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勒兹差异哲学与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念举隅

2013-02-18麦永雄

关键词:德勒块茎哲学

麦永雄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541004)

福柯曾预言20世纪或许将会是“德勒兹世纪”,他强调的是德勒兹致力于创造新的思维空间、生成新质的思想力量。德勒兹有“哲学中的毕加索”之誉,极为重视创新性的哲学关键概念对思想史、问题框架的作用,他与合作者加塔利创造了一系列富于思想穿透力的理论观念,如千高原、块茎、褶子、分裂分析、游牧、生成、少数族文学、辖域化-解辖域化-再辖域化、逃逸线、横截线、分子线-克分子线、条纹空间-光滑空间-多孔空间、无器官身体等,杂糅了文学、艺术、美学、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地理学、物理学、历史、数学、动物学、生物学等领域的丰富资源。德勒兹和加塔利历来坚持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德勒兹曾著有《马克思的辉煌》(The Grandeur of Marx)一书,这是德勒兹辞世前由于健康原因尚未完成的绝笔之作。国内外不少研究者都把德勒兹与墨菲、拉克劳、德波、鲍德里亚、齐泽克等人作为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来看待。①参阅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352-353.国外学者如G.Jones,J.Roffe,Simon Choat等人也作如是观.这里仅仅简括德勒兹差异哲学的几个关键概念或核心范畴,以一窥其哲学思维和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念的特质。但也必须指出一种悖论式的理论尴尬:从德勒兹哲学精神而言,他认为生活之流是鲜活的,语境是不断生成的,因而抗拒任何将其开放性与增殖性的思想观念加以界定的画地为牢的做法。任何企图界说其学术概念的实践,实质上都是“非德勒兹”的,都是与其差异哲学精神相悖反的。

一、差异与重复

德勒兹的哲学名著《差异与重复》(1968)是其博士论文,在他的全部著述与思想体系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长期以来,主导西方思想史的哲学传统取向是同一性思维,而差异性则往往被忽视。在同一性与差异性关系的二元论模式中,差异性往往被视之为从属于同一性。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文艺的地位偏低,其著名的“理式的床-木匠的床-文艺的床”思维模式,意指差异是从某种理式原本所分衍出来的摹本,因而得出文艺是“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的结论。当然,西方哲学史上也不乏对差异进行探讨的思想家,如亚里士多德致力于对差异进行范畴的分类,力图将“诗学”与形而上学、伦理学等区分开来。黑格尔哲学臆想差异是一种具有历史目的论的宏大叙事,认为只能通过辩证的矛盾与综合而不断演绎,才能最终抵达体系的终点。莱布尼茨在无限的微小单子与独一无二的上帝的映照关系中提示差异,既是哲学,也是神学。尽管如此,保罗·帕顿在《差异与重复》的英译本序中认为:这些西哲都未能真正地抵达差异本身。而德勒兹则是西方哲学史上充分尊重和倡导差异性的重要思想家,他对以同一性为基核的理论图式进行了思想过滤与反拨,从中将“差异”剥离下来。[1]55德勒兹的差异哲学强调的不是康德式的物自体,而是“差异本身”(Difference in itself)。德勒兹在《差异与重复》中具体细致地论述了在差异与重复的哲学基础上创造新的形象以表达新的思想的必要性。他说:这引导我们后来的一系列著作的思路,包括我与加塔利所倡导的“思想的植物模式:以块茎对峙树木,用块茎思维取代树状思维”。[2]由于德勒兹坚持差异性与多元性是首要范畴,颠覆了同一性的思想霸权的传统,因此,“差异与重复”的哲学观念无异于哲学上的一场革命,尤其是在欧洲五月风暴如火如荼蔓延的1968年,更具社会文化的革命意义。J.威廉斯认为德勒兹《差异与重复》这部思想著作是20世纪伟大的哲学力作之一,通过对传统的价值重估,它引入了新的方法与概念,改变了我们的哲学观,因此,可以与柏拉图、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尼采、柏格森、海德格尔以及萨特的著作相提并论。它是对现实结构的哲学描绘……它不仅对哲学史的发展富于意义,而且也是德勒兹全部著作的思想基石。[1]1-3

