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英国女性文学及女权主义研究

2013-02-19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克里夫女权主义凯瑟琳

张 媛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9)

从英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多数是以男性文学为主,尤其是在维多利亚时期之前,英国女性文学基本上只是一个点缀元素而已,值得人们深入研究的文学作品很少。一直以来,由于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阻碍,妇女群体受到的教育十分有限,因此很难在文学创作中看到她们的身影。然而经过18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的不断努力与尝试,使得英国女性文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且在19世纪出现了高峰期,在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呈现出女性独立意识,颠覆了英国文学体系的固有模式。

一、女性文学的界定

一直以来,柏拉图、《圣经》等都对当代女性问题进行研究或者是在文学作品中渗透了对女性群体的看法。从古至今,研究女性群体的思想意识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显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

曾经在肖瓦尔特创作的经典女性主义文学《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中对女性文学是这样的定义的:“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标志,是女性作家群体,女性思想意识、女性文学主题与女性语体。”我们说女性文学所存在的意义是在于对当代女性群体思想的深入思考与把握,如果一旦这种女性意识消失,那么女性文学也就不会再去引起评论家们的关注。然而女性意识并不只是涉及到女性群体的存在,或者只是去研究女性问题亦或是表现出女性主题。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指的是“在文学创作主体中的女性群体对创作对象中的女性群体进行相关的历史文化关照与思考,进而真正寻求到女性群体自由与解放之路,并与男性群体共同获救的未来途径。”而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可以将女性文学作为超越了男性理解范围与期待视野中的女性经验,进而能够实现对男性群体的叛离,并能够建构出具有完整性的女性经验世界。毫无疑问,女性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生活条件决定了她们对世界观察与分析事物方面的独特特征,而这些特征决定了她们对于文学创作中所关心的主题与惯用的题材。并且,特殊的感知方式能够造就出她们创作固有的语体,进而出现了具有自己表达形式的女性文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女性主义文学。

所谓女权主义,指的是为了追求男女平等而在当时提倡的政治运动潮流,首先是争取社会上的选举权。在18世纪末期,虽然欧洲国家的女性群体基本上争取到了所谓平等的政治权利,但是在实际生活与思想观念中,女性群体依然地位比男性低下。因此在英国当代文学创作中,最能够体现出的特征就是追求现实生活与政治领域中的男女平等关系。在1750年,英国女性小说家群体进入到文学市场之中,她们创作的文学作品普遍为哥特形式的神奇故事。美国著名女权主义评论家肖尔瓦特认为在1840年之前出现的英国女性作家的作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而究其原因是在于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所出现的女性作品被创作出来的主要目的是在于获得较多的商业利润,进而打发掉无聊的闺中生活。这些作品整体上缺乏“群体特征”与“女性意识”。伊丽莎白.詹威在当时的《美国当代文学·妇女文学》中提出,“当代脑残性文学是来自于被抹煞的人类群体的另一半的亲身经历,需要我们用不同度数的眼镜才能够清晰地看清楚它们。”伊丽莎白所强调的女性文学突出了要挖掘被男权主义文化所压制的女性经历,彻底打破原有父权文化的垄断,充分体现出英国女性群体的内心意念。

二、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体现的女权主义

1.女性群体应该与男性有着平等的地位

在19世纪以前,英国妇女的位置是十分卑贱的,她们在经济上是依附于男人的,在政治方面并没有独立的权利,甚至在教育方面也被动地接受了许多限制。在19世纪,英国女性群体被迫归类为能力低于男性群体的社会人,并且在这一阶段的多数女性也是赞同这种观念的。她们认为自己一直处于依附位置,并且天生不会改变,也并没有产生想要改变的观念。但是在这一时期,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却萌生了十分反对的态度,在她看来,社会中的男性与女性位置是平等的,多数女性的能力也不会比男人差,甚至在某些方面女性群体比男性更具有优势。她试图用自己的文学创作来为女性群体争取更多的拓展空间,例如在传统文学内容中主角基本上都是男性,而女性角色基本上属于配角,但是在她的文学创作中,却将妇女提升到文学作品的主人公位置。在简奥斯汀文学创作中的女性角色与传统文学创作中的男性角色是一样理性的,具有相同的道德品质,具有相同的聪慧与能力。可以说,她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唤醒了一直处在边沿与失势位置的女性群体的自我崛起观念。简奥斯汀所创作的女性角色伊丽莎白就是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伊丽莎白依靠与男人一样的尊严与能力,将封建社会中女人比男人地位低下的思想观念彻底打破。在另一方面,简奥斯汀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呼唤爱情中的平等关系,这对当时女性群体在爱情婚姻方面的被动地位有了撼动作用,可以说这种呼唤与撼动对英国女性群体所一直处于的被忽略与压抑的社会位置而言,是从一个高度让女性独立意识觉醒。

