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2013-02-01陈秀杰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诵读拓展古诗词教学

陈秀杰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古典文学的重要部分,它以深厚的文字功力和强烈的感染力流传千古。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是语文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之一。本文在自身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诵读、品味、拓展三个方面谈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诵读;品味;拓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它以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悠远的意境流传千古。学习古诗词能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陶冶学生情操,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由于古诗词语言凝练,和我们的年代相距较远,在用语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初中生很难把握古诗词的内涵,欣赏古诗词的魅力。再加上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注重字、词、句的解释,未能从整体上把握古诗词内涵,未注重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结果在学生脑海中留下的都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点,无法体会到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使得古诗词教学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是语文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诵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新课标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指出了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古诗词语言凝练,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处,要理解此妙处最好的途径就是反复的诵读,从读中去感悟。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从诵读中感知古诗词的韵律与节奏,体会古诗词的音乐美,引领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传统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比较注重解释字、词、句含义,然后再总结古诗词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诗词的整体美感。所以,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加强诵读环节教学,在“诵”“读”上下功夫。首先要使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这是对诵读最基本的要求。古诗词的用语和我们现在的用语有一定的差异,有一些生僻的字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到了。在古诗词诵读中,如果学生碰到不认识的、读不准的字,可以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其次,要读出古诗词的节奏,把握古诗词的抑扬顿挫。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从语言层面诵读诗词,准确划分诗词节奏,正确停顿。如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要求学生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读出诗的节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有节奏的诵读能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音乐美,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赏析环节,深入对古诗词的理解。最后要引导学生读出古诗词的语气与气势。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诵读时要引导学生读出古诗词的语气与气势,加深学生对古诗词蕴含的情感的领悟,感受古诗词的无穷魅力。如学习李白的《行路难》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中通过作者情感的变化,突出了作者面对困境时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诗中体现的作者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体会出来。

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诵读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多样化的朗读方法,通过齐读、朗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读出古诗词的韵律与美感,自然地加深对诗词的感知。

二、品味

古诗词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学习古诗词要注重品味,从品味中揣摩、欣赏、领悟其魅力。品味是欣赏古诗词的重要环节,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主要从品味名句、品味意境、品味情感等方面来探讨。

品味名句是说在古诗词教学中抓住关键字、词、句,以此切入来赏析古诗词,古诗词的语言凝练,通过名句可以体会到炼词炼句的妙处。如学习李清照的《武陵春》时,“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这句是写当前所见,本来狂风过后,花红满地,是一片狼藉景象,但没有从正面描写风的残暴,花的狼藉,只用“风住尘香”四个字就写出了狂风过后的景象,可谓下笔极尽凝炼。由此也可以让学生想象,风没有停息时,在狂风中花片纷飞,还有一些残花,风住之后,落花沾泥,化作尘土,花已尽,景象更为不堪。这样通过品析名句来解诗,让学生品味出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品味意境是说古诗词是情与景的交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就是指诗的意境。诗的意境多种多样,有的宏伟壮丽,有的含蓄典雅,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凄凉哀婉。一首诗除了带给我们音乐美、画面美、韵律美之外,还有蕴含于其中的意境美,因此学习古诗词要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意境。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副秋景图,单调悲凉,表现的却是天眼断肠人的思乡情怀。理解诗词意境就要把握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夕阳等事物,通过这些事物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脑海中浮现诗所描绘的画面,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品味情感是说古诗词是作者情感的体现,古诗词通过凝炼的语言表达出作者或爱、或恨、或喜、或忧的情感。古人云:诗以言志,就是这个道理。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品味作品情感,与诗人的心灵沟通,达到深入理解诗词的目的。如学习杜甫的《登高》时,可以通过诗中描写的风、天、猿、沙、鸟等景物,让学生理解急风带来的寒冷、哀猿带来的心动、飞鸟的孤独等,体会诗的悲凉基调。从而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家国之恨、老病之苦、孤独之哀。

三、拓展

诗以言志,古诗词是作者情感的体现、心灵的抒写。古诗词教学中,要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诗词的意境,就必须拓展古诗词教学内容,以全面、深入理解古诗词的魅力,扩充学生视野。首先要了解作者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古诗词通常是作者经历、情感的外露,所以,学习古诗词就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与时代背景。孟子云:知人论世,提出了作者生平经历与时代背景对了解其作品的重要作用,只有了解作者经历才能深入体会蕴含于作品中的情感,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要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就必须熟知杜甫经历的安史之乱,杜甫和人民一起经历了流浪,饱受战乱之苦,在颠沛流离中居无定所,后在成都西郊靠朋友的帮助建造了茅屋,后秋风卷走了茅草,杜甫在风雨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面对此情此景,杜甫写下了这首不朽诗篇。其次要了解同时代相类似的诗词,比较它们的差异,有助于拓展学生知识面,加深对作者及作品的理解,体会作者独特的艺术特色。如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宋代的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写出了不同主题的诗词。但在同一时期、背景下,作品的感情基调大致相似。如杜甫早期的创作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他的沉郁顿挫的风格。这是因为他早期的生活困苦不堪,经历了战乱之苦。再次要与不同时代,但背景、风格相似的诗人、词人比较。比如李白与苏轼,都继承了浪漫主义的传统,以诗文创作见称于世,都想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但是两人都遭遇报国无门的困境。苏轼在新旧两党中受气,遭受牢狱之灾,最后客死他乡;李白因得罪权贵被赐金还乡,后投入监狱后遭到流放。这些相似的经历使两人的作品创作有很多相似之处。最后对同一意象的作品进行联系。古诗词蕴含丰富的意象,通过独特的意象有助于理解作品的内涵。如古诗词中“雁、月、松、竹、梅等意象,都可以通过这些意象把相关的诗词串联起来,拓展学生视野。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诵读、品味、拓展三个环节引领学生读出诗词的节奏,领悟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启迪学生的思想。

猜你喜欢

诵读拓展古诗词教学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