德勒兹作为“差异哲学家”,属于主张内在性哲学一脉,其差异与重复的思想是与尼采式的“永恒回归”的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哲学传统来说,内在性与超验性之间的区分对于德勒兹差异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理上,内在性与超验性的分野是西方两大对立的形而上学思想传统的核心:哲学与事物之间的形式关系有两种优先关系,一种是“外在于”(to)事物的优先关系,一种是“内在于”(in)事物的优先关系。若是前者,则属于超验性哲学;若是后者,则是内在性哲学。柏拉图属于前者,德勒兹属于后者。柏拉图的理式论开启了西方超验性哲学之门。西方哲学史上超验性关系还可以追溯到神学之根。例如在神学中,超验之神的上层领域外在于并优先于人的下层领域,赋予下层领域以价值和意义。上帝是创世主,外在于他的创造物,因此创造物必须依附造物主上帝才能获取价值和意义。再如在笛卡尔哲学“我思故我在”的优先关系中,第一性的精神优先于且独立于肉体,因此肉体是第二性的,受到精神的扼制。鉴于此,在超验性哲学中,上层决定下层的意义,灵决定肉的意义,造物主决定创造物的意义。内在性关系意味着对超验性关系的否弃,意味着对柏拉图的理式、神学的上帝、笛卡尔的精神(我思)等优先特权的否弃。德勒兹的差异哲学否弃了超验哲学的外在决定性,主张事物内在的差异优先关系,由此,他对尼采永恒回归的学说作了深刻的阐释:“永恒回归是一种内在性的过程,它将差异性与同一性带到了一块儿。在永恒回归中,差异性回归而改变了同一性。这就是为什么德勒兹总是强调仅仅是差异性的回归而不是同一性的回归的原因。”[3]126纯粹的差异性在德勒兹那里经常被表述为虚拟性或无器官身体的概念。在德勒兹和加塔利合著的《千高原》等文化哲学著作中,容纳各种差异存在、发展、抵牾、共鸣的“一致性平台”、“内在性平台”是他们经常使用的图式。他们在《什么是哲学?》第二章“内在性平台”中甚至宣称:创造概念与营造平台是哲学的两翼。

德勒兹哲学视野中的尼采的“永恒回归”意味着回归一个流动、嬗变和生成的世界。德勒兹以“差异自身”的革命性观念,把差异性从在西方思想传统上享有特权的同一性的藩篱中解放出来,以“生成”挑战“存在”的优先权和思想的再现模式,矛头指向柏拉图与黑格尔哲学传统。在德勒兹之前,人们往往把差异性附庸于同一性,如前述的柏拉图的理式的床作为同一性的本原,衍生出木匠的床,以及艺术家的床。黑格尔勾勒了存在世界的庄严演进的、目的论的历史宏大叙事。他们都把同一性视为根本,差异的重复只不过是同一性的模仿与变异。而德勒兹的“差异与重复”思想立足于差异自身,与“解辖域化”、“生成”等概念密切相关。对德勒兹而言,重复是经由差异而生成的,而不是对同一性的模仿。重复是潜在的无限性,建构着新的开端,但不是线性过程,而是尼采式的“永恒回归”。德勒兹曾经在他的著作《差异与重复》中解读尼采,指出这是一种“开始复又开始的力量。”[3]224他又说,“永恒回归不是‘同一性’或‘一’的回归,而是属于多样性和差异的回归。”这种差异与重复隐含着变革的创造性活动,在德勒兹诗学意义上可以生发出丰富多彩的“间性”。

从永恒回归的视角审视世界万象,我们看到的是充满差异的多元性的宇宙,过去、现在和未来共生共存,交叠互渗。差异与重复的本质力量,使得人们能够抚古今于一瞬,以芥子纳须弥,观大海桑田之剧变。尼采的永恒回归即生成之道,既无开端又无终点。在“永恒回归”美学思想的观照下,惟一重复或回归的是差异本身。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构成永恒回归的关联域。从德勒兹关于差异与重复的哲学观念来看,差异预示着时间性,差异的重复产生张力与意义。时光之流中,任何事件的重复必然是有差异的。生活的力量在于差异与重复,在于差异的永恒回归。德勒兹在他的诗学专著《普鲁斯特与符号》中,用这种时间观对西方现代主义名著《追忆似水年华》作了独到的阐释。

