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 《城南旧事》方言的英译

2013-02-18黄艳群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城南旧事小英子林海音

黄艳群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杭州 310000)

一、林海音和她的《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成名之作。作品以20世纪20年代的北平南城为背景,通过小女孩小英子的清澈纯真的眼睛,以清新明丽的语言风格,稚嫩纯真的表现方式,生动描绘了老北京的童年往事。

林海音,台湾苗栗县人。1919年生于日本,1922年全家迁居北京,1948年回到台湾,从事编辑、教学、创作。著有小说集《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晓云》等,散文集 《丹青树》、《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谈》、《一家之主》等。她的作品通常被划入女性文学、怀乡文学的范畴,散发出浓浓的女性关怀和思乡情怀。《城南旧事》就是她以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北平为背景,借小姑娘英子之口讲述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是林海音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曾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夺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

《城南旧事》由五篇小故事组成,分别是 《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和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了》。五个故事各有主角,以小英子为主线,讲述了小英子童年的所见所闻和成长历程。故事没有曲折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华丽优美的语言,但在朴实的叙述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蔓延的思念和对成长的迷茫。作者在 《城南旧事 (代序)》中写道,“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也结束了。”这是成长之殇,成长的必经之路。

二、译者齐邦媛和殷张兰熙

《城南旧事》由殷张兰熙和齐邦媛共同翻译。其中殷张兰熙翻译了《惠安馆传奇》、 《我们一起去看海》、 《兰姨娘》,齐邦媛翻译了《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两位译者和作者林海音有相似的生活经历,都是在大陆度过童年,后期到台湾发展。

齐邦媛1924年出生于辽宁铁岭,1947年到台湾,曾任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台大荣誉教授。主要从事编选、翻译、出版文学评论活动,推动西方文学的引介以及台湾文学外译。因她的回忆录 《巨流河》在内地的出版和流传而被广大内地读者所熟识。殷张兰熙原籍湖北,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美国人。1949年到台湾,曾任东吴大学外文系副教授、中华民国笔会副会长、执行秘书、会长等职。殷张兰熙是台湾最早推动台湾文学英译的人物之一,为台湾文学走向国际做出重大贡献。两位译者都是幼年生于大陆,后期发展于台湾,大陆都是她们的第一故乡。她们在感情上和作者是很有共鸣的,再加上两人深厚的中英文功底,两人绝对是翻译《城南旧事》的理想人选。

三、方言翻译

方言根据其性质,通常分为地域方言(regional dialect)和社会方言(social dialect)两大类。地域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通常一种地域方言会集中在一个地区使用。社会方言是语言的社会变体,与个人的社会属性密切相关,如职业、年龄、性别、阶层、受教育程度等。因此,方言既体现人的地域属性又体现人的社会属性,能深刻刻画人物形象,因此在文学作品中是作者最喜欢的人物塑造手段。胡适在《海上花列传序》中写下过这么一段话:“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人的神情口气。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话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活人。”①由此可见,方言的文学功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文学作品中,纯粹的方言文学作品很少见,大多数是用标准语言作为主要叙述语,只在人物对话时使用特色方言,如马克◦吐温、托尼◦莫里森等。

方言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作用鲜明,但是如何将方言翻译过来并保留其文学功能却显得十分棘手。奈达说过,“如果一个文本是用非标准用法的方言写成的,译者就面临着在目标语种找到正确对等语的困难”②。我们如何找到对等语呢?纽马克提出三种方言翻译的方法:“标明语言的俚俗用法,强调社交的阶级约束,指明地域的文化特征”③。但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依然面临很大挑战。既然翻译困难重重,我们能否把方言直接翻译成标准用语呢?傅雷对此表示反对,他说“方言中最colloquial的成分是方言的生命与灵魂,用在译文中,正好把原文的地方性抹煞,把外国人变成中国人岂不笑话!不用吧,那么 (至少是对话)译文变得生气全无……”④可见,其一,方言要尽量翻译出来;其二,方言翻译很难;其三,翻译要尽量体现原文的地方特色。目前的翻译实践中,黑人英语作品汉译主要采用标准汉语法、汉语飞白和俗语加方言法⑤。对中文作品中的方言英译还没有进行实践或理论总结。不过不管是汉语方言英译还是英语方言汉译,语音上的流失是很难避免的,毕竟英汉一个表音一个表意,无论拼写、读音规则还是语法句法都有很大差异。译者对方言翻译的处理除了可以用纽马克的三种方法之外,还需要有点创造性。

