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2013-02-21

统计与决策 2013年4期
关键词:资源管理方程变量

张 晖

(河海大学 商学院,南京210098)

1 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行为界定

西方战略管理史对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形成了不同观点和多种解释[1-3],战略的内涵直接影响着战略行为的定义,不同类型的战略以及不同行业企业的战略所对应的战略行为也有所差异。本文对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定义是:以竞争优势为导向,为了谋求软件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对技术发展路径做出的规划,是软件企业在正确分析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企业技术创新总体部署,以及为实现创新目标而做出的全局性、长期性的谋划和根本对策。

在明确了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内涵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借鉴谢武的定义方式[4],对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行为作出如下定义:所谓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行为,就是指软件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和实现长期发展目标而把对技术发展路径的规划与具体的经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组织、环境和技术创新战略协调发展而展开的各种活动。

2 假设

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融合了宏观与微观、纵向和横向、外部环境和企业能力的交互作用,彼此之间形成一个密切相关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因此作用的路径和机制是复杂的。经过分析,本文认为较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可以大致分为四类:资源基础能力因素、资源转换能力因素、保障因素、动力因素。

2.1 资源基础能力因素

20世纪80~90年代兴起的资源/能力学派明确指出,企业的知识资产支撑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软件企业的资源基础是企业最关键的知识资产和企业独特竞争优势的来源,也是企业间异质性产生的根源所在。软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行技术创新战略决策时,必须对本企业的资源基础以及资源调动、运用能力进行准确评价。能够实现企业资源与企业经营活动协调匹配的战略通常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而脱离了企业资源基础能力的技术创新战略注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战略,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资源基础能力与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H1a:资源基础能力与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呈正相关关系

H1b:资源基础能力与软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呈正相关关系

2.2 资源转换能力因素

随着企业技术学习对知识存量的激活,体现着资源基础能力的各个要素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将得到提高,因而为软件企业的研发、服务、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战略行为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撑。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软件企业在整合资源要素方面的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在某一时点进入企业的具体要素转化为组织系统资源的效率依靠于企业特定阶段的资源转换能力,整合的结果形成了软件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新的资源平台,因此软件企业的资源转换能力是企业对自身技术发展潜力的判断依据,并据此预测企业将技术变革作为实现长远发展的途径是否为合适的选择。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资源转换能力与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H2a:资源转换能力与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呈正相关关系

H2b:资源转换能力与软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呈正相关关系

2.3 保障因素

保障因素体现着企业从内外部获取的、在保证技术创新战略得以顺利实施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内部激励机制、政策导向、跨边界合作能力和资金投入能力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分别从不同方面保障着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行为的顺利实施,其中:资金投入能力提供了创新资源保障;企业文化提供了创新氛围保障;政策导向提供了创新外部条件保障;内部激励机制提供了个体创新积极性保障。各种保障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技术创新过程开展得更为顺利,并保障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为有效。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保障因素与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H3a:保障因素与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呈正相关关系

H3b:保障因素与软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呈正相关关系

2.4 动力因素

软件企业技术创新开始于以市场信息为基础的判断和决策,终于创新产品的市场化,其起点和终点都是市场。经济学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必须产生新技术的商业应用,并与经济效益相联系,所以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以市场和利润为指向,这一驱动力影响着软件企业在价值创造各个环节的投入。客户对技术创新活动的高参与度是软件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特征,客户不仅是供求关系中的需方,也通过与软件企业间的频繁互动而对软件企业技术创新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软件企业的利润中也包含着来自于客户知识的贡献。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动力因素与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H4a:动力因素与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呈正相关关系

H4b:动力因素与软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呈正相关关系

以上理论分析得出的假设关系汇总于表1。

表1 研究假设汇总表

3 变量测量与数据收集

3.1 变量测量

本研究旨在探索影响因素对于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行为的影响关系,本研究中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对应于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外生潜变量;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行为为因变量,对应于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内生潜变量。

(1)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行为

根据上文对于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行为内容的分析结果,我们以研究开发(GC1)、市场营销(GC2)、软件服务(GC3)三个题项测量技术创新过程维度(GC);而人力资源管理维度(HRM)以其本身作为测量题项。

(2)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行为影响因素

影响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四类,分别是资源基础能力因素、资源转换能力因素、动力因素和保障因素,本文对这些因素的具体测量题项如下:

表2 变量的定义与分类

3.2 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依据“变量测量”部分的分析结果,问卷主体部分包括两个量表:一是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行为量表,由4个题项构成;二是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行为影响因素量表,由11个题项组成,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法。基于软件业发展较成熟,以及数据收集便利性等方面的考虑,本文选择了江苏省内几大软件园内集聚的软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位于南京的江苏软件园、南京软件园;位于苏州的苏州软件园和位于无锡的无锡软件园),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本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113份。

