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道性命的贯通与儒家的道德形上学

2013-02-01陈静静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天命本心天道

陈静静

【摘要】儒家的形上学一直是学界热议的关键,儒家的形上学将“天”、“道”、“性”、“命”、“德”、“心”、“理”贯穿起来,且是道德的形上学。

【关键词】儒家;形上学;天;道;德;性;命;心;理

对于儒家,可能为更多人所熟悉的是它提倡的纲常伦理,这是由儒家在中国社会思想史上的地位决定的,而关于它的形上境界,普通大众知之不多。实际上,儒家不仅具有形上意义,而且其形上学境界可以与佛、道媲美。

儒家形上学滥觞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后经《孟子》、《中庸》、《易传》的阐发,董仲舒的发挥,经宋明理学家的大胆诠释,至当代新儒家将其发挥到空前高度。当代新儒家的代表牟宗三认为,儒家的形上学是“道德的形上学”,牟宗三的这个认识应该说准确地把握住了儒学的特征,儒学确实是通过道德的进路进入形上学的,这集中体现在儒家“道”、“德”、“天”、“性”、“命”、“心”、“理”诸概念的内在贯通上。

“道”原意为人行的路,与“行”字相通,以后引申出原则、规则、规矩、规律、道理或学说等多种意义。孔子打破了“道”的一般意义,而将“道”定义为做人治国的根本原则,并且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在其看来,“道”是排于“德”与“仁”之前的最高概念。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可见在这里,孔子将“道”作为一个独特的概念,与人生的最高目标联系在一起,使“道”具有了终极真理的意义。

“德”在先秦儒家的理解中特指德行、品德,只有至德之人才能体现至道。“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礼记·中庸》)孟子认为“德”是标志“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或本性。

在孔子那里关于“命”的言说有,“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可见,在孔子这里,虽未讲天命,但也未否认天命。孔子也很少就如何为“仁”,何以为“仁”的形上学依据作理论上的探究。但孔子也未否定“天”、“命”的形上性。

早期儒家人物则已开始致力于为“仁学”建构形上学,把仁与天道、性命贯通。《性自命出》中讲“情生于性”,其中指人的喜怒哀悲之气为性,并言“性自命出”,把主体“性情”归于“天命”禀赋。至《中庸》更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得出性源于天命。至此,“性”与“天”、“命”相贯通。

孟子提出了“心”,他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在此“心”是认知器官。孟子还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指出人性本善,此处的“心”是道德本心。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即“尽心知性知天”。他认为尽自己的道德本心去行事,就知本性为善,就知“天”了。至此,“天”、“天命”与“性”、“心”相贯通。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四德”既已成为本心本性的内在禀赋,则道德修养自然需要“反求诸己”。如是,则本心即性,心与性为一也。

而《易传·乾》中指出“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在此“性”与“天道”贯通。既然将“天道”看为形上本体,那么“性”与“天道”贯通后,“性”也获得了形上意义。“心”、“性”亦同。

汉代的董仲舒以阴阳的不同性质解释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关系,以天为人的价值本原,把人类道德归原于天。他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书·董仲舒传》),使得三纲五常等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了天意的直接体现。儒家道德被进一步宗教化、神秘化,并通过这一过程使得现实的人伦准则具有了超验的形上意蕴。

至宋明理学家这里,张载强调“天人之本无二”(《正蒙·诚明》),认为人以天性作为自己的本性,天是人的存在和价值的本体根据。人需要通过道德来觉悟、扩充自己的本性,从而发挥、完善天的本性。二程进一步提出了“理”的概念,认为天规定了人的本性,作为人的本性的道德就是天赋予人的理,人的价值就在于获取了天理。朱熹则明确指出:“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他将儒家道德规范与天相通。陆王心学更是将儒家形上学发挥到极致,提出“心即理”,“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集》)王明阳把天的实质规定为“心”,认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王文成公全书》卷六),心即宇宙万物的本体,这里显然把人的价值提升到极高的位置。宋明儒学将道德明确地定位于宇宙的本体,极大推进了儒学形上学的发展。

20世纪的现代新儒家们,承接了传统儒学道德本体论的思想,以新的视角从“天道”论证道德形而上学的存在。牟宗三主张“以形上学本身为主,而从‘道德的进路入,以由‘道德性当身所见的本源渗透至宇宙之本源。”与传统儒学相比,现代新儒家更加强调突出道德存在的超越意义,使儒家的形上学趋于完善。由于儒学道德性命相贯通,超越性的天道内在于道德本性之中,发而为人的道德生活,所以儒家形上学必然将道德领悟贯彻到实际生活中,形成“道不离器、器不离道”,形上与行下相统一的理论特征与实践方式。

猜你喜欢

天命本心天道
“岁月更迭·设计本心”——WAD广州设计分享会圆满举办!
Chapter 14 Realize your personal legend 第十四回 履行天命
从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论演变初探
做动保,最重要是“守得住本心”!众乐坚持打造贴近一线需求的产品
电视剧的文化属性解读——以《天道》为例
VIKI_LEE:保持本心,随心创作
天道体系 专业成就卓越
权健天道体系战略委员
权健天道体系精英榜
“兢兢无负其本心”——蕺山后学祝渊的思想世界