四、方言翻译实例分析

《城南旧事》通过许多生动有趣的对话刻画了故事中人物的鲜明个性。英子一家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因此在讲北京话的时候不免带点口音,作者用诙谐、轻松的口吻刻画了几个方言对话的片段,使故事更增添浓浓的生活气息。“台湾方言拉开了英子一家和北京古城的距离,这种距离感更增添了一种朦胧的诗意。它提醒读者,这是一个外乡孩子眼中的北京城南,我们分明从作品多样的方言里感受到多元文化的丰富,同时,我们也从中感受到多种方言碰撞下的幽默,一种温暖的幽默。这种独特的 ‘海音式'的语言风格,为这篇载满乡愁的小说增添了几分情趣,少了几分沉重。”⑥下面我们来一起探讨下译者是如何将这些幽默的方言转化为英语的。本文中采用的译本是译林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英汉双语对照版。⑦

(1)妈妈还说不好北京话,她正在告诉宋妈,今天买什么菜。妈不会说:“买一斤猪肉,不要太肥。”她说 “买一斤租漏,不要太回。”(p2)

Mama still could not speak Pekingese very well.She w as telling Song M a what to buy at themarket today and she cou ld not say,“Buy one catty of pork,not too fat.” W hat she said sounded like,“Buy one catty ofbark not to fly.” (p30)

此处译者作了巧妙的创造性意译处理,将由口音引起的普通话发音不标准问题转化到英译本中。妈妈由于是福建人,普通话不标准,所以造成 “猪肉”(zhu-rou)、“肥”(fei)中的翘舌音、“r”音和 “f”音不能准确发出,说成了“租漏 “(zu-lou)、“回”(hui),由此闹了个小笑话。译者别出心裁,创造性地用英文中的 “bark”和 “fly” 来指代“pork”和“fat”,既保留了谐音,又体现了人物语言发音不标准的问题,可谓精彩。

(2)宋妈是顺义县的人,她也说不好北京话,她说成“惠难馆”,妈说成 “灰娃馆”,爸说成 “飞安馆”,我随着胡同里的孩子说 “惠安馆”,到底哪一个对我也不知道。(p.2)

Sung Ma was a native of Shun-yi country and could not speak Pekingese very w ell.So she pronounced it“Hui-nan Hostel,” mama said “Huei-w a Hostel,” papa said “Fei-an Hostel,” ① Isaid “Hui-an Hostel” like the other children in our hu-t'ung.I didn't know w hich was actually correct.(p.30)

(译本中注释:①Her original dialect was Fukienese.His original dialect w as Hakka.So they often cou ld not p ronounce Pekingese correctly.)

此处译者采取了音译加注释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对于同一地名,宋妈、英子妈妈、英子爸爸和英子发音各异的原因,消除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疑虑,同时拼音也保留了各地口音的特色。不过笔者认为这条注释在人物指称方面不够清晰,文中提到三位人物,所以建议将 “her”、“his” 直接用“mama's” 和 “papa's” 代替, 使指称更为清楚。

(3) “一,二,三……十八,十九,二十,二十六……”我的脑筋实在有些糊涂,只想扔下筷子去床上躺一会儿,但是我不肯这样做,因为他们会说我有病了,不许我出去。

“乱数!”妈妈瞪了我一眼,“听我给你算,二俗,二俗录一,二俗录二,二俗录三,二俗录素,二俗录五……”

在旁伺候盛饭的宋妈首先忍不住笑了,跟着我和爸爸都哈哈大笑起来,我趁此扔下筷子,说:

“妈,听你的北京话,我饭都吃不下了。二十,不是二俗;二十一,不是二俗录一;二十二,不是二俗录二……”(p33)

“One,two,three…eighteen,nineteen,twenty,twentysix…” Iw anted to put dow nm y chopsticks and go lie down on the bed for aw hile,but Ididn't do so for then they w ould say that Iw as sick and not letmego out and play.”

