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以渤海大学为例

2013-02-18赵光昱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问卷政治思想

赵光昱

(渤海大学,辽宁锦州 121013)

互联网由于其广泛的传播面、强大的互动性、灵活多变的传播方式等特点,正在成为现代人们学习、生活、娱乐、交流的重要工具,其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主体仍是30岁及以下青少年,约占,总数的2/3。从职业结构来看,学生所占比例最大,为25.1%;从学历结构来看,大专以上学历人群,占21.1%。本文以渤海大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就新媒体时代如何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展开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分析和对策。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1、调查样本。本次调查问卷以渤海大学本科生为对象,开展随机调查。共发放问卷2200份,回收2168份,回收率98.5%,其中有效答卷2126份。在被调查对象中,大一学生占21%,大二学生占29%,大三学生占35%,大四学生占15%。

2、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卷采用调研组自编的“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专业、政治面貌等选项;第二部分为网络使用情况,包括上网终端设备、在网时间、上网依赖程度等选项;第三部分为对网络的认识,包括网络内容的真实性与健康性、网络环境的满意度、网络舆论关注度等选项;第四部分为网络的影响,包括上网关注点及对自身产生的影响等选项。

3、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选取对象、匿名答卷的方式。同时,调查问卷部分问题采取多项选择的方法,增强了数据的真实性、可用度。答卷回收后对有效问卷进行分项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1、网络使用情况

(1)每天在网时间。选择上网时间1小时以下的人数比例占28%,另外有35%、25%的学生依次选择上网时间为1-2小时和2-4小时,而其余12%的学生选择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表明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其影响不容忽视。

(2)上网终端设备。以经常使用台式机上网为主者占被调查人数的41%,以经常使用手机上网为主者占47%,以经常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为主者占12%。可以看出,通过手机终端上网比例最大。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普及加之方便快捷的特点,学生在上网时长、应用深度等方面还会进一步增加。

(3)上网依赖程度。在被调查者中,61%的学生对上网依赖程度较轻,32%的学生选择有一定依赖,7%的学生表示对上网依赖程度很重。可以看出学生对上网具有一定的依赖程度,尤其是依赖程度较重的部分学生更不容忽视。

2、对网络的认识

(1)网络内容真实性和健康性。对网络内容真实性的调查数据显示:4%学生认为网络内容很真实,58%的学生认为网络内容真实性一般,认为比较真实人数占20%,认为不真实和很不真实人数分别占14%和4%,表明互联网内容真实性并没有得到大部分同学的认可和接受;在对网络内容健康性调查中,53%的学生认为网站内容健康性一般,而仅有19%的学生比较满意网络内容的健康性,与对网络内容不满意的18%比例基本持平,从侧面反映出网络内容健康性有待提高。

(2)网络环境满意度。对于网络环境满意度调查,47%的学生认为一般,9%的学生选择不满意,很不满意的学生数占5%,31%的学生对网络环境比较满意,其余8%的学生很满意现在的网络环境。综合以上数据,网络环境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需要改变。

(3)网络舆论的关注度。在对网络舆论关注度频率调查时,32%的学生平时关注频率为 “每周一次以内”,28%的学生关注网络舆论频率为“每周两到四次”,有19%的学生“几乎每天都关注”网络舆论,另外21%的学生不定期关注网络舆论。

3、网络的影响

(1)网络关注点。在对上网经常做的事情选项调查中,81%的学生选择看电影或娱乐节目、听音乐,比例最高。上网最常做的事是聊天的比例占总人数的66%,45%的学生在上网过程中最常做的事是收集资料,34%的学生最常做的事是看新闻,逛论坛、收发邮件、玩电子游戏的比例依次为12%、14%、17%。从中看出学生主要把精力用在了休闲娱乐聊天上,网络学习资源利用率偏低。

(2)对自身产生的影响。调查数据反映,学生关于网络对自身主要影响的基本状况为:54%的学生选择开阔视野,比例最高;40%的学生选择交友、减压,比例次之;而选择提高成绩的比例为19%,相对较低。可以看出网络对大部分学生的影响为促进自身交流沟通、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并没有对自身学习产生较大影响。

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1、构建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这里所说的网络环境是广义上的,包括虚拟的和现实的两部分。环境对人格的塑造具有巨大的作用,规范、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加强网络法律制度建设、道德规范建设,充分发挥主管职能部门的指导、监管作用,切实保证网络运行有法可依、可控;第二,突出主流媒体地位、净化网络内容,避免不负责任的、低级趣味的信息上网和流传,增强网络在学生心目中的“可信度”和“健康性”;第三,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法律及道德意识的引导与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自觉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

2、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渠道。首先要大力推进党校、团校等组织进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把一些优秀的富有吸引力的党团讲座课件放到网上,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习,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党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理解与认识;其次,要改变传统面对面的单一说教方式,充分利用学生关注的QQ、博客等手段,创造更加平等的交流平台,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第三,发挥手机网络教育功能。要把校园数字网络与手机终端设备很好的对接起来,同时创设“手机报”等信息平台,发挥校园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最后,要重视网络社团及主题教育示范网站建设,弘扬时代主旋律,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

3、重视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对网络舆情的关注研究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其具有开放性、直接性、随意性、多元性、突发性、隐蔽性和偏差性等一系列特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日趋深远。要充分利用网络舆情的积极影响,加强建立网络舆情的收集、分析、研判、引导及监管机制,通过提升大学生是非判断能力、促进学校民主制度建设、打造网络 “意见领袖”及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等途径,建立校园网络舆情工作长效机制。

4、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课堂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网络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必要的课堂“灌输”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http://www.cnnic.net.cn/hlw fzy j/hlw xzbg/hlw tjbg/201301/t20130115-38508.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EB/OL].http://xsc.hncj.edu.cn/info/1583/2916.htm

[3]张再兴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9)。

[4]李罡.大学生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猜你喜欢

问卷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