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2013-02-01韩莹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意识培养跨文化英语教学

韩莹

【摘要】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实际上是要建立现代英语教育的一种新理念。显然,高素质英语人才的培养,需要有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新的教育理念予以支持和保障,否则,培养目标的实现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本文将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问题,是正确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关系的重要“软件”建设之一,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英语教学中重语言形式、轻文化因素现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相当普遍,从而使相当多的教师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思维定势和教学模式:注重的只是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掌握是否正确,或语言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意学生跨文化条件下语用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培养。英语学习者需要掌握的文化技能包括两方面:一是理解、说明与建立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二是从中发现新信息,在交际时使用。第一种技能是在接受信息以后,根据已掌握的文化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以达到理解与说明的目的;第二种技能是在此基础上发现新信息,并将它们连同第一种技能处理的信息一起提供交际使用。这两种技能的结合便使已掌握的文化知识得以运用到交际的实际中来。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交际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也是英语教学的实质体现。跨文化交际脱离交际这一英语教学的核心,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倘若教学中的师生两主体缺乏强烈的交际意识,即不从交际的目的以及交际的形式出发去理解和把握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势必会削弱教学基本功能的发挥,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生成和提高。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看,就会有意无意地走“老路”,把注意力集中在纯语言知识的掌握或纯语言形式的教学上,而不去注重学生跨文化条件下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认为培养交际意识是首要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文使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言使用功能的背景下让学生掌握,就能使学生所学语言知识活起来,使学生逐步提高语言使用能力。

二、文化对比意识的培养

指对目的语与母语、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进行对比的意识。惟有对比方能发现差异,方可有的放矢地进行语言与文化知识的教学。对比不能仅限于表层的形式对比,还应该有深层的内涵对比;不仅要进行语言的对比,还要有非语言的对比;不仅要作语言、非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对比,还要作言语交际行为的形式与意义对比。对比的目的主要是发现异同,以便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

三、对文化敏锐的洞察力

语言或语言使用中包含着许多文化因素,有些是显性的,但更多的是隐性的,属深层次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中若对此缺乏应有认识,就难以揭示语言中深刻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对文化因素要有相当的敏感度,尤其是对文化相关现象的洞察,切不可被貌似相同的形式和相同的意义等表面现象所迷惑;另外,洞察意识还要求正确区分出教学中两种不同功能的文化因素,即什么是知识文化,什么是交际文化,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交际文化教学。当然,是否有洞察意识还取决于师生两主体本身文化素养的高低。因而,只有大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尤其是两种语言与文化的素质,才是确保具备洞察意识的关键。

四、文化鉴别能力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去伪存真,二是去粗取精。所谓去伪存真,就是从纷繁多样的文化因素中,去掉虚假的、表面的东西,而保留真实的、典型的东西。也就是说,对于交际文化因素要选择那些具有真实和典型意义的部分,即能如实反映所学语言国现实的材料,而不是虚假的或孤立的、属个别现象的材料。所谓去粗取精,就是通过有目的的选择,除去文化因素中消极的糟粕的部分,而留取积极的、精华的部分。这一点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语言除有交际功能、文化载蓄功能外,还有其特有的教育教养功能。我们切不可不加分辨,一味地照搬照抄。对于西方文化,应有足够的鉴别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以中小学英语教学为基础,在进一步巩固学习者英语基础知识,增强日常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以专业英语学习为中心任务,采用双语教学的形式,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同时,通过基于内容的外语教学法,将普遍文化知识和世界各种文化的特点作为教学内容,以英语为媒介语言,向学习者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通过教学环境、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为学习者提供跨文化交际实践的机会;通过将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习者亲身体验真实的跨文化交际。这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就能为学习者提供系统、全面的跨文化培训,培养跨文化的人的目标因此就有望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意识培养跨文化英语教学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