4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与假设检验

4.1 结构方程模型概念

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质是应用线性方程系统来表示观测变量与潜变量之间,以及潜变量之间的关系[5],一个完整的结构方程模型由测量方程和结构方程所组成,测量方程描述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构方程则描述潜变量之间的关系,观测变量还伴随着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可以采用一组矩阵方程式表示变量间关系:

测量方程:x=Λxξ+δ;y=Λyη+ε

结构方程:η=βη+Γξ+ζ或η=Γξ+ζ

其中,η表示内生潜变量所构成的向量,ξ表示外生潜变量所构成的向量,X表示外生测量变量所构成的向量,Y表示内生测量变量所构成的向量,ε和δ表示测量误差所构成的向量。测量方程中,Λx表示X对ξ的回归系数构成的负荷矩阵,Λy表示Y对η的回归系数构成的负荷矩阵,结构方程规定了外生潜变量和内生潜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用Γ表示外生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的影响,β表示内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ζ表示残差项。

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各变量的信度检验指标Cronbach’s α系数值均大于0.9,因此,可以认为样本的信度都通过内部一致性检验。

表3 变量的信度检验

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首先通过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进行样本充分性验证,判断可否进行因子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取因子,当指标项因子荷载值和累计贡献率都符合要求时,说明该多指标项的潜变量符合结构效度的要求。按照上述分析步骤,对问卷变量进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各测量量表的KMO值都大于0.7,Bartlett显著性概率均为0.000,小于0.001,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都适合做因子分析。因子载荷的最小值都大于0.50,且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率都大于50%,表明各变量量表的结构效度检验都符合统计要求。

4.3 初始的结构方程模型

在本研究中,资源基础能力因素(JC)、资源转换能力因素(ZH)、保障因素(BZ)和动力因素(DL)为外生潜变量,在模型中不受其它变量影响;软件企业技术创新过程(GC)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HRM)为内生潜变量,其值受到模型中其它变量的影响。本研究初始的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如图3所示。

图3 结构方程初始模型图

4.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与修正

检验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性,就是判断模型输出的各种拟合指标是否满足要求,以此检验所提出的变量间关联模式与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6]。将图3的结构方程初始模型输入Amos软件中,经过计算估计,得出反映拟合度的各项指标值,如表4所示。从表中检验值和参考值比较结果来看,χ2/df、RMSEA、RFI等三项指标未能达到参考标准,其中前两项指标是关键的拟合指数,其结果说明初始模型与数据样本未能很好的拟合。

表4 数据与初始模型的适配度检验

表5 路径估计与检验值

表5是对模型路径系数进行的测定结果,从中可以看出路径γ32直接路径系数相对较小,为0.161,且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由此可以认为动力因素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直接作用并不明显,可能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内部职能,其具体实施过程主要依靠企业内部资源,因此受到来自企业外部的影响不明显。本文据此对初始模型进行调整,将路径γ32删除,调整后模型中所有路径系数都具有了统计显著性。

4.5 研究假设验证

根据表4路径估计与检验值的验证情况可以看出模型的路径系数与假设验证情况:动力因素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路径系数γ32=0.161,并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动力因素对人力资源管理直接正向作用并不显著,本文的假设H4b不成立,除此之外,其余的假设都获得了统计支持(如表6所示)。

表6 对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果

4.6 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就关键因素对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基于理论分析所提出假设的验证,得到结论如下:

资源基础能力因素、资源转换能力因素、保障因素对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行为的两个维度即技术创新过程和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动力因素对技术创新过程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人力资源管理影响不显著。以上结果说明,软件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行为的技术创新过程维度受到四类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越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越顺利;而人力资源管理维度受到除动力因素之外的三类关键因素的影响,并随着此三类因素的增强而表现出更高的效率。

[1]谢洪明,刘跃所.战略网络、战略生态与企业的战略行为[J].科学管理研究,2005,(2).

[2]Phyllis J.Stumbol.Funding Nutrition Software Development:the 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SBIR)Program[J].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2001,(14).

[3]吕镇.感知的分确定性与企业战略行为的实证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4,(6).

[4]谢武.基于制度变迁的企业战略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3.

[5]林嵩.结构方程模型原理及AMO运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方平,熊端琴,蔡红.结构方程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2001,24(4).

猜你喜欢

资源管理方程变量
方程的再认识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方程(组)的由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圆的方程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