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掬一杯盛唐的酒韵诗香

2013-02-18魏新宇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杜甫李白

魏新宇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郑振铎先生说“诗人是人类的儿童”,只有儿童般清澈的内心,才能写出流传千古的佳作。因此不论诗人作品流派如何划分,诗人中的翘楚便是 “儿童中的精灵”。诗人数量虽众,能称其为 “精灵”的却不过三人,他们吞吐的是中华古诗的精魂。这三人,除屈原和杜甫之外,就是那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寻李白》)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诗仙”李白。

冰壶秋月

一个人可以掩饰和伪装自己的行为动机,却无法掩饰和伪装自己的生命格调,真正自信的人,总能够简单得铿锵有力。李白的生命格调是高雅,李白的诗奇伟瑰丽而浑然天成。

开元三四年间,李白少年时拟江淹《恨赋》,赋中他提到了荆轲、屈原和李斯,为古人志愿未遂抱恨而死者致慨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的梦想。但是历史与李白开了莫大的玩笑,让李白一生都惦记走他走不通的仕途,却成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诗仙”。

客观地看,李白勇武不及荆轲,辅国不如李斯。但也幸亏李白不及荆轲勇武,否则时刻追求图穷匕首见后 “苍鹰击于殿上”的瞬间辉煌,难免不会在争斗与动乱中龙泉出鞘,自己也血溅五步;幸亏不如李斯王佐之才,否则难免不会在朝廷中被人认起真来,必致李白于死地而后快。

李白有所“短”,却更有所“长”,其文才与屈原不相上下,如果论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力,李白犹胜屈原一筹。因此这两个以李白之短比荆轲和李斯之长显现的 “短处”,丝毫不影响他豪气千云之意与爱国立业之志,可以说是短得恰到好处,成就李白成为儒、仙、侠三气合一的“诗仙”。

可贵的是,李白自己从没有表露过自己胜强于某位古人,每每在诗中提及古人,总是表现出仰慕追思之情。后世有人评价李白轻狂桀骜,那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李白的人品,李白张扬的不是自我,是诗。在人品上,用现在的语言,我们可以说:李白很谦虚。

我们用敬仰的目光,透过千年尘烟来瞻仰李白的时候,李白仍然是那样真实。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我们途经花丛,看到了花丛那边白袍长袖的李白,对着天空举杯邀月,与自己的影子且歌且舞,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赋》)。我们还看到了,能对在封建社会中一手托着儒家经典,一手捧着功名利禄的孔圣人写下“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李白,将自己对屈原的崇敬以一句“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尽抒胸臆。

可见,李白的内心和中国的许多文人一样,心中始终住着一个纯真浪漫的儿童,这个儿童叫梦想,叫寂寞,叫侠义,有时还叫不羁。

千载独步

唐——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繁荣的王朝,开元盛世——唐朝的巅峰,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巨大飞跃。颜真卿、吴道子、阎立本、杜甫、李邕、高适、岑参等等诸多文化巨人,都与李白在这一时期粉墨登场。

对于这一时期,有一万个中国人,就有一万种情结,一万种遐想,一万种传奇。但是每个人都会承认,李白始终站在这情结、遐想和传奇的顶峰,因为李白的双脚正踏在盛唐的脊背上,是盛唐造就了李白,李白更使盛唐增色。

李白的诗带着酒韵,显现着盛唐青春的身影,更是李白人生观的写照。“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峻峭挺拔之豪放者;“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为把酒临风之酣畅淋漓者;“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为胸怀四海之无疆行者;“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为悲郁莫名之求索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怀鸿鹄之志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为体恤战乱伤痛之和平者;“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为忧国忧民之悲思者;“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为一诺千金之信义者;“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为侠之勇武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为飞龙在天之神行者;“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为闲适悠然之隐逸者;“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为形而上之追问者;“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为本性与天地之冥然合一者。

盛唐的青春、诗、酒,通过李白把自己的文化意蕴发挥到了极致。在李白那里,盛唐青春的光彩由酒来激发并由诗来张扬,诗因青春的魅力和醇郁的酒香而获得了永久的活力,酒因注满了青春和诗意而获得了生命的形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夜,我东施效颦,也学古人仰天问月:自古及今,与李白比肩者几人哉?

