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色彩教学几点谈

2013-02-18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微差三原色色料

赵 瑾

(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山西临汾 041000)

在光的照射下,形形色色装扮着世界,使之美丽、和谐、动人。这形色的动人是心灵的感悟,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与体悟,天人合一,所以产生动人之美。表达美的形式是多样的,有戏曲、文学、音乐、美术等。研究色彩之美是美术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它既是美术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构成作品的重要语言。色彩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客观而科学的,以此为基础发展主观的观察与探索。所以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色彩知识非常重要。根据多年的教学总结,在教学中应把握几个重要环节,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现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以科学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解读色彩理论

美术作品的色彩可以概括为东方色彩 (装饰色彩)和西方色彩(写生色彩)。东方色彩的表达是在散点透视前提下“搜尽奇峰打草稿”以记忆为主的观察方法,也就是固有色的观察方法。而西方色彩的描绘是以“四固定”的观察方法,也就是条件色的观察方法,研究的是光的艺术①。它的起源来自于1666年艾萨克.牛顿的“色散实验”从此有了七色光之说,有了原色,间色、复色等色彩混合方法。所谓原色,又称为第一次色,或称为基色。三原色又分为色光三原色(红、绿、蓝),属于加色混合,即混合色越多被增强的光线就越多,愈接近与白色。色料三原色为减色混合,调和色越多,被吸收的光线越多,愈接近于黑色。色料三原色来自于色光三原色的补色,它的存在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第一必须为三种颜色;第二色料三原色单一色彩不能由其他色料合成;第三一定比例三原色混合后生成黑色”②。多年来对色料三原色准确色相的认定存有争议,一种认为三原色是大红、柠檬黄(淡黄)、普兰(群青)三种颜色,另一说法三原色为品红(洋红、玫瑰红)柠檬黄(淡黄)、青蓝。我更倾向于后者,经实践,大红加蓝调不出品红,而品红加适量黄可以调出大红;蓝加绿得不到鲜艳的青,而青加适量品红可以得到蓝;另外用黄、品红、青三色能调出更多鲜艳而纯正的颜色,比用大红、黄、蓝三色调配的色域更宽广丰富、纯正鲜艳。所以色料三原色应是品红、黄、青三色。正确认识三原色有利于色彩的研究,增强艺术创作的广度和深度。教学应建立正确认识三原色的概念,以三原色为基色制作十二色、二十四色、三十六色等色相环的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反复制作、观察、思考、记忆,即可在实践中认识色相的明度、纯度、色性等色彩术语;同时掌握同类色、邻近色、类似色、对比色、互补色等色的调配方法与对比关系等,变传统的抽象概念为直观的视觉概念,从而深化色彩基础理论的学习。

二、色彩依附于形,培养正确认识光源环境与形色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形体与色彩关系的认识往往是两张皮。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教学要从单色练习入手,区别于传统的教学目的与导向,通过将有彩色稿转换成无彩色稿,理解色、形体与光源环境的关系,理解不同明度的色块与光作用于形体,由于不同的结构面接受不同性质光量的不同,明暗色阶发生了变化,也就是物象形体结构空间发生了变化,色彩随之发生了变化。这种色阶、色块、形体结构、光源、环境空间的链接与转换非常重要,也很难理解,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多练习。具体措施:指导选择较好的色彩稿进行单色转换,也就是将色彩稿转换成素描稿,用准确的明度变化表达形体。色阶的转换衔接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到对形体的表达与理解。在这一环节,难点是,不同明度纯度的冷暖色块,在无彩色中明度色阶的表达是否准确合理,这里既要顾忌素描关系,更要解决色彩三要素问题,在不能完满解决问题的时候,可借助照相技术将原稿拍成黑白图片,与自己的作业进行比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直至达到完美,已完成作为准,作为以下几个环节的范本做系列练习。这一环节,对应练习,将形、色、质联系起来,归纳理解,多想多练,达到完美艺术形式的统一。

三、寻找同类色、邻近色、类似色之间微差之美

“色彩的奥秘在于微差”这是俄罗斯色彩大师柯罗汶的一句名言。通常所说 “水天一色” 这一色之中存在微差,只是有了微差,才有水天一色之美。正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气势磅礴,浩渺无际,这无穷的碧绿与天相接,微差之中体现的是含蓄之美,传神之美③。为了培养学生用审美的思维表达色彩,选择几组微差色进行训练。1、同类色,指色相距离在色环中15度以内的对比,属于较难区分的色相,只有色阶纯度变化,没有冷暖之分;2、邻近色,指色相间在15度以上至45度左右的对比,如红与橙红、绿与黄绿等虽是不同色相,但相似于统一色相的配合;3、类似色,指色相环中相隔30度至60度左右的色相对比。如红与橙、黄与黄绿等色性的对比,比邻近色较明显④。选择这三组色,运用前面的单色为范本,分别作三组练习,除了掌握色阶的变化,更要注重色相的微差变化,如果色相的微差表现不够,画面会显得很平,很单调。通过练习,唤醒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随着三组作品循序渐进的探索,深化了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对调色配色更有信心。达意的微差之美是一种统一而丰富的美,是含而不露的美,能唤起真实生动的感觉达到满足之美。它的表达是隽永耐人寻味的色彩之美⑤。