中国文艺理论界熟悉和关注的美国学者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将德勒兹差异与重复的哲性诗学概念与欧美文学批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其文论力作《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1982)中对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加以精彩的批评。其中论及哈代小说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重复形态:横向重复——文学文本内部词语形式的重复,如渲染苔丝被强暴事件的意象、话语的重复;纵向重复——文学文本中事件或场境对文本外的现实事件或场境的叙述话语的重复。而在讨论重复的性质时,他侧重区分了柏拉图式的同质重复与尼采—德勒兹式的异质重复的诗学意义。苔丝被强暴事件被置入历史传说模式、自然模式、宗教模式、哲学模式和命运观念模式等五种模式的差异与重复的关联域中加以讨论,充分展示了米勒论析文学文本的细腻特色和德勒兹哲性诗学的微妙影响。

二、生成

在德勒兹哲学思维和学术话语中,“生成”(becoming/devenir)是关键概念之一。帕尔主编的《德勒兹词典》(2005)认为:与“差异”一道,“生成”是德勒兹全部著述的核心题旨。在德勒兹特殊的本体论挑战中,这两个概念是基石,发挥着重要的功用,能够疗救德勒兹所认为的西方传统的弊病,即对存在形态与同一性的倚重与偏执。德勒兹从两个方面矫正这种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一是在哲学上,倡导差异、重复与生成的理论。二是在实践领域,以挑战性的书写方式激活我们的思考,并且提供了一系列概念的“工具”,更新我们构想世界的眼光。生成论在理论渊源上借助了尼采的永恒回归的美学思想,意指在诸事件构成中差异的内在性的持续生产(或回归),它意味着起点、中点和终点皆圜转共生。生成是处于异质事物之间的动力学变化,并不趋向于某种目的论或最终形态。例如,人类主体不应该被设想为稳态的、封闭的、理性的个人,因为主体在饱经变化后难以在原则上保持为同一个人。德勒兹认为,个人自身受到持续不断、变化多端的力量的装配,是发生于语言、组织、社会、期待和法律等机缘巧合的附带现象。[5]事物与形态均为生成的产物。鉴于记忆瞬时的流动性,甚至记忆也是一种生成的形式,具有影响我们、改变我们思想的力量。德勒兹和加塔利的这一“生成本体论”(ontology of becoming),挑战了关于自我与他者的僵硬的二元论模式,发展了柏格森“绵延”思想观念,包含了一种互相生成他者的丰富可能性。“生成论”的最佳例证是黄蜂与兰花的“互相生成”:动物与植物出于生存与繁衍的需要,借助对方,分别获得食物(花粉)和生殖(受精)的机遇,达到既是共赢,但又是无迹可寻的化生境界。德勒兹与加塔利合著奇书《千高原》的方式,也是两人的“互相生成”的佳例,体现出异质思想的耦合所产生的化合作用。

概言之,生成论具有多个维度。首先,生成论意味着西方思想史的重要分野。柏拉图以来的西方思想传统都建立在“存在”(being)的基础上,而德勒兹的全部思想与著作,都贯串着对becoming而非对being的强调。其次,生成论体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与主体的活力论重构。一切“存在”与主体皆不过是“生成生命”(becoming-life)之流中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瞬间。人类只是宇宙万物生成过程的一个环节或者链条,绝非妄自尊大的“中心”。第三,生成论可以隐含政治维度。德勒兹等人重新解读了卡夫卡文学中显而易见的“生成动物”(becoming-animal)的旨趣和“逃逸线”。他们认为卡夫卡由此揭示了“未来的恶魔式的权力”——奥匈帝国模式的法西斯主义、苏联极权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官僚主义的权力。第四,“生成女性”(becoming-women)的观念具有显而易见的跨越文化研究、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领域的“横截线”。鉴于每一个人,无论男女,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且在不同时空所参与的装配千差万别,因此在社会性别问题上,甚至可以生成千高原式的“千面性”。在预设好的男/女、白人/非白人、成人/儿童、人类/非人类的范畴或分类之间开拓通道,解构社会符码的二元对立,促使多元化的女性主义理论新图式成为可能。

