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业研究的相关述评

2013-02-19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凯恩斯自愿性学派

吴 琼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1990年以来,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诸如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等问题迫在眉睫。国内外关于失业问题的相关研究浩如烟海。笔者对失业问题研究成果的某些方面做了梳理。总体来说,我国失业理论研究虽有创新,但与国外相比仍然滞后。

一、“失业”的概念及失业类型

对概念的准确界定不仅能为后续研究提供有力的契合点,同时也能在准确把握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巨大解释力的理论体系。要研究中国的失业问题,就必须清楚“失业”的含义。作为反映经济状况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对“失业”这一概念的界定始终为众多学者所关注。

从统计学上来讲,失业人员是指那些在劳动年龄内具备劳动能力,但在调查统计期间没有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失业就是指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互分离的状态,劳动力市场中滞留的没有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或者等待重新回到工作单位的群体被称为失业人员[1]。

在《关于经济活动人口、就业、失业及不充分就业统计的决议》中,国际劳工组织将失业者界定为在参照期内无工作,但目前能够工作并寻找工作的某一特定年龄以上(通常是16岁及以上)的所有人员[2]。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首次使用了“失业”的概念[3]。《中国统计年鉴》把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定义为有“非农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及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3年出台了关于界定“失业”的新标准——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称之为失业人员[4]。

我国对“失业”概念的界定和国际标准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异,现阶段我国并未把农村就业不充分现象纳入“失业”范畴,而仅把具有本地非农业户口的人群划入有可能失业的对象。如此界定“失业”,既不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也不利于进一步的学术研究。

以“主体意志”为标准,萨缪尔森(1948)等经济学家把失业划分为非自愿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其中自愿性失业又分为摩擦性失业和等待性失业。非自愿性失业分为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季节性失业。非自愿性失业往往被学界认为是“真正的失业”[5]。

二、失业的相关理论研究

(1)传统范式

西方关于失业的理论研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大规模经济危机的出现,但在此之前,以充分就业理论为代表的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萨伊定律”,旨在证实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不存在非自愿性失业这一情况。他认为资本主义始终能够实现充分就业,不会发生因生产过剩而造成的经济危机。以“萨伊定律”为基点,庇古在1933年出版了《失业论》[6]。他在书中指出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只会短期或者局部存在“等待性失业”以及“摩擦性失业”,而不存在大量失业的情况。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劳动力与普通商品具有相同的属性,那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像调节商品市场一样去调节劳动力市场。这也恰恰说明他们并没有把劳动力与普通商品的本质属性区别开来。

(2)“有效需求不足”的失业理论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书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失业理论。他指出有效需求的水平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的就业量。与萨伊、庇古等人的理论所不同的是凯恩斯不否认在完全自由竞争的经济社会中是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随着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现象与较高的失业率并存的情况,由此“有效需求不足”的失业理论受到极大挑战[7]。

(3)新古典综合学派

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滞涨”现象的时候,一个更加具有解释力的学派登上了历史舞台——新古典综合学派。此学派中,常以供给学派、货币学派以及理性预期学派为代表。1968年,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在《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自然失业”的现象,这种失业常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垄断程度等诸如此类与货币相关的因素有关。供给学派批判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失业理论,同时提出了旨在证明工作努力程度与社会经济效益增长之间关系的“劳动供给理论”。诞生于20世纪中后期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通胀与失业之间是不存在交替关系的,而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替现象”他们则认为是具有偶然性质的。

(4)新凯恩斯主义及其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面对一筹莫展的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新凯恩斯学派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工资粘性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发生的过程当中,工资不能随着劳动力的变化而快速调整,因此政府在扩大就业的时候存在障碍。经过西方经济学家的不断深化与探索,在发展了工资粘性理论的同时,“失业回滞理论”、“隐含合同理论”又为新凯恩斯主义进行了新的拓展。

综上所述,国外的诸多失业就业理论的研究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劳动力与市场的供求机制进行了探讨,这为解决我国所面临的失业问题提供了参考。但仍然要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及其发展轨迹与西方那些原发性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下所形成的市场经济不同,因此西方失业理论在中国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熊鸿军,戴昌钧.就业与失业统计指标的国际比较及借鉴[J].商业研究,2009,(10).

[2]张妍.中国失业现状分析及就业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6.

[3]骆群.“失业”概念辨——兼评“隐性失业”的非逻辑性[J].学术交流,2007,(9).

[4]张丽宾.关于我国就业和失业概念的研究[J].中国劳动,2002,(04).

[5]庇古.论失业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22.

[6]凯恩斯.宋韵声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7]刘艳.中国转型期失业问题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2009.

猜你喜欢

凯恩斯自愿性学派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上市公司透明度改进的关键一步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高新技术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①
多赚两颗蛋的钱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强制性和自愿性碳信息披露制度对比研究——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