩好,自然受好工作亲睐”,从中也不难窥出人力资本在就业中的重要作用。综上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3:人力资本越丰富,就业机会越多。

假设4:人力资本越丰富,就业质量越高。

不同的择业发展观、报酬观、声望观与代价观对于将来的就业也会有不同的影响,譬如,敢于拼搏乐于竞争的毕业生一定比不想费多大努力就得到好职位的毕业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综上所述提出假设如下:

假设5、择业观念越合理,就业机会越多。

假设6、择业观念越合理,就业质量越高。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大连市D大学09级应届毕业生,调查他们的就业状况与就业影响因素。此次调查共发问卷400份,回收360份,回收率为90%,有效问卷为353份,有效率为98%。

3.2 抽样方法

本文的抽样方法大致采取的是配额抽样以及滚雪球抽样。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先对 D大学各院毕业人数进行统计(信息以 D大学各院毕业生人数为主),然后根据各院在毕业生总数中的比例进行抽样,以上为配额阶段。各院样本,以研究小组成员认识的同学,朋友为起始点,向各学院有就业意向的同学辐射,直到抽到符合预期数量的样本为止。

表1 抽样方案

3.3 变量编码

本文以就业机会获得与就业质量为因变量,以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择业观念为自变量。因变量及其编码、自变量的操作化及其编码分别如表2、表3所示。

3.4 数据处理

一般的线性回归分析只能用来分析连续性因变量和一组自变量之间的关系,但由于本文涉及到的大多数因变量是分类变量,包括两分类和多分类有序因变量,因此,本研究使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二分变量对数比率回归分析(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简称BLR)与定序对数比率回归分析(Ordinal Logistic Regression,简称OLR),并辅之以相关分析,以组成大学毕业生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择业观念的诸要素为自变量,以就业情况为因变量,建立起相应的二分变量对数比率回归模型与定序对数比率回归模型,来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表2 因变量及其编码

表3 自变量的操作化及其编码

单位知名度 1、非常不高;2、不高;3、一般;4、比较高;5、非常高择业代价观竞争与挑战意识 1、非常不重要;2、不重要;3、一般;4、比较重要;5、非常重要择业决策自主性 1、非常不重要;2、不重要;3、一般;4、比较重要;5、非常重要

4 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4.1 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

(1)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获得的影响

依据问卷所获得的数据,求得社会资本中父亲受教育程度与就业机会获得的lambda相关系数和列联强度,结果如表4。

表4 父亲受教育程度与就业机会获得的相关关系表

从表4可以看出,lambda相关系数为0.036,相对于1来说很小,列联强度为0.166,相对于1也很小,因此,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的获得没有太大影响,这与假设1是相违背的。当然,问卷结果不代表事实确是如此,本研究以 D大学为例,由于 D大学的就业状况普遍较好,因此出现低相关关系便是可以理解的。

(2)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以父母职业为自变量,以大学毕业生目前职业月薪为因变量,建立一个OLR模型,如表5。

表5 父亲职业与职业月薪的OLR模型

从表5可以看出,社会资本中父亲职业对就业质量的影响较大,相关系数为0.859,显著度为0.009,影响非常显著,呈现出父亲的职业与社会地位越高,则子女的职业月薪就越高,父亲的社会资本较为丰富,自然希望子女能够在较为舒适,月薪较高的岗位上工作,因此,父亲的社会地位越高,子女的就业质量便会越高。相对于父亲职业的显著影响来说,母亲的职业地位对子女的职业月薪则没有太大的影响,这可能和母亲在中国家庭中的地位有关,即母亲在家里并不是主导者。

综上所述,社会资本确实在就业中有很大的运作空间,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就业质量上,对就业机会的获得并没有显著影响。

4.2 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

(1)人力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获得的影响

以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诸要素为自变量,以其就业机会获得为因变量,建立一个Logistic模型,如表6所示。

表6 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BLR模型

从表6中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诸要素中,对其地位获得机会有显著影响的是实习次数,回归系数为0.509,显著度为0,对就业机会获得影响极为显著。对就业的影响为正值,幂值为1.201,即实习次数每多一次,获得的就业机会便多 1.201倍,这也与毕业生常抱怨的公司常常要求工作经验相佐证。而调查前期望一直很高的奖学金次数却对就业机会的获得没有显著影响,剩下的政治面貌、户籍与生源地对大学生就业机会的获得也均没有造成显著的影响。这表明,公司企业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即工作经历,人力资本在就业机会获得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2)人力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以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为自变量,以大学毕业生目前职业月薪为因变量,建立一个OLR模型,如表7所示。

表7 人力资本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OLR模型

从表7中可以看出,人力资本中诸要素均没有通过检验,但相对来说,奖学金次数与实习次数对大学毕业生职业月薪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显著度分别为0.053与0.094,且其估计值都为正值,即一般来说,在学校中获得奖学金次数越多,实习次数越多,毕业后月薪也会越高。而政治面貌、性别、户籍与生源地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月薪影响较小,估计值较小且不够显著。