三、解辖域化

宇宙大化,万物皆在流变。古希腊哲人曾言: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世界上也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这些素朴的认识,到20世纪德勒兹差异哲学中,衍化为丰富复杂的理论图式,涉及辖域化-解辖域化-再辖域化(territorializedeterritorialize-reterritorialize)、逃逸线、克分子与分子等一系列概念。辖域化-解辖域化-再辖域化的核心是解辖域化,它意味着离开家园,改变习惯,学习新的技艺。根据《德勒兹词典》的描述,其论旨在《反俄狄浦斯》、《千高原》和《什么是哲学》中有多样化的表述。辖域化-解辖域化-再辖域化这组概念是一种哲学抽象,可以指物质世界,也可以用于精神世界。

辖域化是万事万物的存在空间、势力范围和固定的领域,如雄鸟受生物本能的驱动以歌声求偶,猫科动物如虎豹以尿液划定自己的统治范围,它们警告和驱逐“情敌”,卫护自己的辖域;解辖域化是对辖域化边界的解构与逃逸,通过逃逸线的运作,解辖域化意味着一种装配的创造性潜力。构成新的装配与范畴,即再辖域化。德勒兹与加塔利在多个不同的理论语境中讨论与运用过解辖域化的概念。这些语境包括:艺术、音乐、文学、哲学和政治学。以音乐为例,德勒兹与帕奈特(Parnet)曾言:“人们与莫扎特的鸟儿在一起,人就变成了一只鸟,因为鸟儿变成了音乐。”[6]法国著名作曲家奥利弗·梅西安(O.Messiaen,1908-1992)在1955年左右,以现代主义实验精神在多部音乐作品中运用了鸟的歌声,作品中他把鸟声融入了钢琴演奏关系中,从而形成一种风格,改变了乐器(钢琴)和鸟声本身的辖域。对鸟声的特殊音调、音色、节奏解辖域化,导致梅西安的艺术风格出现新颖而重大的变革,这种生成鸟儿(becoming-bird)意味着人类声音与鸟声的音乐叠句,呈现出解辖域化-再辖域化关系。在社会文化领域,德勒兹与加塔利以“反俄狄浦斯”对拉康精神分析的欲望匮缺论进行解辖域化,倡导著名的欲望机器的生产性概念。他们结合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理论,讨论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解辖域化(农民与地主脱离惯常的生活辖域)和再辖域化(成为工厂工人与工业资本家)问题,指出金钱(资本)的公理化导致资本主义社会机器的两极运动:世界范围的解辖域化与再辖域化(或资本主义的精神分裂症与精神偏执症)。[3]59-66

但另一方面,解辖域化也可能无效、压抑、碰壁、固化,甚至陷入黑洞。德勒兹与加塔利曾经用三种线[3]145的交织互动来表达装配(assemblages)的概念:一是等级制、二元论、辖域固定的克分子线,罗马帝国堪为这种具有固定环节的例子;二是在环节内流变、运动的分子线,迁徙的蛮族可以为例,他们越界掠夺,但又归化于当地社群;三是使得这两条线裂变的逃逸线,草原游牧民和当代网民是其代表,他们居无定所,脱离一切辖域,到处播撒解辖域化的种子。三条线共存并生,而且可以互相转化。

四、光滑空间、条纹空间与多孔空间

在德勒兹差异哲学中,存在着复杂的文化诗学空间,主要包括光滑空间 (smooth space)、条纹空间(striated space)和多孔空间(holey space)。条纹空间是同质的、辖域化的、科层化、规训的、有固定边界的空间;光滑空间是充满差异的、解辖域化、无中心化组织、无高潮、无终点的游牧空间;多孔空间是鼠洞式或块茎式的多元空间,四通八达,是暗中连通前面两种空间的“第三空间”和“地下”空间。[7]就赛博空间而言,在电子新媒介导致赛博文化呈现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下,德勒兹和加塔利的《千高原》被誉为空间哲学的圣经,已成为理解与反思当代社会生活形态与赛博文化的颇为重要的哲学文本。德勒兹认为,空间总是混杂着光滑与条纹的力量,这是地理哲学的完美表达。光滑空间意味着强度过程和装配空间,无中心化的组织机构,无高潮,无终点,处于不断变化和生成状态,与科层化和静态系统的条纹空间迥异其趣,而块茎、火、中亚游牧族的大平原、沙漠、大海、极地冰雪、空气、风景、思想、音乐等等,皆是光滑空间,传媒、娱乐工业、资本主义皆可创造“新的光滑空间”。光滑空间没有长期记忆,没有宏大理论和堂皇叙事,只有微观的历史、微观的社会学。[8]