乌云蔽日

宠妃、内侍、外戚、谄臣,历来是封建政坛上最难缠的小人。杨贵妃的“枕边风”,高力士的空穴来风,杨国忠的阴谋,甚至还有李林甫的妒恨。翰林院中,渐渐得到唐玄宗赏识,踌躇满志欲全力报效朝廷的李白哪里能想到,几股势力已经以卑鄙人格为前提,以嫉贤妒能为起点,以窥伺抹黑为手段,以搬弄是非为套路,以结党营私为舞台,以排除异己为目的,结成了充满私欲敌意的道德低下的小团体,给他布局下能够快速引发连锁打击而又永远找不到阻止办法的幕后阴谋。再加之李白性情耿直,大行不顾细谨(《史记》),一切对李白不利的话语,不论真的假的,都一股脑儿被送进唐玄宗的耳朵里。三人成虎,唐玄宗如何能不听信谗言?

庆幸的是,李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且文韬武略并不能对朝廷构成威胁,唐玄宗也不想担上害贤之名,因此在天宝三年三月,李白得以被“赐金还山”。李白失去了实现其“忠君辅国,建功立业,达济天下,功成身退”的政治抱负的机会。

李白离开长安,不知道怀揣的是怎样的痛苦,但却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盛事——两曜相会(闻一多先生认为:李白与杜甫的相遇,仅次于老子与孔子的见面)。

秋水长天

君子之交淡如水,亦如秋水与长天蓦然相映,秋水更明白自己是秋水,长天也更明白了自己是长天。

天宝三年五月,李白与杜甫相遇在洛阳。此时杜甫正值盛年,用世心切,出入翰墨之场,奔走诸侯之门,以求进身之路。杜甫从二十四岁举进士落第以来,至今(三十三岁)仍是布衣,心中不免有些抑郁。忽听得名满天下的李白“赐金还山”,路过洛阳,这消息好像闷浊的空气中吹来一股清风,使杜甫不胜欣喜。

李杜的第一次相遇是在洛阳人士为李白洗尘的宴会上。席间大家都忙于客套应酬,杜甫一直被冷落在一边儿,却被李白注意到。得知杜甫的身份后,李白起身离座,先向杜甫敬酒,吟诵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便将手里的酒一饮而尽。杜甫惊愕语塞,激动得把李白给他斟得特满的酒弄洒了一半,却也学着李白一样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宴会还在继续,但是其他人如何觥筹交错已经不再重要。

李杜二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倾吐志向,切磋文墨;抑郁之气,一荡而空。本想多聚些日子,但李白要去开封授道,杜甫也要为继祖母写墓志,于是两人暂时分开,相约秋后在梁园重聚,然后同去访道求仙。

李杜在梁园重聚时,和高适不期而遇,便约他一道同游。高适主张趁着秋高雁肥,就在梁园东北的孟诸大泽中打猎,胜似访道求仙。

此三人都是好酒量。聚饮时,高适喝得越多话越少,虽喝数十杯不乱;杜甫喝得多了就变得比平日激烈,一改少年老成之态,也颇有些狂放;李白喝到半酣,往往引吭高歌,喝到大醉,还要拔剑起舞。

在出猎孟诸时,高适最沉着,杜甫最耐心,李白最活跃。有一次,李白射落一只大雁,高兴得发起狂来,把大雁高举在空中,一边大声叫喊,一边策马飞跑,一气跑了几十里。三人如游龙戏海,天马行空,快哉快哉!

第三次见面先是在济南,李白不但和杜甫、高适再次相见,而且见到了阔别多年的李邕。随后,李白和杜甫又同到鲁郡北郭的范十庄上盘桓。一起在范十庄上盘桓了十来天后,李白在尧祠石门给杜甫饯行。临行李白赠杜甫一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这应该是一次豪迈的醉别,短短的四行诗,将李白在分别的日子舍不得杜甫离开,盼望日后还能再次重会、同游痛饮的真挚友情倾吐无遗。

不久,李白就去了江东,杜甫则上了长安,真的是“飞蓬各自远”,虽 “暮云春树” 长牵挂,但今生再也没能见面。后来,李白落难入狱,昔日故交好友纷纷避之不及,甚至高适都袖手旁观,杜甫却一直在为李白奔走呼号。

对于以上的描述,在时间、地点和过程上略有争议,但是不论如何争议都没有人质疑这段友情堪比 “羊左之交”。两位诗人在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写作风格却仍是各自鲜明的。磊落君子,和而不同;秋水长天,相映生辉。后人评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泰山将颓

