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气的不同概念及相应内涵

2013-02-19陈文林江西省广丰县人民医院广丰334600

江西中医药 2013年10期
关键词:水谷舌苔胃气

★ 陈文林 (江西省广丰县人民医院 广丰 334600)

胃气的不同概念及相应内涵

★ 陈文林*(江西省广丰县人民医院 广丰 334600)

胃气是中医学常用名词,其出现于不同的内容中,内涵也随之不同,至今尚未形成定论。为了便于准确理解和诠释胃气,本文对其概念及内涵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其所指包含了一身之气、胃腑功能、气机升降、脉气盛衰、舌苔有无、面色善恶、病理变化、药物煎服等八个方面。

胃气;中医学;概念;内涵

胃气一词,最早见于《内经》, 然而其概念及内涵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关于胃气的争论众说纷纭。本文旨在对胃气的诸多概念予以梳理, 区分清楚胃气的概念及其相应内涵,以期对胃气的分类、学习和研究能起到借鉴作用。

1 一身之气之胃气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平人之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可见饮食水谷入胃,化为精微,化生气血,再由脾输布于其他脏腑各部,以营养周身,维持生命活动。

《脾胃论》曰:“胃气者,谷气也,营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景岳全书》云:“盖胃气者,正气也,病气者,邪气也,夫邪正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凡邪气胜则正气败,正气至则邪气退矣。若欲察病之进退吉凶者,但当以胃气为主。”

由此可见,此处胃气当属一身之气的范畴,能够发挥防御卫外功能和作用,其来源为水谷之气,故胃气充盛则气的化生充足,一身之气充盈即可发挥正气的御邪作用了。

2 胃腑功能之胃气

胃气是胃腑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1],胃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是胃腑完成受纳和腐熟水谷生理功能的根本所在。《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中藏经》曰:“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也。”

由此可见,此胃气即胃腑之气,是胃腑中促进和维持其生理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物质。当然,脾胃共为后天之本,其功能密不可分,故此胃气一词也常常包括了胃、脾,甚至还涵盖了整个消化系统(例如大小肠)的脏腑之气在内。诸多医家的论著中大多以胃气替代了脾、胃、大小肠之气的范畴,这可以说是广义的胃气概念。但从临床实际运用来说,脾胃大小肠之气还是应当加以区别,以避免生理功能上的混称。

3 气机升降之胃气

气机的升降出入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动态平衡的基础,是万物变化之本。 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曰:“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没有气的升降出入就没有生命活动,“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可见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气机升降出入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内经》不仅首次阐明气机的升降出入的重要作用及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对脾胃气机失降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等方面也有诸多论述。强调脾胃病证的病机大多由饮食积滞、外邪入侵、肝气犯胃而致脾胃升降失调,气滞胃肠为主,故治疗应着重调畅气机升降,以降为主,降中寓升。而《伤寒杂病论》则首创了脾胃病的证候分类,提出“胃家实”为纲,而立三承气汤,此为降胃气思想的具体体现[2]。

《内经 》立降胃气之理 ,《伤寒论 》明降胃气之治 ,东垣力主健脾胃之气,从正另辟降脾胃之滞,降胃气理论及治法已然形成。此处特指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两者相互配合。脾主升胃主降,脾主运胃主纳,脾喜燥胃喜湿,脾为阴土胃为阳土,二者一纳一化,一升一降,故治则治法上谈的胃气指的是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之胃气。

4 脉气盛衰之胃气

正常脉象的特点概括为有胃,有神,有根。把有胃放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3]。所谓有胃也就是脉有胃气。《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灵枢·动输》云:“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表明了胃气在脉象上的重要地位。

脉气盛衰之胃气在切脉中能够感知,《素问·玉机真藏论》云:“脉弱以滑,是有胃气。”

总体认为,脉有胃气表现为脉象指下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不长不短,应手中和,来去从容,节律一致,是为有胃气。而其中最主要的是从容和缓流利。无论机体是否有病,只要脉象显现从容和缓流利,即为有胃气。当然,也可通过脉象胃气之有无来判断病之善恶,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5 舌苔有无之胃气

胃气是舌苔形成的物质基础之一[4]。胃受纳腐熟,以化生水谷精微,胃气则是胃的生理功能的具体体现。正常舌苔的生成,离不开胃气的熏蒸作用。

舌苔是由胃气熏蒸胃阴与浊气,使之均匀地分布于舌面而生成。胃气反映在苔质上的变化,主要是舌苔是否有根。苔之有根,赖于胃气之熏蒸,其苔紧贴舌面,刮之不去,是为真苔。若舌苔浮涂于舌面,刮之即去,去不复生,舌面光洁者,是为无根之苔,亦称假苔。无论舌苔剥落部位及程度如何,其机理总为胃气虚而不能熏蒸以生苔,若始有苔而逐渐剥落,标志胃气渐伤;若骤然大片剥落,则意味胃气大伤,病情严重;若剥苔经治疗后而渐生,则表示胃气渐复。舌苔是否有胃气可为诊断治疗疾病提供可靠的依据。