光滑空间/条纹空间/多孔空间可以说分别代表了三种基本的哲学力量或诗学图式。譬如,三者可以并存于虚拟现实的赛博空间:网民似乎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自在地网上冲浪,随心所欲地打开一扇扇网页游牧,进入QQ聊天室私聊,任意组团玩电子网络游戏,进行人肉搜索,心血来潮时写一点微博,尽情地享受光滑空间;但是条纹空间的力量也在起着作用,网管、斑竹(版主)可以把犯规、犯忌者踢出局,儿童上网受到成人的限制,网络色情、电子犯罪受到规则、政策、法律等的监控或者处罚,光滑空间受到公理化的、定居的、条纹的、辖域化式条纹空间的遏制;在光滑空间与条纹空间的张力中,多孔空间的利用者有机可乘:人们因不同的利益驱动在赛博空间博弈,黑客或者居心叵测的骗子可能钻空子,巨大的利润空间和利益链使得色情网站在扫黄之后很快就死灰复燃。

德勒兹的空间哲学话语也可以结合其他理论方法,阐发当代社会赛博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叠互渗的复杂关联域,而不是柏拉图式的二元对立关系。林洛斯(Jessica Ringrose)曾借助德勒兹异质性条纹空间等哲学概念,基于英国社交网站SNSs(Social Networking Sites)关于年轻人约会研究项目的数据,探讨在线和在校的“情感装配”,以及逃逸线问题。一个名叫路易丝的女孩是典型的个案:由于路易斯拒绝通过SNSs的情感配对,结果后来在学校现实空间遭到病态的暴力报复,同时在网络空间被称为“肥婆人渣”(fat slag)。这项研究以德勒兹的精神分裂分析方法来考虑社会中复杂的欲望流(complex desire-flows)形态,探讨了主体在学校空间和赛博空间之间的界面关系,认为“在线空间是异质性的条纹空间,社交网站创造并且强化了新的社会性别认同,以及年轻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德勒兹由此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不仅有助于思考话语的主体性,也通过和凭借话语/符号映射了复杂的欲望和微观的运动。[9]总体而言,在虚拟的赛博空间与现实的日常生活空间的交叠互动中,光滑空间/条纹空间/多孔空间三种空间的力量共同构成相互矛盾、互相激荡、相互生成的辩证运动,交叠着复杂关系的张力,体现了德勒兹式的辖域化—解辖域化—再辖域化(符码化—解符码化—再符码化)以及逃逸线的社会文化运动的特征。

五、千高原与块茎

德勒兹与加塔利的“千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Mille Plateaux)概念出于他们合著的《千高原: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千高原是生物学的块茎概念经过高度哲学抽象以后所生成的地理学概念,更是具有良好学术拓展性的哲学与美学概念。“千高原”和“块茎”这两个极为重要的哲学关键概念充分体现出德勒兹哲性诗学的特征,展示了繁复多姿的思想空间。

千高原中的“原”(plateau)一词还有着文化-性心理学的来源,出自于乔治·巴特森(Gregory Bateson)一篇关于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文化的论文。巴厘文化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高潮式的取向的一种利比多经济学。巴特森以此词描绘一种特殊的状态:指避免臻于高潮点的一种强度的持续、自振动之域。在巴厘文化中,母与子的性游戏和男人之间的争吵都会注意保持这种奇特的强度稳态化。“某种持续的强度之‘原’取代了(性)高潮到来。”《千高原》这部著作以地理学上的“原”(高原抑或平原)的概念取代一般书籍中“章节”概念,呈现出“高原的网络”,虽然标明日期,但却是时空倒错的,没有编年史顺序可循。高低不同的千面高原之间隐伏着众多新颖的概念与奇崛的思路。这部著作中的15个“原”的聚合可以让读者从任何序列阅读。每一个原构成一个“一致性的平台”——这是一种异质因素共享的平台。在每一个原内,各种概念在构形和拓展,并随着追溯它们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和话语的踪迹而变化。不同的“原”互相交叉、巧合并且一一分支发展,提供了多元互联的共振域。[10]德勒兹承认:“这是一部哲学著作,既是一本难懂的书,也是一个完全可以理解的东西,只要人们需要它,渴望它,它便是一个打开的工具箱。这本充满了科学、文学、音乐、人种学叠句的书,力图成为一部概念的著作。……这是押在将哲学回归为快乐的学问上的一个赌注。”[11]德勒兹还认为,概念犹如砖块,可以用来建筑思想大厦。如果不合用,则可以扔出窗口。因此,阅读此书也犹如你听录音磁带,如果你不感兴趣,可以快速略过其中一段。“千高原”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差异与联系的大千世界,犹如赛博空间的电子网络与超链接,可以让作者思想的骏马驰骋或让读者游牧式地阅读。从文化隐喻的意义上说,赛博空间的无数网页就是一种后现代的千面原,电子网络世界既是古希腊的民主广场,也是罗马式竞技场,其超链接性和虚拟现实世界蕴涵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开放性。

