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鱼化龙壶”的艺术美

2013-02-22郑浩静

江苏陶瓷 2013年4期
关键词:壶器壶体艺术美

郑浩静

(宜兴214221)

人们在欣赏紫砂壶的形态美时,不同的鉴赏者对紫砂壶的形态美有着不同的审美诉求。有人喜欢古朴儒雅的,有人喜欢雄浑豪放的,或者是雍容华贵、清婉秀丽、娇柔妩媚的壶器。由于人的实践活动和审美经验的积累,促使人类对模仿自然形态、概括自然形态以及创造抽象形态的造型,产生不同的审美联想和想象,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感受。因此,欣赏紫砂壶艺术的形态美,应以个人的艺术趣味为审美基准。人的审美形式纷繁多样,艺人们的思维千变万化,但创作理念都是为了体现壶的实用性,并且体现壶的艺术美,这一点是一致的。

欣赏紫砂壶的艺术美,应当遵循一定的规律。艺术美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美的外在形式沉淀演变而来,其中包含着具体的社会内容,经过长期重复、仿制,使原有的具体社会内容逐渐泛化成为某种观念内容。而美的外在形式即由此长期的过程演变为一种规范化的形式,成为独立审美的对象,这是个长期的积淀过程,包括观念、心理、情绪等因素的沉淀。“鱼化龙壶”(见图1)是根据一个传说设计而来的,它暗合了人们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愿望。“鱼化龙壶”采用上好的朱泥原料,泥质细腻,但因收缩比例极大,故难成形,成形之后细腻绵密、手感极好,同时变色极大,养壶之后包浆之美非一般泥料可比。“鱼化龙壶”是一款花货造型的壶器,整壶形体优美、形象逼真、工艺独到、富有趣味,颇具观赏和收藏价值。壶的造型构思巧妙,鱼、龙、云的装饰与壶身浑然一体,通身作海水波浪状,线条流利、简洁明快,鱼龙吐珠,神韵生动。壶盖安装的龙首伸缩自如,优美灵活。整款壶的筋纹运用极好,勾勒与饱满的壶身相映衬,外观形象生动。

图1鱼化龙壶

关于“鱼化龙壶”有一个历史传说。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也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为历代民俗、传说衍变而来。其历史渊源悠久,可追溯到史前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时期的鱼图腾崇拜。《大荒西经》有“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这是鱼变为龙的早期过渡形态。以鱼化龙设计此款紫砂壶,运用了调砂工艺,使泥料更有质感。工艺精雕细镂,堆花积泥,使“鱼化龙壶”的造型更加生动、形象、活泼,使传统的紫砂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艺术品,充满了生气与活力。鱼化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个深受人们喜爱的主题。鱼化为龙,古寓金榜题名;另外,龙是神物,是象征着力量的代表,鱼化龙则寓意高升昌盛。因此,“鱼化龙壶”带给人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有精神上的激励。

紫砂壶形态美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构成形态美的基本要素,即点、线、面、空间等所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映,以及对点、线、面、空间形式意蕴的理解。具体来讲,就是壶体、足、盖、嘴、钮、把以及由此形成的虚实空间等等。在点、线、面及空间等形态要素中,线是最活跃、最富有感情的要素。面与面的交接过渡,平面上的形与空间中的形态,其跳跃与静谧、繁杂与单纯、安定与轻巧、严肃与活跃等情感性质,无不与线密切相关,因而线条是我们欣赏紫砂壶形态美最受关注的。观赏“鱼化龙壶”,必然要关注壶器的线条,以及线条所呈现的节奏与韵律。“鱼化龙壶”的壶足以多层波浪纹装饰,顺势悠然托起壶体,壶体大抵是一椭圆体,由大小不等的“浪花”组成,俨然乐章的主题;壶身层层叠叠的波浪纹宽大而疏旷,犹如节奏铿锵的快板,明快而亢奋;壶流婉约胥出,似幽雅的变奏;波浪线逐渐变淡,收于盖顶,犹似乐章的高潮落在龙头壶钮,如万流奔汇里,神龙高瞻四方,气韵悠长、情景动人、余音绕梁。这款“鱼化龙壶”的器型变化较大,壶身反其道而行之,不圆反扁,形制也别具一格,更为优雅别致。细瞧,壶身正反面分别是一条龙和一条鲤鱼在水浪中做翻腾状,有如鱼龙吐珠;壶把为龙尾造型,龙鳞块块清晰;龙爪攀附在壶身上,壶盖为波浪状,壶钮似一神龙出水。整器精工细制,龙舌灵活吞吐,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观之犹如聆听一曲鱼化龙的曼妙乐章。

形态美是紫砂壶艺术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涵义是一把紫砂壶价值的所在。“鱼化龙壶”不仅具有独特的造型美、线条美、节奏美以及韵律美,它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和独特的艺术美感。艺术美感归根究底是来自心理的沉淀和社会审美的积累实践,这把“鱼化龙壶”所融入的艺术美,反过来也能陶冶欣赏者的情操和心境,这是“鱼化龙壶”除了实用性以外更高的精神升华和艺术价值。

猜你喜欢

壶器壶体艺术美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
——浅谈紫砂《劲松壶》的造型风格和文化内涵
春意复苏人长寿,连年有余吉祥来
——浅谈紫砂“莲年有余壶”的设计风格
汽车膨胀壶体用聚丙烯材料黄变及改善研究
海报设计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折叠式电热水壶的安全风险点浅析
一种新型持续膀胱冲洗引流桶的设计与应用
浅析紫砂“伙伴壶”的艺术创意
浅谈紫砂“俏青松壶”的艺术特征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