“You're allmuddled up!” Ma glared at me,“Listen to me w hile I count for you,erh-su,erh-su-yi,er-su-luerh,erh-su-lu-san…”

“Ma,your Pekingese spoils my appetite;it's erh-shih,not erh-su;erh-shih-yi,noterh-su-lu-yi;erh-shiherh,not erh-su-lu-erh…” (p166)

这是 《惠安馆传奇》中的片段。文中小英子此时已经有点发烧,但她和好朋友妞妞已经约好见面,所以英子不敢让父母看出自己不舒服,担心他们会因此阻止她出门,于是只好强打精神数数给父母听。妈妈误以为英子不会数数字,所以在饭桌上就自己教起来,岂料由于普通话不标准,逗得大家伙儿都乐了。此处的方言口音翻译主要采用了音译法,用拼音的方式把小英子母亲的不标准发言表现出来。笔者认为,此处方言采用音译方法是可取的,但是在细节上处理不当。因为上文中小英子数数还译为“one,two,three….twenty”,后面妈妈数数就直接译成了拼音,而没有任何交待,让外国读者看得有点一头雾水。如果译者想要以音译的方式体现口音的差异,至少应该加上注释,指明在中文中 “二十” 的对应标准读音是 “erh-shih”。

(4) “你不明白的事情多着呢!上学去吧,我的洒丫头!”

妈的北京话说得这么流利了,但是,我笑了:

“妈,是傻丫头,傻, ‘ㄕ丫' 傻,不是‘厶丫' 洒。我的洒妈妈!”说完我赶快跑走了。(p.69)

“There are plenty of things that you don't understand!Go to schoolm y silly girl!”

Mama's Peking dialectwas quite fluent butas I ran off to school,I laughed at her p ronunciation,so heavily accented with her ow n p rovincial dialect.(p.205)

此处的方言翻译技巧为删译加增译。译者首先删除了具体的方言口音例子,然后在最后作了补充解释,指出这里的对话中妈妈存在口音问题。中文中我们有翘舌音和平舌音之分,南方人往往对翘舌音很难把握,易念成平舌音。而英文中没有翘舌平舌之别,所以无法找到对应的表述,译者可能因此选择了删译。还有一种可能是觉得如果采用音译,会显得累赘,破坏文章的流畅性。可惜的是,译者的这种翻译策略无法传达原文中那种诙谐的语气和轻松的谈话氛围。笔者建议采用创造性地翻译为: “Ma,it is['srli]silly,not[si:li]seely.My seely mama!” 用英语中容易混淆的[i][i:]这两个发音,代替中文中容易混淆的翘舌音和平舌音。这种翻译既保留了妈妈常常发错音的形象,也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和流畅度,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诙谐幽默的风格。

五、结语

《城南旧事》一书的英译本总体上而言十分精彩。译者重现了作者朴素、清新的语言风格,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小英子的童年故事娓娓道来。译本延续了原著的风格,儿童的视角,不缓不急的叙述,透着淡淡的哀伤和思念。但在个别方言的音译上处理还不够仔细,有待商榷。

注 释:

①胡适.海上花列传(序)[A].见张爱玲译注.海上花开 [C].哈尔滨出版社,2003:9.

②Nida,Eugu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12.

③Newmark,Peter.A Text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95.

④傅雷.致林以亮论翻译书[A].翻译理论研究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83.

⑤王艳红.浅谈黑人英语的汉译——从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三译本比较的视角[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7):53-56.

⑥李玲.多重视角下的乡愁书写——以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为例[J].现代文学,2010(9):79-83.

⑦林海音.城南旧事 [M].齐邦媛,殷张兰熙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城南旧事小英子林海音
秋的气味
翠翠与小英子人物形象的分析比较
那些回不去的城南旧事——读林海音《城南旧事》有感
林海音:这个世界有太多选择
石油的味道
《城南旧事》中叙事艺术的应用
《城南旧事》长销背后的阅读教育指向
读《城南旧事》有感
蒲公英妈妈和她的孩子
林海音与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