尽管《千高原》是一部驳杂难懂的哲学思想的“概念之书”,但是相对而言,其开端的“块茎”论却可能是最清晰易懂的。在生物学的意义上,“块茎”是指在土壤浅表层匍匐状蔓延生长的平卧茎。在日常生活中,块茎令人联想到马铃薯或红薯之类的植物块茎和鳞茎,但是在哲学意义上,“块茎”是《千高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美学概念,意指“一切事物变动不居的复杂互联性”。[12]由此,“块茎”成为一种复杂的思想文化图式。它迥异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树状”或“根状”模式。“树状”模式则具有中心论、规范化和等级制的特征,而“块茎”(如藤和草之茎)的生态学特征则是非中心、无规则、多元化的形态,它们斜逸横出,变化莫测。这一点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传统中心主义的权力空间与离散式的赛博空间的区别与特质。德勒兹与加塔利视块茎为“反中心系统”的象征,是“无结构”之结构的后现代文化观念的一个例子,是典型的反中心或“游牧”思维的体现,与柏拉图以来主导西方思想的“树状逻辑”恰成对照。德勒兹和加塔利认为树状模式宰制了西方的全部思想与现实,因此倡导“块茎”的思维模式:不把事物看成是等级制的、僵化的、具有中心意义的单元系统,而是把它们看作如植物的“块茎”或大自然的“洞穴”式的多元结构或可以自由驰骋的“千高原”。德勒兹注意的不是辖域之间的边界,而是强调消解边界的“逃逸线”、“解辖域化”。树木的文化逻辑强调的是系动词“to be”,而块茎的构架则赖于连词“and…and…and…”,因此,块茎所建立的是一种AND(链接)的逻辑。《千高原》的块茎概念或游牧思想具有反基要主义的特质,呈现出一种德勒兹式的差异哲学图式。“块茎”富于思想启迪性的主要特征包括:

第一个特征——联系性原则。

第二个特征——异质性原则。

第三个特征——多元性原则。

第四个特征——反意义的裂变原则。

第五和第六个特征——制图学与贴花的原则。

六、褶子与游牧

德勒兹素有“概念工厂”之誉,他认为概念的创造是哲学发展史的核心问题。德勒兹曾著《褶子:莱布尼茨与巴洛克风格》(1986;英译本1993;中译本2001)一书,在文化哲学的意义上创造性地把莱布尼茨单子论、褶子概念与巴洛克风格联系起来,提出了富于特色的“游牧”美学。

由差异哲学所衍生的“褶子”(fold)概念是德勒兹美学的关键概念,也是他整个哲学和美学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石之一。《褶子》一书的英译者认为,德勒兹的这部著作可能是研究巴洛克的最大胆的思想探求,它以褶子为特定意象,贯通艺术史、科技、服饰、数学、抒情诗、美学史、音乐诸领域。这部著作是德勒兹所有著述中最具个性、感性和原创性的著作之一,犹如作者毫无矫饰地与老朋友在咖啡桌边闲谈,同时它又不失于艰深,其隐含读者应是饱学之士。在德勒兹看来,“莱布尼茨恰好是当之无愧的巴洛克哲学家”,“巴洛克的体验蕴涵着褶子的体验”,极富于当代性的“莱布尼茨是思考关于重褶、涡旋和纽结表面的第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与数学家”。[13]可以说,褶子思想贯串着德勒兹的全部著作,尤其是在他关于福柯和莱布尼茨的著作中对这一哲学概念进行了颇为精彩的阐发。