4.3 择业观念与大学毕业生就业

(1)择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的获得的影响

以择业观念诸要素为自变量,以大学生就业机会获得为因变量,建立BLR模型,如表8所示。

表8 择业观念与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获得BLR模型

择业代价观竞争与挑战意识 0.52 0.252 0.039 1.594择业决策自主性 0.455 0.343 0.184 1.577

根据表8中的数据分析,职业声望观与择业代价观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的获得有显著影响,而其余两个职业观念对就业机会的获得则没有多大影响。具体来看,职业声望观中的单位社会知名度与择业代价观中的竞争与挑战意识通过了0.05水平显著性检验,从回归系数来看,单位社会知名度为负值(-1.546),即职业声望观对能否就业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幂值为0.694,对大学毕业生每对单位社会知名度要求每上升一个等级,就业机会则是前一个要求等级的0.694倍。竞争与挑战意识为正值(0.52),即择业代价观对就业机会的获得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幂值为1.594,表示大学毕业生对竞争与挑战系数每提高一个等级,则就业机会便多1.594倍。数据说明,对职业声望的要求越高,便不易找到工作,若愿意吃苦,不太计较竞争与挑战,便容易找到工作。

(2)择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以择业观念诸要素为自变量,以大学生就业月薪为因变量,建立OLR模型,如表9所示。

表9 择业观念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OLR模型

在表9中,职业发展观与职业报酬观依然没有对就业质量产生明显的影响,择业代价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也不像对就业机会获得那样显著,而职业声望观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则有显著影响。工作单位性质的显著度为 0.031,单位社会知名度的显著度为0.043,都通过p=0.05的显著性检验,并且二者的影响方向均为负向,这说明,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对单位的声望要求高,即我们所说的对工作越挑剔,就业的质量可能会偏低。综上所述,虽然在就业机会获得与就业质量中,择业观念的影响表现不同,但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只要对职业质量要求降低一些,更愿意从基层干起,则便容易找到工作,工作也相对较好。

5 结论与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并给出相应建议:

(1)社会资本对就业机会的获得与质量影响是很大的,基本上证实了假设1与假设2,父亲的职业明显地能影响到其子女的就业质量。这也说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人力资本已不能像80年代那样发挥决定性作用了,社会资本已有了很大的运作空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成为既得利益者,社会资源的分配已不像未开放之前那样均衡,正如孙立平所说,中国社会可能已出现断裂,大多数子女依靠家庭的优势获得职业优势对整个社会来说并非乐观的事。当然这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公平竞争,家庭经济地位高的毕业生也拥有更多的文化资本),政府能做的只有不断完善法治与就业市场,为所有毕业生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勤奋,努力的毕业生提供上升的渠道与机会。

(2)人力资本中,实习次数,即工作经历对就业机会的获得与质量是很关键的,大学期间,重视实践,在具体的工作中学习往往会在毕业时会获得好工作的青睐,这也证实了假设3与假设4。相反,奖学金,在大学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对就业产生很明显的影响,这对传统的学习成绩好则工作好的观念有了一定的挑战。性别应该是有影响的,但作为调查对象的D大学,男女比例不够均衡,因此很难看出差异。生源地与户籍的影响也微乎其微,这与中国愈加开放,全球化进程深入,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不无关系,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流动性的增加,生源地与户籍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小。由此,在大学里,大学生应该抛弃自己的户籍与生源地的包袱,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并且要到实践中提升自己,砺练自己,才能最终在职业竞争中取得好位置。

(3)在择业观念中,对就业机会影响较显著的是职业声望观和择业代价观,对就业质量影响较大的是职业声望观,这说明,择业观念对就业是有影响的,同时证实了假设5与假设6。当前中国,各种价值观相互激荡,这不可避免给大学生造成了思想上的迷茫和痛苦,社会的浮躁与乱象渐渐侵入大学这片净土,这让很多大学生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一时无所适从。极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过于看重金钱长久来看会对人生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让人误入歧途。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踏踏实实,从底层做起,实现理想与价值,才是正确的择业观念。大学生们只有多阅读,多实践,看清楚社会的实质与人生的意义,才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从而顺利就业。

[1] 赖德胜, 孟大虎. “知识失业”加剧凸显政府职责[J]. 人民论坛, 2007(15): 44-46.

[2] 麦可思研究院.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252.

[3] Pierre Bourdieu.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M].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4] 皮埃尔·布迪厄. 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 包亚明,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202.

[5] 张文宏. 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J]. 社会学研究, 2003(4): 24.

[6] 吴军, 夏建中. 国外社会资本理论:历史脉络与前沿动态[J]. 学术界, 2012(8): 71.

[7] 左聪颖, 杨建仁.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演变与思考[J]. 江西社会科学, 2010(6): 197.

[8] 西奥多·W·舒尔茨. 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与研究的作用[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0.

[9] 加里·贝克尔. 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10] 陈成文, 胡桂英. 择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 2008(1): 90-95.

Research on Effects of Social Capital, Human Capital, and Outlook of Choosing Occupation in the Employment of Undergraduates——Based on the Undergraduates of D University in Dalian

XU Xiang-yun, DU Yu, SHEN Fa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5, China)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 study of the 2013 graduates of D University in Dalian and the purpose of the article is to fi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to offer relative information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agencies. The research quantitatively analys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capital, human-power capital and job-hunting conception and graduates' employment and use BLR and OLR models to arrange the data. Social capital could provide employment information for the graduates and promote graduates employment. Human-power capital is also very important in job-hunting. Work experience and other factors have different effect in the position acquiring opportunity and the quality of the position acquirement. Besides, the conception of employmen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Both the expectation of job and sense of competition have an apparent effect on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social capital; human-power capital; job-hunting conception;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F127

:A

:1008-2395(2013)06-0073-08

2013-10-15

徐祥运(1963-),男,教授,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科学社会学,科技政策与管理。

猜你喜欢

就业机会观念毕业生
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关于性骚扰问题的政策指南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健康观念治疗
创业就业机会更多了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