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非语言因素的三个妙处

2013-02-01王晓华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因素教育

王晓华

【摘要】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够做教师。”说的就是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表情等非语言因素传授知识,试想学生能否接受一个愁云密布面无表情的老师走进他的课堂?平日里我们亦可发现:在面对面的交谈中,有时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等会比一句话更容易传情达意。这里的表情、动作、眼神以及语速、语调、姿态等,都是附着于语言,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语言的不可替代性的因素,即非语言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非语言因素与语言共同构成语文教学的语言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利用非语言因素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因素:教育

下面就非语言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谈一点感受,以期与同行们共勉。

一妙:活跃气氛启发思考

教育家马卡连柯的话,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内无论遭遇了多大的个人困难,决不可让愁云笼罩自己的表情。老师缺少微笑,教师精神萎靡不振,两眼黯然无光、环顾左右,对学生的活动毫无反应,形态、表情一成不变,则会把生动有趣的语文教学变成枯燥乏味的说教,产生负效应。学生的情绪受影响,从而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试想每次走进课堂都精神抖擞,两眼炯炯有神,面带微笑,并且把这微笑送给在座的每位学生,自然各个学生的心里都春意浓浓,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提问时,教师注视或扫视学生,对学生的活动及时反应,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许就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这样的课堂教学,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融洽师生间的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和进步青年谈话时,就很会使用形态等非语言因素教育知识青年。比如,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唐瞍的《琐忆》这篇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

“还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鲁迅先生幽默地说:‘同学同泳,皮肉偶而相碰,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这样,每个人都是……喏!喏!我们已经笑不可抑了,鲁迅先生却又站起身来,模拟戴着防毒面具走路的样子。这些谈话常常引起我好几天沉思,好几次会心的微笑,我想,这固然是由于他采取了讽刺和幽默的形式,更重要的,还因为他揭开了矛盾,把我们的思想引导到事物内蕴的深度,暗示了他的非凡的观察力。”

一个简单而又幽默的动作,却产生用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活跃气氛,启发思考。

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身教也是无声的,是潜移默化的。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应是每个教师的座右铭。只有身教与言教并举,无声与有声相伴,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行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是一种最具体生动、最直观形象、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时刻注重表情、动作、眼神以及语速、语调、姿态等非语言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这样更有利于语文教学。

二妙:激发情感震撼心灵

正如汤金斯所说:“情感易于被别人理解,而且能以可靠的方式相互交流。”我们就是要找到这么一个方式,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而协调。这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课堂教学提倡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情感教学氛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利珀(Lepper)曾明确指出“情感本身就是动机”。其实,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情绪轻松、心情愉快时,思维灵活,记忆迅速,想像丰富,头脑显得特别清醒;而当情绪不好时,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想像力贫乏,头脑似乎混浊不清。除了依靠语言能够达到这一效果外,恰当使用非语言因素,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达到用语言所不能比及的效果。

三妙:创造情境陶冶情操

利用非语言因素创造情境,可以使学生在特定的审美愉悦中学习语文,可以使语文教学富有生气和活力,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情”的世界,产生情感共振效应,在情境中,将形象感情的创造因素引入课堂。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协调发展,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课文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仅仅象以往,靠老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就能打动学生,就能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很难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调动表情、动作、眼神以及语速、语调、姿态等非语言因素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我们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并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读一篇优美的文章是一种享受;讲一篇优美的文章,要让这享受波及到学生,这是语文教学中的独特的语言美。难怪课文《我的老师》中,蔡芸芝先生用歌唱的声调读诗令魏巍终生难忘呢!

教学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潜心研究、提高自身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语文课上的更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说,语言因素是课堂内的“红花”的话,非语言因素则是陪衬语言的“绿叶”。让我们积极运用非语言因素共同追求、创造最佳的语文教学效果吧。

非语言因素作为一种语文教育的手段和艺术,与口头语言因素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只要运用得法,结合巧妙,必将呈现出一种节奏美、协调美,有力地推进语文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因素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解石三大因素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什么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