2.女性群体应该有着相对独立的经济基础与人格

英国女性文学对女性所面临的工作生活等问题进行研究,部分女性作家在女权主义提倡内容外,还对女性角色如何面对生活与工作不协调的矛盾,社会对其压迫的威胁与压力进行描绘。一方面是简奥斯汀发起了当代英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性群体应当与男性具有平等位置的呼唤,另一方面是勃朗特姐妹的创作促进了英国女性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她们所创作的女性文学真正地呼唤了当时妇女的内心,这是因为勃朗特姐妹第一次提出女性群体需要培养独立的人格意识,并且她们还提出妇女要构建独立人格的基础就是实现经济独立。

在她们的文学作品中对女性角色自尊观念与自爱人格品质进行了深入细致描写,而这种创作特征的代表形象就是简爱,因为简爱的形象与性格是具有现实基础的。简爱深刻认识到要想让自己实现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与生活自由就需要实现经济的完全独立,所以简爱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岗位,只为了让自己经济独立。并且,简爱能够主动对爱人罗切斯特发动爱情攻势,主要原因也是因为简爱自己的经济独立,并不依附于任何人,完全能让自己养活自己,在这一方面与简奥斯汀创作的女性角色们被动等待爱情与婚姻的状况是具有较大进步的。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她与罗切斯特订婚之后,依然投入自己的事业工作,并不会因为婚姻与爱情而放弃了自己的自由,一直崇尚男女之间的爱情平等关系。可以说简爱体现出来的爱情观念与生活观念为当时英国女性群体传递了一个具有进步意义的信息,那就是现代妇女群体不只是颠覆传统观念中的弱者角色,甚至成为了社会生活中的强者。

艾米丽为读者们所描绘出来的是女主人公凯瑟琳所坚持独立的困难之路,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地位不高的现状与她们所面临的问题的思考。在作品《呼啸山庄》中,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充满爱恨情仇的情感世界,女主角凯瑟琳与西拉克里夫体现出的至死不渝的爱情直击人们的内心。艾米丽用女性视角给予了主人公情感方面的主导位置,凯瑟琳爱着西拉克里夫,不是看上了他的外貌,也不是对方拥有丰厚的物质,只是因为西拉克里夫一人的存在,“西拉克里夫比我还要像我自己”。因此,凯瑟琳不管对方的地位,只是一意孤行地表达了自己情感,为了能够帮助到他,凯瑟琳选择了英俊潇洒的林顿作为自己的丈夫。在结婚之后,她依然用坚决的态度来维护西拉克里夫的爱情,并且更加注重了在精神层面的交流沟通。凯瑟琳想要在两个男人之间保持平衡,却不能获得成功,因此她用平静的态度来对待最后的结果,想要用死亡来获得西拉克里夫的爱情。主人公在寻找真爱的道路上一直以自我为中心,维护了女性的尊严,展现出女性群体想要达到男女之间平等的关系,与传统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关系进行激烈抗争,转变了传统思想中男女必须要对应自己的特点与角色定位。作者艾米丽深深地体会到在19世纪英国社会中女性群体的低劣位置,她们所面临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不但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还具有自身的缺陷。情感方面,女性需要义无反顾地顺着爱人着想,但是却看不到男人的真切需求。在凯瑟琳与林顿结婚这件事情,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凯瑟琳为了爱人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是这也是导致西拉克里夫性格扭曲的真正原因,凯瑟琳展现出更多的奉献意识。而夏洛蒂刻画的简爱,渴求自由,追求理想的爱情,也难以完全脱离为爱而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

从整体来看,19世纪女性作家反映的女权主义依然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只是片面地在家庭与经济领域谈到了女权主义的崛起,并不能从整个社会领域或者是政治角度等高层面上拓展女性意识。一直到后期的盖斯凯尔福创作的《玛丽巴顿》与《南方与北方》才逐渐让女性意识涉及到更加宽广的社会领域,让女权主义实现了社会性的突破,这为当时以及后期的女性群体实现自身价值而拓展了空间。

结语

总而言之,英国女性文学彻底打破了原有的男性群体优越的思想观念禁锢,让曾经一直受到冷落与歧视的女性群体逐渐提升到文坛的核心地位,充分展现出女性群体的聪明智慧、勇气与个性化魅力。在这一阶段的英国女性作家群体以亲身经历与感触作为创作基础,在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中,疯狂地掀起了女权独立觉醒意识的运动与潮流,为20世纪世界女权主义批判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杜亚莉.探析女权主义视域下的《丹尼尔·德龙达》[J].作家,2012,(14).

[2]张艳.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反映与心理诉求[J].山花,2011,(06).

[3]沈泓.论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中生态女性主义意识[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4]吴晓凤.女性意识与英国19世纪初中期的文学[J].语文学刊,2006,(02).

[5]龚北芳.文学与文化的互文——论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01).

[6]杜艳春.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女权主义批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

猜你喜欢

克里夫女权主义凯瑟琳
完美的鲨鱼
《呼啸山庄》的悲剧根源探析
跑步人生
AnAnalysisofFeminisminJaneEyre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浅析女权主义的兴起
恐怖蜡像馆(下)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
完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