四、在对比色中编织和谐之美

所谓色彩的对比是指两种以上的颜色之间所产生的差异。如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等对比现象。在色相环上色相距离在130度左右的对比,一般称为对比色相对比。对比色对比,有强对比,有弱对比,补色对比是强对比,不容易协调,是绝对对比,凡在绝对对比色以外的色相对比,都是相对对比,可以达到和谐。在这相对对比色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组织画面的色彩,确定色调问题,画面的统一感、次序感。方法:可以通过搭建绘画与设计的桥梁,给出以下条件作为参考,完成练习:1、对比色中一方不变,另一方明度、或纯度、或色性、或面积大小发生改变;2、双方都改变明度、纯度、冷暖;3、参考色构课程中不同色相以明度对比为主构成的九种色调,即高长调、高中调、高短调;中间长调、中间中调、中间短调;低长调、低中调、低短调⑥。以上条件在多媒体的参与下,引领学生进入作画状态,在对比色中编制纽带,,有组织有选择的协调画面。降低矛盾冲突,削减暴烈刺激,达到高层次的对比之美。

五、在互补色矛盾对立中构建统一

互补色相对比,是指两色的位置在色相环直径的两端,是色距最远的两个色,这两个色相距180度,它们的对比关系是最强烈、最富刺激性,属于强对比。在理论上,补色两者相混成为黑色。互为补色的两色并列对比十分强烈,为不和谐色。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每对补色并列放置,各自对视觉的吸引力是平等的,是无主次之分的,所以不易和谐。如何使补色对比之下,相互映衬达到及和谐又强烈的对比效果呢?教学步骤:1、利用多媒体分析欣赏高纯度互补色相色构作品,理解作品是如何将强烈刺激的互补色相,通过改变面积比例,或降低明度纯度后进行构成的,如万绿从中一点红。2、欣赏以互补色构成的画作,通过欣赏展开讨论,写出读画心得,如梵高、马蒂斯的作品。3、色相环上选择互补色,通过面积分割、或加黑白灰色相混合、或同时降低明度的方法完成作品。教师的指导本着以培养全方位、灵活的、主动而个性化的绘画思维。在技法中注重思维的养成,优化设计意识,主动、传神、抒情的表现强烈的色彩之美⑦。

对色彩规律、观察方法、思维能力的指导,不能仅停留于理论的层面,只有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进行反复实践,才能提高学生的色彩素养,懂得对作品的色彩立意、构思、进行全盘设计。在对初学者的培养,开始就应该有这种意识。这也是一种立意,只有教师的教学立意高,学生才会有激情、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出有创意的人才,才会产生打动人心的作品。

注 释:

①李天祥,赵友萍.绘画色彩学[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5.

②王宽宇,吴卫.对传统教科书色彩三原色理论的修正 [EB/OL].http://www.dolcn.com/data/cns-1/article-31/paper-311/pgen-3119/2006 - 04/1144160631.htm l2006-04-04.

③⑤李天祥,赵友萍.色彩美[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6:21—22

④⑤设计理论—色彩构成八[EB/OL].

http://jpkc.hncc.edu.cn/ietc/guanggao/ziyuan/secaigoucheng/08.htm l2009—10—13.⑥⑦赵国志.色彩构成[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104,119—122.

[1]原著(瑞士)约翰内斯.伊顿.杜定宇译.色彩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2]赵国志编著.色彩构成[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

[3]李天祥,赵友平.色彩美[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6.

[4]李天祥,赵友平著.绘画色彩学[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66.

[5] http://www.dolcn.com/data/cns-1/article-31/paper-311/pgen-3119/2006-04/1144160631.htm l2006-04-04.

[ 6] 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6c9852a10100m tvx.htm l2010-11-30 16:39:11.

[7] http://jpkc.hncc.edu.cn/ietc/guanggao/ziyuan/secaigoucheng/08.htm l

猜你喜欢

微差三原色色料
车轴轴径微差测量仪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市政基坑砼支撑梁微差延期爆破拆除技术
近红外反射陶瓷色料的研究进展*
一种陶瓷喷墨打印用金黄色色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陶瓷色料及其应用
三原色
三原色
三原色
CoAl2O4蓝色的色料粒径对其色度的影响
光的三原色合成及复合光分解演示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