6 面色善恶之胃气

中医的色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面色的变化,中医将其分为颜色与光泽两部分,通过颜色的变化,了解机体气血的盈亏及其运行状态;通过光泽的变化来判断脏腑精气的盛衰。在判断病情的轻重及预后方面,更注重光泽的变化[5]。

中医面诊将面色光明润泽者,称为善色,晦暗枯槁者称为恶色。并认为善色是胃气充足,能够上荣于面部的征象;恶色是胃气衰败,不能上达于面,以致面部失容的反映。若疾病情况下,虽病而胃气尚存,则常常面见善色,这提示虽病而脾胃功能尚未出现明显障碍,营养物质化生尚且充足,面部还能够得以荣养,病情多轻,预后也好。但是,若病人面色晦暗,枯槁无光,则表明胃气衰败。

面部色诊所言之胃气,当属脾胃运化水谷化生精气的范畴。其色泽的变化也是观察胃气盛衰的一个重要的视角。

7 病理变化之胃气

胃气上逆是指胃的通降功能障碍,胃气下降不及,反而上逆,或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痰饮内停,情志所伤,或久病等导致邪气扰胃;或脾胃虚弱,而致胃失和降引起的病理变化。所引发的病症有腹胀、腹痛、呕吐、呃逆(打嗝)、干哕、不思饮食等。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中医理论认为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下行为顺,若邪气犯胃或胃虚失和,气逆而上则发生呕吐。虽然胃气上逆所致病证不一定均出现呕吐的症状,但是呕吐症状发生均由胃气上逆的病机病理改变为基础[6]。

由此可见,病理变化所言胃气非指脾胃之运化功能,当属胃的气机范畴,即胃主通降的功能,其通降功能失和,即会引起呕吐、呃逆之类的病证。

8 药物煎服之胃气

中医学治疗的精髓为辨证施治,其用药方法有着独特理论体系,这为中医方剂疗效的发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医学服药方法,尤其重视保胃气。“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在选方用药,中药的煎法服法及禁忌诸多方面,都体现了注重胃气的思想[7]。

在配伍及煎法上,例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等方中的粳米,意在补脾益胃,滋后天之化源,益气调中,补养胃津,使病去而不伤胃。又如十枣汤中的大枣健脾和胃,能缓甘遂、大戟、芫花逐水之峻猛,又和诸药之毒性。煎服上也是先煎甘温和中的大枣,再将上三味捣成散,再纳药末,可达顾护胃气之目的。而柴胡汤类、泻心汤类方,从适应证来看,均有胃气不和引起的呕吐之证,则去滓重煎以浓缩药液,减少患者的服药量,避免损伤胃气。

在服法方面,如桂枝汤,更是诸方之首,其服用也更为讲究。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去渣温服,服后少停1-2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温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这也体现了中医服药方法中借粥补养的胃气为重思想。

由此可见,在药物的煎服护理方面,胃气多指的是脾胃的运化功能。在选方用药及煎煮护理上,都应时时注意保护脾胃的运化,防止药物损伤脾胃。

9 小结

胃气一词,在中医学中用之颇广,其含义也颇多,既有生理功能之所称,也有病理变化之所谓,既有中医诊断之所指,也有药物煎服之所代,其概念不同,其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对胃气的概念及适用范畴理解不清,则其概念的混用及争论也就不足为奇了。对胃气的理解,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不可用一个固定的概念去分析另处的胃气。只有搞清楚其概念到底是何具体所指,才能对学习、研究及临床实践起到明确的规范或指导作用,否则会陷入愈解愈惑的窘境。

[1]吴华强.胃气概念辨析[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2):158-159.

[2]董明国,卢晓敏.降胃气法治疗脾胃病理论溯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6):380-382.

[3]汪蕾.浅议脉以胃气为本[J].河南中医,2009,29(1):31-33.

[4]王庆侠.胃气、胃阴、浊气与舌苔[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8,15(2):7-8.

[5]严惠芳,张卫娜,马居里,等.胃气解析[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29(1):13-15.

[6]王德山,柴继严,单德红,等.胃气上逆病机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J]. 中医药学刊,2003,21(2):223-224.

[7]王湃,武永利,袁素荣.浅谈张仲景的保胃气存津液在汤剂煎服法中的体现[J].宁夏医学院学报,1997,19(3):85-86.

征稿启事

《江西中医药》所设的重点栏目有《明医心鉴》、《滕王阁医话》等。《明医心鉴》以介绍名老中医经验和中医临证心得为主,重点刊载中医关于疑难病的诊疗经验,要求观点、方法新,经验独到。《滕王阁医话》主要反映中医教学、科研、临床的一得之见,要求以小见大,有感而文,语言生动流畅,可读性强,富于知识性、趣味性。

陈文林 (1968-),男,汉族,江西上饶人,副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R 223

A

2013-08-29)

猜你喜欢

水谷舌苔胃气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宝宝需要清洁舌苔吗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刷牙别忘清理舌苔
舌苔厚腻 原来是湿气太重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