“褶子”的主要特征如下:

第一个特征是它的普遍性及其与巴洛克风格的关联性。

第二个特征是它能够从哲学、神学和美学等维度对一与多的命题进行独特的阐发。

第三个特征是它蕴涵着全息论和活力论的思想,消解人类中心主义。

第四个特征是它能够提供给我们关于异质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论与审美论图式。

第五个特征是其具有对主体性问题加以解辖域化的理论价值。①关于上述褶子五个特征的具体和详细的阐发,参见拙著《德勒兹哲性诗学:跨语境理论意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待出)第八章。

德勒兹哲学视野中的主体不是单一的、固定的概念,而是多元交叠的褶子,是动态流变的游牧主体,其功能与意义随境而生。在当代学术语境中,德勒兹创造性地把莱布尼茨单子论、褶子概念与巴洛克风格联系起来,进而提出了富于特色的“游牧”美学。德勒兹在《褶子》的最后一章以“新和谐”为题旨,对莱布尼茨的“单子论”(monadologie)进行哲性诗学的思想过滤,提出以“游牧论”(nomadologie)美学取而代之,从“单子”的闭合与拣选的世界中延展出一个新的思维空间。德勒兹说,我们发现了一些新的折叠方法和新的包裹,但是我们依然是莱布尼茨哲学的信奉者,因为所涉及的仍然是折叠、解褶、再折叠。[14]德勒兹的“褶子”论与“游牧美学”,尤其适合于阐释网民在赛博空间的漫游体验与(新)巴洛克美学的理论形态。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数字化时代,传媒技术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导致超褶子与理论阐释成为新的文化现象与前沿学术研究领域。

德勒兹主张以尼采掷骰子押赌注的方式将哲学回归为快乐的学问,将小说的方法与音乐的间奏引入哲学,还认为思想是工具箱,一系列哲学概念是工具箱中功能各异的工具,用哪些工具,怎样来用,全凭各人会心之意,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若不趁手,尽可扔掉。作为当代西方思想领域特色斐然的一流哲学家,德勒兹开放性的差异哲学与多元流变的文化观念,已大不同于马克思当初的二元辩证法思想模态,可望进一步拓展理论的增殖性,在众多不同的领域持续流变和生成新的思想结晶。

[1]J.Williams.Gilles Deleuze's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a Critical Introduction and Guide[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3.

[2]Gilles Deleuze.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translated by Paul Patton)[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xv-xvii.

[3]Adrian Parr.The Deleuze Dictionary [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5.

[4][法]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M].周颖、刘玉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9-73.

[5]See Adrian Parr.The Deleuze Dictionary[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5:21-22.

[6]Elizabeth J.Done,Helen Knowler.(Re)writing reflective practice with Deleuze,Guattari and feminist poststructuralism [J].In Reflective Practice:Internation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2011(6):847.

[7]Mark Bonta,John Protevi.Deleuze and Geophilosophy:A Guide and Glossary [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4:95.

[8]M.Bonta,J.Protevi.Deleuze and Geophilosophy[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2004:143.

[9]Jessica Ringrose.Beyond Discourse?Using Deleuze and Guattari's schizoanalysis to explore affective assemblages,heterosexually striated space,and lines of flight online and at school[J].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2011(6).

[10]麦永雄.德勒兹与当代性: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9-62.

[11]吉尔·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M].刘汉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9-40.

[12]Neil Spiller ed.Cyber-Reader:Critical Writings for the Digital Era [M].London:Phaidon,2002:97.

[13]Tom Conley.Translator's Foreword[J].in Gilles Deleuze,The Fold:Leibniz and the Baroque,Minneapolis:University Minnesota Press,1993,xi.

[14][法]吉尔·德勒兹.福柯·褶子[M].于奇智、杨洁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363.

猜你喜欢

德勒块茎哲学
寻找德勒兹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如何“机器地”思考伦理学?——以德勒兹《反俄狄浦斯》为分析中心
菱的哲学
马鞍型白及组培种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块根块茎类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与应用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三峡强德勒红心柚果实疏果套袋试验
强德勒红心柚果实生长发育规律观察
白及须根与块茎的多糖成分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