秋风起了,不要把最后一片落叶当作偶像;冬雪化了,也不必把第一缕春风当作仇敌。天道有常,人生苦短,世间万物难逃成、住、坏,生命亦概莫能外。

李白虽逢盛唐,但一生仍是苦闷和不幸的。李白的苦闷和不幸是封建社会文人的苦闷和不幸。李白却没有一蹶不振,没有像屈原一样以死明志,而是选择了诗意勃兴,酒气纵横,书写出他的千古豪情。不得不说的是,李白比屈原坚强,因为不论遇到多大挫折,有勇气活下去的才是强者。在苦闷、不幸、诗意和酒气中,李白也渐渐老去,逝去……

李白最后的一程,走的并不轻松。

至德二年,历时七年的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在永王军营,因永王兵败,入寻阳狱中,妻与友人合力救之,乃获释。后病卧宿松,流放夜郎。

乾元元年,李白自寻阳出发,长流夜郎。至江夏,访李邕故居,登黄鹤楼,眺望鹦鹉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峡。

上元元年,李白春由洞庭返江夏,秋至寻阳登庐山,决意游仙学道。冬在建昌,岁末至豫章。

上元二年。李白流落至金陵靠人赈济为生,请缨入军,因病而半道还。愈后出游历阳,旋归卧病当涂。

宝应元年,李白早春于当涂调治,晚春三月游宣城、南陵。秋归当涂,至十一月,亦卒于当涂,留绝笔 《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一生以大鹏自比。少年时,李白在 《大鹏赋》 中抒发他要“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青年时期,李白在《上李邕》诗中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晚年 《临终歌》,大鹏再也飞不动了,则是李白的长歌当哭。

如果上苍垂怜,能够让李白多活几年、几天,甚至是几个时辰,给他一壶好酒,会有什么样的神来之笔让我们惊得三月不知肉味?我不敢想,因为那样太奢侈。

不应有恨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新唐书》)。纵观李白一生,虽才华横溢,但一直没能实现其政治抱负,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一则李白欲走捷径,不肯踏实走科举之路。当时科举的情况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考试重点是儒家经典。李白自幼读书不以儒家经典为重,喜欢《楚辞》、《庄子◦逍遥游》、《史记◦刺客列传》,想步入仕途还不愿参加科举,一直寻找机会通过引荐,平步青云。这也就怪不得即使进了翰林院,唐玄宗也只是欣赏李白的诗,而且看透了李白并不具备治国安邦的能力,宁可重用李林甫之流,也没有重用李白。仕途之路,欲速不达。

二则李白多是受了游侠刺客的影响,极具个人主义精神。杜甫在《饮中八仙》 里评价李白说“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虽然杜甫是从仰慕与褒奖的角度写的,但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李白“不识时务”。而传说中的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墨,也的确很符合“诗仙”作风。这就注定,李白不能做大官。

三则李白不会培养人脉,更不会结党营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说的不是李白的轻狂,是李白内心的矛盾。因为想走仕途就要和 “权贵”接触,李白又不懂如何与 “权贵”打交道。李白不是没有形成 “圈子”的机会,长安城中李翰林——玄宗身边“大红人”,名震天下,哪个“权贵”不想巴结巴结?若当时李白能琢磨一下为臣之道,不再率性而为,也不至于最终被别人形成的 “圈子” 挤出长安,仕途梦彻底破灭。

可最令人钦佩的是不论境遇如何,李白也没有抱怨过一句,也不曾自哀自怜。虽然李白可能没有认识到走不通仕途的原因,但是也没有归罪于 “阴谋团体”,他的胸襟符合君子的标准: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中庸》)。

李白一生都在向往着“丈夫处世兮立功名”(《三国演义》),为国效力,即使李白并没有丰功伟业,我们也认为他是伟大的。因为我们都知道,为国尽忠如对父母尽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论行天下无孝子。李白有一颗报国之心,这颗心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点,足矣!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转眼就是一千二百多年。现今,世界上有汉字的地方,就有李白的诗;有中国人的地方,就知道盛唐有位“诗仙”叫李白。李白今日从历史成为传说,他日亦可从传说成为神话。

[1]安旗.李白纵横谈[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2]安旗.李白传[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3]余秋雨.摩挲大地[M].作家出版社,2008.

[4]余秋雨.寻觅中华[M].作家出版社,2008.

[5]刘子仲.非常人非常道[M].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6]李长之.李白传[M].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

[7]冷成金.读史有智慧[M].重庆出版社,2010.

[8]于丹.解读诗仙李白[EB/01].http://v.youku.com/v-show/id-XM zQzMDA0MDAw.htm l,2012.

猜你喜欢

杜甫李白
登高
父亲最爱的杜甫,在中年等我
李白搁笔
李白: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
杜甫改诗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杜甫与五柳鱼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