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锦绣如意壶”探寻传统“如意壶”在现代艺术的重构

2013-02-22朱永强

江苏陶瓷 2013年4期
关键词:锦绣壶把吉祥

朱永强

(宜兴214221)

“如意壶”有形与神、意与象、气与韵、理与法的美学准则,运用得恰到好处,并在传统紫砂壶的经典式样中融入了现代的人文精神元素。但紫砂壶艺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一把美仑美奂的紫砂壶器,加上吉利的蕴意,能久久熨贴着人的心灵。

1 紫砂“锦绣如意壶”创新的造型特点

紫砂“锦绣如意壶”(见图1)是在传统“如意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壶钮周围有如意纹饰装饰,整体错落有致、骨肉匀亭;壶的口沿与壶盖截成一条圆线,口盖各占一半,盖子盖上即合成饱满的圆线;壶流胥出自然,且有如意纹装饰;壶把匀势而起,且与壶流如意贯气,平缓舒展合体,使整器精美绝伦,在泥色的衬托下呈悠然、典雅之美。紫砂“锦绣如意壶”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壶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圆扁葫芦,长流的转折呼应重心略向上的环形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盖钮凸起令壶的重心上移,腹似虚实,显得精实有神,并结合现在线条艺术简约化、抽象化的特征,在壶器的盖、流、把处融入了如意的雕塑以及线条装饰,使整器简约大方、美轮美奂。

图1锦绣如意壶

2 紫砂“锦绣如意壶”轮廓的圆形之美

紫砂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会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壶艺所内涵的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锦绣如意壶”将传统壶的“圆”运用得淋漓尽致,对传统紫砂壶实用性第一的理念作了很好的诠释,展现了圆壶的线条之美。壶体小巧、精致,手感轻巧,抓握方便;壶身扁圆,饱满充实,气度不凡,有圆圆满满之寓意;壶口较大,盖面平圆,口沿和盖沿衔接自然、平稳,形成两个线圈,对简洁的壶型起到了装饰作用,增强了形式美;一粒圆壶钮安静地落在壶盖正中间,显得乖巧可爱,形状与壶身相似,也呈扁圆形,似一对母子一上一下、一大一小、相映成趣;壶把纤细,弯曲自然成圆,弧度平滑,形成耳圈,正适合一指穿过,把持舒适;与壶把对应的是壶身另一侧的一弯小嘴,微微翘出而显劲道,颇显圆润。“锦绣如意壶”整器无不体现出“圆”的味道,一气呵成,实乃此中精品。

3 紫砂“锦绣如意壶”的吉祥蕴意

在紫砂艺术上汲取前人的经验艺术精华,师古不泥,又勤于研修,大胆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在探索陶艺的道路上注重挖掘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真正做到其壶如其人,其物言其意,作品古朴隽永、气势磅礴、意蕴悠长,尽可能展示出紫砂作品的艺术造诣和艺术品味。但是,不管“如意壶”的造型如何的变化,其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符号及其蕴意是不会改变的。就像这把“锦绣如意壶”,其图案仍旧保持着蕴含的吉祥蕴意。“如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代表性文化,按如意形状做成各种纹样,喻为“称心”、“如意”。在中国人的文字里,生活中“如意”二字永远都是一件很向往的、美丽的事。“如意”一词最早来源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据传,“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俗称“不求”的搔痒工具有着一定的关系。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后其作用发生变化,除了有实用功能外,还有强调吉祥的含义,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寄托人们向往吉祥美好如意的愿望。

“如意壶”是紫砂传统造型里的经典作品之一,造型最初来源于鼓型,壶身筒便是取自鼓身经过演绎后而得。“如意壶”多年来经久不衰,除了造型的典雅端庄,线条的流畅和各比例的协调也深得人们喜欢。正如“锦绣如意壶”,它简洁大方、古朴、典雅;线条流畅挺括,艺术语言寓古于新,散发着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尤为重要的是,在现代线条艺术发展的背景下,“锦绣如意壶”对传统意义上的“如意壶”进行的重构,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赵艳红.茶文化简明教程[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宋诗杰.如意·吉祥[J].上海工艺美术.2011(1):38-39.

猜你喜欢

锦绣壶把吉祥
浅谈潮州手拉壶的造型设计
瓷上锦绣,鲁青追梦
晒一片锦绣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浅析《腾飞提梁壶》的创作理念
与人为善 一路吉祥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鸡迎锦绣春
放飞心中的吉祥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